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生产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132341 上传时间:2017-09-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用植物油生产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食用植物油生产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食用植物油生产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生产卫生规范 ( 征求意见稿 ) 布 施 前言 本标准 以 4881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为基础, 代替 用植物油厂卫生规范。 本标准与 955比 , 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的变化:将原来的 955用植物油厂卫生规范改为现在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卫生规范。 对范围进行了规范描 述; 增加了对记录与文件管理的要求; 增加了对产品的追溯和召回的要求; 增加了对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要求; 增加了对包装材料的要求 ; 增加了 附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 生产卫生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食用植物油及 食用油脂 制品生产 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 以食用植物油料、油脂为主要原料加工各类食用植物油 及 食用油脂 制品的生产。 2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 物原油 以 植物油料为原料制取的 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油 。 用植物油 以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植物油脂。 用 油脂 制品 经精炼、氢化、酯交换、分提中一种或几种方式加工的植物油脂的单品或混合物,添加( 或 不添加)水及其他辅料,经(或不经过)乳化急冷捏合制造的固状、半固状或流动状的具有某种性能的油脂制品。包括食用氢化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代可可脂(类可可脂)、植脂奶油、粉末油脂等。 物油抽提溶剂 由石油直馏馏分 经精制而制得的食品添加剂 6 号轻汽油(己烷类溶剂),该产品主要由己烷等脂肪属碳氢化合物组成。 3 选址及厂区环境 符合 3 章 的 规定。 于 植物油料 堆放、晾晒的地面不得铺设沥青 。 4 厂房和车间 符合 4 章的 规定。 计和布局 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灌装区域应与其他作业区域进行分隔 ,防止交叉污染。 据 生产车间的安全等级及工作环境要求,必要时应配备防爆、防泄漏、防尘等有效的防护措施,如:预处理车间应配备防尘等设施,浸出车间应配备防爆、防泄漏等设施,氢化车间应配备防爆设施等。 建筑内部结构与材料 化等加工过程,可使用敞开式车间,对敞开式车间物料添加口应做好防护,确保无食品安全风险。 炼车间内地面应设置地沟 和隔油捕集池 , 防止 积水 。 顶或天花板应使用白色或浅色防水材料建造,防止灰尘积聚,避免脱落等情形发生。 5 设施与设备 符合 5 章 的 规定。 施 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使用的与产品直接接触的蒸汽冷凝水必须符合 规定 。 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的灌装车间入口必须设有与车间人数相适应的更衣室,更衣室应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灌装车间应配备人工通风措施,且给排风系统应能减少污染,控制环境异味 , 食用油脂制品的灌装车间还应控制环境温度 。 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生产工厂应具有 与生产经营的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贮罐、仓库或货场 ,依据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性质不同分 别存放, 必要时应设有冷藏(冻)库及保温罐。 食用植物油 贮罐应使用不与食用植物油发生反应、并适于与 食用植物油 接触的惰性材料制造。禁止用铜及其合 金储罐装运食用植物油。 食用植物油贮 罐必须坚固、密闭、无毒,按有关规定设计制作。 料预处理车间必须安装除尘设施,以保证车间内外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出、氢化等危险等级高的车间的设备、设施应防燃防爆,并配备防毒、监控设施。 设备 产过程中使用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应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 食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的原料油、半成品、成品直接接触的所有设备与用具 应使用不与食用植物油发生反应、并适于与 食用植物油 接触的惰性材料制造。禁止用铜及其合金 等材料。产品接触面的材质应符合 食品 安全的相关要求。 常情况,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全面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检修。 制自用生产氮气的设备, 除 应有适当的防护设施 外 , 还 应设置氮气纯度指示装置, 并 定期检查记录氮气的纯度。 6 卫生管理 符合 6 章 的 规定。 库 等封闭式的生产、贮存场所 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纱窗、防鼠板、风幕等),防止鼠类等侵入。 化车间及其他有易燃易爆的车间或区域,应穿着防静电的工作服、工作鞋。 7 食用植物油 原料、 食用植物油 添加剂和 食用植物油 相关产品 符合 7 章 的 规定。 据食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原料的特点和要求,必要时还应具备保温、冷藏等设施,并对温度等进行控制。 存散装食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原料的筒仓、贮罐,应按不同品种、不同质量等级进行分仓、分罐存放。 关注 温度 对 产品质量 的影响。 供给消费者的包装容器应便于消费者开启、使用。 