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56345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活运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用“先学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研讨的题目是: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从理论上简要谈谈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认识,二是具体谈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操作要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在“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作了很好的回答。“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先让学生独立看书、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检测自学效果,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当中没有学懂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个人解决有了困难,教师再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这时的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教师讲评)和合作的对象(同学、老师),最后当堂训练还是自主学习。 搞新课程改革,用的教材有国家课程,也有地方课程。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经过适当增、减把它变成校本课程。怎样才能变成校本课程呢?运用这种模式时,让学生先学,教师通过检测弄清课本上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哪些是不会的,会了的,就删去不教;不会的,就留下来教。这样,国家课程(课本)就变成了校本课程(即疑难的问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把国家课程变成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 这种模式也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先学”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同样看书、练习,结果优秀生看懂了、做对了,后进生没有看懂、做错了;“后教”时,“兵教兵”,即做对了的优秀生帮助做错了的后进生更正,并且讲清“为什么”,这样后进生的问题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就当堂基本得到解决,补了差。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培优”。 这种模式还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先学”时,学生运用旧知识看书,获得新知识是“创新”;看书后完成检测练习,是开始运用新知识,也是“创新”;自己纠错、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当堂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都是创新。全过程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自主创新,就是在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同其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也是很便于教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高效地学习,暴露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讲评,加以解决,当堂背记,完成作业,达到教学目标,这就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八个字,使之变为方便教师操作的基本方法,这个变化意义重大,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般结构特点和操作要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辅助环节”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桥,教师通过这个引桥,把学生送入自学的快车道。接下来的三个主要环节环环紧扣,前一个环节学不好,就会影响到后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紧紧跟着全班的步调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松。正因如此,每堂课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紧张、愉快、高效。 一、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 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包括导入和板题两部分内容。 导入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或由回顾旧知导入,或由启发思考导入,或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分钟。各学科的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水平,能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讲出一串跳动着火苗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语太平淡就会影响效果。教师同步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出示)。例如语文教师上课时一般不再复习旧知,不解题,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也不范读。教师为什么可以不复习旧知而开门见山入题呢?因为这种模式的课,“堂堂清”的要求和“日日清”的管理已经保证了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也就不必再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去复习旧知了。课文标题的含义,等学生读完教材上的相关材料以后自然能理解,教师不必先讲;至于作者和时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释上有的,学生在自学时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师也不讲;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的,教师要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本节新授知识的学习上。 板题教师板书或出示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板书时字体要工整,笔画、笔顺正确,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不能潦草;板书的位置也要事先设计好,有序、醒目。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看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揭示目标,简称“示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评价这节课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传统教学只有单一的知识目标,教师重在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标的整合。所以,按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指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上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点。 能力目标指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上对知识点的掌握必须达到的能力层级。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分层级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其它学科也是如此。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学科教材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做“是什么”,这层内容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读熟、记准;第二层次叫做“为什么”,即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条件,是理论依据,是在探寻规律性的东西,这类内容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分析综合,并能模仿运用;第三层次是“怎样做”,即能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我们常说,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又要能把他们领出教材,让他们学得活,用得好。