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学读后感.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2155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佐藤学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佐藤学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佐藤学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者按】最近,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备受我国教师们关注。一本10万字的小书,为什么得到我国教师的如此青睐,不仅在于这本书对于我们当前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在于佐藤学教授东方人的教育思考、人格魅力和务实精神。在20多年中,佐藤学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他以教育专家特有的敏锐力和探索精神,用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亲身实践的生动案例,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许多真知灼见。本站向课题组所有教师们推荐阅读这本书。为了让大家浏览书中的主要观点,特转载了原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写的译者的话,以及有关网站转载的书中的内容简介和部分精华章节。【作者简介】佐藤学,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在学习班中他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他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译者的话】 李季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尽管我很早就知道佐藤学先生的大名,但是翻译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翻译此书的决心始于2001年夏天。当时,我在日本考察 “生活科”与 “综合学习”课程,日本著名的小学馆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粗粗一读就产生了把它翻译出来的冲动,因为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人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我曾经向实验区的老师们建议:“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可他们一听佐藤学先生是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学理论的权威,即刻的反应就是:“是不是什么后现代、超现代?读得懂吗?”“怕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我非常理解这些老师们的想法,毕竟他们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然而,当他们读完本书之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和我同样的感受。佐藤学先生在为本书中文版所写的序中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 “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在我国,这场 “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中。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或者第一线的校长、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呢?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佐藤学先生的挑战。作为日本名牌大学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 “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 静悄悄的革命”,他 “每周去各地的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 “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翻译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们该怎样做教授?该怎样做教育研究?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一线的校长、教师来说也是颇有启示的。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 “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 “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本书关于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都如此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与效率化,以综合学习为舞台开展 “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何其相似!课程改革是很艰苦、很繁难的,然而 “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因此,衷心希望本书能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新课程的健康实施。衷心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一 “静悄悄的革命”中去。“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佐藤学先生的希望,也是我翻译此书的希望。【内容简介】教育改革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事情之一,怎样在学校内建立优质、高效、民主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也是所有参与到这场改革运动中的人们前列希望解决的问题。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博士通过长期深入细致和富有实践性的研究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可以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日本有着与我国十分相似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当今学校内外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一场教室里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博士在其中文版序言中所说:这本书“志在描述作者曾经访问过、观察过、合作过的日本各地的学校里、教室里正在发生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状况。”由此也可见这本书不是以抽象的、枯燥的理论论述方式对这场“革命”进行诠释,而是作者亲历实践、积极推动这场“革命”的结果。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亲密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这场革命,与由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大一统的教育的革命不同,这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全书主要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1、“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由于以往对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误解,而出现了将学生“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并没有让学生从以往的不堪重负中解放出来。作者提出,“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相互关系之前就存在的。”要打破这种倾向,教室中应建立一种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室要面对每一个学生,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求做到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长。这种教学方式被佐藤学称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2、“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佐藤学提出了明确的改变学校的操作性规划,他认为:“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不过,他同时还告诫,“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好处。学校是一个顽固的组织,不是靠一两年就能改变的。当然三年也未必能改变成功。其中最大的难关是校长。”他还提供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做法,如教师间建立“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教学要“应对学生”,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教室持有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简化学校组织,召开公开研讨会,向社区开放以欢迎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等。