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556950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289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9页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9页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1,第一讲:经济与经济学,学习经济学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经济,什么叫经济学,以及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一、经济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经济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以下四种解释: 首先,经济一词较早的含义是家政管理。在西方,“经济”一词最早产生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指“对家庭事务的管理,特别是指家庭收入的供应和管理” 早期人们之所以将经济定位于“家政管理”,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有关。 人类早期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家庭。家庭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不仅需要科学进行家庭成员之间的劳动分工,而且需要合理安排劳动成果的消费与使用。,2,一、经济的含义,合理劳动分工,有助于人尽其力和提高劳动效率; 合理消费或使用劳动成果,则是为了防止家庭生产与消费的“中断”与“青黄不接”。很明显,早期的经济含义与现代经济在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异,不同的只是研究内容与范围比较狭窄。具体来说,早期的经济只是研究家庭内部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而现代经济概念则涵盖了家庭、企业、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3,一、经济的含义,合理劳动分工,有助于人尽其力和提高劳动效率; 合理消费或使用劳动成果,则是为了防止家庭生产与消费的“中断”与“青黄不接”。 前者涉及到家庭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后者涉及到家庭劳动成果的最优利用。 很明显,早期的经济含义与现代经济在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异,不同的只是研究内容与范围比较狭窄。具体来说,早期的经济只是研究家庭内部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而现代经济概念则涵盖了家庭、企业、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4,一、经济的含义,其次,经济一词是指是社会经济管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经济一词的含义是“经世济民”。 所谓“经”,是指“经营”或“管理”; 所谓“世”,是指社会; 所谓“济”,具有帮助或救济的含义; 而“民”,则是指老百姓或民众。 将上述四个字的具体含义结合起来理解,所谓“经世济民”,是指通过精心经营或管理社会与国家,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显而易见,中国古汉语中的经济,基本含义是宏观经济管理,所强调的是宏观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5,一、经济的含义,其三,是指节约和节省。即“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取得所希望达到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1。 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小吃、经济实惠、外在经济等,都是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获。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浪费与外在不经济,则是说花费大、收获少的意思。或者说,没有收获却遭受了损失(如某些外在不经济的受害者),或者说是成本高昂和收获甚微。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p6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6,一、经济的含义,其四是指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国民经济、宏观经济、中观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等,就是指人类在不同领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我们认为,经济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类的谋生活动或者说是人类的资源配置活动。人类的谋生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行为。 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是资源利用的节约与节省,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或耗费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或效用。 人类在其谋生活动中,之所以必须谋求资源利用的节省或节约,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的谋生活动始终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即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能够满足人类需求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7,一、经济的含义,一方面,人类的需要具有多种层次、并且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具有无限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可利用资源的数量和种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人类所能生产或创造的生存资料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人类只能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去谋求需要满足的最大化。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人类的资源投入与使用进行必要的管理。 人类谋生活动管理的实质是合理配置与使用社会经济资源。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者用最小的资源耗费获得最大化的效用。,8,一、经济的含义,资源投入管理是对人类谋生活动的过程要求,而谋求高投入产出率则是人类谋生活动的目标。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具体来说,人类的谋生活动之所以要对生产与消费活动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生存资料,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生存或改善生存状态。人类要生存或改善生存状态,就必须获取特定的物质资料与服务。而这些物质资料与服务必须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创造出来。 由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是有限性的,从而人类实现需求满足的最大化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尽其利,二是人尽其能,三是物尽其用。,9,一、经济的含义,所谓物尽其利,是指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够创造人类生存资料的物质资源。实际上,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广度。即不断变无用的资源为有用资源,不断扩大可利用资源的数量与种类;二是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即尽可能挖掘现有可用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所谓人尽其力,是指在人类谋生活动中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制度,二是人才 。要做到人尽其力,关键是构筑一个能吸引人才、并能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与机制。 所谓物尽其用,主要包括两层含意:一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生存资料;二是合理分配与使用已获得的生存资料,以尽可能少的消费资料获得尽可能大的满足或效用。