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81669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P561 铁犁牛耕的使用与发展开始: 春秋战国 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铁农具和 牛耕 并将其逐渐推广。发展: 西汉 赵过推广的 耦犁 ,后又出现 犁壁 ,使犁耕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 耧车 。 汉朝 以后, 铁犁牛耕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 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曲辕犁 ,这种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至此,我国犁耕以相当完善。2.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 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农业灌溉工具有:曹魏时,经改制的 翻车 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 筒车 ,宋朝出现 高转筒车;明清出现 风力水车 。丝绸之路 P11、P14 西汉 时期,随着陆地和海上 丝绸 之路的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西汉开始中国的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赢得“ 丝国 ”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路被后世称为 “ 丝绸之路 ”。对外贸易 P15、P141主要形式是 朝贡 贸易,这种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 经济 效益,而是要宣扬 国威 ,加强与 海外各国 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 珍宝特产 的需求。即政治目的大于 经济 目的。2发展与衰落的过程:西汉时期,随着陆地和海上 丝绸 之路的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 广州 是重要外贸港口,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与海外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 泉州 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 海禁 和“ 闭关锁国 ”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 广州 一处对外通商。民营手工业 P910 元 朝时,民间棉纺能手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 棉 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 民营 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 明朝 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 商品经济 的发展,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宋代商业发展 P13、P14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商税 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宋朝时 市和坊 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经营 时间 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新航路开辟 P2225背景(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 商品经济发展 和 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2)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 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3)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马可波罗行纪 诱导到东方“寻金”(4)思想动力:传播 天主教 的热情经过人物年代航行路线迪亚士1487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端( 好望角) 达伽马 1497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到达 印度 哥伦布 1492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欧洲通向美洲的航路麦哲伦1519-1522从西班牙横渡 大西洋 ,绕美洲南端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 环球航行 影响 西班牙 、 葡萄牙 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国家,带动欧洲一些国家加紧海外探险,从而完成了 地理 大发现。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 孤立 的状态,促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 整体 。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 世界市场 的雏形开始出现。导致欧洲出现重大变革,引发了“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 制度的解体,促进了 资本主义 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拓展 P28主要国家: 西班牙 、 葡萄牙 、 荷兰 、 英国 、 法国 。主要手段: 抢掠 、 欺诈 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从 15 19 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影响: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资本原始积累 ,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世界市场 进一步得到拓展。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P301.前提:随着英国 资本主义 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2.资金:通过国内 圈地运动 及海外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4.技术: 工场 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5.市场:英国 手工 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 市场 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 P3437基本史实1 19 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 生产 ,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 第二次 工业革命。2主要表现:(1) 电 的广泛使用(显著成就);(2) 内燃机 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 化学 工业的发展;(4) 钢铁 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3主要发明成就:( 美 国和 德 国的发明居多)(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 发电机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 发电机 问世。(2)电动机、电灯、电报、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 电气 时代”。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 白炽灯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 电话 。(3)以煤油和汽油、柴油为燃料的 内燃机 相继问世,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4)交通工具:发明了新交通工具有 汽车 和 飞机 。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各制成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 汽车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以内燃机为动力的 飞机 。(5)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 化学 合成材料,丰富了人民生活。4诞生的新兴工业有 电力 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 石油 工业、 汽车 工业等。5主要新特点:科学和 技术 紧密结合。工业化以 重工业 为重点发展。在 多 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发展更迅猛更广泛。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诞生一些新兴工业,人类进入“ 电气 时代”。促成工业生产结构巨大变化, 重化 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资产阶级调整生产组织形式,形成 垄断 组织。推动了 世界市场 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 瓜分 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最终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 生产力 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出现的许多新型 交通 工具和 通讯 手段,使交通和 商业信息 交流更加便捷,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 最终建立。自然经济的解体 P40原因:首要因素是 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 P40411背景:面临 内忧外患 。2主要目的是:利用西方 先进的科技 ,维护 清朝统治 。3时间是:19世纪 6090 年代。4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 自强 ”、“ 中学 为体, 西学 为用”。6主要内容: 前期兴办近代 军事 工业(以“ 自强 ”为旗号),主要有: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 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崇厚的 天津机器制造局 。70年代兴办近代 民用工业(以“ 求富”为旗号),主要有: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之布局 。筹划 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 新式 学堂,选派 留学生 出国学习。7清军在 甲午中日战争 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 失败 。8洋务运动的影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 科学技术 ,培养了一批 科技 人才,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 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它们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 抵制 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 瓦解 也有推动作用。短暂的春天 P44451、时间: 一战 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2、原因: 辛亥革命 为我国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 实业 。“实业救国”的影响群众性的 反帝 爱国运动。 一战 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 侵略。3、表现: 轻工业 发展较快,尤其是 面粉 业和 纺织 业发展最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 张謇 等。 