忠经白话注解.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2885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忠经白话注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忠经白话注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忠經黃庭禪創辦人 張慶祥 2010寫於中嶺山禪院前言忠經是後漢馬融所著,古人說忠孝兩全,馬融因有感於孔子寫了孝經,而獨缺忠經,因而補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兩全。忠的造字是心上放個中,即是處處保持不偏不倚、大公無私的存心,能夠捨已從人、捨小取大,處處關心團體或公眾利益的意思。而中這個字也有核心、主軸、根本的意思。內心時時不離一個利益大眾、公平無私的核心主軸,不失這個根本,這便是忠的意思。忠乃忠孝節義四大聖道之一,其用處遍及任何層次的生活領域,並非只是某個特定族群的人才用得上。可惜自古以來眾生長期統治在諸侯或帝王專制政體下,逐漸被一群拍君王馬屁的人,把忠這個字解釋作臣對君的專利品!因此一提到忠的對象,便誤會只是對一個君盡忠而已,然後又把忠的最高表現誤解成只是一個死字,致使不明聖道之人,認為忠道既已不合時宜,又在強人所難,故不是望而生畏,便是斥為迂腐。所以要想發揚忠道,必先認清這個忠字的本來面目,才不會有所偏差。現在我們根據古籍,參酌今情,給忠這個字下一個更廣泛的定義:忠,乃是對天地、國家、人民、君上、學術、信仰、職守、家庭及自己,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誠實不欺,任勞任怨,不避危難,盡心竭力的負責完成份內義務之美德。簡單的說,忠就是公心,忠的反面為私心,故沒有私心就是忠。因此,在古聖先賢的眼中,忠這個字並非只是去事奉一個人,或只是為了達成一個私我的目標而已,而是能夠公平的去維護大團體的目標才叫忠。有了這個定義後,讓我們對忠的本意,有更正確的瞭解,這樣才不至於把忠看成是一個迂腐又無法適用於生活的陳腔爛調。雖然忠就是公心,這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可就分出以下幾種等級了:(一)耿耿精忠。例如岳飛,對國家的忠心耿耿,無話可說。(二)赤膽忠心。例如包公辦案不畏權勢,大公無私。(三)忠直硬氣。例如文天祥的正氣歌。(四)忠而不苟。好比雖沒什麼大貢獻,卻能持身非常公正廉節的人。(五)半忠半奸。這種人能做出些對大眾有貢獻的事,但卻偶而也會做些陰私的事。(六)小忠為大忠之賊。例如能夠忠於一人而卻罔顧大眾的利益,就像黑道為兄弟的逞凶鬥狠去兩肋插刀,以至危害社會,還自以為是耿耿忠心等等。由於對忠這個字的誤解,以至使現代人每當提到要為公司盡忠,還是要為上司盡忠、甚至為國家盡忠時,都會有一種”吃虧”的感覺,不然就是有著封建、迂腐的感覺,這使得現代人對一個公司、團體、任何人、甚至自己的國家,都不屑去盡忠,甚至連一點最基本的敬意都沒有!然而在內心裡面對人對事都有個忠直公正的存心,究竟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呢?傳統固有的人生訓誨,強調好心有好報,但這樣的教誨,在科學昌明的今日社會,難道只能一種道德教條,無法以科學方法來證實嗎?美國一位心理醫生大衛霍金斯在(Power vs. Force)這本著作裡所公開的數據,讓我們大開眼界,知道善惡報應還真有其科學根據呢!這本書裡面讓我們知道情緒能量是有頻率的,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固體都是由旋轉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我們的人身也是如此。大衛霍金斯,經過二十年長期的臨床實驗,其隨機選擇的測試對象橫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歐等地,包括各種不同種族、文化、行業、年齡的區別,累積了幾千人次和幾百萬筆數據資料。他把人的情緒頻率映射到1-1000(100Hz100000Hz)的範圍,他發現任何導致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20,000Hz)的狀態會削弱身體,而從200到1000的頻率則可以使身體增強。霍金斯發現,誠實、同情和理解的意念,改變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邪念會導致最低的頻率,當你想著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其研究又發現,心情頻律常在250以下者多得癌症。在250以上者,身心大多比較健康。這結果真是令人人大開眼界,原來存心對人的影響是如此的巨大!茲摘錄其主要項目如下:1.羞愧恥辱:202.惡念譴責:303.冷漠絕望:504.憂傷懊悔:755.恐懼焦慮:1006.渴求慾望:1257.憤怒怨恨:1508.驕傲輕蔑:1759.勇氣肯定:20010.信賴:250(中性)11.溫和希望樂觀:31012.寬恕原諒:35013.理性諒解:40014.關愛尊敬:50015.安詳平靜:54016.喜悅快樂:60017.開悟正覺:7001000依照上面這個表格,只要內心對人對事常存著忠敬的心,頻率範圍起碼已經在500以上了,那不是非常有益健康嗎?這麼說來,古人強調做人要寬恕、要有愛心、對人對事要忠敬等等,不都是有很深切的道理嗎!為什麼在進入忠經本文之前,我要先提到這篇科學報告呢?因為現代人一提到忠,不是把它視為非常迂腐封建的想法,就是把它看成是騙人去當走狗的技倆,因此哪裡肯去想想忠經對社會、國家及個人,有什麼好處呢?現在有了這篇科學證據之後,起碼我們已經知道內心存著忠,對個人的身體是有莫大好處的,至於對公司、團體、社會、國家的效用有多大,就讓我們跟著忠經的步伐,一窺古聖先賢的偉大胸襟與智慧吧!天地神明章第一天就是天神。地就是地祇。神明指的是天神地祇之外,一切星辰山川諸神。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休:美好的。從前在天下極太平的時代,有個極好的治理、管理的風範,做上位的,做下位的,都同心同德,因此,感動天心,各種美好的祥瑞都來相應,這就是忠的力量所致。