,10,二经济学的性质,所谓经济学,是指研究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 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人类解决资源稀缺与需求无限性矛盾的产物,是在研究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为了解释或解决经济问题。例如, 为了解释与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病,马克思创立自己的经济学说;、,11,二经济学,为了解释与解决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为了防止经济波动与经济危机形成了阿尔文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理论; 为了解释与解决合理经济增长问题形成了詹姆斯托宾和约翰海勒的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理论; 为了解释与解决经济滞胀,形成了现代货币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供应经济学; 为了准确描述、度量与预测经济活动规律和变化趋势,经济学家们创立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为了研究制度对人类经济行为的影响,形成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等。,12,二经济学,总之,经济学的本质是致用之学,它不仅必须解释重大经济问题,而且应当提供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与方法。不能解释或解决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至少不是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对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揭示与利用经济规律来实现的。 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所谓认识经济世界,主要是指揭示经济规律; 所谓改造世界,主要是指利用经济规律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揭示经济(或资源优化配置)规律的经济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理论经济学; 而研究利用经济(或优化资源配置)规律技术与方法的经济学,则统称为应用经济学。,13,二经济学的性质,概括地说,经济学主要具有三大基本功能: 一是度量与识别功能,即计量与识别经济资源配置状态、发展趋势、以及优劣程度的功能。如度量与识别经济是否过热、是否存在通货紧缩、是否存在经营或市场风险,以及运用特定指标判别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等等; 二是揭示与描述功能,即揭示与描述经济规律的功能。传统经济学主要依靠逻辑推断来描述经济规律,现代经济学则主要通过统计、数理和计量分析来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例如,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工资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就是根据英国96年(1861195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线性方程1,测算出来的。 三是应用功能。即指导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 1 W=工资上涨率,1/un=失业率。,14,二经济学的性质,不同的经济领域和经济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经济规律。不同的经济规律需要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加以合理利用。 经济学的技术应用功能主要是由管理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模拟与实验经济学、经济预测学、经济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估价学、财务管理学、以及应用经济软件等应用经济学来实现的。 从经济学发展历史来看,微观经济学形成在先,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在后;先有数理经济学的发展,然后才有计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兴起。,15,二、经济学,不同的经济领域和经济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经济规律。不同的经济规律需要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加以合理利用。 经济学的技术应用功能主要是由管理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模拟与实验经济学、经济预测学、经济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估价学、财务管理学、以及应用经济软件等应用经济学来实现的。 从经济学发展历史来看,微观经济学形成在先,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在后;先有数理经济学的发展,然后才有计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兴起。,16,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尽管微观经济学的诞生时间较早,但是宏观经济学一直到1936年才正式产生(以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为标志)。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落后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的机制。在完善的自我调节和平衡机制作用下,社会经济出现失衡能够通过供求和价格机制自动矫正,无需政府干预与调节。 我们知道,价格是供求关系的货币表现,而供求关系则是资源配置状态的市场反映。某类商品供大于求,表明社会经济资源在该种商品生产上配置过度。一种商品供不应求,则表明社会经济资源在该种商品的生产上配置不足。,17,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商品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而商品供不应求则会引致价格上涨。 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必然导致利润下降。而利润下降则会减少社会对该种商品生产的投资。 投资下降会减少商品供给,缓和或缩小供求矛盾。并且,供求和价格机制对经济失衡的自动调节会一直持续到社会经济完全恢复均衡为止。反之,则亦然。,18,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部分质变的产物。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本质变化。具体来说, 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垄断发展阶段。垄断的出现,破坏了供求和价格调节机制,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丧失了自我调节与自动平衡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一旦失衡,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就无法自动恢复均衡。 因此,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失衡及其政府经济干预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19,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说是一种危机经济学。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在解释和解决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过程中形成的。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大部分,即“诊断书”和“处方”。所谓“诊断书”,是指凯恩斯对经济大危机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的阐释;所谓“处方”,是指凯恩斯治理经济大危机的政策主张。 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经济危机就是大量商品滞销积压。商品销售不出去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去购买。人们不去购买商品是因为其支付能力(有效需求)不足。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于三大基本经济规律造成的。