“学得懂,记得住”,指的就是前两个层次,“学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的分界线。后进生往往读书不认真、不专注,在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上,仅仅能记住第一层次“是什么”中的一少部分;中等生则是第一层次记住了75%以上,第二层次仅能达到要求的60%左右,所以书读得死,第三层次只能掌握30%左右;优秀生则是第一层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层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层次也能掌握85%以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四清”管理解决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要努力达到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记住“是什么”、理解“为什么”的前提下,知道“怎样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当中体现出来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最终目的,这个目的的达到要靠教师的情感渗透去影响。用什么去感动学生呢?教师要把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学习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课堂。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精神,没有激情,无精打采,少气无力,学生也会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师上课缺少感情,没有亲和力,不关心学生,不尊重学生,没有微笑,总是板着脸,语言生硬,面无表情,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眼中无学生,心中无学生,课堂信息反馈就等于零。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心灵、智慧和知识的交流。教师要重视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教师的情感表现在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组织上。例如:一上课,教师就要用一两句充满激情的话导入,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充满激情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积极,兴趣才会高,效果也才会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教师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要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而不是只让少数几个学生发言。 教学目标很重要,那么要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呢? 操作要领: (1)要明确具体、能够测量。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下课时,用一份试卷就可以测量出当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否达到,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所以,教师每堂课只须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由教师自己来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情感渗透来达到,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例如复习课的目标就比新授课的目标要求高,既不能重复新授课的目标,更不能降低新授课的标准。 (2)要准确、实事求是。即在广度和深度上应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随意降低。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知道”的,却拔高为掌握、运用,要求掌握、运用的,却降低为“了解”;要求熟读的,又设定为当堂“背诵”,这些不实事求是、当堂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是搞形式主义。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 (3)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内容不宜太多,一两句话即可,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也是对教学大纲确定的学科总目标的具体分解。如果每节课都能达到教学目标,那么最终也就达到了学科总目标。 (4)出示目标的方式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内容简单,就用一两句话口头表述,内容多的就用书面形式表达(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出示目标,出示的时间都不能太短,应该让学生听完或看完之后还有思考的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会用一两句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紧张高效地投入自学。 (5)要始终围绕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一节课,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经常“偏离教学目标”,他还认为是在创新。创新不等于“随意”。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地问问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到下课之前,还要回应教学目标,看是否达到。 3、出示自学指导,简称“示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指导不当,就会无序、无效、甚至把自学引入歧途。从传统教学到新课程改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教师无指导。传统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指导学生自学。 第二个阶段是教师有指导而无效。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开始重视指导学生自学,但是往往因为指导得不得法而影响了自学效果。 第三个阶段是教师有效指导。在常年赛课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即能体现“五个明确”(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的自学指导就是有效、高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或低效的指导。 例如,教师有这样一段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六分钟以后,指名同学上台板演。”这一段自学指导,话虽然不多,却体现了“五个明确”:自学时间是“六分钟”,自学内容是“读课文”,自学方法是“朗读”,达到的标准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指名同学上台板演”,即把划分的段落和概括的段意写在黑板上。让谁上台板演呢?老师没说,人人都可能上来。这个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性很强,学生的自学就相当于是在作考前准备,因而就会紧张、高效。 操作要领: (1)、要重点把握好自学的时间。课堂教学的管理,首先是对时间的管理,没有时间要求,自学就变成了放任自流。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自学时间,小学5分钟左右,要让学生紧张、快节奏地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时间也不宜过短,这完全是在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让学生有认真看书、思考的时间,因为看书是练习、更正、讨论、当堂完成作业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2)、在指导学生自学的内容上要十分精心。注意在旧知识与新知识方面不要平均用力,自学的内容重点是新知识部分,要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如果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之前都必须讲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和要求。 (3)、自学的方法。怎样学得好就怎样学。一般要让学生独立看书,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划线,在重点词语下加着重号,难点、疑点划双线或“?”号。