影响: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P45461、 较快发展:时间 :19271936年,条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基本同意,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 日益萎缩:时间: 抗战时期, 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国民政府 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 全面控制 3、 陷入绝境:时间: 抗战胜利后, 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 官僚资本 经济的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国民政府 增加苛捐杂税,通货膨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64651变化原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 侵略 中国的同时,带来了 西方 文化。在 鸦片战争以后 ,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首先发生变化。受到西方 民主 思潮的影响。尤其是 戊戌变法 的维新派和 辛亥革命 的革命派大力宣传西方 思想和西方先进文明,冲击着近代中国的旧思想、旧习俗。总之, 西方 文化的冲击和社会 政权 的更替,使近代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2主要表现: (1)服装方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 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多样化,有 西服 、 旗袍 等,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2)饮食方面:鸦片战争后,在一些 通商口岸 和 大 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 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3)住宅方面:随着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的西方建筑增多,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 洋房或 中西 合璧的豪宅。(4)风俗习惯: 戊戌变法 时的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废止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 婚姻 制度。民国时期,颁布 剪辫易服 和 废止缠足 等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 繁琐愚昧 改为 简约文明 ;逐渐采用西方的 握手 、 鞠躬 代替旧式的跪拜礼;采用 平等 的“先生”“同志”代替旧式的“老爷”“大人”;采用 公历 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增添 国庆 、 元旦 等新节日。3主要认识: 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在落后的 农村 ,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然被沿袭下来。一五计划 P501时间: 1953 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 重工业 。2主要成就:建成鞍山 钢铁 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 汽车 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 飞机 制造厂等,大部分工厂都分布在 东北 地区。3意义: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 初步 的基础,开始改变我国 工业 落后的面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P52521“ 大跃进 ”,即片面要求大办 工业 、大办 农业 。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 ,许多地方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2“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 ”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 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 混乱 。 1959 1962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 最严重 的经济困难。农业生产责任制 P55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农村 展开。1978年,开始在 安徽 、 四川 一些 农村 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 家庭 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 ,克服了分配中的 平均主义 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 农业 得到大发展;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特区 P585911980年, 深圳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珠海 、 汕头 、 厦门 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 海南 省,划出 海南岛 设立 海南 经济特区。2经济特区的特点及作用: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 外资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 公有制 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市场 调节为主。经济特区在发展 外向 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 P56571992年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中共 十四 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不动摇;提出我国 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和党的 十四 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 的标志。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 公有制 为主体、 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进一步 完善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 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19291933经济危机 P8082 1929 1933 年,爆发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历史上又称“ 大萧条 ”时期。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 基本矛盾 依然存在。20年代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却相对 贫困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国民 贫富 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分期 付款 和银行 贷款 的消费模式更加重了美国市场的 虚假 繁荣,资本家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原本存在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限制的 股票投机 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突然崩盘,这一天被称为“ 黑色 星期四”。股票市场的崩溃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2经济危机主要表现:股价 狂跌 ,股市 崩溃 ,银行 倒闭 ,企业 破产 ,市场 萧条 ,生产锐减; 失业 人数增多,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 下跌 ,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3特点: 范围 广、 破坏性 大、 时间 长。4影响: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 危机 ,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一些国家出现 法西斯 势力,政局动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 争夺 ,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加剧了世界 紧张 局势。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P88901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的发展。建立“ 福利国家 ”。 第三产业 的兴起。 “ 新经济 ”的出现。2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 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盛行主张 国家干预经济 的 凯恩斯 主义经济理论,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出现“ 滞涨 ”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各国调整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将 政府干预 与市场相结合的、 国有制 与私有制并存的“ 混合经济 ”。3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加强社会 保障 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开现代 福利 国家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 贫富差距 ,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 ,大力推行社会 保障 政策,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由于这容易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 减少 政府公共开支, 缩小 “福利国家”的规模。现代“福利国家”的实质:即国家运用社会保障 政策 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 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 服务 。4(1)第三产业也称 服务 业,是相对于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它们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的部门。它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公共事业,也包括 教育 、法律、医疗保健、娱乐休闲、饭店等服务行业,其涵盖的范围还在继续扩大。(2)兴起原因:二战后,由于 科学技术 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3)影响: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 最快 的部门,其产值和 就业 人数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 就业 ,扩大了 市场 ,改善了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5(1)“新经济”出现原因:二战后,美国应用先进的 科学技术 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 新兴 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航及激光等工业产生。