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规律为,流动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20,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所谓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喜欢持有现金的习惯。 凯恩斯认为,人们喜欢持有现金主要出于三大基本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资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是指居民和厂商为进行现期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谨慎动机是指居民和厂商以备不测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而投资动机则是指居民和厂商为及时抓住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流动性偏好容易导致社会投资需求不足。 这是因为,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利率刚性,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作用下,一旦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低于利率,社会投资就会不再增加,而投资停滞则会导致社会投资需求不足。,21,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是指增加投资的收益逐步下降。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投资增加会导致资本设备和劳动力需求扩张,从而引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必然会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率下降; 另一方面,投资扩张会导致商品供给增加,如果社会需求未能获得相应扩张,就会造成商品售价下降。在生产成本不变或上升情况下,商品售价下降必然会降低投资回报率。 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会限制和约束投资扩张,从而容易导致社会投资需求不足。,22,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居民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步下降。 当流动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时,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不仅会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同时容易引发储蓄-投资的滞转。 凯恩斯认为,社会需求主要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国外市场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实际上也可以分解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由于流动偏好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会造成社会投资需求不足,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则会引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从而三大基本规律的共同作用必然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23,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在凯恩斯看来,由上述三大基本规律引发的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或经济危机,既然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产物,也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解决。 解决上述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出路在于政府干预。 政府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由于受“流动性陷阱”约束,货币政策没有用武之地。 因此,解决经济危机只能依靠财政政策。 同时,为了有效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避免“挤出效应”,政府必须采用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24,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二)补偿性财政政策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是阿尔文汉森。第二次世界大后,资本主义经济纷纷摆脱危机和走向繁荣。从而经济学家的研究视角和重点也开始从解释和解决经济危机转向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繁荣与避免经济危机重演。 阿尔文汉森认为,只要能够消除经济剧烈波动,就可以防止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消除经济剧烈波动的有效方法是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政政策。即在经济发展出现萧条苗头时,及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阻止经济增速的大幅度下滑;,25,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而当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及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从短期来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财政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形成财政盈余; 但就长期而言,由于经济增速升降会周期性发生,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交错实施,从而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会相互补偿或抵消。 总之,在阿尔文汉森看来, 补偿性财政政策既会“熨平”经济周期波动与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又不会导致财政收支的失衡。,26,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三)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理论。 其代表人物为:詹姆斯托宾和约翰海勒。 从行政职务来看,海勒大于托宾(前者是总统经济委员会主席,后者只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但就学术影响和贡献而言,后者远远大于前者。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增速较快。按照补偿性财政政策理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应当采取紧缩性调控措施。 然而,托宾与海勒的看法则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而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状态的比较。,27,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要不要控制经济增速,关键要看实际产出有没有超过潜在产出。如果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应当采取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倘若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则需要采取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 社会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说明社会经济增长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这时 ,经济增速虽然较快,但经济发展潜力仍未充分发挥(或者说经济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长潜力的合理表现),从而没有必要加以调节与控制。 托宾和海勒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理论改变了人们的宏观经济调控思维。