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跨接 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80644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跨接 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电气跨接 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电气跨接 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一:钢筋偏位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连云港项目1#楼裙房一层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于20XX年9月26日发现X1轴XB轴处的楼梯柱有两根主筋偏位70mm,即主筋保护层偏大70mm,判定为一般不符合项。二、原因分析:在浇筑一层结构混凝土过程中,现场钢筋看护人员未及时将楼梯柱钢筋调整到设计位置。三、采取的措施:将楼梯柱偏位的钢筋,按照六分之一的曲线度调整至设计位置,并在偏位钢筋旁绑扎一根同规格、型号的钢筋,绑扎的钢筋处于设计位置,下端位于柱根部并设置弯锚,上端与偏位钢筋绑扎并满足搭接长度。四、事故问责:此为不符合项,为现场钢筋看护人员看护不到位以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将偏位钢筋纠正。对看护钢筋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对现场值班管理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五、应吸取的教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要监督钢筋看护人员及时将偏位钢筋调整。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前,将柱钢筋采用定位箍筋固定,以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偏位。案例二:混凝土表面缺陷案例分析一、 案例概况:连云港项目一期车库126轴线墙柱梁板混凝土于20XX年9月21日浇筑完成后,至9月23日拆除高低跨吊模后,发现有两处孔洞,判定为一般不符合项。 二、原因分析:由于高低跨外墙为吊模,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和漏振。 三、采取的措施:将孔洞周边松散混凝土凿处干净并清理,浇水湿润后采用比结构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C35P6)浇筑密实,并浇水养护。四、事故问责:此不符合项,为现场混凝土振捣人员疏忽所致,已对振捣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对现场值班管理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五、应吸取的教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要监督混凝土振捣人员不得漏振。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前,对混凝土施工人员进行交底,了解重点及难点部位的施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要监督混凝土振捣人员不得漏振。案例三: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连云港项目3#楼二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于20XX年10月26日发现,楼梯梯段施工缝以下的踏步尺寸有严重偏差。判定为一般不合格品。 二、原因分析:在浇筑二层结构混凝土过程中,楼梯踏步模板发生变形。 三、采取的措施:将楼梯梯段施工缝以下的踏步混凝土破除并清理干净,在接缝位置处凿毛,重新支设楼梯模板,与上层结构混凝土同时浇筑。四、事故问责:此不符合项,为现场模板看护人员看护不到位以及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将偏位模板纠正。对看护模板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对现场值班管理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五、应吸取的教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要监督模板看护人员及时将偏位模板调整到位。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前,将楼梯模板支设牢固,以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偏位。案例四: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偏心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连云港项目3#楼十六层剪力墙暗柱钢筋于20XX年3月31日焊接完成,经现场检查发现,有7根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上下钢筋偏心,判定为一般不合格品。 二、原因分析:钢筋端部扭曲不直,在夹具中不正或倾斜。 三、采取的措施:将钢筋接头割除,并将此钢筋端部不直部分割除,重新施焊。四、事故问责:此不符合项,为现场钢筋焊接人员焊接不到位,未能将端部不直的钢筋进行割除处理。 五、应吸取的教训:加强对焊接施工的质量要求。 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在电渣压力焊施工人员焊接过程中,要求焊接人员对端头不直的钢筋进行调直处理后,再行施焊。案例五:钢筋变形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上海核工院核电研发设计中心楼改扩建项目基坑围护第二道支撑拆除后,于2008年8月26日发现地下二层北面部分墙体钢筋弯曲变形严重,判定为一般不符合项。 