可以质疑问难,但不宜边读书边讨论。 (4)、自学的标准。要明确自学以后达到什么标准,是能模仿例题做习题,还是能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标准不明,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5)、自学后的检测。自学以后老师怎样检测,是提问,是做检测题,还是板演,或者是动手操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来决定。有人做过一项实验:两周后我们大概还记得什么。实验结果表明,两周后,我们说过和做过的事记得90%,我们说过的事记得70%,我们听过和看过的事记得50%,我们看过的事记得30%,我们听过的事记得20%,我们读过的事记得10%。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记得住,说过的做得来,做过的就会用。要重视24小时以后的知识保留度,教师要把提问与笔头练习结合起来,既要说又要动手做,笔头练习更容易暴露和发现问题。这些明确了,自学就变成了检测之前的准备,也是考前准备,学生的自学就会紧张高效。还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比谁自学效果好,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怎样才能出好思考题呢? 操作要领: (1)、吃透教材,紧扣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出思考题。教师把握不好教材,出的题就没有概括性、典型性,就会误导学生,学生就会只找答案部分而不去通读课文,结果学得支离破碎。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炼成几个问题,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有若干个要点(要教会学生抓要点),使问题答案要点化;每一个问题答案要点的表述要按一定的顺序,使问题答案要点表述条理化。 (2)、将教学内容科学分类并提出不同的要求。前面讲过,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书上有现成的答案,即“是什么”,这类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记忆;第二类是属于“为什么”,主要分析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类内容需要学生动脑筋认真思考、分析、归纳;第三类是要求运用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能力题。近几年中考实行政治、历史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课本、资料进考场,考的就是能力。如果只有前两类题,那就会变成死记硬背,那就学偏了。 (3)、提炼出的思考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还要注意控制题量,题不能太多太碎(一般3-5题),不能大而空,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中心。每一道思考题都要对应着教学目标,思考题的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5)、要在上课之前先把思考题的答案做出来。不要等到检测时,学生讲了答案,教师还说不清是对还是错。 以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为上一节高效的课奠定了良好基础。出示自学指导以后,教师一般还会鼓励学生开始自学竞赛。整个辅助环节,在实际操作时,一般仅用一分半钟时间。教师的功夫主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教师在出示上述辅助环节的内容时,要指导学生调动一切感官,看、听、想、记。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所以看和听尤为重要。 二、“先学”环节(15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先学”。先学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读书或看书(政、史、地为读书找答案);第二步,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1、学生读书或看书(自主学习)。 “先学”,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试验、发现难点做记号、模仿例题做习题等等。文科一般是读书,要带着问题读,边读书边思考,语言类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一遍就能感觉出句子有没有语病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理科一般是看书,边读书边思考,既要记住公式、定理,看懂例题,还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理科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不同,学法也会有差异。学法不同是因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各有不同。自学也是一种竞赛,学生的读书、看书就是在做赛前准备,也是考前准备,自然会紧张、高效。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时,教师干什么呢?教师此时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组织教学,确保人人专心自学;二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检测做准备。 操作要领: (1)、学生自学时,教师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一般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东张西望,不随意走来走去,更不能离开教室。 (2)、要重视组织教学。组织教学从候课开始,每节正课上课前2分钟有一个小预备,小预备铃声响时,有课的教师从办公室走向教室,铃声落时,教师要像演员候场那样站到教室前门口候课,关注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为使自己在有效的时间里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要尊重辛勤培养自己的每一位老师,要从内心里感谢每一位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劳动。因此,每节课前,当任课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学生应马上以喜悦的心情来迎接老师的到来,因为向老师学习知识的时候到了,千万别错过这大好的时机!一定要带着崇拜的心情来欣赏老师的指导,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好。千万不要抱怨老师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不好。人无完人,老师是人而不是神,学生想要的、符合自己标准的老师在哪?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老师,当然老师也要尽快适应学生)、身体准备(健康的身体是做好一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上课前要注意吃好、喝好、穿好、休息好,不然,上课的时候或心慌火燎、饥渴难耐,或大小便憋得慌,急着上厕所,或穿得太少、太多,不是冻得打颤,就是热得发闷,或者睁不开眼睛直打瞌睡,怎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与思考?所以,在课前要把这些问题都安排好,以提高课堂效率)、物质准备(课前要把上课所需的课本、练习册、工具书、作业本、文具尽可能地准备充分,不要在课堂上一会借笔,一会找书,一会找橡皮,这样不仅影响整个课堂纪律,而且干扰老师的授课和周围同学的学习,也影响自己的学习效率),知识准备(搞好预习,课前要把本节新授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一一复习弄懂记熟,才有利于接受新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准备,静待上课。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一节课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你优化了所有的细节,你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上课的礼仪结束以后,教师先要用目光扫视全班,确认每一个学生都已十分专注地看着老师,听老师讲了,此时,老师再开口讲话。不要没等学生坐稳,还未安静下来,老师就开始讲,这样讲是毫无效果的。 在学生开始自学时,教师要巡视、关注,尤其要关注后进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专注地自学,没有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有学生遇到困难举手求助,老师要马上给以帮助,当然,不能干扰其他学生学习。 以下的检测、更正、讨论、点评、当堂训练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好,这是取得上课成功的重要保证。 (3)、全面了解学情,了解学生自学进度,适时引导,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好准备。 (4)、如果班内有学生基础特别差,刚开始自学就学不下去时怎么办?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教会这些学生使用工具书,遇到生难字时就查工具书。