过去,人们习惯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相机采取扩张或紧缩性调控措施,现在则根据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较状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需要指出的是,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合理内核 。按照补偿性财政政策理论,只要经济增速超过一定程度就应当采取紧缩性调控措施。,28,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这种做法虽然在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但在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时,则会人为抑制经济增长潜力的正常发挥。 而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理论,则根据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较状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经济“过冷”或“过热”,同时也有助于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值得指出的是,运用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理论有助于解释经济滞胀的发生。 按照这一理论,经济滞胀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过度扩张的产物与结果。因为,当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时,经济增速有可能停滞,这时,如果盲目实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必然会造成双重后果:一方面是经济增速不见起色(因为经济发展潜力已经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则会节节上升(由于财政金融政策的过度扩张),29,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四)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经济学。 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既不能作出合理解释,也无法拿出有效良方。 一方面,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 因为,经济停滞发展时,社会商品严重供过于求,从而市场价格只会下跌而不可能上涨。同时,严重的通货膨胀通常是社会商品严重供不应求的产物,而不可能出现在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商品普遍滞销积压之时。 。,30,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另一方面,按照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治理经济“滞胀”效果令人失望。因为,根据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解决经济停滞需要采取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但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会使通货膨胀火上加油;同样,解决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但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会使经济停滞更加严重,31,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由于凯恩主义既不能解释也不能解决经济滞胀,只好将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拱手相让于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经济学。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经济滞胀的主要应是由于货币供应的不稳定导致的,因此解决滞胀的主要对策是实现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供应经济学认为,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石油危机供给成本上升潜在产出下降过度政策刺激只能形成通货膨胀不会促进经济增长。治理滞胀的具体对策为,刺激供给-提高潜在产出水平。 1981年里根上台后, 开始将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经济学作为治理滞胀的理论基础 ,并形成了所谓的里根经济学。里根经济学实际上是供应经济学和现代货币主义政策主张的大杂烩。,32,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里根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四大基本内容: 一是减税,二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三是削减政府开支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四是实行相对紧缩与稳定的货币政策。 在上述四项基本政策主张中,前三项具有明显的供应经济学色彩,后一项采纳了现代货币主义的意见。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国家率先走出滞胀,里根经济学功不可没。,33,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五)新凯恩斯主义。 当传统的凯恩斯主义面对滞胀一筹莫展时,一批凯恩斯主义信奉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求解滞胀,从而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新理论和新主张。 经济学家们将凯恩斯主义者对经济滞胀的新诊断和新处方统称为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格雷戈里、曼丘、戴维罗米尔、以及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等,34,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我们知道,凯恩斯本人的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新古典综合经济学试图弥补这一缺陷。但它仍以市场出清为假设前提,并且得出了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错误结论。 新凯恩斯主义在沿袭凯恩斯主义基本理论架构基础上,吸收了新古典主义将宏、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弥补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缺陷,抛弃了新古典主义市场能够出清的假定,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滞胀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非市场出清。 非市场出清是由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导致市场不完全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粘性、工资粘性和利率粘性等。,35,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所谓价格粘性,是指市场价格不能随供求关系变动而升降的特性。由于存在价格粘性,市场价格既不能反映供求状态,也难以调节供求失衡。 对于价格粘性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五种解释,即风险成本论、菜单成本论、合同定价论、加成定价论、以及非出清定价论。 根据风险成本论的解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由厂商确定与调整。但厂商调价存在一系列风险(包括其它厂商或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销售收入或资产价值损失等),因此,如果调价风险成本较高,厂商就不会根据供求变化及时调价,从而导致价格粘性; 菜单成本论认为,企业调整价格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如调查研究、开会协商、谈判签约、重新印制价目表、以及进行调价告知等都需耗费大量费用和时间。这些费用耗费类似于餐厅菜单价目,所以又叫菜单成本。只有在调价收益大于成本时,厂商才会调整商品价格。否则,厂商不会根据供求变动及时调整商品价格。,36,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合同定价论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价格通常是由企业之间的长期合同确定的,从而不会根据供求关系变化及时调整。 加成定价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通常按生产成本加固定比例的利润定价。这种定价主要反映生产成本的变化,不可能及时反映供求变化。 