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凡是天所覆蓋的,地所裝載的,人所做出來的德行,沒有再大過於忠的了。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忠的意思,就是將良心擺得公平中正,對國家、團體、領袖、學術、信仰、以及對真理、真道、對天地之正氣、對萬世之子民,甚至對公司、老闆、長官、自己,都要至公無私的意思。由這句至公無私的經文看來,忠是為更大、更遠的公眾目標而努力,而不是僅是為了一個人盡私忠,或為一個人當奴隸而已。至於這一點,就讓我舉我的先師所說過的一段話來做說明:君臣之道如何?古早君王有道,則聖人輔之。若君王無道,聖人則苦諫,不從則去,故云:“聖人從道不從君”。(足見聖人之所以事君,不是為了一個國君盡忠而已,而是為了整個國家眾生的利益,這才是忠。)父子之道如何?父有義則子當孝,父若不義則不能責子之不孝,故云:“孝子從義不從父”。(原來孝順不是連父母錯的話都聽命,而是挑對的聽,不對的要力勸,這才是孝道的真義。)又云:“從順命不從逆命”(父親若叫你做不合道理、危害他人的事,可以不聽的)。夫婦之道若何?夫有理則婦順從,夫無理則妻勸夫,夫若不從則下堂求去,故云:“妻子從理不從夫”。(所以古人也不會在極不合理的狀況下,還叫你死守著頑固的丈夫。)同樣的道理“弟子從仁不從師”。(仁是本性,若你所跟隨的師父,不能教導你啟動生生不息的本性,不能教你去利益他人的本性,也就可以離去了。)從以上這段先師揭示的做人處事原則,我們可以知道,忠這個字是非常活潑公正的,是對著公理的,對著大體的,不是呆呆板板的對著一個人的私情奉獻而已!然而這個定義已喪失,致使現在的人對忠字的誤解還不少,甚至為了這個字還大肆批判孔孟,以為孔孟提倡忠字是想拍君王馬屁,想作君王的馬前卒而已!因此一提起忠這個字,便激起滿腔的忿忿不平!但在孔孟學說裡面,對忠這個字的概念究竟如何呢?到底這個字只是叫我們去為君王做牛做馬呢?還是要我們做個大公無私的人呢?不如讓我舉幾則論語孟子裡面的片段,以便徹底瞭解忠這個字在孔孟的心目中所代表的意義。論語: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問事奉君上的道理。孔子說:忠臣不欺瞞君上,但君上做錯事,可以不惜犯顏諍諫的。)孟子日: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孟子說:君上犯錯時能勇敢的指責他的過錯,才是忠臣對君的恭;能教導君上好的德性,避免不好的行為,才是忠臣對君的敬;只是在背後批評君上,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不能對君上的昏庸有任何建樹,這種臣就與偷俸祿的賊沒兩樣了。)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孟子說:一個昏君若毫無罪過就殺了一個基層的公務員,那麼做大夫的就可以掛冠求去,離開這個國家了。一個昏君若毫無罪過就殺了一個百姓,那麼基層的公務員也可以離開他的職守而遠走他鄉了。)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說:對於國家來說,百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國家的利益是次要的,而君王的利益則是擺在最後的。因此身為諸侯者,如果作為違反國家及人民的利益,或是造成國家社會的不安,嚴重者甚至可以請他下台,換一個有德行的人來領導國家。)從以上幾則孔孟的遺文中看來,孔孟所提倡的忠,是非常大公無私的大忠,不是逢迎拍馬的小忠,是可以直接對君上犯顏直諫的,甚至可以換一個更好的人來領導國家的,好比當時國父推翻滿清,不正是在實踐孔孟為國為民的理念嗎?如此的大公無私,怎麼會被誤會成是諸候的馬前卒呢?這些批評孔孟的人真是沒把論語孟子讀完呀!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忠字,不僅是對君上一個人盡忠,更重要的是為國家百姓盡忠;不僅對你的身心有益,對國家社會更有益。因此每個人應該放下歧見,好好的來研究這個忠字才對!天無私,四時行; 天沒有私心,所以春夏秋冬四時運行從不間斷;地無私,萬物生;地沒有私心,所以動植礦土萬物生長,也從不間斷;人無私,大亨貞。亨:通達。 貞:正而固,即忠也。如果人能夠沒有私心(忠),自然四通八達,正當而穩固,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的。這讓我舉論語的一段話來加以說明: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張問什麼是可以到處都通行得開的辦法。孔子說:說話大公無私誠信正直,舉止為莊重恭敬,如此雖是蠻夷之幫也到處通行得開的。如果說話不公平誠信,舉止行為不莊重恭敬,雖然就在自己的鄉里,能到處通行得開嗎?)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忠的道理,就是專一他的心志在真理上,專一在國家或團體的廣大福利上的意思。古人所謂的忠是專一在大體的主軸上,而不只是專一在一個人的福利上。在孟子裡面,有這麼一段與齊宣王的對話,充份說明聖賢的這種心思。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王色定,然後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譯:齊宣王問為卿或為臣的道理。孟子說:王問的是什麼樣的卿呢?齊宣王說:卿還有不同嗎?孟子說:不同的,卿有兩種,一種是來自君王同姓親族的叫做貴戚之卿;一種是與君王沒有親戚關係的叫異姓之卿。齊宣王說:那請問來自君王親族的貴戚之親的為臣之道是什麼呢?孟子說:與君王同姓氏的貴戚之親(即共同享有天下的家族人員),碰到君王有大過錯的時候就要盡上向國君諍諫的職責。當反覆諍諫還不接受改過建議的時候,就應該要為了百姓,在同姓的親族裡,推舉另一位有德行的人來當君王才對。(當時天下是私家的,故有此說法)齊宣王聽了之後勃然大怒。孟子說:君王請不要懷疑或生氣,君王問我,我不敢不把正理告訴你!過一會兒齊宣王怒氣稍微消了點,然後問孟子說:那麼異姓之卿的為臣之道是什麼呢?孟子回答說:異姓的卿碰到國君有過錯時,就盡上諍諫的本分,但若反覆諍諫還不聽的話,就可以掛冠求去了!