二、原因分析:在基坑围护第二道支撑梁拆除过程中,拆除掉下的混凝土块将钢筋砸变形,以及镐机履带碾压钢筋所致。 三、采取的措施:将变形钢筋调整后,在其附近种植同规格、型号的钢筋进行补强。四、事故问责:此为不符合项,为破除分包单位未对钢筋进行保护所致,已对破除分包单位进行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在围护结构拆除过程中,要对已完成的成品进行保护。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在围护结构拆除前,要求破除分包单位采用废旧模板对钢筋进行保护,并要求镐机操作人员不得碾压钢筋。案例六:混凝土浇筑麻面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20XX年11月19日,万源项目在13#楼地下室外墙拆模时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形成粗糙面,影响外表美观,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二、原因分析:2.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有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或清理不彻底,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2木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构件表面的水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而出现麻面。2.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使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2.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隔离剂变质失效,拆模时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2.5混凝土未振捣密实,气泡未排出,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2.6拆模过早,使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粘再模板上,也会产生麻面。三、采取的措施:应在麻面部分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砂浆,将麻面抹平,使颜色一致。修补完后,应用草席进行保湿养护。四、事故问责任:经过项目部核实,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现象是由于混凝土施工人员振捣不密实所制,项目部对出现的问题再次对班组进行了问题纠正交底。并对混凝土班长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加强混凝土值班制度,指导现场的施工人员正确的振捣,收平等。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6.1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6.2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并清理干净。6.3模板拼缝应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海绵条、模板条子堵严。6.4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要均匀,并防止漏刷。6.5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排除气泡为止。6.6拆模不应过早。案例七:混凝土浇筑露筋案例分析一、案例概况:20XX年12月29日,万源项目在14#楼八层楼梯间外墙拆模时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箍筋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二、原因分析:2.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下坠或位移紧贴在模板面外露。2.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用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的周围,造成露筋。2.3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三、采取的措施:3.1对表面露筋,刷洗干净后,用1:2或1:1.25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整,并认真养护。3.2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四、事故问责任:经过项目部核实,混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箍筋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是钢筋班组没按要求放置垫块,使混凝土保护层减小,从而导致露筋,为了严肃工程质量,贯彻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对劳务公司进行了适当的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加强钢筋的验收制度,及班组互检制度的落实。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6.1浇筑混凝土之前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6.2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石子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截面较小钢筋较密的部位,宜用细石混凝土浇筑。