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 全球化 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 增长 。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 新经济 的胜利”。目前,源于美国的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2)“新经济”实质:是在经济 全球化 形势下的一种以 知识 经济为基础、以 信息 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政策 P95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 危机 。2 1921 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 新经济 政策转变。3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 私人 和 外国 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 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 实物 配给制。4主要特点:实际上是在 国家 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 种经济成分并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作用: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 经济 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 政权。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 社会主义 理论的重大发展。6主要认识: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本国 国情 出发,必须同 生产力 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 客观 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 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P104106布雷顿森林会议1、背景:1)二战后, 西欧国家 普遍衰弱,急需恢复。2) 美国 经济实力大增,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3)以 英镑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2.召开时间: 1944 年参加会议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国。3、内容:通过了以美国 怀特计划 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统称为 布雷顿森林 协定。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1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 国际复兴开发 银行。前者的宗旨是稳定 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后者初期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 欧洲 经济复兴。两个机构总部设在 华盛顿 , 美国 取得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一个以 美元 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即 布雷顿森林 体系。2. 布雷顿森林协定主要规定:美元与 黄金 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 保持固定的汇率。3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作用为世界 货币 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利于战后世界 货币 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 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加强了 美国 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关贸总协定(1)产生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 自由贸易 政策。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加强 贸易保护 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 协调 与 合作 的必要性。(2)签署时间: 1947 年;地点: 日内瓦 ;国家:美国、 中国 等23个。(3)协定名称: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称:关贸总协定)(4)宗旨:降低 关税 ,减少 贸易 壁垒,实现国际贸易 自由化 。 (5)作用:积极:客观上创造了一个 自由 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 经济 的发展。消极:对 发达 国家倾销商品有利,美国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构成、作用1.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 关贸总协定 ”2.作用:使世界经济朝 体系化 、 制度化 方向发展促进了世界 经济 的稳定与发展确立了 美 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走向联合的欧洲 P1071欧盟建立的背景: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 文化 传统和心理认同感。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激起欧洲人对 欧洲统一 的强烈愿望。二战使西欧国家地位普遍 衰落 ,国际地位下降。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在欧洲的“冷战”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 联合 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 一体化 的探索。 法德 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2欧洲联盟建立与发展过程: (1)欧共体建立的过程:1951年,法、意、荷等 六 国签订欧洲 煤钢 共同体条约;1957年欧洲 经济 共同体条约、欧洲 原子能 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1967年,三大机构合并,统称欧洲 共同体 。大大增强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2)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欧洲 联盟 条约; 1993 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3)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 欧元 正式问世。3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区域集团。它不但是 经济 实体,还是 政治 实体。4欧盟建立的意义:欧盟的建立标志着欧共体从 经济 实体向 经济政治 实体过渡。这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这将促进世界经济 全球化 的发展趋势和世界政治新格局的逐渐形成。欧盟成员国的合作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等方面,这加快了欧洲 一体化 的进程。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亚太经合组织 P1091建立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 全球 化发展的影响下, 亚洲太平洋 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21989年, 澳大利亚 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1 年,中国正式加入。3亚太地区指太平洋沿岸各国,亚太经合组织地跨 亚 洲、 大洋 洲、 北美 洲和 南美 洲四大洲。目前共21个成员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5%。41991年,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 依存 ,共同 受益 ,坚持 开放 的多边贸易体制和 减少 区域内贸易壁垒。5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官方论坛 。6主要特点: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 开放 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7影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 自由 化、贸易和投资 便利 化、经济 技术 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 差异 ,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8主要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纷纷建立,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化发展的表现,也是经济 全球 化的现实表现。北美自由贸易区 P108109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加强了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成立: 1992 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 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影响: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 发达 国家与 发展中 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经济全球化 P1111131原因: 从 新航路 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工业革命 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 科学技术 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20世纪以来 信息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联系,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跨国 公司和各种 国际组织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 两极格局 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 市场经济 体制,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2时间: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3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1)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 发展和繁荣 ,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 利益 失衡。(2)对 发达 国家来说,其凭借各方面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3)对 发展中 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 资金 、 技术 和先进的 管理 经验,开拓 海外市场 。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 劣势 和被动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 合理 对策,在 积极主动 的参与中谋求发展。(4)经济全球化不仅集中在金融和贸易里,而且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化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反全球化 运动开始出现。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