從以上這段對答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孔孟所專注的忠,是專注在為廣大生民設想的大忠,而不是拍君王馬屁的小忠。現在的人總是把孔孟所提倡的忠,說成是拍帝王馬屁的人才做的事,這都是犯了斷章取義的毛病所致。為國之本,何莫由忠。治理國家想要得到根本的話,哪件事情能不從忠這個字出發呢?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忠的用處,能夠堅固君臣的份位與情意,能夠安定國家社稷,能夠感格天神地袛,感動山川神明,何況是尋常的一個人呢?夫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忠這個字,發端於自己一身的行持,到彰顯家世的德行,到幫助一個國家興旺成功,名目雖然不同,然而所用的忠,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樣子而已。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於其國,忠之終也。因此,能專一大公無私的忠心在自己身上,就是忠的開端;能專一忠的心志實踐在自己家裡,就是忠的德行已做到一半了;能專一忠的心志實踐在他自己的國度裡,就是忠最偉大的成就了。講到這裡,讓我來舉段孟子所提到的例子,說明古人如何在自己的國家裡專一於大公無私的忠。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已也,復歸於亳。譯: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後,徹底顛覆了商湯建立的治國大法,老相國伊尹為了天下眾生的安危,就把這不肖的君王暫時安置到桐這個地方去。經過三年的教育,太甲終於懺悔自己的過錯,對過去的錯誤深深自責,並改正這些錯誤。又在桐這個地方學習仁義三年,完全聽從伊尹的訓悔。伊尹見太甲改過之後,又迎請太甲回到首都毫這個地方,重新登上君王的寶座管理天下。從這段伊尹的作為可以清楚的看出,古代真正的忠臣,不是只專一在對君王的忠而已,更重要的是專一在對天下眾生的忠,他既不愧對自己的國家,也不愧對自己的君王,這才是大公無私的忠,這才是一於其國,忠之終也。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六親和;國一,則萬人理。治身能專志於忠(無私),各種福祿就自然到來;治家能夠專志於忠,六親自然安祥和樂;治國能夠專志於忠,天下百姓自然治理得有條不紊。書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書經說:要維護那份精粹無私的精忠,要信守那份大公無私的精忠。全章總結:這第一章,是說天地神明及人,都歡喜忠心的人。因此人能夠忠心,就可以感動天地神明,當然更能感動人心。馬融解釋這個忠字,很精當,因為後世的人,都把這忠字誤會了,傾向去護持有位子的人的說法,而忽略了公理。所以忠經開端第一章,先表明這個忠字的用處所包很大,忠用在自己一身,能夠一心做好人,大公無私,循規蹈矩,這就是忠;忠心用在自己家內,能夠一心孝養父母,友愛兄長,也就是忠;忠心用在自己國家,能夠大公無私的在職位上致君於堯舜、治民於太平,輔佐君上為民謀福,那是忠的最大成就了。忠這個字是從修身來的,從大公無私的存心來的,所以說一於其身,是忠之始。若要將來能夠忠心做國家的事,總要從現在的身心中修來,纔算是有本有末的忠道!此章補述:”百善無非忠之用也”!在這第一章結束的時候,我們對忠的定義及範圍大略有一點瞭解了,而對於忠字與五倫等其它德行之間的關係,以及忠字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地方尚未明瞭,因此我要花一點時間,補述忠字與五倫之間的關係,以及日常的應用。這五倫是怎麼定下來的呢?話說遠古的帝堯舉用帝舜的時候,帝堯對舜說:如有賢人,只管奏來,朕任用就是。舜說:臣見帝的胞弟,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個,都是逸群之才,可以輔佐教化,請帝任用。帝堯說:原來是他們,你怎麼知道他們賢能呢?舜說:臣個個見過,天下之民,盡知他們賢能,有八元之稱,可以任用。帝堯說:那你派人把他們召來,朕立刻任用,就分在你的部下吧!不到兩個月,八元都到京都,帝堯把他們分配在司徒府裡(管理教育的)。舜與他們開了一個會議,舜說:司徒身負教化之責,但是教化兩字太空泛了,究竟教是什麼?化又是什麼?教他好,怎樣才算好?化他善,怎樣才算善?這恐怕一定要定出一個標準來,我們大家都朝這方面想,把空泛的教化,說出實際的辦法來。經過好多天的討論,大家認為世界是人類積成的,人與人無時不接觸,無地不接觸。既然接觸,就雙方接觸來說,必需有個準繩,以達到相安無爭的地步;教化之道,應該從這裡著手,才能達到切實可用。緊接著又把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分為五類:一是君臣,二是父子,三是夫婦,四是長幼,五是朋友。這五類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無遺了,這是共同討論的結果。接下來就是要在每一類的接觸間,都找出一個最恰當、不變、公平的準則來,於是他們開始分頭制定,再來讓大家公議。(其實這也正是在制定這五類關係裡的忠了!)舜負責君臣一類,他說:因為君臣一類,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為臣的往往容易諂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這種道理不搞清楚,君臣一類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所以,君臣一類的準繩,應該是一個義字。義者宜也,是”種種合乎當然”的意思。因為君之與臣,尊卑雖殊,但是推到其當然的道理,國家之所以要立一個君、之所以要用這個臣,無非都是“為百姓求福利”而設的。既然這樣,那麼他們所行的事,有福利於百姓的,才叫做義!無福利於百姓的,都叫做不義!臣子不義,君主應該給他懲罰;君主不義,臣子也應該加以諫阻。假使同是一件事,君主的意見有時和臣子不同,而利害禍福一時又看不到,那該如何才好呢?這種情況或者君主方面犧牲他的意見以從臣子,或者臣子犧牲他的意見以從君主,都可以的;假使兩邊意見不同,而利害禍福顯而易見,那麼為君主的可以罷免這個臣子,為臣子的也可以捨棄這個君主。