案例八:混凝土凹凸、膨胀案例分析一、案例概况:20XX年11月7日, 万源项目14#楼二层西单元阳台吊模混凝土出现胀模。二、原因分析:2.1浇筑吊模混凝土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2.2吊模支架支撑不牢固或钢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局部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三、采取的措施:3.1凡凹凸膨胀不影响结构质量时,只需进行局部剔凿和修补处理后,用1:2或1:1.25水泥砂浆或原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四、事故问责任:经过项目部核实,14#楼二层西单元阳台吊模混凝土出现胀模。是在浇筑混凝土时现场没有木工值班,在浇筑出现问题时没木工进行及时的修改。为贯彻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对民源劳务公司进行了适当的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加强混凝土值班制度,做到出现小问题及时修正和整改。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6.1模板支架必须支撑在结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6.2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穿墙螺栓是否锁紧,发现松动,应及时处理。案例九:电渣压力焊接头偏心、咬边案例分析一、案例概况:20XX年12月5日, 万源项目1#楼一层西单元墙柱钢筋在敲掉焊包后出现接头偏心、咬边等现象二、原因分析:2.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2.2顶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钢筋晃动和位移。2.3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2.4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2.5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熔池中,或压入深度不够。2.6停机太晚,通电时间过长。三、采取的措施:在焊包敲掉以后把出现偏心和咬边的钢筋切除,然后重新施焊。四、事故问责任:经过项目部核实,1#楼一层西单元墙柱钢筋在敲掉焊包后出现接头偏心、咬边等现象。是钢筋焊工在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教育工人在施工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五、应吸取的教训:加强过程中的监控,使损失降到最小。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6.1钢筋端部歪扭和不直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或矫正,端部歪扭的钢筋不得焊接。6.2两钢筋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上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定。6.3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6.4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2分再卸下夹具,以免钢筋倾斜。案例十:砖缝砂浆不饱满.砂浆与砖粘结不良案例分析一、案例概况:20XX年3月21日,万源项目在9#楼四层二结构砌砖的过程中发现有堵墙砂浆不饱满砂浆与砖粘结不良。二、原因分析:2.1用铺浆法砌筑,有时因铺浆过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中的水分被底砖吸收,使砌体上的砖层与砂浆失去粘结。2.2用干的空心砌块砌筑,使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且与砖的粘结力下降,而干转表面的粉尘又起隔离作用,减弱了砖与砂浆层的粘结。三、采取的措施:为了严肃质量责任制。把砖缝砂浆不饱满的墙推倒,重新砌筑。四、事故问责任:经过项目部探讨,砌筑过程中出现砂浆不饱满是因为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不负责任的做法时砌筑出现的质量问题,项目部贯彻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对劳务公司做出相应的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有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整改。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6.1改进砌筑方法,不宜采取铺浆法。6.2当采用铺浆法砌筑时,必须控制铺浆的长度,一般气温情况下不得超过750mm,当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度时,不得超过500mm。6.3烧结砖多空严禁用干转砌墙。砌筑前12d应将砖浇湿,使砌筑时烧结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含水率达到10%15%。l 案例十一:钢筋跑位事故案例分析一、工程概况:上海张江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牛顿路400号原七一一研究所大院内。本工程北面为七一一研究所综合厂房,南面祖冲之路,西面为邻上海雷奥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东边牛顿路,总建筑面积13412.1m(地下2362.3m2;地上11049.8m2)。