3、设计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在这种课程模式中,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很明显,这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它倡导了一种“综合学习”的课程模式。这种综合学习并不是与学科学习相矛盾的模式,而与学科学习是两种把学习组织成单元的不同模式。如果两者都能有效地组织的话,“从外表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很正常的。”综合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方法”;这种学习又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即使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又会出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在等着去解决;这是一种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的方式,组织得好的话,可以促进日常学科学习的转变,促进学科学习由“勉强”转换为“学习”。 4、“学校改革的实践中小学的实践”在通篇结合着各个学校的改革实践对这场革命进行介绍以后,佐藤学博士在这一部分明确呈现了几所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做了成功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如郡山市金透小学、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福井大学附中、长冈市南中学、茅崎市浜之乡小学等学校建立学校共同体,促进学校改革的实践经验。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个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对我国那些致力于学校变革的教师、校长们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借鉴、学习作用。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暑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一本好的教育书,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是经验的,是经过实践的,是可以应用的;第二,它是启发的,是具有理论背景的,是能洞悉问题的,是有深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就具有这两个要件。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佐藤学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试图改变日本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和功利性两大特征,在此基础上改革学校教育。该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于我这样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说是颇有启示的。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和学生建立互动关系?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该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此书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教育界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展示了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批判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佐藤先生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他提出改变教学首先要从学校中改变,指出相互开放是改革的第一步。认为:一、影响相互开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思想和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 教师文化中存在着的问题,希望得到最大的肯定,对别人却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相互观摩教学,有益于克服日益扭曲的教师文化。* 学校培训、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法存在着问题。如规定一个主题,规定统一的指导方法,然后所有的教师一起执行。* 教学研究上也存在问题:评价哪里上得好,哪里上得不好,上公开课的老师往往有抵触情绪。二、要打开教室之门,必须有两个条件:1、校长的领导能力。2、“充实”教研活动。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三、校内教研活动三个原则1、应对学生的教学。教学技术的拙劣无所谓,失败多次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由此,研讨的中心应当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每个人的学习受到鼓励,产生相互学习的氛围,身体放松、温和、诚恳地交谈,自立、合作地学习。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的开始,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不善于倾听的教师,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对学生是否理解自己的讲话毫无意识。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建立所有的教研制度,让教师各自明确自己要挑战的教学研究课题,学校才能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这本著作中可以学到邻邦日本教育界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宝贵经验。鞭策我们积极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佐藤学 1951年出生。日不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在学习班中他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他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的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 译者李季湄说:“我粗粗一读就产生了把它翻译出来的冲动,因为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李季湄曾经向实验区的老师们建议:“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和译者同样的感受。佐藤学先生在为本书中文版所写的序中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中。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或者第一线的校长、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呢? 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佐藤学先生的挑战。作为日本名牌大学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 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看到这里,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我们该怎样做教授?该怎样做教育研究?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一线的校长、教师来说也是颇有启示的。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本书关于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都如此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尽管读者一打开书之后就能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但我还是禁不住要在这里先“引”为快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当综合学习中创造出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学习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学习的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就没有成果。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 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加纳校长自己亲自扛着录像机,一一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们相互学习。若干年轻教师响应了校长的建议,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在学校内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 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与效率化,以综合学习为舞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何其相似!