如果查了工具书还不懂,那就用第二种方法:小声问同桌(排座位时,让优秀生与后进生坐同桌),会的教不会的。如果问了同桌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用第三种方法:举手问老师。老师看到学生举手时,轻声走过去,小声地给以解答,使后进生能够自学下去。如果发现几个学生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教师就要告知学生,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跳过去,到后教时再统一解决。 (5)、教师要对认真自学的同学表示出满意的神情,对不够专心的后进生,可以用目光暗示或说上一两句悄悄话,促进他高高兴兴地认真自学。 2、检测自学效果。 “检测”就是搞“学情”调查,就是考试。教师根据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在自学时间快到时,要问学生“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举手,教师就要适当延长时间。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就及时转入检测。教师先要弄清检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对象。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检测的方法,一般以练习板演为主,这样更容易暴露问题。教师检测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学的内容。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情呢?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把培优补差落实到课堂上。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只让优秀生回答或上台板演,那就会掩盖问题,后进生的问题就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很好解决。如果等到课后再去补差,又会耗时费力不见成效。一般来说,好学生出错的情况,都可以在后进生的回答或板演中反映出来。后进生答错了,板演错了,问题暴露了,教师对学情就心中有数了。 看书以后的检测很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检测题。检测题重在检查自学效果,基础性较强。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书、做题的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检测题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二是了解学生是不是真正看懂了例题,会不会模仿例题做题。那么,该如何设计检测题呢? 操作要领(三点): 1、检测题实际上就是例题的变形,其题型、难度应与例题相当,题量不宜过大,一般以两三道为宜。 2、检测题要紧扣教材,尤其要用好课后题。课后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例题类似的难度较小的题,这类题可以当检测题用;另一类是综合性较强的、需要联系和运用过去学过的旧知识才能做的题,这类题可以作为当堂训练的作业用。 3、检测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要有利于了解学情,又要便于教师由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 板演练习是教师了解学情,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一定要组织好。 操作要领(三点): 1、上台板演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三个人,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便于讲评归纳。 2、给板演的学生划定各自的位置,要求学生只能在规定位置书写,还要预留出下一步其他同学更正和老师总结规律、归纳结论的位置。 3、明确板演的书写要求:找准解题的切入点,格式规范,笔画、笔顺正确,字体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 学生在做检测题时,教师干什么呢?教师要做行间巡视,重点收集好、中、差各类有代表性的学生在做题当中的错误,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是属于旧知识回生出的错还是新知识未掌握出的错,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七种:一是该记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没记住;二是审不清题,不理解;三是没有掌握方法,不会运用;四是不熟练,做题速度慢,虽然会做,但是时间到了却做不完;五是运算能力差,表达能力差;六是学习习惯不好,马虎潦草,经常看错题,写错字或符号;七是书写、格式、用语不规范。教师要对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下一步的“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或者说是“二次备课”。学生做检测题或者在板演练习时,教师不宜辅导后进生,因为这既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独立学习的习惯,也会影响全班同学独立思考,紧张练习的效果。 三、“后教”环节(13分钟左右): 检测是进入后教的前提或桥梁。“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它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更正,二是讨论。 1、更正(生生合作)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错误的思路、方法、不良习惯等等,并给以及时矫正。没有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教学就会陷入盲目之中。 学生做完检测题以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教师应启发尽量多的学生上台更正。一般情况下,如果检测题难度不大,所有学生都发现了问题,教师应先让后进生上台更正,凡后进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中等生、优秀生,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后进生不能更正的,再找中等生、优秀生上来更正。既要找出做错的地方,又要讲清为什么错,学生可以质疑问难,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时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后进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完成的补差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好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后进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和后进生各得其所。这就把面向全体、培优补差落到了实处。长此下去,好学生能说会道、思维敏捷;后进生也能逐步赶上来,当堂学得懂,学得好,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后教”这个环节,就是弄清“为什么”的教学过程,是一堂课中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学生不学,教师便不教;学生自学以后,教师通过检测、更正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这就叫“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往往会因为学情发生变化而必须随之变化,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可以节省时间,才能有效和高效。 课堂上,教师了解学情、检测反馈的方法常用的有六种: (1)、举手统计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如能善于使用“举手”的方法,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第一,“举手”是最简单快捷的反馈信息、了解学情的有效方法。 第二,用举手可以使课堂有序,活而不乱。 第三,用举手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竞赛,使课堂气氛活跃。 第四,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举手的速度和神态(是坚定自信,还是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或是随大流),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便于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教。 第五,不该用“举手”时就不要用,例如,选后进生上台板演时,就不要让学生“举手”,教师就是要让不会的学生上台板演,从中暴露问题。如果让愿意上台板演的学生举手,那么,举手的学生一般都是会做的,这就容易掩盖问题(2)、巡视了解分为目光巡视和走动式巡视两种,由面到点,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 (3)、启发提问要注意提问的艺术,问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还要追问,以求深度。