非出清定价论认为,垄断厂商通常将价格确定在非市场出清水平上,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厂商往往宁愿调整产量而不愿调整价格,从而使价格具有较大粘性。 所谓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随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而升降的特性。,37,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合同定价论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价格通常是由企业之间的长期合同确定的,从而不会根据供求关系变化及时调整。 加成定价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通常按生产成本加固定比例的利润定价。这种定价主要反映生产成本的变化,不可能及时反映供求变化。 非出清定价论认为,垄断厂商通常将价格确定在非市场出清的水平上,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厂商往往宁愿调整产量而不愿调整价格,从而使价格具有较大的粘性。 所谓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随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而升降的特性。,38,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对于工资粘性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固定劳动合同论、在职与职外论、以及效率工资论等。 根据固定合同论,由于劳资合同由 工会与企业签订,并且一定三年不变,所以工资水平一般不可能随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而升降; 根据在职与职外论,由于厂商辞退或招聘工人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转换成本(如雇佣、培训、谈判、诉讼、解雇等成本),从而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尽管职外者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但厂商不愿意通过招聘职外者来代替在职者。 根据效率工资理论,高工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工人失业的机会成本,有利于吸收与留住熟练工人,并且可以减少来自工会的压力,因此,无论劳动力供求关系如何变化,厂商不愿降低工人工资。,39,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所谓利率粘性,是指利率不随资金供求变动而升降的特性。对于利率粘性原因的解释主要包括两种理论。即产权限额论和信贷限额论。 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企业资本供给主要来源于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人们通常把企业股权融资限制学说称为产权限额论,而将银行贷款限制学说称为信贷限额论。 根据产权限额论,企业发行股票意味着企业决策层对企业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从而市场对企业估价会降低(因为企业价值是其预期收益的折现值)。 为了避免企业市价跌落,企业会自我控制股票发行数量,从而人为地限制了企业的资本供给。 人为限制企业资本供给的结果,使利率难以随资本供求关系而及时变动;,40,第二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根据信贷限额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一般都会低于市场出清水平。 金融机构之所以将贷款利率定得较低,其因主要是为了规避借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因为高利率会刺激高风险投资,从而给贷款本息回收造成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金融机构宁愿采取低息贷款或在资金供不应求时采取信贷配额,也不愿以提高贷款利息。其结果,必然会使贷款利息稳定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新凯恩斯主义解决滞胀的政策主张为:大幅度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加强对未来的投资,尤其是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扶植和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及增税向富人开刀等。 克林顿政府信封新凯恩主义,并将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付诸实践,从而使美国经济取得了持续十年的稳定增长。 六、进入本世纪以来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是沿着动态宏观经济学(萨金特、托洛维斯基、甘道尔夫、肖恩等)、计量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博弈论等方向发展。,41,第三讲:经济波动成因分析,几百年来,人们在探究经济周期成因的过程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假说。 这些假说主要包括:太阳黑子与农业说、心理预期说、消费不足说、政治冲击说、货币供应说、过度投资说、以及经济创新论。,42,一、太阳黑子与农业说,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气象与农业等自然因素造成的。 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英国的经济学家WS杰文斯。他于1875年完成了太阳黑子与经济循环的论证,得出了太阳黑子的周期运动会影响气候与农业,进而导致经济周期的结论。 为了论证上述理论,他首先计算了太阳黑子运动周期。根据他的计算,太阳黑子运动周期大致为10.45年; 然后,他对英国1819世纪(17211878)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现156年中共发生了16次经济危机,平均时间间隔为10.466年,竟然与太阳黑子循环运动周期的间隔时间完全吻合。,43,一、太阳黑子与农业说,杰文斯的太阳黑子与农业说发表后,天文学家数次修正了太阳黑子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最后认为太阳黑子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为1113年,而不是杰文斯所说的10.45年。 新的科学结论使杰文斯的上述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为了挽救太阳黑子说,WS杰文斯的儿子HS杰文斯对太阳黑子进行了修正。 在他看来,一方面除了太阳黑子运动周期外还存在一个33.5年的太阳辐射与气压变化周期; 另一方面,农业收成也存在一个33.5年的周期, 而贸易循环则有一个710.5年的间隔。 由于从业收成周期基本与太阳辐射和气压变化周期基本吻合,而贸易循环间隔则基本与太阳黑子循环周期基本相同,所以其父的观点还是基本正确的。,44,一、太阳黑子与农业说,太阳黑子说认为,太阳黑子循环运动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的影响来决定经济波动的。 其中,太阳黑子运动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候的中介作用来完成的。 首先是太阳黑子运动制约气候变化, 其次是气候变动则决定农业收成的好坏; 而农业收成对工业与贸易周期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下列途径完成的: 一是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生产张缩; 二是农业收成的好坏决定农民收入的高低,农民购买力的高低会影响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从而会影响工业消费品的投资与生产规模; 三是农业收成会影响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一旦农民无力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那么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将陷入萧条。,45,二、心理预期说,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人们的预期决定的。 心理预期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庇古、米契尔、凯恩斯、以及罗伯逊等人。 心理预期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辅助论与主因论。其中: 辅助论认为,经济周期起因主要是货币、技术、以及其他非心理因素的冲击造成的,但是心理预期在上述因素的冲击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主因论者认为,心理预期尤其是企业家的心理预期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在主因论者看来,货币、技术、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冲击固然会引致经济波动,但如果不受心理预期的影响,这些波动的过程只能是短期的,只限于对外界变化的最初反应,从而不足于引发经济周期。