所謂道合則留,不合則去!於是君臣間義的標準,就此確定。(這個義字便是君臣之間的忠)另外所謂君臣,不限於朝廷之上的君臣,凡是百姓辦事,而有出令之權的,都是君之類;凡是受人之祿,為人辦事,而有奉行之責的,都是臣之類,都適用這個標準。(從以上這段君臣的定義可知,凡是在職務上是你的老闆、上級主管者,都可以類比為你的君,凡職務上是你的下屬人員者,都可以類比為你的臣。君臣兩個字,指的是你在各階層中對上及對下的關係。而君臣關係存在的價值,只是“為團體謀福”而已,而不是為了哪一個人。臣下若違反了這個團體的目標,君上可以處罰他,也可以叫他走路;而君上若違反這個目標,臣下不僅可以諍諫,也可以揮揮衣袖離去了。這是多麼活潑的應對之道啊!而今的人誤認為古人的忠是呆板封建的想法,這實在是未曾瞭解古人的壑達與活潑啊!)接著伯奮負責父子一類,他說:我認為父子方面的標準是:父對於子應該慈,而子對於父應該孝。而孝慈兩個字,總離不開一個親字;父子天性,假使要互相責善毀恩,就必定分離,也就不親了。所以父子中間的標準,應該定一個親字,也就是父子有親。父子間無論如何,都以不失其親為原則。母子與父子一樣,也適用這個標準。(這親字便是父子之間的忠)仲堪負責夫婦一類,他說:夫婦的關係,我認為夫應該和,妻應該柔,一和一柔,才能成家庭。世上夫婦相離的原因有多種,而大的不外兩端,一端是親熱過度,一開始就縱容狎褻,無所不至,久而久之,反動的力量一生,兩個就不對了;有一端,男子見了另外的女子,都是可愛,女子見了另外的男子,也都是可愛,從而夫婦間就產生了醋思,而生出種種誤會。所以夫婦相敬如賓的敬字,還不能解決問題,它的標準應該是個別字。也就是說夫婦中間,時時事事,都要區分開,不要混淆,各自的地位擺正,不能胡來。其他各種男女關係也都適用這個標準。(這別字便是夫婦男女之間的忠)叔獻負責兄弟一類,他說:說到兄弟關係,兄應該友,弟應該恭,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怎樣叫做恭?又怎樣叫做友?不能不定一個標準。大凡兄弟這一倫,與父子夫婦不同。父子的尊卑隔得遠,而兄弟是平等的,只是年齡有大小而已。夫婦的利害基本上是共同的,而兄弟的利害,常相衝突。況且父子夫婦,都是一個對一個,簡單而容易應付;兄弟就多達十多個,少也是兩三個,對象既多,不容易應付。所以兄弟中間標準,應該定一個序字,也就是長幼有序。因為兄弟的名稱是由年齡而來,那麼種種關係發生的時候,都按次序做去,自然不會衝突了。每事兄讓其弟,弟讓其兄,友愛之情,就由此而生。推而廣之,要想泯滅社會上一切的爭執,也無非確定長幼的順序,鄉黨莫如齒(鄉里之間的聚會以年長者為尊),社會自然不亂,所以各種長幼,相遇也適用這個標準。(這序字便是兄弟長幼之間的忠)季仲負責朋友一類,他說:朋友這一倫,有廣狹兩意;就狹義說起來,同道為朋,同志為友;就廣義說起來,除了父母之外,沒有不能做朋友的人。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婦,如賓如友;兄弟互相友愛,都是個友。那麼這個標準從何而定呢?應該定一個信字,也就是朋友有信。因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際,而交際當中,最重要的是言詞,一切情誼都由此而產生;假如交際當中言而無信,或任意虛構,或行不踐言,那麼情誼就不能產生,而朋友之道也無從確立,所以信字最為重要。其他人類往來交際,也適用這個標準。(這信字便是朋友間的忠)大家議定以後,第二天入朝,就奏給帝堯,帝堯看了大喜,就把這個議案定名為五典(即五倫),以表示尊崇之意,並叫舜等負責去執行。(以上就是五倫的由來,仔細看看這些古賢人制定五倫的用心,真是非常的活潑開明,非常的大公無私,非常的忠,一點也不古板專制。更可貴的是所制定出來的東西,非常的直接有用,立即可以落實在任何與人相應對的時候,讓我們只要依循這五個簡單的原則,不論走到社會的哪個階層,都有機會培養我們大公無私的忠,並且可以產生非常有益人類和諧共處的功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對五倫也好,對忠字也好,總是把它看得非常八股刻板,好像一點都沒用處似的,這真是現代人的誤會啊!)聖君章第二君字不只指皇上、君上,也可類比為任何有出令之權的人,例如現代的董事長、單位主管、主任、組長之類。也可以類比為所效忠的國家、團體或公司。聖君是設法讓自己的君上具有如堯舜般大公無私的德行,而不一定指你的君上此刻已經具有聖明的德行。惟君以聖德,監於萬邦。邦:國家。在現代的社會也可類比為任何團體或公司,而萬邦可以類比為各地的分公司或加盟店等。只有在國君有了最聖明的道德時,才足以監督於萬國,才足以使眾人感服的。自下至上,各有尊也。尊:尊敬,注重。一個國家或團體,或任何組織,從最卑下的人算起,一直到最尊貴的君上為止,每個人都有該尊敬的目標及應服從的本分。故王者,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臨:從高處往下親近、照耀、展現。事:事奉。但事奉的意思並非逢迎順非,也非全部順著君上的意思辦事,而是在行事應對間,都能稟持公正無私的心,去使君上成為堯舜,使下民樂享太平之意。所以一個有道德的君王也要有所尊奉的,例如對上要用他的德行去事奉天神,對下要用他的德行去事奉地祇,中要他的德行去事奉祖先宗廟,還要用他的德行展現在舉國的百姓的面前。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那麼人們都將感化於聖君的德風,都具有大公無私的忠心,並用這樣的忠心去事奉自己的君上了。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兢:有競爭與敬重的雙重意思,也就是懷著敬重的心思去效法看齊之意。戒:防備、去除。慎:小心、重視。因此任何一個有出令之權的君上,都要以身作則,凡有作為,無不儆戒謹慎,使自己的德行一日比一日還要光明。祿賢官能,式敷大化,祿:俸給。 官:職守。 賢:有才有德。 能:有才。式:車輿上的橫木,一在前,一在後,乃乘者所憑依而式敬之物,故引申為風範、法度、尊敬之意。敷:展開來、傳佈開來。可引申為”廣大”之意。君上在任用一個人時,能夠把俸祿賞賜給有德行的人,派任職務給有才幹的人;那麼其其德行風範將廣佈到整個天下(或整個公司團體),使得舉國百姓(或全公司的員工)都得到深深的感化;惠澤長久,萬民咸懷。惠:好處。 澤:滋潤的恩德。咸:皆、全、普遍。其給予人們的好處及恩澤既長且久,所有的子民都對他感戴不忘。