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6701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表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教学设计 2012年9月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2、学生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3、学生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准备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8、 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课后反思课题温度和气温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2、学生能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3、学生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2、 揭示课题。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课后反思课题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2、学生能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3、学生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养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准备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导入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二、探究内容(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 小结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课后反思课题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2、学生能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3、学生感受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帮助人们认识天气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导入1、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一)统计天气信息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2、分组统计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二)分析天气信息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3、单元评价(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课后反思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2、学生能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3、学生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教学准备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1)变成的微粒大小(2)在水中的分布(3)是否沉淀(4)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5)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课后反思课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学生能初步开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实验的活动,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3、学生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准备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三、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课后反思课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学生初步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分组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引入问题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1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略)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三、分组实验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图略)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 )克,换算50ml和10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课后反思课题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2、学生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3、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 引入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1、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3、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在表格中。6、交流汇报。(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课后反思课题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2、学生能尝试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3、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准备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 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3、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4、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4、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四、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3、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课后反思课题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2、学生能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3、学生认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 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课后反思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2、学生能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3、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引入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二、远离噪声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四、课后延伸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3、介绍电子扩音器课后反思课题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到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2、学生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3、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准备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二、观察上肢的运动1、拿重物:(1)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2)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3)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4)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2、记录我们的观察:(1)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2)交流(3)与相关资料比对(4)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1)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3)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三、课后延伸想想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课后反思课题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学生能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3、学生养成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的习惯,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测量心跳和呼吸1、(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2)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三、呼吸为什么加快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3、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4、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课后反思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认识到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2、学生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3、学生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教学准备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引入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二、观察口腔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三、观察牙齿1、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2、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3、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四、讨论对牙齿的保护1、讨论什么是蛀牙(龋齿)?2、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3、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五、小结全课课后反思课题4.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2、学生能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3、学生能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准备人体模型以及相应的课件等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引入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二、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 用图、文呈现。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三、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画图的指导四、健康生活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本课,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现对本单元学习的理解。以前出现的多为较简单,面对比较复杂的关系,画图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这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课后反思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