由地下一层车库和地上六层的主楼组成,框架结构,地下车库外墙为剪力墙。主楼最高处高23.4m(含女儿墙高0.60m)。二、问题描述:时间:20XX年8月2日巡查发现地点:地下室南段顶板描述:在8月2日地下室南段顶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现南侧施工段一层柱钢筋偏位。包括10根柱子里的64根钢筋均存在有偏位现象,其中有5根柱子里的钢筋偏位较严重,在3cm左右(模板边线外),其余柱子里的钢筋偏位较轻,在2cm以内(模板边线内)。偏位钢筋具体位置如下:C/7轴5根(北侧)C/8轴6根(西侧)6-7/B轴7根(南侧3根,东侧4根)6/B轴5根(北侧)6/A轴12根(南侧1根,东侧6根,北侧5根)5/A轴12根4/C轴4根(南侧4根)3/C轴4根(南侧4根)2/A轴4根(西侧2根,东侧2根)1/B轴5根(西侧2根,东侧3根)三、原因分析:直接原因:钢筋绑扎完毕后未采取电焊、垫块等有效措施固定柱钢筋,导致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柱钢筋跑位严重。间接原因:质检人员经验不足,未及时发现下步施工作业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在事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四、采取的措施:1将未被气焊烤过的柱跑位钢筋进行冷弯处理,严重的将柱下混凝土凿出5公分再进行冷弯处理。2对被气焊考过比较严重的钢筋用同别级费料钢筋进行加固,水平段长6D,竖直段长33D。五、事故问责:该事故责任分布:1施工技术方案中未对柱钢筋绑扎方法进行明确。2质检人员现场巡检不到位,未事前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3施工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未及时发现钢筋偏位并纠正。六、应吸取的教训: 施工过程中质量事前控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细化各种保证措施,对下步施工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前考虑,采取有效手段保障工程质量。七、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施工前期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并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安排专人逐个检查柱钢筋,并用电焊将柱钢筋焊在梁钢筋上,防止混凝土浇筑导致柱钢筋跑位。l 案例十二:混凝土裂缝事故案例分析一、工程概况:上海张江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牛顿路400号原七一一研究所大院内。本工程北面为七一一研究所综合厂房,南面祖冲之路,西面为邻上海雷奥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东边牛顿路,总建筑面积13412.1m(地下2362.3m2;地上11049.8m2)。由地下一层车库和地上六层的主楼组成,框架结构,地下车库外墙为剪力墙。主楼最高处高23.4m(含女儿墙高0.60m)。二、问题描述:时间:20XX年8月29地点:地下室南段顶板描述:地下室墙身模板拆除后,发现部分墙身混凝土存在裂缝现象。三、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1)地下室墙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未合理安排浇筑顺序;(2)施工人员未严格按操作规程致使混凝土振捣不足。2间接原因:(1)施工员对现场浇筑过程控制不严;四、采取的措施:1表面宽度不大于0.1 mm且无深进的裂缝,可不做处理或只进行表面处理。2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采用灌水泥浆或环氧树脂浆液方法进行裂缝修补;对较严重的裂缝,应将剥落酥松部分凿去,加焊钢丝网后,重新浇筑膨胀混凝土,并做好表面的防水处理。五、事故问责:该事故责任分布:1施工技术交底中未对浇筑顺序和人员操作规程作明确要求。2施工员经验不足,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浇筑进程合理化。六、应吸取的教训:1技术先行技术是质量管理的第一保障,应在施工方案中合理安排施工流程,明确各班组施工任务,对各种操作规程交底清晰明确。2过程控制改变质量管理模式,变事后控制为过程控制。严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降低质量事故发生率,提高质量管理效率,节约质量管理成本。七、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根据天气、现场、结构等各方面情况做好混凝土浇筑技术交底,合理安排浇筑顺序,同时要振捣密实,确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出现施工冷缝;另外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案例十三:电气跨接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20XX年8月16日上午,上海张江项目技术人员到工地检查地上一层南段电气管线预埋完成情况,发现部分管线电气跨接不符合要求(见附图1,采用焊接,未按技术员要求用专用接地线跨接),经询问水电班长,系个人擅自做主,未按专业技术交底、国家相关规范要求施工,我项目部及时对水电班组进行教育,因及时发现,未对土建施工造成影响。二、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水电班组未按技术员的书面技术交底记录进行施工。2间接原因:专业管理人员巡视不足,未仔细检查,监管不力。三、采取的措施:我项目部有关人员发现问题后,立即暂停了下一步工序,并现场监管,监督实施,安排专业工人按照规范及技术交底要求,使用了专用接地线、接地卡进行电气跨接(见附图2)。