(也可類比為整個公司或團體的成員對領導人的向心。)故得皇猷丕丕,行於四方,揚於後代,猷:謀也、道也。以正道而謀劃之意,引申為功業或德行。丕:大也。所以能夠將這聖君的偉大德行與智慧,遠佈到四方,傳揚到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蓋聖君之忠也。社稷:社指土神,稷指榖神,古代君主每年都祭社稷,後來就將“社稷”引申為國家。考:老也、成也、終也。父死曰考,母死曰妣。用這個忠的德行來保全國家,用這個忠的德行來榮耀祖宗,這就是一個聖君的忠心所在啊!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昭:明顯易見、光明磊落。聿:古代用以書寫的器具。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引申為達成、獲得之意。詩經說,做君上的,能夠用著自己光明磊落的德行去敬奉上帝愛人的使命,就能藉此獲得上帝所賜下來的無量福報了。全章總結:這一章,是說在任何團體中做君上的,都先要具有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忠德才行。各位想想,就連做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或董事長,也有他應該盡的責任與義務,以及該事奉的對象。例如舉用賢能,佈施德化,就是皇帝或董事長的義務。而舉國百姓或員工就是君王該服事的對象。君上的義務盡了,就是圓滿了自己忠的德行。君上盡了自己的忠,上行下效,做臣下的自然也能各盡自己的義務與忠心。上下皆光明磊落,上下皆忠,皆盡自己的義務,這大到天下,小到一個公司或團體,豈不都呈現出無比的光明與幸福了嗎!而這一切就決定在最上面的那個君上,能否示範出忠的德行來。所以忠經進入第二篇,就先從君上如何盡忠說起。但這並不是要讓為人臣下者把責任往上面推的意思,用意是先立起根本處的忠,再談其它枝葉的忠,因此下幾章接著談臣下的忠該怎麼做。冢臣章第三冢:地高起,若有所包覆之狀。有高、大的意思。冢臣:即宰相之類的元老大臣。若類比於公司或團體即是總經理、總裁之類的主要幹部。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事君:事是盡忠職守之意。君可指所盡忠的團體,或該團體代表人。事君的意思並非逢迎順非,而是能稟持大公無私的心,去完成君上或團體所帶領的目標,或導正君上走向更正確的方向,使廣大的眾生都能得到益處。做大臣的或做高級幹部的,能本著大公無私的精神,往君上或老闆所指引的目標奮力前進,或是輔佐君上做更對的事,使上下都能得到好處,這才是忠的根本。冢臣的內心把忠的根本(讓上下都有益)立定了,然後在職守上的治理教化才能成功。冢臣於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下行:臣下能大公無私各司其職。上信:君上也能和臣下一樣大公無私守時共命。信:真實無虛之謂。宰相大臣或高級幹部,與君上的關係最為親密,可以說是一體的。大臣要能謹守行政崗位的效率與德行,讓君上信任不疑,這才能夠圓滿一個大臣的忠。補充:若是一個大臣或高層幹部的作為,存有一點私心,讓君上有可疑之處,那麼哪裡能夠讓君上相信不疑而圓滿他的忠心呢?好比做為一個單位的領袖,對下屬很熱絡,下屬對他也很熱絡,但這位受公司妥託重任的單位領袖,在言談之間從來不談起公司或老闆對員工的關心與付出,公司把一整組的人交給他,可是卻看不到這小組的人對公司有什麼向心,一提到老闆或公司就微微嘆氣,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而談到下屬的任何成員,不論多麼糟多麼壞的,卻都熱切的說是很棒很好!讓下屬的向心全在他一人身上,而一肚子怨氣全出在老闆或公司身上,那麼請問這個單位領袖究竟在為誰工作?他有沒有設法拉近下屬與上級之間的關係?有沒有做好公司與員工之間的橋樑?這種情況怎不令君上起疑?所以下行上信不宜解為“下面辦的事上面都要相信!”而是做為一個冢臣或高級幹部者,辦事情的時候,要辦到光明磊落,要在公司與員工間搭起橋樑,讓上下都毫無可疑之處才對。若一個冢臣辦事情,辦得處處讓君上起疑,這便失去一個大臣的忠心了。因此大臣不能動不動就向君上說“為什麼你都不相信我!”因為事實上臣下辦的事,並非都沒有私心,也不一定都沒有缺失,因此才需要上面有人監督,以便整個國家團體能走向更好的方向。因此做一個主要幹部,不可以“老闆不相信我”的怨言為藉口,來混淆君上檢討監督的權責,及製造群下的怨氣,破壞群下對君上或公司的向心。一個內心有忠德的人,被君上質疑、檢討、甚至貶官隔離時,應該先檢討自己的過失何在,若檢討自己實無過失,則當面向君上說明,若說明無效而無礙於大局,則寬心接納,若有礙於大局,則用十五章所說種種諍諫的辦法循序漸進,而不是不斷的滿口怨言指責君上,破壞群下對君上的向心與和諧,這才是忠(大公無私)德所在之處。因此從第三者的角度說,當你聽到有人哀怨的抱怨說:“某某主管不相信我”,或“某某主管在防備我”的怨言時,不論他是不是一個討你喜歡的人,或是不是一個你所敬重的人,你應當問他:“不知道你做了什麼事讓主管防備你呢?”當然,極有可能你所聽到的理由都會是他絲毫沒有錯,所有的錯全都在老闆或主管的身上!然而不論他講得多麼委屈痛苦,此時你也只是聽得一面之詞而已,若是你在未雙面求證的情況下,就一面倒向這個你一向喜歡的人,甚至不明究理的就和他聯手一起對抗起君上,製造團體不安的氣氛,這必已經難免不忠的損德事發生了。因此碰到類似情況時你應該說:“等我去當面向老闆求證為何如此再說,若是你們有什麼誤會,再由我來為你們主持公道!”這樣的辦事程序才能兩面兼顧,這便是能使你建立起大公無私的忠德的辦法了!(忠於正理,忠於團體的公眾利益,而不只是幫助哪一個人。)然而人們不易把握這些原則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發出怨言的人,都有著一副極為可憐委屈的樣子,這才讓人失去理智去越幫越忙。因此論語裡面才有這麼一段告誡: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譯:子張問明理的原則。孔子說:像水慢慢滲入般的長期毀謗,並以著切膚之痛的樣子訴說著受害的委屈,還不能蒙蔽他對真相的判斷,那就算是明智了呢!而今我們想要對團體盡忠,也要有明理的本事才行的!夫忠者,豈惟奉君忘身,殉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死節,而已矣!殉:營求。節:操守。