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模拟考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2786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模拟考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模拟考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模拟考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科学理论有哪些要素组成?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3)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某种自然现象本质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原理、定律、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客观真理性。在于其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反复的实践检验的,因此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这是使它与假说相却别的最根本的特征。 其二:全面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的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因此它能对与它有关的一切现象与事实作出统一的、比较精确的解释与说明;它反映的内容是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它的概念、定律、逻辑结论是依其在客观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分为不同层次的;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进化。因此科学理论具有全面系统性。 其三:逻辑完备性。科学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以及严密的逻辑证明加以表述,它的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和完备性。 其四:科学预见性。这是指科学理论不但能解释已知,而且还能预见未知。首先,科学理论通过揭示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而普遍适用于这个领域;其次,科学理论把握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又因其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所以能提供新的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未知事物状况做出符合逻辑的预见。2.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2)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地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洽)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科学区别于迷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知识必须经过科学共同体的批判性检验之后才能被接受。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的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以下举例说明科学精神缺失带来的后果:1.平民型的科学精神缺失 很多人仍然把人的命运寄托在算命卜卦、烧香拜佛之上;把治疗身心疾病寄托在巫医神汉身上;把发财致富之梦寄托在对神的供奉上。个体的精神世界一旦被一种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所占有,那么江湖骗子、算命先生就会大行其道。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香火之旺、庙堂之多也超乎想象。在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近十几年膨胀起来的各种气功派别,(其中“法轮功”就是一个极端典型的例子),大肆宣扬邪教、伪科学,鼓吹封建思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平民的精神思想、科学素养的低下状况。 2.学术型的科学精神缺失 当前,学术精神失范的主要表现有权力本位观和金钱本位观两个方面。 其一,学术的权力本位观。当今,由于社会资源主要控制在高度集中的官价体系当中,官员获取各种社会资源极为便捷。官越大享用和控制的资源就越多。学术地位和名誉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也难逃这种权力的支配。因而,官学不分、以官治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官员拿文凭、捞学位、谋取学术头衔,以及出书、评职称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在学术界,有一些人治学的本事不大,弄权的本事却大如天。他们扬长避短,先谋官而后谋取学术地位,从副教授到教授,再到博导,一路轻轻松松。然而,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个真正的学人来说,几乎要穷其毕身精力。权力的侵入,使得原本神圣的学术变得庸俗不堪。 其二,学术的金钱本位观。它是学术追逐金钱,金钱又腐蚀学术的恶果。在学术界流行着两句话:一句叫“官大学问大”,另一句则叫“老板学问长”。之所以出现“老板学问长”的怪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金钱的地位开始不断提升,且从经济领域向非经济领域渗透,就如同权力追逐学术一样,学术地位和名誉也成为金钱追逐的对象。金钱的支配者老板,为了提升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实现自身的价值,拚命谋取学位和职称、充当著书主编和学术评委等。 其三,学术的功利主义观。它是与学术权力本位相对应的又一层面的表现形式,前者为权力关系的派生物,后者是利益关系的派生物。在当今社会的现行体制下,学问、学术学者已不再是单纯的本体,学位的获得、学术成果的发表都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联,在利益的驱动下,学术界和学术时常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和极其浮躁的利益心态。如果说,权力本位观和金钱本位观是学术精神失范的特殊表现形式的话,那么,学术界和学者的功利主义则是学术精神失范的普遍性特征。二者如果“有机”结合,或者上行下效,我们的精神大厦将会随之倾覆。3.官员型的科学精神缺失 部分官员所患的精神贫弱症有三种:一是“盲目决策病”。决策原本是凭科学,而病态性的决策就是凭权力、凭感觉。这样的决策导致的失误损失往往都是巨大的。在全国,由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二是“弄虚作假病”。病态性的做假,说明假的程度已相当严重且有一定的社会市场。造假往往与当权者的利益是紧密相联的。当造假作为一种政治需要时,其后果就更加严重,性质就更加恶劣。当前,有以谋取政绩为目的的造假:如假产值、假统计、假国民收入,甚至假绿化;有以谋取个人利益为目的的造假:如假干部党员身份、假文凭、假先进材料,等等。三是“腐败病”。腐败虽然是凭借手中权力攫取公共财富为个人所享用,但深层的动因则是腐败者信仰迷失、道德沦丧,价值观、世界观完全错位,表现出对金钱的极度崇拜和对社会对个人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堕落的、腐朽的人生观。官员的腐败除腐蚀政治,搞垮经济外,对社会的法治和精神思想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3.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3Z)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4. 选题的重要意义(尽可能发挥)与选题的基本原则(必考)(1)意义:a、在研究中有战略意义;b、科研选题决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含了今后的研究内容。C、决定了今后研究中应该运用的知识和手段。选题的重要意义选题是科研工作的真正起点。科学选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方向、奋斗目标,决定着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1)选题是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因为许多有价值、有吸引力的课题会激发研究人员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问题总是在研究活动的前方,是未知世界的最早拓荒者,也是全部科学探索的出发点。(2)选题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选题并不是一个简单随意的问题,而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科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科研选题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更困难。因为选到一个有价值有创新的课题,既要懂得课题的来源,又要有相当的科学素养,要理解选题的价值意义,要富有想象力,对选题要有浓厚兴趣,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等。(3)选题是科研人员才能的体现。选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将产出什么样的成果,甚至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成败。科学史表明,研究成功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原因是选题得当,研究者只有选出恰当的课题,才有成功的可能。由于选题得当,科研人员可以把自己的学识、智慧用到最有效的科研工作上。 (3)遵循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选题应满足某种需要以判断选题价值。1理论需要。为理论发展做出贡献或创新。2实践需要。能为现实生活或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满足社会需要。B、创新性原则。科研劳动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质在于创新。所以,应力争第一次涉足,第一流水平,第一流质量。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C、科学性原则。选题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一个选题不能与先前被反复证明了的理论发生矛盾,还要以事实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1主观方面:科研人员的能力、个人品质、知识结构、分工协作人事关系。2客观方面:仪器、设备、图书情报、经费来源。E、需要性原则。