因施工前材料已准备到位,及时进行了整改并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未对隐蔽造成影响。四、事故问责:1对水电班组进行教育,此次事故系操作责任事故,明确要求水电专业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技术交底进行施工,施工中遇到不明确的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联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待得到明确答复后再进行施工。2对项目部有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提出批评,并加大现场监管力度,杜绝相关事故再次发生。五、应吸取的教训: (1)加强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日常培训,并按照公司新的管理体系要求,明确责任到人的方针;(2)对作业班组的工人加强技术培训,岗位教育,增强工人的责任心。(3)提高并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巡视力度,技术交底更趋明细化。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1)交底时认真讲解具体事宜和要求,明确相关责任,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节点进行重点讲解。(2)现场及时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及时跟进监督、指导。(3)提前审核图纸,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业主沟通,尽量避免返工和浪费的现象。附图一:附图二:案例十四:模板支撑系统下沉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某单层厂房工程,建筑面积为1000左右的。在施工至车间顶板浇注混凝土时,在浇注过程中由于模板整体下沉150mm左右,该顶板全部报废,重新支模二次浇注。二、事故原因分析:1模板竖向支撑下部虽然通铺了木架板,可是木架板下的是失陷性相当严重的回填土。2回填时考虑了模板竖向支撑受力,严格控制了回填质量。但是没有考虑砼施工前模板浇水,及砼自身泌水。3所有水把木架板下的回填土完全侵泡,回填土不能承受施工荷载,及砼本身荷载。三、采取的措施:二次浇注时,把所有支撑受力在地梁上,不能直接受力于地梁上的支撑满绑扫地杆,传力到地梁上,施工时注意模板浇水湿润的控制,注意砼的塌落度控制,防止砼泌水过多。四、事故问责:1技术员对支撑的计算不足,对现场实际情况了解不清楚。2施工员在施工过程中未及时发现问题,未能及时的停止继续浇筑。五、应吸取的教训:支撑系统搭设完毕,应组织相关人员验收;混凝土浇筑前检查支撑安全可靠性。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加强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加强施工过程的控制。案例十五:混凝土蜂窝、麻面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某工程为一栋带车库的居民楼,在施工地下车库底板及上返梁时,拆除模板后,发现多处蜂窝和麻面,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表观质量,存在多处渗漏水隐患,此次质量事故的主要问题现场表现形式为:1外墙上返梁根部漏振后出现蜂窝和孔洞;2多处墙面出现接槎部位麻面严重;3混凝土收面成型后表面观感极差;4外墙外侧钢筋保护层太小;5拆模过早,止水螺杆松动,柱角发生掉角;二、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1)对项目部技术交底的认识和理解不足;(2)施工队自身实力不强;(3)混凝土操作工人不知道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标准;2间接原因:盲目浇筑,项目部管理不严。三、采取的措施17天后对蜂窝和孔洞部位进行人工剔凿,剔凿完毕后用高压水冲洗浮浆,冲洗干净后再用比原强度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灌密实;2对麻面的后浇混凝土墙根采用聚合物砂浆进行二次抹面修补;3局部胀模位置用磨光机进行机械打磨平整;4木工的平面偏差在7天以后进行人工剔凿平整并且不得漏筋;四、事故问责:1劳务队施工水平有限,是这次事故的主要责任人。2项目部管理不足,对施工现场检查不严,项目部施工员失职。五、应吸取的教训:混凝土浇筑时,项目部及劳务队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管理及过程监控。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1项目部及劳务分包队混凝土管理人员到现场全程跟踪振捣混凝土的过程,否则不予开盘;2混凝土振捣工人进行操作时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3柱子及侧墙混凝土浇筑时根部应先浇筑35cm砂浆;l 案例十六:混凝土受冻或养护温度过低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括:某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纵墙承重、灰土基础。施工后于当年10月浇灌二层楼盖混凝土。全部主体结构于第二年1 月完工。在4月间进行装修工程时,发现各层大梁均有斜裂缝。其现象:裂缝多为斜向,倾角5060,且多发生在 300mm的钢箍间距内。近梁中部为竖向裂缝斜裂缝两端密集,中部稀少(值得注意的是在纵筋截断处都有斜裂缝);其沿梁高度方向的位置较多地在中和轴以下,个别贯通梁高。 裂缝宽度在梁端附近约0.51.2mm,近跨中约 0.10.5mm;裂缝深度一般小于1/3,个别的两端穿通;裂缝数量每根梁少则4根,多则22根,一般为1015根。 二、事故分析及原因: 施工原因:浇灌二层梁板时,未采用专门养护措施,浇灌后2h就在板面铺脚手板、堆放砖块进行砌墙。11月初浇灌三层现浇板时,室内温度为01C,未采取保温措施。