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311413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和本质是(B)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3、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B、D)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E)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D)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质和量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是(A、C)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E、它的规律性8、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C、E)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E、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9、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B、C)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10、意识是(A、B、C、D、E)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C、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机能和属性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A、B、E) A、尊重客观规律B、通过实践C、超脱客观规律的制约D、不讲任何条件E、掌握必要的物质手段12、发展的实质是(C)A、事物的一般变化B、运动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量变E、过程1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4、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和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E、共性和个性15、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是(B)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E、向矛盾调和的方向转化1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C)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问题17、量和事物的关系是(B、D)A、直接同一B、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C、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D、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的根本变化E、量对事物的实际存在是无关紧要的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E、辩证否定就是绝对否定19、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A、C、D、E)A、个性中包含共性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B、C、D)A、量变就是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2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是(A、B、C、D、E)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2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C、D、E)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是认识事物的惟一途径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24、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是(A、B、E)A、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E、不可分离的关系25、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指(A、B、D)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的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C、意识是社会的基础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E、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2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B、C)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D、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D、E)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促使事物灭亡C、促使矛盾激化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E、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B、D、E)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的矛盾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的自相矛盾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属性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B、C、D、E)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的必然联系C、事物的稳定联系D、客观的E、事物本身固有的30、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二、辨析题:1、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因为(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和谐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错误。因为(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2)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3)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3、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所以不能说世界统一于物质。错误。因为(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但意识是派生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现象,其本原仍然是物质性的。(3)世界的统一性说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而不是世界的现象的多样性。在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意义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4、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错误。因为(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题目中的观点实际上只是说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从而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结合才是矛盾。所以说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5、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可见,人们是可以创造发明规律的。错误。因为(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3)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4)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观点认为自然规律是人为规定、创造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规律观,它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6、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物质性。正确。因为(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说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三、综合分析题:1、分析题材料1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特性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请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参考答案】(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借用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2、分析题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还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杜林说:“矛盾这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参考答案】(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话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集中起来,这两句话突出一个问题,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做纯粹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做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3)材料3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不是字面上的、主观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做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3、论述题分析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参考答案】(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3)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做到: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至于改造世界的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的。4、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参考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首先,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其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5、论述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参考答案】(1)列宁的物质定义。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对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解。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立为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分化与综合趋势,但无论它们怎样向广度与深度方面发展,取得了怎样的具体结论,它们都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深化、丰富并不断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从现实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立为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为克服和抵御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6、论述题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什么是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2)事物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认识并利用这一规律,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服务。(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事物就是在矛盾推动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由一个过程、一个阶段向另一个过程、另一个阶段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不断地解决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推进。7、论述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答案】(1)什么是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2)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终目标就是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实现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深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针。8、论述题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参考答案】(1)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3)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4)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5)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法的宏观画面,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层次。9、论述题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参考答案】(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