,46,主因论者认为,人们的心理预期是其经济决策的基础。或者说,人们是根据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进行生产经营和消费决策的。 由于人们的预期决定着经济决策,而人们的经济决策则会影响经济运行状态,从而心理预期主要是通过左右人们的经济决策来影响经济周期的。 从心理预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来看,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人们对未来判断失误造成的。 如果人们普遍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判断过于乐观,就会造成投资与消费的盲目扩张,从而容易引发经济过热; 倘若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判断过于悲观,则会导致投资与消费的过度收缩,从而容易引发经济萧条或危机。,47,二、心理预期说,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预期失误,主要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迅即性和无限性,以及人类个体在确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人的经济预期失误通常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预期的长度,二是生产酝酿期的长短。 一般来说,预期越长,预期失误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反之,预期失误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所谓生产的酝酿期,是指从生产决策到产品销售出去所经历所的时间。 与预期长短一样,生产酝酿期越长,经济主体对未来的判断的失误就有可能越大;反之,预期失误的可能性就会越小。,48,二、心理预期说,如果单个生产者的预期都以随机的方式发生,那么不同的预期效应很可能会相互抵消。 因为,当一部人出现判断失误过高低估计市场需求时,另一部人则可能会因判断失误而过低的估计了市场需求,从而两者的效应会相互中和。 但在实践中,人们的预期失误通常具有趋同性,正是由于这种预期的趋同性引发了经济周期。,49,二、心理预期说,那么为什么人们的预期失误具有趋同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刺激的共同性。即当经济运行系统受到某些冲击时,人们会产生共同的预期。如当经济发展受到制度变迁、政府政策、战争、石油危机、以及执政党更替等因素冲击时,消费者和企业家容易产生共同的经济预期与同向经济决策; 二是由于人们的预期与决策具有相互传染性。当一部人对未来经济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时,就会通过各种交易场所的谈判、各种合同的签订、以及债权与债务关系,将其过度乐观的估计传染给其他经济主体,而判断失误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传递与模仿,有可能会形成社会错误共识,正是这种错误共识导致了经济的过热或萧条。,50,三、货币供应说,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经济之所以会出现繁荣与萧条,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的不稳定造成的。 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霍特里、弗里德曼与卢卡斯等人。 货币供应说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货币交换方程式。 货币交换方程式的具体表达形式为:MV=PT。其中 M=基础货币供应量,V=货币流动速度,P=商品价格,T=商品数量,MV=社会货币供应量,PT=社会总产出。 从上述方程不难看出,PT的增长态势主要取决于MV即货币供应量。 由于V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社会产出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供应量(M)。并且随着M的增减而张缩。,51,三、货币供应说,货币供应量制约经济周期的路径大致如下: 由于某种原因(如收入分配或制度变迁所导致的未来收入与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等)造成居民消费不足, 居民消费不足造成居民储蓄和银行存款大幅度增加,并且致使银行储备严重过剩。 为了缓解过剩储备的压力,银行被迫降低贷款利率和放款标准或限制,进行信用扩张。 当银行的放款大幅度增加时,投资与生产规模会迅速扩大,就业人数会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会随之增长,从而会引致社会需求扩张和经济繁荣。,52,三、货币供应说,银行信用扩张在引发经济繁荣的同时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控制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被迫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银行信用的收缩必然会导致经济萧条或不景气。 而当经济紧缩持续一定时间后,银行又会出现严重的储备过剩,从而开始新的信用与经济的张缩循环。 霍特里认为,非货币因素没有周期性,要解释经济循环的周而复始,只能从货币供应或银行信用的张缩中寻找答案。经济周期只不过是通货紧缩或膨胀的翻版。,53,三、货币供应说,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近百年间,虽然货币存量无论在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阶段都是增加的,但在严重萧条阶段货币存量总是会绝对地下降。 同时他们还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率增减与经济张缩具有高度趋同性。 也就是说,货币存量的变动程度与经济周期波动大小高度相关。,54,三、货币供应说,既然银行信用政策是引发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波动实际上是银行信贷张缩的必然产物或结果,那么银行为什么不采取稳的定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呢? 一种观点认为,银行的基本职责是根据社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货币的供应,而不是去控制货币供应量。所以,由银行信用所导致的经济波动的责任不在银行; 另一种观点认为,保持信用稳定往往会与利润最大化目标发生冲突。由于商业银行一般都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当追求利润最大化与维持信用稳定发生冲突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只能舍弃信用稳定而追求利润最大化。,55,三、货币供应说,至于中央银行为什么不能有效控制信用稳定。 霍里特认为,这与银行根据储备状况确定信用张缩的准则有关。也就是说,由于银行主要根据自身储备状况与社会经发展需要来确定信贷的投放,而不是根据经济稳定的需要来决定信用的张缩,所以,商业银行不会主动去实施稳定的信用政策,而中央银行则很难左右商业银行的信用趋向。 卢卡斯则认为,在居民与厂商存在理性预期情况下,无论中央银行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都不会产生实际经济效果。,56,四、政治冲击说,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政府政治控制权更替造成的。政治周期决定经济周期。 政治冲击说认为,政治周期决定政府必须定期换届,政府换届会导致不同的政党与政治领导人轮流执政。 由于不同的政党或领导人具有不同的执政取向,从而政府政治控制权更替会导致经济政策变化。 因为不同经济政策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不同冲击,所以政治周期制约与影响着经济周期。 概括地说,政治周期决定经济周期的主要路径为:政治周期政府换届执政党或领导人的更替经济政策变化影响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周期。,57,四、政治冲击说,政治冲击说的实践检验主要表现为白宫政治控制权更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实行“民主”与“共和”两党竞选执政制度。 从经济政策倾向来看,民主党偏好扩张,而共和党则主张紧缩。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民主党执政前半期美国经济会出繁荣,而在共和党执政前半期美国经济则会出现衰退。 上述结论是从有关学者对19491984年的9届政府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的。详见下表:,58,四、政治冲击说,59,四、政治冲击说,上表表明,民主党与共和党执政时期GDP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民主党执政的第二年GDP增长率都较高(平均6.4%), 而共和党执政第二年的GDP增长率均较低(平均-0.9%)。 很明显,这种状况出现与各党的政策倾向直接有关。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也与各级党委和政府换届密切相关。 经验数据表明,每当党委和政府换届后,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掀起一股大干快上的经济浪潮。