這個忠的道理,豈只是事奉君上而忘了自身、為了奔忙國事而忘了自家、端正臉色直詞諍諫、面臨國難有赴死的操守而已!在乎沉謀潛運,正己安人,任賢以為理,端委而自化。端委:古代禮服,比喻儀容。冢臣或主高級幹部更要有深思熟慮的智慧,忍著污辱暗暗安排事情的耐性,正了自己的德行並讓百姓享受到安寧的生活,選用賢才治理國政,端正自己的儀容在崗位上盡忠職守,使百姓自然被化育於無形的能力。(以身作則之意)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陰陽之和,四時之信,聖德洋溢,頌聲作焉。洋溢:廣泛的傳播開來。一個高層幹部要能尊崇他的君上(在公司就是老闆),輔佐君上使他有如天地般的大肚量,有如日月般的英明,有如陰陽般的和諧,有如四時般的信用,使君上的聖德廣泛的傳播開來,天下的人(在公司就是員工)都頌揚君上的英明與功德,這才是一個稱職的冢臣應盡的本分。書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股肱:股是大腿。肱是胳膊。股肱是比喻左右輔助得力的人。庶:平常、眾多。書經說:君主能夠像一個人的頭腦般的清明,臣下能夠像一個人的手腳般的能幹,那麼所做出來的一切事情,就都能和諧安康了。全章總結:這一章,是說明做大臣或主要幹部的忠。忠並不是遇到禍患死守不去這條路而已,更重要的是要能替國家或團體想一個永遠太平的辦法,不致於會有危險的時候發生,這樣才能算是盡了大臣的忠。一般的人常常把這忠字,看得太狹隘了,他們總是把亡國殉難的才說是忠臣,但是等到國家都已經滅亡了,那時徒死也無益於事的。真正的忠臣是在國家還沒滅亡時,及早替國家謀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讓國家不致滅亡,在上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讓君上及國家可以永享安康。一個冢臣每天都在沉謀潛運,雖然沒有臨難死節的悲壯畫面,但在智者眼中,這才是真正的大忠臣!因此做為一個國家或團體的棟樑者,就要學學冢臣的忠,時時為國家或團體貢獻心力,時時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家團體化解衝突、不安和危難,而不是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才不失一身為冢臣忠心耿耿的氣節。談到這裡,請先允許我把忠經第十五章忠諫先提前說明,這樣有助於讓現代人明瞭,如果碰到君上做事不合理,或是你的意見與君上不合時,做為下屬的你,可以有什麼做法,好讓團體不受到傷害,又不失為人屬下的忠心。這樣可以避免以為盡忠的人就只有逆來順受唯唯聽命一條路,而看著那些不合理的事去繼續發生。這點就是造成現代人想到盡忠就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因此我要把忠諫章提早說明,以便卸除現代人反抗的心防,免得造成學習上的障礙。忠諫章第十五忠諫是直言以使君上改過遷善的意思。為什麼臣下有時要對君上行忠諫,而不是全部聽從君上的命令即可呢?這是因為要使國家或團體更好的關係。以下我舉孔子家語裡面的一段對話來加以說明: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臣從君命貞,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賜,汝不識也。昔者明王萬乘之國,有爭臣七人,則主無過舉;千乘之國(諸候),有爭臣五人,則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卿大夫),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不義。故子從父命,奚為孝?臣從君命,奚為貞?夫能審其所從之謂孝,之謂貞矣!譯:魯哀公問孔子說: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是孝嗎?臣子聽從君王的命令是忠嗎?連問了三次,孔子都不敢以正理回答。孔子快步走出來之後,把剛才那段對話告訴子貢說:方才國君問我說“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是孝嗎?臣子聽從君王的命令是忠嗎?”連問三次而我沒回答他,子貢你認為他的說法對不對呢?子貢問孔子說: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當然是孝,臣子聽從君王的命令當然是忠,這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孔子說:淺見得很啊子貢,你這說法沒見識啊!古代的明王所訂定的規則,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天子,下面要設七個能諍諫的臣,那麼君王就不會犯下過錯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候,下面要設五個能諍諫的臣,那麼國家就不會危險了;擁有百輛兵車的卿大夫,下面要設三個能諍諫的臣,那麼祿位就不會被侵奪了;同樣的,一個父親下面有個能諍諫的兒子,就不會去做無禮的事了;一個追求道德學問的人身旁有個能諍諫的朋友,就不會去做沒道義的事了。因此如果做兒子的不辨是非,只要父親說的話都聽從,怎能說是孝呢?如果做臣的不辨是非,只要君上說的話都聽從,怎能算是忠呢?必需要能夠明辨是非,對的才能聽從,不對的不能聽從,這才叫做孝,這才叫做忠呢!經由以上這段對答,讓我們更清楚古聖先賢對忠的定義,可真是非常的公平圓滿的呢!忠是讓君上做對的事,做符合公理的事,並且還要避免君上胡作非為。因此忠臣的職守是要替大眾維護正理,不是只聽君上的話而已。君上有任何不對的事,忠臣不能不力爭到底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要把忠諫章提前說明,為的是減低學者長久以來的誤會與抵抗。現在我們看忠諫章的本文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大公無私的忠臣事奉君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能對君上適時的直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王道:以仁義公德服天下的政治。