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309839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枣阳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D尚书台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2下列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明清两朝共有的是( )A中央设内阁和六部 B设置军机处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废除丞相3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4清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5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 )A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B要解除地方割据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D要改革官制6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7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有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8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9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C军政权 D财政权10唐代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分散C皇权的进一步加强D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的实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12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在( )A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B让身边工作人员等参与军国大事C实行察举制度D实行郡县制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14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15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A BC D1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17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为防止分封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 BC D1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19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C汉 D唐20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21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2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2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24祖先祭祀是古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此规定源于( )A宗法制 B分封制C“推恩令” D郡县制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6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A BC D27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28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C纺织技术水平甚高 D中央集权由盛而衰2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30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追求权力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明太祖惩治贪官的需要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第II卷(非选择题)二、解答题(40分)31(本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在这个时候,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42年,沃尔波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尔波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世界史资料材料三 1832年6月7日,选举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方面。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个有20004000人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主要创新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创新有何认识?32(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材料二 漫画时代的标志:Welcome to Moscow(莫斯科欢迎您),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材料三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的主要行动。(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3(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三 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所以,从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只要还有党派的时候,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长期共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求大同存小异,这并没有坏处从种种方面看起来,我们这样的大国,多一点党派去联系各个方面的群众,对国家,对人民的事业,有好处。以共产党为核心,为领导,各党派团结合作,有什么不好?我们只要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敢于揭露错误、批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那就不怕监督。越是监督我们,我们越是能进步。周恩来在1957年4月20日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重要方针?结合材料三回答执行这一方针的理由。34(本题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黑格尔历史哲学材料二 海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请回答:(1)黑格尔与梁启超在分析沿海与内陆居民的精神气质时,有何相同认识?(2)结合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分析二人的说法是否合理。你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本题应该选择B。2A【解析】试题分析:设立厂卫特务和废除丞相都是明朝特有的产物,而设置军机处是清朝才出现的。明朝和清朝都有六部和内阁。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与材料信息提取能力。根据“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可知反映的军机大臣的构成,故选A项。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对选项所传达的信息要与课本中内容相对应,A是皇太极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C是康熙时设南书房,D是雍正时设军机处,相比较而言,军机处的设立是清前期最重要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也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从所选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太祖所担心的是权臣上下蒙蔽,专权自恣,从而使皇帝无法躬览庶政,也就是权臣的权力已经影响了皇权了,这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要限制权臣的权力而突出皇权。故选A。6C【解析】试题分析:由“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可知材料所指为“监察体制”,故C项正确;宗法分封体制未形成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指体制不仅包括中央也包括地方,故B项错误;该体制自秦朝创立,而科举制为隋朝所开创,故D项错误。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一定要注意两个概念:“三司使”和“三司”,三司使是宋朝时为制约宰相,设该职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而三司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分化地方,把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的管理措施。其余A、D两项主要是针对中央而提出的措施,跟本题联系不大。8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的设问,主要从封建社会的用人方面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中“取代”隐含着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开端,故答案选C。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0D【解析】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管理;二是在中央皇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所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保证皇权的独尊,符合第二层含义,故选D。1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与汉朝对比而言,主要是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和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革,故选D项。其余三项明显不是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12B【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所以A、D属于秦朝的内容,应该排除;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让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故B正确;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C不符合本题题干要求。13A【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14A【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可知李贽强调的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等开创性措施,这是置于历史发展角度评价;吴兢强调秦始皇暴政以致秦朝二世而亡,这实际上站在人民角度评价。15B【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能够调动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错误;中央集权制与专制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排除。1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秦始皇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17D【解析】试题分析:此段材料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以代替分封制。秦朝时期还没有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故排除。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皆决于上”,即反映了皇帝总揽全国大权。19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2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对后世影响深远。2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中“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 “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道德教化这一含义。22D【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封邦建国,以蕃屏周”。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解。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原则,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24A【解析】试题分析:“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体现了浓厚的血缘关系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分封制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权利的分配,“推恩令”和郡县制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与材料中体现的浓厚的血缘关系无直接联系,故B、C、D项错误。25C【解析】试题分析:“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再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故B项错误,而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26B【解析】试题分析:“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自己亲力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第项“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本题选B项。2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中的“最初的那些朝代”、“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以及孟德斯鸠的生平(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可知当时为清朝,只有D项符合题意。28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皇权至上,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2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和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它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答案为A。其他各项说法错误。3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从明太祖问话到大臣们的回答,可看出君臣之间的严格关系,当听到“畏法度者快活”时,他最满意,因为万钢的回答符合他的心意,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故选B。31(1)做法: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2)创新: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内阁拥有行政权,且权力不断扩大;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3)变化:调整选区,重分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影响: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4)认识:制度创新具有渐进性;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解析】试题分析:(1)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总结英国“克服专制王权”的事件。(2)从材料中的“内阁”“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可回答英国政治制度的创新;特点要结合这一政治制度回答。(3)变化要依据材料归纳;积极影响要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的内容来回答。(4)要依据三则材料综合分析。32(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行动: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3)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理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理由:两极格局结合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解析】试题分析:(1)背景:材料一所示的时间是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中的“战争”是指二战后的冷战。其历史背景在于: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成为美国发动冷战的指导思想;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并控制欧洲;建立北约军事集团,以应对战争威胁。(2)现象:材料二漫画反映了美国的麦当劳在莫斯科经营分店的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背景:根据所学,可知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3)认识: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论述的中心材料三中作者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的概念,并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接下来围绕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观点: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或者多极合作时代不能实现。最后论述原因:主张能够实现,根据材料“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可知要围绕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以及大国之间的合作、协商关系来进行论证;主张不能实现,要围绕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动荡因素来进行阐释。33(1)确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爱国的,是同共产党合作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1)、(2)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3)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长期共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求大同存小异,这并没有坏处”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回答即可。34(1)都认为人的精神气质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沿海居民有进取心,大陆居民有依赖性。(2)基本合理。古希腊人多从事航海业,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频繁;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安土重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人类文明受其影响;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古希腊民主制度的产生是受其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影响的,并要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关系。(1)要先归纳二人的基本观点再提取共同点。(2)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