然后经过宏观经济调控后,社会经济才会恢复到正常发展轨道。 我国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度可能比西方国家还要高。,60,五、消费不足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萧条或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消费不足。 消费需求不足必然会造成社会购买力下降,从而造成商品严重滞销积压和企业普遍开工不足、以及最终引发社会经济萧条或危机。 同时,社会消费需求不足还会造成储蓄过度,导致投资与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引发经济过热,从而会扩大商品供过于求的程度,加剧社会供求矛盾。 由于社会消费不足,不仅会造成经济萧条或危机,而且会引发经济过热,所以是社会经济周期的重要决定因素。,61,五、消费不足论,消费不足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英国经济学家GH道格拉斯和霍布森、 美国经济学家富斯特和卡钦斯、 以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人。 这些经济学家,在消费不足会导致经济萧条或危机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对社会消费不足成因的解释各不相同。 GH道格拉斯认为,消费不足是由社会购买力缺口造成的。 在道格拉斯看来,社会购买力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支付。 而社会生产支付可以区分为A、B两个部分。其中, A支付,是指对个人的薪酬或红利的支付; B支付,是指对经济组织的支付,即企业购买生产资料或归还债务本息时的支付。,62,五、消费不足论,尽管A、B支付都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都包括在产品的价格之中,但真正形成消费者收入或购买力的只有A支付,而B支付则无法直接形成消费者收入和购买力。 这样就会造成当期社会生产价值与社会购买力之间的缺口。 当然,这一缺口,可以通过银行信用去弥补。因为,企业获得B支付收入后必须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而银行会将贷款清偿本息收入重新用于贷款的发放。 从理论上说,如果银行将贷款清偿收入如数转化为新的贷款发放,那么,社会购买力缺口就不会出现。 问题在于,社会生产量与资本存量具有不断扩大趋势,从而仅仅将贷款本息收入转化为新的贷款投放是不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需求的。 一旦货币供应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就会造成社会消费或购买力不足,导致产品滞销与经济萧条。,63,五、消费不足论,美国经济学家富斯特和卡钦斯认为, 社会消费不足主要是由储蓄过度造成的。由于现期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过多,从而导致现期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则会造成产品滞销和经济萧条。 霍布森认为, 造成储蓄过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等。 由于富人的具有较高储蓄倾于较低的消费倾向,而穷人则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和较低的储蓄倾向,当国民收入分配向富人倾斜时,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储蓄过度现象。 只有通过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才有可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消除储蓄过度的不良影响。,64,五、消费不足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在经济高涨时,由于工资增长滞后于物价上涨,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大量超额利润。 为了追求更多超额利润,企业会盲目扩大投资与生产规模。 工资的滞后增长,不仅会引发经济过热,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购买力,从而加剧社会供求矛盾和导致经济萧条或危机。,65,六、投资过度论,这种理论认为, 经济周期是由货币投资过度造成的。投资过度不仅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而且会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与生产能力过剩的结果必然会引发经济萧条或危机。 当经济萧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被淘汰,社会供求关系会因商品供给的减少而逐步恢复平衡,从而社会经济开始复苏繁荣,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循环过程。,66,六、投资过度论,投资过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 哈耶克将社会生产区分为两个部分,即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 前者称之为低级生产阶段,后者称之为高级生产阶段,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生产结构。 哈耶克认为,一个社会生产结构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储蓄与消费结构。 当国民收入使用向储蓄倾斜时,社会资本的供应量就会增加,市场利率就会下降,从而会刺激投资和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的扩大; 反之,如果人们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就会扩大社会消费资料需求,导致消费资料市场价格上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利润增加,最终会引发消费资料生产规模的扩张。,67,六、投资过度论,因此,社会消费与储蓄结构决定社会生产结构。 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社会储蓄与消费结构的失调必然会引发社会生产结构的失衡。 同时,哈耶克将由社会储蓄与消费比例失调造成的社会生产结构失衡,叫做经济的纵向失调; 而把消费品比例与社会非消费开支比例之间的不一致叫做经济的横向失调。,68,六、投资过度论,在哈耶克看来,经济周期是对经济均衡的干扰或偏离。 而导致这种干扰或偏离的直接原因社会消费与储蓄比例的失调。 而储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起因可能多种多样。 首先是有可能来源于货币冲击。例如,如果银行储备过多,就有可能采取信用膨胀政策。银行信用膨胀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市场利率下降会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引发居民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另一方面会降低投资成本和刺激社会投资,从而最终会改变社会生产结构;,69,六、投资过度论,其次有可能来源于预期收入或支出的改变。例如,当居民的预期收入下降或预期消费支出增加时,他们就会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储蓄的增加扩大了社会资本的供应,从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与刺激社会投资,随着社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生产结构就可能偏离均衡状态而最终引发经济过热。 其三 有可能来源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例如,如果国民收入分配持续严重向富人倾斜时,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储蓄与投资过度,造成社会经济过热。,70,六、投资过度论,哈耶克指出,过度投资的直接后果是造成社会生产结构“头重脚轻”,即生产资料生产过度扩张和消费资料生产相对不足。其中, 生产资料生产过度扩张必然导致资本品供过于求,造成生产资料生产利润下降或亏损。 随着资本品生产利润下降,社会对资本品生产的投资就会减少,从而过度扩张的资本品生产会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消费资料生产相对不足,则会导致消费品供不应求和价格上涨,随着消费资料价格上涨和利润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投资与规模则会逐步扩大到正常水平。从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会步入常态发展的轨道。 此后,如果没有新的冲击,社会经济将保持均衡发展状态。 倘若经济均衡状态被新的冲击破坏,社会经济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波动。,71,七、经济创新论,经济创新论认为,社会经济周期不是来源于经济系统外部的冲击,而是由于经济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造成的。