课程改革是很艰苦、很繁难的,然而“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因此,衷心希望本书能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新课程的健康实施。衷心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 “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佐藤学先生的希望,也是译者翻译此书的希望。 1.我们教师要对新教材内容的熟悉与掌握,要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达到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更加重要的是要通过新教材的实施,推进新一轮的活动教学改革,改变过去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法和幼儿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法,建立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充分满足幼儿主动学习的需求,为幼儿学会学习、顺利进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陈莉莉2.倾听者角色表达了教师对待儿童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向儿童传达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信任、理解和欣赏。儿童也从“倾听”中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从而更加自信、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加入教师所组织的活动中去,这样,“倾听”既丰富了倾听者,又丰富了讲话者。梅 莲3.只“倾听”学生的说话内容再加以解说、补充、评论,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实际上是站在学生的上面俯视学生、审视学生,并不能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同一个高度“倾听”,除了听内容,还要听心声、心情。这样的“倾听”才是比较全面的。俞瑾4.我觉得在我们幼教课堂中教室的氛围还是比较理想的,教师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关系、生生情感都是比较和谐、亲近的。张叶敏5.我觉得所有这一切的“改革”都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教师要像朋友或兄长一样和孩子相处,做到这一点我们便向“润泽的教室”跨出了有力的一步。王旦丹6.“静悄悄的革命”是对教育从业者“心灵的革命”,虽然来势并不凶猛,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革命的力量。如果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担负着百年大业的教育者,如能被书中对教育的热诚点燃,则教育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将福泽我们的下一代。金晔7.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两本书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书。谢菁8.教师的角色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解放。与幼儿平等的交流,与幼儿进行思想的碰撞和火花的捕捉,这是最有价值的!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自主性”、“主题性”,旨在培育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学力观。俞静8.观察是教师工作中一项比较重要的能力,教师要走近幼儿、走进幼儿,更多的关注幼儿、更多的倾听幼儿、更多的跟随幼儿。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要经常聆听幼儿,共同分享幼儿的快乐。让我们解读孩子,让我们读懂孩子。刘怀菁9.在拜读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后,使我瞬刻联想到了这次的教育改革。我想面对这次教育的改革,教育界面临的将是全面性的挑战;领导者决策的挑战;教师素质的挑战;课程多样性的挑战等。教改之路,路漫漫。宋萍10.观察到的事实去彻底地了解学生的面貌,进行具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校内研讨时都会用抽象的语言泛泛而谈话,教学就会变得僵化,学生就会浅浅失去新鲜感。冀艳梅11.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觉得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启示,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十分有帮助。钱珏桦、邵怡12.我不禁为他犀利的笔锋所折服!如此的准确,如此的精辟!简直就是一语中的!他使我认清了自己在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另自己“视而不见”的问题,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反省!郑茜华13.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时刻反思自己的作,争取做孩子们的好朋友。胡海萍14.我们体会到了教师应如何尊重儿童的兴趣、跟随儿童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师幼共同建构课程”,“什么是实施弹性课程计划”等。乐怡15.在幼儿教育中,倾听者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角色,倾听的意思是教师要“努力追随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并加入其中。”藤学 1951年出生。日不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在学习班中他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他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的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 译者李季湄说:“我粗粗一读就产生了把它翻译出来的冲动,因为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李季湄曾经向实验区的老师们建议:“读一读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吧,肯定你们会受益匪浅的。”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和译者同样的感受。 佐藤学先生在为本书中文版所写的序中将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在我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在进行中。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或者第一线的校长、教师该怎样投入这场革命呢? 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佐藤学先生的挑战。作为日本名牌大学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因而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一线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说:“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 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看到这里,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我们该怎样做教授?该怎样做教育研究?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一线的校长、教师来说也是颇有启示的。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本书关于这些问题的许多观点和案例都如此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尽管读者一打开书之后就能能读到佐藤学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但我还是禁不住要在这里先“引”为快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是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当综合学习中创造出的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改革结合起来时,综合学习实践就有可能导致教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反过来说,综合学习不管开展得多么好,但如果不能推动学科学习的改革的话,则可以说课程改革就没有成果。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 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加纳校长自己亲自扛着录像机,一一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们相互学习。若干年轻教师响应了校长的建议,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在学校内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 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上的划一性与效率化,以综合学习为舞台开展“静悄悄的革命”。