选题既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展,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求用最少的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益。5.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3Z)科学思维方法:1) 演绎方法:它又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作用: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也使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的巧妙运用。2) 非演绎方法:1、 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掌握该方法能更好的理解科学认识从“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2、 归纳和概括: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的发展,概括是经验定律型假说的主要思想。3、 类比和联想: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航作用。4、 思想模型方法: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构建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应用。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3)灵感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灵感的产生是创造者对某个问题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思考探索的结果,它或是在原型的启发下出现,或是在注意转移致使紧张思考的大脑得以放松的时机出现。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尽管它们带有许多幻想成分,但它的全部内容都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想象力在理论原理的提出过程中就起着主要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时间诶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它能帮助人们透过那些能被感知的经验事实材料去把握、探求自然现象运动的内部机制。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当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做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思想模型的方法。 由此看来直觉、灵感和想象力是最主要的创新思维形式,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观察和积累,注重研究,使思维过程简化、凝缩,最终“跳跃”,使思维得以擦出火花。7.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之。(2-3)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评价,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之为理性检查。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相容性评价: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时相容的。也就是说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理论,那么T1和T2是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新理论作出评定:它得到了公认理论的支持,反之是不相容。相容性评价是通过一个理论与相关理论的比较进行的,比如说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这两个理论的比较。 自洽性评价:它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一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那么T就是没有逻辑矛盾,就是自洽的,反之就不是自洽的。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比如说,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揭示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率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 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可以分别表述为,首先是看理论的普遍性,其次是看理论的前提或者基本假设是否足够的少,最后还可以通过考察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来进行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8.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3Z)技术结构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发展史上有三种类型的技术结构:1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2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3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各种形态的技术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技术系统。技术系统中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 相关性与独立性2. 互补性与主导性3. 自稳性与变异性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了解)答: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可以把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9. 怎样理解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的关系?(3Z)答:区别: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答: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技术和科学在多方面的差别决定了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有着许多方面的差别: 首先,认识目的不同。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发现自然的奥秘,从而增加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是求真;技术认识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改造自然的成效,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并使人类生活的更好,是求善。 其次,认识对象不同。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天然自然,即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包括自然物和自然过程;技术认识的对象是人工自然,即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包括人工物和人工过程。 再次,认识过程不同。科学认识的过程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对假说进行实验检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对所得理论进行检验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经验到理论的过程;技术认识则主要是以一定科学知识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建构出技术理论,并对技术理论进行小范围试验得到构想的客体,再将其与理论相比较、对照的过程。 最后,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和技术分属于人类认识的不同阶段,科学属于认识论中从实践到认识的阶段,科学认识要解决的是如何从观察实验上升到科学理论,解决认识论的第一个飞跃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属于认识论中从理论再回到实践的阶段。技术认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精神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解决认识论的第二个飞跃问题,也就是如何找出科学理论认识到工程技术实践飞跃的实现途径,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总之,技术认识论与科学认识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他着重于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评估的探讨和技术应用后果的哲学反思,以规范和提高人类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从自在走向自为。从结果看,技术认识论主要是技术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从过程看,技术认识论主要是工程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从研究和开发看,技术认识论主要是技术开发的认识论、方法论。10.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3Z)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影响和控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的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了解)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技术价值特点: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主要内容:1.技术的自然价值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效用价值是其主要成分)。2.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产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表现出来。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既是统一的(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又是矛盾的。