问的目的是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是在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不要变成教师满堂问,学生不动脑筋随意答,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就讲。 (4)、板演练习找后进生上台板演,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中了解后进生的学情。 (5)、组织更正通过让中等生、优秀生给后进生的错题进行更正来了解中等生、优秀生的自学效果。 (6)、同桌对改。板演的问题解决了,台下学生在做检测题当中还有没有问题,怎样了解呢?除了行间巡视以外,还可以采用同桌对改的方式,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同桌对改,一看正确率,二看还有哪些新问题,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尽量解决在课堂上,这也是教师兼顾台上台下,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的方法。 2、讨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更正以外,还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三种。凡是后进生能正确解答的问题,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学生不能更正的问题,难度小的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会的教不会的;难度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组织全班讨论,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并及时把结论板书出来,让学生当堂记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就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操作要领: 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或练习中的错误,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原因,引导更正、归纳。对个别或极少数学生知识回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课外补救。 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教的顺序:一般先引导学生更正,尽可能让较多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更正,再引导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同学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作出评价。一般给予更正、补充、评点。 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避免学生走弯路。 “后教”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耐心地让学生“兵教兵”,错了的,尽可能地让较多的学生一次又一次更正,教师不轻易地表态;讨论时尽可能的让大家畅所欲言,说个够。这样,教师就真正讲得少了,学生也真正动脑了,效果肯定会好。教师切切不可,一人回答了,不管对否,就迫不及待地滔滔不绝地讲,这样,学生的更正、讨论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脑,效果就不理想。 同样是教,这种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两者差别极大。传统教学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教的内容全是教材上的知识,不管学生会与不会,所有的内容都要教,这就造成了“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是在学生通过自学、更正、讨论之后,仍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才教。是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教师教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学、讨论以后仍然不会的,急需要讲的。教师一定要讲得有序,讲得好。 教师讲的方式一般有六种: 1、补充:教材上不足的,学生理解不全面的教师要适当补充。 2、更正:学生理解有错误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思路、原因给于分析、更正、指导。 3、点评:教师的点评主要起五方面的作用: 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 二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如数学语言、化学语言等。 三是扩展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 四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五是就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良方式和习惯做出指导、矫正,尤其是要针对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问题作精当点评。 4、归纳总结:不要就题讲题,一题一题地讲,而要一类一类地讲,一步一步地讲,由个别到一般,即由这一道题或几道题归纳出理论知识,总结出解题步骤或规律,再指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按顺序讲解:按问题的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分类,一类一类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合二为一,合三为一,这样讲有序,省时,高效,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6、拓展延伸: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又要根据教材的范例总结出一般规律,再用这个规律去指导实践,把学生领出教材,让他们学得活、用得好。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作用。 每节课,教师该讲多长时间,要根据学情而定,根据出现问题的多少、难易的程度而定。如问题少,学生容易懂,就可以少讲;如问题多,学生难懂,就一定要多讲。科目不同,班级学生基础不同,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的方法、讲的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应该随机应变,讲究实效。再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情、学情,不同的课改现状,教师讲的时间更应该各有不同。 教师的讲评不仅仅是为了要得出一个结论,关键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熟练运用,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运用上,教会学生审题,确定思路,已知条件有哪些,题, 目要求求什么,要求的问题与定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学生的板演和调查的学情以及教师的经验多方面综合看,学生最容易错的在哪里,这些地方就要重点突破,所以教师要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纳、分类,二次备课,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通过讨论(无论对与错,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每一步都要有理论依据),找准切入点,理清思路,怎样运用定理去一步一步完成,还要注意书写的规范,这就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 (四)“当堂训练”环节(15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背记重要知识点,二是完成书面作业题。 训练的形式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批改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当堂训练”操作要领: 1、要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做题的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要注意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所以教师务必精心设计习题,要针对检测当中发现的问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的题。 3、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4、要指导学生做题的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在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例题,先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不要一拿过作业本就做,这样往往容易出错。 