日本的教师也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是何其相似!课程改革是很艰苦、很繁难的,然而“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决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因此,衷心希望本书能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新课程的健康实施。衷心希望本书能有助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看清那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中去。 “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佐藤学先生的希望,也是译者翻译此书的希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1 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 30 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能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67 页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 综合学习产生混乱的原因还在于认识上的错误,即把综合学习理解为通过“经验(体验)”进行学习,而把学科学习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综合学习就陷入到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就陷入到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了。为避免混乱,必须先要确认一点,那就是,不管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要实现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104-105 页此时无声胜有声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久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大名,因之是我幼教理论界非常推崇的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译作,并且李教授在蓉讲座时曾多次举闲不避亲地举荐过这本书,因此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读书节组委会的推荐书目上看到这一书目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读静悄悄的革命之时,正是刚读完同为日本教育译作的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为其中描述的日本1934年的小林先生的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而神往激动着的时候,如果说小林先生是在一小片土地上为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孤独努力地耕耘着的话,佐藤学先生则是日本近年非常知名的教育理论权威,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日本的教育,那么他又能带给我什么样的启迪呢?更联想到最近全国上下的反日情绪,对日本这样一个民族的矛盾评价更是促使我尽早、更快地翻开书页。认真地拜读一遍下来,我被佐藤学先生的那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深深地感动;为他们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为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而书中论述关于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更让我深有感触,大受启发。回思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发以来,幼儿园教师在纲要的指引下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我们也试图以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的观念,逐渐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成为有专业素养的专业型教师。我们希望为人之师的我们创造与儿童生命特性相适应的教育,使孩子们拥有愉快的童年生活并对其整个生命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教育革命。同样,书中剖析到:在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后,很多教学就将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了,创造了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造成了貌似尊重儿童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何其相似的是,在我们的教室里,同样存在着如此的“主体性神话”:纲要中提倡要创造与儿童生命特性相适应的教育,然而仿佛一夜之间,幼儿教师所有的教学都来自于儿童本身,所有的课题都是以儿童的兴趣、儿童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并且无一例外都是儿童自己提出。我们闭口不敢言谈教师的引导,教材与环境的影响也被我们忽略不提。这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园,在幼教专业杂志上、在幼教交流讲座上到处充斥着这样的将儿童主体性绝对化的现象。其实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佐藤学先生鞭辟入里地指出:貌似活泼热闹的课堂其实正是教学形式化的一种表现。他认为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当读到这一节时,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展示的一次幼儿创造性游戏现场。创造性游戏本是属于幼儿完全自主的活动,但为了使现场不出“乱子”,我事先给幼儿分配了角色,规定了主题。当宣布游戏开始时,孩子们就象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小演员,来到自己负责的角色岗位中操作起来。整个游戏现场显得“活泼有序”,孩子们没有了往日因为都要扮演喜欢的角色的争执,没有了使游戏继续进行而煞费苦心寻找替代物的苦恼与思索,然而,创造性游戏的全部魅力也随之荡然无存,孩子们就象教师指挥棒下的小机器人,这样的定型化的“游戏”毫无快乐与创造力而言。而相比之下,孩子们往日的争执、寻找、搭建其实正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成长过程。佐藤学先生更进一步指出: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是自然的、健康的,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报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的懒惰的学习者。在幼儿期,家长和教师常常表扬儿童“乖”,“听话”,但是,不知道就这“乖、听话”,要培养出多少小小应声虫,多少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扼杀了多少儿童的创造力与独立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佐藤学先生提倡的教学,才是儿童发展需要的教学呢?书中,佐藤学教授对教育改革作了精彩的论述:“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这就是“静悄悄的革命”本质所在,也难怪贯彻纲要,我国幼儿教育专家们要倡导回到基本元素中去。回到基本元素中去,其实就是对教育追求高效率、大一统的摈弃,对教育急功近利现象的反思,也就是缓慢的扎实的由内而外的变革。读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读窗边的小豆豆、读与幼儿教师对话、读赏识你的学生、读我的教育理想我与这一些教育大家的思想一起或浅唱或低吟着,感悟着、品味着,不敢说完全领悟了大家的思想,因为,我过去的教育观念也正在改变,它也正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悄悄的革命给予的思考 静悄悄的革命是新教育小学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回家后我开始阅读,开始感到有些吃力,感到作者描述的方法与以往所看的书籍不同。渐渐地适应后竟愈来愈感到这是一本难得的书!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很有启发。回想新教育小学中的一系列做法,可能是深受此书的影响吧。 现在虽然书只读了一半,但有几个名词印象深刻:主体性神化、润泽的教室、服装裁剪与交响乐,这几个名词也使我联想到我们当下的教育。 “主体性神化”是描述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悬”在半空的主体,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化。这使我想到了我们推崇的杜朗口教学模式,是否属于这一类型?再者,学校里的一些公开课让学生代替教师的演示、板书,不也是“主体向神化”的特征码?要想避免这类神化的产生,教育者不仅要思考学生的发展,还要考虑到教师的引导、教材的设置、环境的影响,只有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出“润泽的教室”,真正倾听到孩子们的声音。 “润泽的教室”指在教室里,每个人的存在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承认,大家能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代表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联想到我们当今的教室里。