一個君上如果有過錯,臣下能正直的說出規勸君上。而君上聽了過錯,也有那個雅量去改正,那麼君聖臣明,以仁義治天下的王道就能大放光明了。諫於未形者,上也;規諫君上的過失,最好要把握在那個過失的心意還未形成,或是還未造成任何過失事實的時候就在無形中規諫好了,在無形中避免掉了,這是忠臣最高明的規諫辦法了!諫於已彰者,次也;在過失的心意已發出來,或過失的事實剛剛發露出痕跡的時候,做臣子的就趕快去進行規諫,這是次一等的規諫辦法了!諫於既行者,下也。等到君上的過失已經造成傷害事實的時候,臣再去行規諫,這已經是最下等的規諫辦法了!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君上的行事有過錯,不符合國家或公司的整體利益時,而做臣下的卻放任他,不敢在君上面前去盡規諫的職責,使事情往不利公眾的方向發展,這就不配稱為忠臣了。(說這句話便可以看到,古聖先賢眼中的忠字,並非承順著君上的過錯,而是盡力去維護正理之意。可惜到了戰國時代,被那些佞臣奉承阿諛的作為,徹底曲解了忠的意思。致使後代子孫,一想到要盡忠,就斥為迂腐,這實在是我們對古人的誤會所致。)夫諫,始於順辭,講到這個規諫,一開始的時候要秉持和順的口氣,委婉的把義理加以說明。中於抗議,若是重要的事情用和順的口氣去規諫,卻絲毫達不到效果的話,忠臣為了大局著想,接著就可以用比較激烈一點的態度或口吻,正色直辭的去與君上抗爭及辯論;終於死節,死:不一定是生命的死,在一個團體或公司而言,可類比為離去該職務。若是面對一個攸關國家興衰或眾生無數性命安危的重大錯誤,已經用了各種委婉或激烈的爭辯方式,君上依然不從,最後忠臣只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或是不惜掛冠求去,用這種最激烈的手段來向君上爭諫,以便挽救一個可能危及眾生生命的局面發生。(這一節讓我們知道,如果君上的過錯可能危及多數人的利益或安危時,那麼做一個忠臣的,可以不計個人利益,用非常激烈的手段來諍諫。這樣的方式,類比於現代的團體或公司,如果屢次諍諫不聽,也不必在職場上日日爭吵不休,那時就可以選擇掛冠求去了。)以成君休,以寧社稷。休:作德心逸曰休。盡善盡美的意思。但這種激烈諍諫的用意,並非想要讓君上難看,也不是想傷害君上,而是希望君上有痛定思痛的改過機會,讓芸芸眾生免去一場災難,進而保全君上及團體的美名,並使國家或公司更安寧穩固。(這觀念很重要,忠臣諍諫的目的,是希望君上的德行更完美,是希望國家或公司更安寧鞏固,而不是為了對抗誰或傷害誰。這種顧全大局也顧全君上的美德與用心,才是真正無私的精忠。這是我們身處在任何團體中時,所應抱持的態度。)書云: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聖。書經上說:木頭依著墨斗的繩線去切割,就能方正筆直了;君上依著良臣子的規諫去行政,就會聖明正直了。(這說明一個臣下能必需具有忠諫的勇氣與美德,才是忠臣應盡的職責所在。如果看到君上領導著團體往錯誤的路上走,還當作若無其事,每個月領著薪水卻絲毫不盡忠諫的職份,那就只是混碗飯吃的人了。)全章總結:這第十五章是說做忠臣的,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在規諫君上的過失,而且最好在事情絲毫沒有露出形跡的時候,早就深謀潛運,預先扶正好了,這才算是最好的規諫辦法。所以好的股肱良臣,見到君上稍微有點不是,總得要去諫一諫,而在這規諫的過程中,還要懂得拿捏方法和順序,不是不論大小事都要語言刺觸、批評漫罵,或是小小的事情也拼了命去死諫,或動不動就要辭職,若是這樣,那個好諫的臣豈不反而成了團體的亂源所在了!以下我舉孔子家語裡面的一段話,來說明諍諫的種類:孔子曰: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風諫。唯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諫乎。譯:孔子說:忠臣諫君的方式有五種不同義理的方式。第一種叫譎諫。(譎是欺騙、迂廻之意。也就是不直接頂撞,而是採用轉個彎、打個比喻的方式,以達到勸諫的目的。)第二種叫戇諫。(戇是愚魯直爽但又不失趣味之意。)第三種叫降諫。(就是用卑恭委婉的方式去勸諫之意。)第四種叫直諫。(就是直接引述正直的先聖之理以勸諫君上的辦法。)第五種叫風諫。(風就是諷,講課時打個譬諭去諷刺時弊。因不是針對某人,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叫做風諫。)忠臣在進行諫言時,要先考量君主的習性適合什麼諫言的方式,然後才去行諍諫。原來諍諫還有那麼多的方式可以選擇,以下我舉幾個古代的諍諫案例,來讓我們學習諍諫的智慧及辦法。例(一):齊景公喜歡捉鳥玩,便派一個叫燭鄒的人專門管理鳥兒。有一天燭鄒不慎讓鳥飛逃了,齊景公大為惱火,下令要立刻殺死他。宰相晏子聽到起身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讓我數落他一番,然後再殺,讓他死個明白。景公高興地說:好!於是把燭鄒叫進來,晏子便一本正經地說:燭鄒你知罪嗎?你為國王管鳥卻讓牠逃走,這是第一條罪狀;使國王為了鳥而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這事傳出,讓天下人認為我國重小鳥而輕士人,敗壞我們國王的名譽,這是第三條罪狀。你真是罪該萬死!說完,馬上請求景公下令斬殺。可是景公卻說:不要殺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這真是譎諫的好例子,轉個彎反而達到諍諫的目的,一點也不傷和氣,非常有智慧。)例(二):有一天唐太宗朝罷回家,怒氣沖沖地說:終須殺此鄉巴佬!皇后問:皇上在跟誰生氣呀?還不是那個宰相魏徵啊,竟趕當眾指責我!過了一會兒,皇后換了喜慶日才穿的衣服出來,跪拜太宗。太宗大驚,問:這是為何?皇后說:妾聞主上聖明臣子忠良,魏徵直言,正是大家聖德之福,所以妾向你慶賀!太宗立即轉怒為喜,不再想殺魏徵了。(這真是戇諫的好例子,雖有點魯直,像在辦家家酒,令人想來一笑,頓時火氣全消。)例(三):衛國蘧伯玉賢明而靈公不採用他,佞臣彌子瑕是個不肖的小人,靈公反而任用之,忠臣史魚屢次進諫,要靈公用蘧伯玉,但靈公不從。有一天史魚生病將死了,命令他的兒子說:我在衛朝,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這是我做一個人臣而不能匡正國君的過錯。