根据试验资料, 混凝土在21d后的强度只达28d理论强度值的 42.5%,一个月后才达到52%。因此混凝土早期受冻是这起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另外,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偏低(只有210kg/m3,略少于 225kg/m3的最低值)也是因素之一。 设计原因:其一是箍筋间距过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7条规定,“当梁高为500mm 且V0.07fcbh0时,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为 200mm。”而本工程箍筋间距却为300mm,这就是斜裂缝多发生在箍筋之间的原因。其二是纵筋在梁跨中间截断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1.5条规定,“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而本工程梁中部分纵向受拉钢筋在跨中截断,截断处都出现斜裂缝,这说明受拉钢筋对梁截面的抗剪能力起到一定作用,也说明规范的规定是最适合的。比较施工和设计原因,显然可见,施工中混凝土早期受冻是产生本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事故加固方案 由于梁上有大量斜裂缝,很容易发生脆性截面破坏,引起梁的断裂,故必须进行加固。加固方案是在原大梁外包一U形截面梁,该梁按承 受原来梁的的全部弯矩和剪力进行设计,并在U形截面梁的端部沿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基础,作为加固梁的支承。四、事故问责:施工过程中项目部管理人员未能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已对技术员和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各工序环节的质量控制及工序衔接。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各工序环节的质量控制,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有效施工方案。l 案例十七:混凝土初期收缩案例分析一、案例概括:某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达到预定混凝土强度拆除楼板模板时,发现板上有无数走向不规则的微细裂纹。裂缝宽0.050.15mm,有时上下贯通,但其总体特征是板上裂纹多于板下裂纹。查得施工时的气象条件是:上午9时气温13C, 风速7m/s,相对湿度40%;中午温度15C,风速13m/s(最大瞬时风速达18m/s),相对湿度 29%;下午5时温度11C,风速11m/s,相对湿度39%。灌注混凝土就是在这种非常干燥的条件下进行的。二、事故分析及原因:由于异常干燥加上强风影响,故使得混凝土在凝结后不久即出现裂纹。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16m/s时,混凝土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4倍;当相对湿度10%时,混凝土的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9倍以上。根据这些参数推算,本工程在上述气象条件下的蒸发速度可达通常条件的810倍。因此,可以认为与大气接触的楼板上面受干燥空气和强风的影响成为产生较多失水收缩裂纹的主因,而曾受模板保护的楼板下面这种失水收缩裂纹会比较少一点。经过对灌注楼板是预留的试块和对楼板承载能力进行试验,均能达到设计要求。这说明具有失水收缩的混凝土初期裂纹对楼板的承载力并无影响。三、采取措施:为了建筑物的耐久性,应使用树脂注入法进行补强。四、事故问责: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养护不到位,对施工员进行了警告,并对劳务公司进行了一定的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识别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根据当天的施工环境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加强对施工半成品的保护。 案例十八:混凝土质量缺陷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括:某剧场挑台平面和柱截面配筋。在14根钢筋混凝土柱子中有13根有严重的 蜂窝现象。具体情况是:柱全部侧面面积142m2,蜂窝面积有7.41 m2,占5.2%;其中最严重的是K4, 仅蜂窝中露筋面积就有0.56 m2。露筋位置在地面 以上1m处,正是钢筋的搭接部位。 二、事故原因分析: 混凝土灌注高度太高。7m多高的柱子在模板上未留灌注混凝土的洞口,倾倒混凝土时未用串筒、留管等设施,违反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及“柱子分段 灌注高度不应大于3.0m”的规定,使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已有离析现象。灌注混凝土厚度太厚,捣固要求不严。 施工时未用振捣棒,而采用6m长的木杆捣固,并且错误地规定每次灌注厚度以一车混凝土为准(约厚40cm), 灌注后捣固30下即可。此规定违反了施工验收规范中关于“柱子灌注厚度不得超过20cm”的界限。 柱子钢筋搭接处的设计净距太小,只有3137.5mm,小于设计规范规定柱纵筋净距应50mm的要求。实际上有的露筋处净距为0或10mm。三、采取的措施:剔除全部蜂窝四周的松散混凝土;用湿麻袋塞在凿剔面上,经24h使混凝土湿透厚度至少4050mm;按照蜂窝尺寸支以有喇叭口的模板;灌注加有早强剂的C30(旧混凝土为 C20)豆石混凝土;养护14昼夜;拆模后将喇叭口上的混凝土凿除。除以上补强措施外,还应对柱 进行超声波探伤,查明是否还有隐患。