二者的矛盾、不平衡是绝对的,它们之间是不可比的,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准确预测出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负面效应更多地与其社会价值有关。因此,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更应关注技术的社会价值。1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3Z)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只是的创造,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1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2)答: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 l 、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 2 、科技究的结构比例 3 、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 4 、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l 、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2 、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 3 、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5.试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3)答: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在现代于斗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将科技投入由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采用“稳住一头,开放一片”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方面:将科学技术的立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其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拥有更好的发展。16.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综合化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导致现代科学技术日趋一体化、立体化、整体化、综合化 2“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是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过程中,适应“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发展出现的,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的。从现代科学技术的上述三个特点产生了现在科学社会运行的新特点与新机制,这就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1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3Z)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工业化过程开始的,所谓现代化一般认为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当前正在进行的信息化过程并没有改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方向,只是现代化的任务与内容有所不同罢了。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并且,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价值观念不同,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与任务也不同,因而在当代呈现出各种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总结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提出的。根据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科学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的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现代化蓝图是: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现代化;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现代化进程是上述这几个方面的互动过程,其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是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门户,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改革开放。三、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在邓小平的理论观点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出发,提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学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并特别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并着重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要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论述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的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以科技含量高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提出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向数字和、综合化、智能化发展,专家们普遍认为:数字化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而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则是新生产力的突出代表,在优化物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是应该指出,信息技术不可能取代物质经济的增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信息资源虽然是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但知识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结合,信息网络技术必须与传统经济相结合,才能形成推动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六章18.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Z)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出:实现这个任务“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先必须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一、建立信息技术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是主导技术,信息产业是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1.建立信息技术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信息化过程是指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信息化过程必须建立完整的信息技术体系。它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即新材料、新能量技术;支撑技术,即机械技术、电子与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主题技术,即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应用技术,即应用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各类具体技术。在发展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信息产业。2.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工业信息化,它是指信息技术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渐渗透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过程。工业信息化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工业中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将有极大的提高,这必将带来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销售方式、企业组织结构和决策方式的变革。二、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展这项科学技术研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基本途径,邓小平曾经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立现代农业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对综合国力的竞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它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结合起来,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1.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2.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开发3.大力发展教育视野,深化教育改革 第一,教育思想要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精神;第二,教育内容要反映科学发展历史潮流的文理综合趋势;第三,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通过以上途经,相信我们一定能借助科学技术进步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