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熊彼特。 熊彼特认为,外部因素只能导致经济波动,不会造成经济周期。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那些能够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因重大影响的非经济条件。如战争、革命、自然灾害、制度变迁、政策法规的变动,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新矿藏发现等。 由于上述外部因素通常只会偶然发生,不会周而复始地出现,所以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只是一次性的,不会引发经济周期。,72,七、经济创新论,在熊彼特看来。真正能够引发经济周期的因素是经济内部的创新。 所谓经济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 一个真正的经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状况: 一是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质量改进, 二是新生产技术或工艺的发明与应用, 三是新市场的开辟, 四是获得更好的原材料或能源, 五是企业组织方式与结构的优化或改进。 企业家之所以要不断进行经济创新,其主要原因在于,创新能够企业带来超额利润。,73,七、经济创新论,熊彼特指出,正是由于企业家的经济创新导致经济周期。 具体来说,创新引发经济周期的基本路径为: 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企业家纷纷进行经济创新。 当某个企业家进行创新获取了丰厚的超额利润后,其他企业家就会纷纷效仿,从而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创新浪潮。 社会创新浪潮的兴起,必然会扩大对银行信用与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引起社会经济高涨与繁荣。 一旦创新模仿普及到大多数企业,由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就会消失,从而社会对银行信用与生产资料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收缩阶段。于是,创新也就完成了对社会经济周期性影响的全过程。 当新的创新出现后,社会经济又会出现周而复始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过程。,74,七、经济创新论,熊彼特强调,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真正的经济周期“纯模式”仅包括两个阶段,即繁荣与危机阶段。但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周期却实际经历四个阶段,即繁荣、萧条、危机与复苏。 实际经济周期之所以与经济周期的“纯模式”存在区别,主要是与经济创新的第二次浪潮有关。 熊彼特将经济创新的影响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第一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 所谓第一次浪潮,实际上是指创新的直接影响,即由创新直接引发的对银行信用与生产资料的需求; 所谓“第二次浪潮”,是指创新的间接影响,即由创新所引发但与创新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的投资机会。,75,七、经济创新论,由于创新的“第二次浪潮”不仅包含着“纯模式”中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不具有自我调整与平衡能力,所以在第二次浪潮的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既不会直接从繁荣走向危机,也不会直接从危机走向繁荣。 于是,萧条成为从繁荣到危机的过渡阶段,而复苏则成为社会经济从危机走向繁荣的中介。 由于创新会导致社会需求大幅扩张与物价普遍上涨,所以会产生许多与创新没有直接关系的投资机会。 根据熊彼特的看法,由于创新的时间、空间及其影响具有多样性,所以会出现多种经济周期。 不同的经济周期时间长短各不相同。概括起来说,社会经济周期大致可以区分长、中、短三大类型。 其中,长周期的平均长度大约为55年, 中周期大约为910年, 而短周期则大约为50个月。,76,第四讲:宏观经济预警系统,一、发展状况 宏观经济预警,是研究宏观经济发展和趋势变动的科学。 经济预警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1888年,法国学者在巴黎统计学会上首先用不同颜色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了景象研究。 1911年法国成立了经济恐慌委员会。 1909年美国开始编制经济活动指数,并且开始定期公布“美国一般商情指数”(即哈佛指数)。 但从严格意义上说,经济预警系统诞生于19世纪2030年代。 因为此前的哈佛指数预测结果时好时差,从而未能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足够关注。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经济预警研究的重视。,77,一、发展状况,从上世纪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济预警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50年代经济预警研究获得了较快发展,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1961年,美国商务部正式在期刊经济循环发展上逐月以数据和图表两种形式表示经济景气信号。此后,经济预警研究再次掀起高潮。 这一阶段,经济预警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获得了重大进展: 一方面,人们创造或应用了许多景气分析指数,如扩散指数、合成指数与景气信号等等。 另一方面,在对原始数据的修匀方面也获得很大进展,陆续发明了X-11、X-11ARIMA 、X-12ARIMA、BAYSEA等季节性调整方法; 此外,景气分析方法的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如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确定性单值分析到模糊性范围分析、从单一方法的使用到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等。,78,一、发展状况,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宏观经济预警分析逐步趋于成熟。 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预警研究开始从宏观逐步拓展到微观经济领域例如,目前我国不少学者开始对股市风险、房地产和金融泡沫、企业营销和财务风险等进行预警研究。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80多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经济预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工作。 早期经济学家对经济预警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将反映主要经济变量变化的时间序列合成为特定的商情指数,并根据这些商情指数来判断或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或异常变动。 早期的商情指数主要包括:贝弗里季的“国家波动图”和帕森斯(Persons)的“美国一般商情指数”。,79,一、发展状况,贝弗里季“国家波动图”(英国)。 该指数于1908年编制。主要包括七个经济变量:对外贸易总额、银行贴现率、失业人口、结婚率、受救济院救济的贫困人数、啤酒消费量、以及新公司注册资本等。 贝弗里季首先将上述七个经济变量的时序综合成为一条曲线,然后将该曲线区分为不同的起伏阶段,并用每个起伏阶段表示特定的经济循环。 贝弗里季的做法虽然简便但存在一定缺陷。他不仅没有对原始时序进行必要的修匀处理,而且仅仅将七个经济变量的绝对数时序转换为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时序。,80,一、发展状况,帕森斯的“美国一般商情指数”。 1919年美国经济学家帕森斯编制了一个简单的商业循环图。 首先,在这一循环图中帕森斯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消除时序中的季节变动和长期趋势的影响,并将各时序的循环与不规则变动表述为它们的标准差; 其次,研究各时序发生变动的具体时间。具体来说,主要是使用相关系数来判断哪些时序同时变动、哪些时序落后于其他时序变动、以及落后时间的长短等等; 最后将同时变动的时序平均起来,将13个时序编制成三个指数,并将这三个指数叫做一般商情指数。,81,一、发展状况,帕森斯的“美国一般商情指数”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指数: 一是投机指数, 二是生产量与物价指数, 三是纽约金融指数。 帕森斯编制一般商情指数的目的是为了预测美国的商情变化。 此后,不少经济学家将商情指数的编制范围不断扩大,陆续编制了电报电话公司指数、斯奈德票据交换指数、斯奈德存款指数、以及帕森斯贸易指数等。,82,一、发展状况,目前研究与分析经济预警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循环指标法。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