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篇讲读.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201342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名篇讲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史名篇讲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文学史名篇讲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学习文学的意义?(吃饱了撑的)一、本门课的意义:1、文学是人学(诗经、孔孟、老庄、魏晋风骨、唐代英发、宋代老成)人是自由的;2、文学是社会学(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考察社会状况、洞悉人生)3、现实意义:塑造自身。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互,只羡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借问吹萧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当感情遇到危机(元稹与韦氏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别人笑我、清音俗世流)二、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轴心时代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魏晋至唐中叶(自由)、唐中叶至南宋末(理性)、元初至明中叶(僵化)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16世纪至20世纪初)以鸦片战争为界三、中国文学的演进1、外部因素(政治、经济,如春秋战国)与内部因素(表达情感的需要)2、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文体的不平衡、朝代的不平衡、南北的不平衡3、雅与俗、复古与革新的交替:文心雕龙通变、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4、各种文体互相渗透。如诗与散文(汉赋)、诗与小说(明清小说)、诗词互渗(苏轼、周邦彦),第一部分先秦文学,一、总体特点1、诗乐舞不分: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尚书益稷“戛jia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充谐”2、文史哲不分:周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春秋、论语(巧言令色)、庄子(游以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乎圜中。寓言十九)、老子(有无之辨:三十辐、凿、埏埴)等意境(有无、虚实、有限与无限)3、神秘色彩:由巫觋到史家、文学家楚辞4、作者身份由上而下:巫觋史贵族士(春秋以后)贵族官学,据周礼地官载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六曰九数”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二、后世文学渊薮:歌谣与神话1、对后世影响:文学特性抒情、想象(文学两基本要素);文体类型抒情文学(如诗歌)、叙事文学(如小说)汤显祖牡丹亭2、歌谣:弹歌、孺子歌3、神话:山海经精卫填海(陶渊明读山海经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表现:忧患意识、爱民意识、反抗意识,诗经,一、简介“鲁齐韩毛”四家注二、“诗”的作用:兴、观、群、怨三、诗经主要内容1、祭祖颂歌、周族史诗公刘2、农事七月(风中最长,8章88句,380字)(p29)3、燕飨鹿鸣(p18)4、怨刺硕鼠(p29)5、战争采薇(p30)6、爱情关雎(p7)(舒婷致橡树)、静女(p8)、蒹葭(p17)、氓(p12)(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怨情)(美狄亚)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刘兰芝)喜悲,屈原与楚辞,一、历史背景1、楚国2、屈原二、楚辞1、“楚辞”与楚辞2、离骚3、离骚贡献:文人的高洁香草美人的比德观五言、七言诗之萌芽,诸子之文,一、老子1、老子其人2、关于道德经3、老子的政治思想:A:“无为”与”有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反对儒家仁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18)(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去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B:小国寡民4、老子哲学思想:A:道B:有与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无形、道隐無名”(4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C:虚与实“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戸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11);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之内涵:画、园林D:辨证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5、老子艺术思想:A:否定艺术之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81)B:涤除玄览“涤除玄鉴,能无疵乎”(10)、C: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庄子(心斋,坐忘)D:虚实结合,何为“道”?,一、“道”是本体1、对“道”的描述視之不見(14p23)惟恍惟惚(21p38)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25p46)2、“道”是世界本原“无”名天地之始”(1p1)天地万物生于“有”(40p79)渊兮为万物之宗(4p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42p84)“道”生之,“德”畜之(51p102),二、“道”是规律,1、对立之规律美丑、有无相生(2p3)祸兮福之所倚(58p11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36p69)2、自然之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p46),三、道与德,1、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现实世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为“德”。2、“道”是未经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状态;“德”是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18p32)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38p73),道家理想(体道方式),一、自然、无为(既是个人修养,也是政治理想)悠兮其贵言(17p30)道之尊也(51p102)是以圣人欲不欲(64p129)自然天地不仁(5p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p71)民之饥(75p149)无为民不畏死(74p148),二、虚、静,致虚极,守静笃(16p27)道冲而用之(4p6)天地之间(5p8)上德若谷(41p81)虚归根曰静(16p27)清静为天下正(45p90)不欲以静(37p71)静重为轻根(26p49),三、柔弱、不争,弱者道之用(40p78)柔弱胜刚强(36p69)人之生也柔弱(76p151)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78p155)利物而不争(8)为而不争(81)功成而弗居(2)刚强功成而不有(34)功成名遂身退(9),庄子哲理散文,一、庄子与庄子二、庄子思想概述:游以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于圜中。三、庄文特点:1、寓言十九2、想象奇特3、语言汪洋恣肆四、逍遥游、秋水、齐物论五、庄子哲学思想:A,道与虚无B,天然与人为(伪)六、庄子美学思想:1、道是最高之美知北游2、审美心理:无功、无名、无己;外天地、外物、外生心斋(人间世)、坐忘(大宗师)3、创造自由:神养生主(庖丁解牛)、达生(佝偻者乘蜩、吕梁丈夫蹈水、津人操舟若神)、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4、化丑为美:德人间世、德充符万物齐同、反文质彬彬崇高之美,汉代文学(400多年),序:汉代历史与文化:汉朝前202年-220年、“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1、力拔山兮气盖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西面楚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吕后与戚夫人2、文景之治3、汉武帝文学与经学双荣、独尊儒术4、王莽篡权5、东汉:刘秀中兴7、三国及汉文化之影响(汉人、汉族、汉字)一、汉赋特点(七发)1、铺张繁复2、劝百讽一3、散韵结合。诗歌与散文的结合4、不歌而颂。诗乐分野5、描写宫苑、田猎、都邑二、汉赋分类、分期1、骚体赋西汉初期贾谊吊屈原赋见御制历代赋汇2、体物大赋景、武之世枚乘七发、司马相子虚赋、上林赋3、抒情小赋东汉中后期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三、汉赋结构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司马相如,一、简介卓文君二、长门赋三、子虚赋四、上林赋,司马迁,一、简介二、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三、报任安书四、淮阴侯列传五、史记的叙事特征1、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整体结构2、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叙事脉络3、重视因果关系4、叙述详略得当,魏晋文学,一、历史背景二、魏: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三、两晋: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魏晋之诗,一、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曹丕燕歌行(李清照声声慢)曹植白马篇7、赠白马王彪8二、嵇康赠人从军15左思咏史34陶渊明归园田居42、咏荆轲45谢灵运登池上楼50鲍照拟行路难53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58三、北朝民歌:敕勒川南朝民歌:西洲曲,魏晋之文,曹植洛神赋江淹别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复习篇目,1、关雎、静女、硕人、氓、鹿鸣、采薇2、了解离骚及贡献3、了解老子哲学思想;道德经第一章4、了解庄子文风;逍遥游第一部分5、了解汉赋的特点及分期;了解子虚赋、上林赋6、了解史记的叙事风格及宗旨。7、了解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张二陆两潘一左8、短歌行、白马篇、赠人从军、咏史、归园田居、登池上楼、拟行路难、西洲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