往往有几个所谓的“后进生”成为教师们的“眼中钉”,恨不得一拔为快,何谈“润泽”? “服装裁剪与交响乐”是指教室里教师应对学生的两种方式,一是按照每个人的特征“量体裁衣”,另一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动向把问题引向丰富、深入。一般来讲,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程序是否能完成,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来回答问题,如果偏离答案常常不置可否。也就是说,执教时,教师心中装的往往是教案,而不是学生!回想自己的课堂不也如此吗? 静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现象像庖丁解牛那样一一剖析,使我们很快认识到现行教育的弊端,并指明改进的方式行动研究! “开始行动吧!”在看这本书时,心中一直催促着自己静悄悄的革命(中译本由教育科学初版社出版),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一部专著。文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为日本名牌大学名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地革命”,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 来一直如此”。读到这,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对教育改革的执着;敬佩他对教育工作的兢兢业业、持之以恒;敬佩他的平易近人,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一、“主体性”神话现象的揭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较多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这种形态的主要表现是,教师在提出的问题中赋予了生活情境、并且提供了学生主动探究、提问质疑、小组讨论等主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会表现出积极和主动的状态。它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地把书本知识与学生地生活世界相联系、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地改革意识。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若是依旧停留在这一水平上,改革就只是在形式上、表面上,而不涉及根本的问题。二、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三、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建立师生之间创造主体的合作交流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合作交往关系。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全体或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学中的“生成”。一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二是指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即时分析与重组,形成新的、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的内容或程序的新过程。因此,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一场孕育希望的革命 读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2003年1月出版,而我开始读它已经是三年以后的今天了, 深深的遗憾。如果三年前就曾遇到它,相信今天自己前行的脚步一定会更从容一些。 佐藤学先生根植于教学的文字质朴、凝练。读它时,有一种让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烂熟于心的冲动。书中文字讲述的那场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如此爱不释手的原因,这场“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行的革命。”令人由衷地迷恋。 “我观察的出发点是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的。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他把自己当作 “学习共同体”中一员,把自己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没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才是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今天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感谢翻译这本书的李季湄教授,让我们能置身于异国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来自“别人”的压力,这应该能为我们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储备能量。 不同的国度共同的实际问题 读静悄悄的革命,我知道我们今天的课堂上的困惑,异国他乡也曾有过,只不过是在十几年前,或者还要早。 对日本的课程改革,我知之甚少。因为在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对日本许多学校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证,让我满怀着探秘的心情又读了水原克敏著的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也谈不上读,厚厚的一本书只能说是粗略的翻了翻。先读读这句话吧“至1990年代之后,对于未来的预测变得十分困难了。在此之前,我国一直实行追赶型现代化的路线。视美国为模范,以赶超的的方法不断的致力于课程的重建。而今天,已发展到日本的教育被当作榜样的时代了”(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不知你读后的心情。“压力、敬畏”是敬业的日本同行留给我的印象,无论“日本”在我的心中曾是一个什么概念。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已远远的让人落在了后边。教育是来不了半点浮躁的,没有了扎扎实实,急功近利是做不了教育的。 让我们跟着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的一些今天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一起反思吧。 “关于主体性神话”在书中佐藤学生是这样说的“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中。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以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这和我们的现状是何等的相似。这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不正在我们的教学中“上演”吗?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了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那些评优课、公开课上。我们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的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先生的话让我深感惭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那些鼓励积极发言者的小星星、小卡片不也在许多不同的课堂上飞舞吗?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以自己深入课堂的实践向我们讲述他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每一位身处课堂改革中的教师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来自实践的呼吸中憧憬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化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 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还记得初读这段话时难以抑制的内心的激动。“润泽的教室”是多少教师的憧憬,这样的教室是不会滋生暴躁、浮躁之气的,置身这样的教室中学生也会自然的拥有一份安全感。“润泽的教室”应该是一种境界吧,达到这样的境界单单拥有激情与教学的技术是不够的,佐藤学先生在“以对应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和紧接其后的三节中用他的智慧借助一些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我们的今天的教学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不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还是有关“服装裁剪式教学”以及“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都会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对“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的介绍,那种和学生息息相通,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师是多少家长和孩子所渴望的?这让我想到了身边的几位同事和远方的几位朋友,生活在他们教室里的孩子是何其的幸福。 “我认为,要让学校改变,至少需要三年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好处”三年虽然说并不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