在生時不能正君,那麼死後就不配用大臣的喪禮。在我死後,你不要把我放在正位,要把我放在窗戶下,這樣算是你對我已經盡上安葬之禮了。史魚死後,他的兒子聽從父命,把屍首隨便放在窗下。靈公聽說史魚死了,跑來吊喪,看到史魚被放在窗下,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問他的兒子。史魚的兒子把父親的遺言告訴靈公。靈公聽完後悵然若失的說:這是寡人的過錯呀!於是叫史魚的兒子,把史魚的棺木放在大堂的西階(往生者的正位),然後叫蘧伯玉來任官,又退掉彌子瑕的官位。孔子聽了這件事之後說:古代的為臣的諍諫,諫到死也就罷了,沒有像史魚這樣,到死都還在屍諫,最後終於能感動他的國君。這樣的人還能說他不正直嗎!(這真是一個直諫的好例子,直到連死了都還要諫。)所以論語才有這麼一段話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說這史魚真是太正直了呀,國君有道的時候也是直得像箭一樣,國君無道的時候也是直得像支箭一樣的永往直前。這種為了國家的正直與勇氣,絲毫不畏懼國君的權勢,真是令人佩服。從以上這幾個諍諫的案例可知,古聖先賢所提倡的忠,並非逢迎一人的小忠,而是顧全大體的大忠。為了顧全這個大體,忠臣常常會有各種向上諍諫的場面發生的,這就解決現代人一個天大的誤會,好像盡忠就是不論事情對錯全部聽命於君王,盡忠就是不能發表意見等等的誤會。為了國家或團體能更好,君上有錯的事,當然臣下必要諍諫才是忠;但若君上做了對的決定,那麼臣下要不要聽從呢?當然是要聽從才叫忠啊!以下幾個章節,所說的就是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在君上決定了正確的決策之後,臣下應該如何盡我們的忠!百工章第四百工:對一個國家或團體來說,就是各種專業顧問專家人才。譬如學法律的、學經濟的、學理工的、學國防的、技藝的等各種專長的人。有國之建,百工惟才。任何一個國家的建立,總是需要依賴各行各業的專家,貢獻他們的才幹,才能順利建立的。守位謹常,非忠之道。因此這些顧問專家,如果只是消極謹慎奉行常例的工作,而沒有主動積極的把他最好的才幹貢獻給國家,沒有積極的為國、為民、為君上設想,這樣並不能算是一個盡忠的百工! (如果身為一個專家,其內心只想領個薪水圖求安逸,懶於主動為國家或團體謀求防範或解決難題的辦法,這就不是百工的忠了。)故君子之事上也,入則獻其謀,出則行其政,所以一個大公無私的君子,事奉君上及國家時,一回到朝堂面見君上,就無私的貢獻出他所深思熟慮過的總總構想,走出朝堂後就積極的執行他所應當去辦的政事。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平時無事安坐在辦公室的時候,總是在思考有益於國家百姓的政策;做起事情來總是依循一定的禮法規章,按部就班,值得人們的信賴與效法。秉職不回,言事無憚,秉:把握。回:打折。憚:怕。他所職掌的責任,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肯打一點折扣的。他所講出來的話,該說出來的就說出來,沒有私毫畏懼的。一個言事無憚的史例:衛靈公當政時,彌子瑕受到寵愛,在衛國專權。有個矮子對衛靈公說:小臣做夢有了應驗。衛靈公問:什麼夢?矮子說:夢見大王成了灶君。衛靈公大怒:我只聽說見到國君就像見到太陽,怎麼見到我反而夢見灶君!矮子說:太陽普照天下,沒有一樣東西可以遮蔽的,國君普照國家也沒有一個人可以遮擋的。所以要見到國君的人,先夢見太陽。而灶君就不一樣,一個人對著火取暖,後邊的人就不能看見了。現在也許有個人遮蔽了國君吧?這麼說來,我夢見灶君,不也是很合理嗎?這個小矮子的膽子真是很大,敢對一國之君講這樣正直的話,都不怕人頭落地,這真是言事無憚的好榜樣。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凡事如果能有益於國家團體的,就不顧自己的得失榮辱,一定要徹底的執行它。一個不顧其身的史例:戰國時,有人來到楚國都城,說要把長生不死藥獻給楚王。沒想到都城衛士奪過藥就吞下肚子。楚王知道非常生氣,命令處死衛士。衛士說:先王也求過長生不死之藥,可是怎麼把王位讓給您了呢?再說,如果獻上的真是不死之藥,我已經吃下肚去,要是被陛下殺死,不就證明這並不是長生不死之藥,而是客人在愚弄陛下嗎?您要是殺了我,天下人就會說,誰說假話欺騙陛下,陛下就聽誰的,陛下殺的盡是無罪的好人啊!楚王聽完只好把衛士放了。這個衛士一心為國,怕妖言迷惑了自己的國君,因此冒死搶下了長生不死的藥,真是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的好榜樣。上下用成,故昭君德,蓋百工之忠也。不論君上臣下都一心為公,上下共同努力成就國家(或公司團體),也因此顯明了君上及國家對百姓的恩德,讓大家的向心力聚集在君上的身上,這就是懷有專才之百工的忠心所在了!在尹文子這本書裡有這麼一段話:守職分使不亂,慎所任而無私,飢飽一心,毀譽同慮,賞亦不忘,罰亦不怨。此居下之節,可為人臣矣。意思是說,一個忠臣總是守著自己的職分而不踰越,專注奉獻在職守上而私毫沒有私心,把國家或團體的得失榮辱看成自己的得失榮辱一般去維護,受到賞賜時不敢忘記君上的恩德,受到處罰時內心不敢懷著怨恨。這才是身為臣下所應守的節度,有這樣的德行的人,便是國家的忠臣了。詩云,靖共爾位,好事正直。靖:柔德安衆,思謀治安之道,長享安樂。就如詩經所說:上下一起敬慎自己的職分,做任何大小事,都貢獻出自己最好的才幹,並展現正直無私的君子風範。全章總結:這章是說具有各種專才的顧問專家們要如何盡忠,在社會上身懷專業長才的人,總難免有些傲氣,不願接受別人的領導或建議,也受不了一點委屈或污辱,一受到誤會或污辱便忿忿不平,沒有相忍為國的器量。這很容易和團體的目標脫節,也容易在團體中自以為是,造成相處的困難。因此身為百工專才,不但要有寬大而謙虛的肚量,也要有勇敢直陳的勇氣,時時秉持大公無私、犧牲自己為大眾謀福的心態,一心報效國家團體,才能圓滿百工的忠!守宰章第五守宰是太守,就是現在的縣市長地方官,亦可類比為駐地指揮官,或分公司的負責人、小組的領袖等。意即不在君上身旁的地方主管。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蒞:面臨。為官的風範必要磊落光明,沒有一點私心;面臨事情時要公正公平,立身行道要廉潔不貪。清則無慾,平則不曲,明能正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