5、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有错误,待课外辅导。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或者抄袭别人的作业,那就起不到做作业的作用。做作业如同考试,限时当堂独立完成,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快节奏练习,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我们在初三、高三和补习班还进行限时超量训练(也叫提速训练),40分钟的题量,要求学生30分钟内完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应试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6、课堂作业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多练、精练。教师一般不当堂批改作业,下课时,把课堂作业收走,到课下再认真批改。对没有当堂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记下姓名,作为课下补差和日日清的重点对象。 7、要强调学生纠错。有题必做,有错必纠。对作业的批改,学校规定上午的作业,教师应在下午上课前批改完发给学生,有错改错;下午的作业,应在夜自习前批改完发下。除作文外,作业都要当天批改完毕并发给学生纠错。教师批改以后的作业,学生如果做错了,必须更正,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更正错误。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改错、融会贯通的过程。一门课程,知识漏洞越小,说明学得越好,考试时的成绩也就会越好,那些作业中出错的地方(考试时出错的地方也如此),往往就是知识漏洞最大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要建立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就是知识的漏洞。教师既要重视这些错题,从中找出教学难点和规律,又要督促学生经常看看这些错题,反复练习,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8、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和规范书写,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训练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这里强调四个字:“多练”和“精练”。练求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耳听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多练才能由懂到熟,熟能生巧,巧能生华,知识的潜能才可以转化成能力的功能。练求精。精,指练的内容典型,足以成为范例。练透一种种类型,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一个个路标,那就不愁无路可走了。多练和精练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多练,是从讲与练的时间对比上看,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师少讲,只讲精要的几步,节省下来时间让学生练,学生练的时间要多;二是“练”贯通教学的全过程,练的题量要足够多。精练,是从练的内容讲,也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师要精心选题;二是所选的题应是类型题,练一道就能会一类;宁可教师多费事,不让学生做废题。要练出门道,练出智慧,练得精彩。每位师生还要建立一个“好题集”,收集经典类型题。从哪里收集呢?各科中考、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题库。高考试题,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多年研究高考的专家们积年累月的研究成果,每一道高考试题都是精心打磨而成,在科学性、严谨性、难易度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其权威性、典范性是其他各类试题所无法比拟的。用高考试题或模拟题作训练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收获颇丰。 以上三个主要环节和一个辅助环节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这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新授课的基本教学程序,所谓“基本”就不是唯一的,还有灵活模式、特殊模式。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段不同,教学操作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应用时,不要生搬硬套,必须领会精神实质,切合实际,灵活运用。 数学课一般采用“一学一教,当堂完成作业”的教法,即在老师导入、板题,揭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问题,理解、记住公式、定理和基本概念,并能模仿例题做题;看书的效果如何,教师通过练习、板演来检测,再针对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正、讨论,学生都不懂的,老师讲解、评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所有的疑难都解决在课堂上,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语文课一般采用“几学几教,当堂达标”的教法。例如教文言文时,一般采用“三读教学法”,即三学三教。一读,主要解决读准的问题:老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后,指名学生轮读,有错即停;其他学生一边认真看书,一边注意听,如果听出有读错的字,马上举手纠错,老师随即板书读错的字并加注拼音,再指名其他学生读,直至读完后,指导学生把板书出来的错字齐读两遍,强化记忆,再把课文自由读一遍,读准、读熟。二读主要解决读懂的问题:指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读书、理解,译讲课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工具书,问同学,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个人按要求译完后,教师指名学生译讲,讲清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如果译讲错了,鼓励其他学生更正,学生都不懂的,教师补充讲解,同时穿插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老师板书关键词语,为下一步教学作铺垫。三读,主要是讨论文章内容、主题、写法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当堂完成作业。教自读课文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独立读书、思考,完成课后的书面练习,最后教师组织交流、总结。教写作课时,教师先板书作文题目,出示训练目标、写作指导,指导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编写提纲,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提纲、总结讲评,最后学生修改提纲,打草稿、写作文,当堂完成。 复习课与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也不一样。复习课一般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改为“先考后教,以考定教,针对训练,及时训练”。复习课的基本模式有三种: 可以一上课先检测(考15分钟左右),检测完毕,公布答案,让学生互改,针对问题,让学生更正、讨论,老师评点,最后再进行强化训练。这就是“考改考”的模式。理科复习多用这种模式。 也可以两节课一个循环,先用一节课检测,课后老师评改;下一节课让学生更正错题、讨论弄懂“为什么”,老师评点,最后针对存在问题再进行强化训练,当堂完成作业。 还可以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读书、自背、互背知识点(一章或一单元),质疑问难,第二节课检测练习、更正讨论、强化训练。这就是“读考改练”的模式。文科多用这种模式。 学段不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不同。小学生自学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比较差,因此,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时,一般不采取集中学、集中教的方式,而要采取学一点,教一点(更正、讨论),再学一点,再教一点,如此反复几次。小学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四个一”的操作方法,即:数学用“看一看”、“测一测”、“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教;语文用“读一读”、“考一考”、“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教。低年级常用“看一点”,“考一点”,“议一点”;再看一点,再考一点,再议一点;反复几次后,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