四、事故问责:施工技术交底不完整,未能根据现场情况合理编制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为能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对技术、施工人员和劳务公司进行了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对钢筋绑扎施工及混凝土施工重点、难点分析,加强施工质量验收,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根据质量验收标准对现场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加强落实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根据工程质量要求及施工工艺,制定相应施工方案,用方案指导施工。l 案例十九:混凝土受腐蚀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括:某旅馆的某区为一6层两跨连续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内框架结构,上铺预应力空心楼板, 房屋四周的底层和二层为490mm厚承重砖墙, 二层以上为370mm厚承重砖墙。全楼底层5.0m 高,用作餐馆,底层以上层高3.60m,用作客房。 底层中间柱截面为圆形,直径550mm,配置9根 直径为22的二级钢筋纵向受力钢筋,6200 箍筋。柱基础的底面积为 3.50m3.50m的单柱钢筋混凝土阶梯形基础; 四周承重墙为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底部宽度 1.60m,二者均以地基承载fk=180Kn/m2(持力 土层为粘性土),并考虑基础宽、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算得。该房屋的一层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冬季进行施工, 为混凝土防冻而在浇筑混凝土时掺入了水泥用量3%的氯盐。 该工程建成使用两年后,某日,突然在底层餐厅A柱柱顶附近处,掉下一块约40mm直径的混凝土碎块。为防止房屋倒塌,餐厅和旅馆不得暂时停止营业,检查事故原因。 在该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对两跨连续 梁施加于柱的荷载,均是按每跨50%的全部恒活荷载传递给柱估算的(另50%由承重墙承受),与理论上准确的两跨连续梁传递给柱的荷载相比,少算25%的荷重。 二、事故原因分析: 柱基础和承重墙基础虽均按fk=180Kn/m2设计, 但经复核,两侧承重墙下条形基础的计算沉降估 计45mm左右,显然大于钢筋混凝土柱下基础的计算沉降量(估计在34mm左右)。虽然,他们间的 沉降差为11mm0.002l=0.0027000=14mm,是允许的;但是,由于支承连续梁的承重墙相对“软” (沉降量相对大)。而支承连续梁的柱相对“硬” (沉降量相对小),致使楼盖荷载往柱的方向调整,使得中间柱实际承受的荷载比设计值大而两侧承重墙实际承受的荷载比设计值要小。(1)和(2)项累计,柱实际承受的荷载将比设计值要大得多。 柱虽按550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设计,配置9根直径为22的二级钢筋纵向钢 筋,AS=3421mm2,含钢率1.44%,从截面承载力看是足够的,但箍筋配置不合理,表现为箍筋截面过细、间距太大、未设置附加箍筋,也未按螺旋箍筋考虑,致使箍筋难以束纵向受压力后的侧向压屈。底层混凝土工程是在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在浇筑是掺加了氯盐防冻剂,对混凝土有盐污染作用,对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起催化作用。实际上,从底层柱破坏处的钢筋实况分析,纵向钢筋和箍筋均已生锈,箍筋直径原为6,锈后 实为5.2左右,截面损失率约为25%。如此细 又如此稀的箍筋难以承受柱端截面上9根直径为22的二级钢筋纵筋侧向压屈所产生的横拉力, 起结果必然是箍筋在其最薄弱处断裂,此断裂后的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混凝土碎块下掉。三、采取措施:重新计算柱的承载力及配筋。通过设计单位重新设计整改。四、事故问责:设计计算存在问题,施工过程中添加剂未经过设计单位审核,已对该工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进行经济重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在施工过程中慎重选择添加剂,工程变更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审核。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在使用添加剂时,对添加剂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施工过程中添加剂未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审核。l 案例二十:钢筋配置不当案例分析一、案例概括:某百货大楼一层橱窗上设置有挑出 1200mm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待到达混凝土设计 强度拆模时,突然发生从雨篷根部折断的质量事故,呈门帘状。事故分析二、原因分析:受力筋放错了位置(离模板只有20mm)所致。原来受力筋按设计布置,钢筋工绑扎好后就离开了。打混凝土前,一些“好心人”看到雨篷钢筋浮搁在过梁箍筋上,受力筋又放在雨篷顶部(传统的概念总以为受力筋就 放在构件底面),就把受力筋临时改放到过梁的箍筋里面,并贴着模板。三、采取措施:重新植筋绑扎、浇筑混凝土。加强施工现场质量检查。四、事故问责:浇筑混凝土时,现场人员没有对受力筋位置进行检查,于是发生上述事故,对质量员、技术员、施工员和劳务公司进行了经济处罚。五、应吸取的教训:加强现场施工质量检查六、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浇筑混凝土前,对结构重要部位进行严格检查。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质检员对钢筋施工进行验收。浇筑混凝土时,施工现场必须有钢筋班组人员跟踪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