8 生产过程的 食用植物油 安全控制 符合 8 章 的 规定。 产品污染风险控制 蒸炒温度、脱色及脱臭过程的温度、真空度等关键工艺参数应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控制,确保产品符合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要求。 工过程的各种助剂,如:酸、碱、活性炭、活性白土、硅藻土、镍等,应根据工艺需求合理使用,避免过量添加,并通过水洗、过滤等工序进行有效去除。 媒的管理,应符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效防止泄漏。 油中尾气吸收石蜡,严格按设备要求操作,防止石蜡混入毛油中。 )管理, 与食用植物油直接或间接接触的设备使用食品级的润滑油(脂)”。 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据所生产的食用油脂制品特点,确定环境、生产过程进行微生物监控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含水食用油脂制品的加工, 应按附录 要求 进行监控。 生产线末端的含水食用油脂制品的监控指标出现异常时,应加大对环境微生物监控的采样频率,并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取样点,以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 化学污染的控制 含量 符合 相关卫生标准 的要求。 用植物油及 食用油脂制品特点,确定环境、生产过程 中监控 关键环节 , 应按附录 理污染的控制 对于筛网、过滤器、金属检查器等异物控制设施应制订操作规范并做好监控,对发现的异物应及时分析其来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装 包装段应设置 精密过滤器或 金属检测 器等异物控制 装置,并保持有效。 9 检验 符合 9 章 的 规定。 厂检验记录中应包括: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报告日期、检验结果等内容, 或根据客户要求的 , 应 以合同约定为准 。 10 食用植物油 的贮存 和运输 符合 10 章 的规定。 级不同在不同贮罐中分别贮存, 同一油罐需储存不同品种、等级的食用植物油脂时,应当对油罐及相关输送管道进行清洁,以防止交叉污染。 要时还应具备保温、冷藏等设施,并对温度等进行控制。 输 食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 的车、船等 运输工具、容器必须符合 食品 安全的相关要求。有特殊 要求的 产品 ,应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 措施 。 得将食用植物油及食用油脂制品 与 非食用植物油及其他有毒、有害、或有异物的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一仓库或货场储存性质不同的物品时,应当隔离(如分类、分区存放),同一油罐需储存不同品种、等级的食用植物油脂时,应当对油罐及相关输送管道进行清洁,以防止交叉污染。 11 产品 的追溯与 召回管理 符合 11 章 的 规定。 合理划分记录生产批次,采用批号等方式进行标识,便于 产品 追溯。 12 培训 应符合 12 章 的 规定。 13 管理制度和人员 应 符合 13 章 的 规定。 14 记录和文件管理 应 符合 14 章 的规定。 附录 A 食用植物油及 食用油脂制品 加工过程监控程序 表 监控项目 取样点 监控微生物 监控频率 监控指标限值 环境的微生物监控 食用植物油 接触表面 食用植物油 加工人员的手部、设备表面 菌落总数 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与 食用植物油或 食用植物油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 设备外表面、控制面板 菌落总数 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加工区域内的环境空气 靠近裸露预冷产品的位置b 菌落总数 每月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生产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加热后、预冷处理后的中间产品 菌落总数 每批次 结合生产线末端产品的监控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含水食用油脂制品的 微生物监控 a 生产线末端(内包装前)的食用油脂制品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每批次 依照 食用油脂制品的 食品 安全国家标准 执行 B 水食用油脂制品 。 表 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理化监控 取样点 监控项目与指标 监控频率 监控指标限值 蒸炒工段 温度 最少 1次 /12小时 120 汽提工段 原油中的溶剂残留量 加热试验( 280) 最少 1次 /12小时 最少 1次 /12小时 100大量析出物 碱炼工段 酸值、含皂量 最少 1次 /12小时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脱色工段 色泽、酸值 最少 1次 /12小时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脱臭工段 色泽、酸值、过氧化值 真空度、温度 最少 1次 /12小时 最少 1次 /4小时 产品标准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冬化工段 酸值、过氧化值 最少 1次 /12小时 严于产品标准 灌装工段 酸值、过氧化值 最少 1次 /批次 严于产品标准 大容量包装 酸值、过氧化值 最少 1次 /月(室内) 最少 1次 /半月(室外) 严于产品标准 储存罐(室外) 酸值、过氧化值 最少 1次 /周 严于产品标准 表 取样点 监控项目与指标 监控频率 监控指标限值 加工场所、贮藏场所 温度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 低温(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脱水工 段 水分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 水分(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大容量包装 酸价、过氧化值 最少 1次 /月(室内) 最少 1次 /半月(室外) 尽可能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不得通入空 气搅拌 加工车间 光照与射线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指标限值 储存罐 金属离子 最少 1次 /周 禁止使用铜及其合金等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