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1(沪教版第二册)

上传人:青山 文档编号:149021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1(沪教版第二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1(沪教版第二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1(沪教版第二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无忧http:/jiaoxue5u.taobao.com/专注中小学 教学事业!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4、了解这篇记叙文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5、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贴,紧密严谨。6、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教学重点1.探讨文章主旨。2.揣摩重点语句。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的理解是:( )(1)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2)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3)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展示下题。)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隽永的标题有不同理解。请选择最正确的一项:( )(1)为了忘却他们才记念他们,只有记念了他们,才能使自己安下心来战斗。记念正是为了不忘却。(2)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才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战斗;记念死者,留下愤怒来激扬斗志。(3)忘却加强了记念的深意,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4)忘却是表述强烈悲愤心情的反语,是激愤的反语,是不能忘却的反语。(5)作者确实是想忘却,是完全照直说的大实话,想忘却而苦于不能忘却,正显得战友情浓,龙华恨重。默读课文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2 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3 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4 思考两个问题: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5 教师在黑板上分块标出一、二、三、四,让四组学生板书疑难问题。检查评改1 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隐约其辞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生气。永诀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禁锢束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锢。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而牺牲。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2 指名学生说出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3 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4 启发学生提出难句,引导大家共求答案,教师订正(参看资料)。表情朗读课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后试填下表。(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适当留出空格让学生填写。本课四张表及作业题需事先刻好。)提问:作者写的白莽的三次见面,是怎样表现白莽的性格特点的?(一边讨论,一边板书。)第一部分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后试填下表:第二部分:记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问题讨论:1 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复述)2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3 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单纯 忠厚 善良 质朴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4 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后试填下表:第四部分 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提问讨论:1 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2 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试填下表:第五部分 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提问讨论: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布置作业1 填空。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 ,徐白又名 , ,冯铿又名 ,李伟森又名 和胡也频。“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 年起的三十年。“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是指 年 、 被杀, 年 运动, 年 惨案, 年 政变等几件大惨案。“夜”象征 ,“路”象征 ;“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与前文的关系是 。2 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 。a 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b 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C 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 。 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b 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c 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篇作品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答 。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过这种关怀爱护革命青年的精神。b 在孔乙己中表现过这种自甘受压迫遭摧残的精神。c 在一件小事中表现过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3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五位革命烈士的深沉追忆,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具有战斗性的杂文。( )本课文末用省略号,说明是节选的,后面尚有未选入的段落。( )“左联”五位烈士被害的消息,上海报界“不敢载”是指想载而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是指明哲保身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不屑载”是指仇视革命的小爬虫。( )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材料零碎,内容庞杂,作者之所以能结构成篇,感人至深,在于他引用了三个典故,突出了中心。( )课外阅读本单元“基础知识”第三课时检查订正前课作业: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表情朗读第五部分。提问讨论:1 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2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 除了写客服唯一联系qq 1119139686 欢迎跟我们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