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3093124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目录第一篇: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第二篇:创新通信产品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三篇: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内部关键因素第四篇:如何评估企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第五篇:企业信息化成功关键因素研究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从人力资源谈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或企业负责人从事不当财务操作等因素,造成许多企业面临倒闭或重整的严苛挑战,一时之间,企业重整似成为另一显学。台湾企业重建协会也于92年3月27日正式成立,并于93年1月中举办一场企业重建国际研讨会。会中对于企业重建之财务、资产评价、不良债权处理及法律等议题,有充分的讨论。本文谨从人力资源角度,尝试归纳出企业重整之关键成功因素供读者参考,希望有助于提高企业成功重整的机率。一、延揽专业且具重整诚意之专业经理人任重整监督人与负责人当企业必须走向重整之途时,原企业领导人或经理人责无旁贷。此时,应由专业、且具重整诚意之专业经理人实时接手,消极面以杜绝“假藉重整之名,行掏空公司资产之实”,积极面为借重专业经理人之经验,再创企业之生命。以东隆五金为例,该公司延揽前中钢董事长王钟渝任董事长,及汇丰直接投资公司董事陈伯昌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于3年内成功重建东隆五金,此为国内一典型成功案例。有“企业救难大师”封号的高恩(carlosgho)曾游走四大洲协助拯救失败企业。他甫于成功完成法国雷诺汽车之重整后,旋即临危受命担任亏损达8年的日本日产汽车的营运长。高恩于1年内让日产汽车转亏为盈,19个月内让日产创下有史以来最好的财务成绩,顿时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著名的企管期刊哈佛商业评论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刊登他的专访。二、重拾主要利害关系人对企业及重整经营团队之信任企业的主要利害关系人通常包括员工、顾客、债权人、供货商、股东等,利害关系人的支持攸关重整成功与否。然而,企业走向重整之途往往是人谋不臧所致,因此,要重拾利害关系人的信任、且平衡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实非益事。除了靠法律及法院保障相关人权益外,重整人及重整经营团队是否具备“诚信”亦为关键。然而,信任的培养绝非一蹴可几,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三、尽全力留住关键员工与重要团队不可讳言,从积极面观之,重整过程通常也是企业进行体质检视与改善的机会。劳基法第11条亦提供了企业在面临亏损、或业务紧缩时得以终止劳动契约的法律基础,因此重整也常被与裁员划上等号。虽然裁员是为了走更长久的路,企业在进行必要裁撤冗员、彻底控制成本、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支出的同时,需特别注意关键员工与重要团队的留任,因为这是企业是否能继续维持竞争力的基石。判断的方式需视这些人员的能力是否与建构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陈伯昌指出,东隆五金最有价值的地方即是向心力很强的技术人才,而这也是该公司能重整成功、东山再起的重要关键。四、开诚布公的讯息分享与讲求效率的沟通通常职位愈高的人,每天花在沟通的时间比例也愈高。愈是在公司危急存亡的关头,实时且开诚布公的讯息分享与沟通愈显重要,目的在于杜绝谣言、安定人心、建立信任及重建企业向心力。高恩在重整日产的过程中,推行所谓的透明公开政策,企图消除人与人、及区域间的讯息传递隔阂。而使大象跳舞的ibm前执行长葛斯纳亦深知沟通的重要,经常利用ibm完整的信息沟通网络,将所要传达的经营理念与讯息在弹指之间传送给全球30多万名员工,以确保讯息的一致性与实时性。五、塑造顾客导向与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企业需要的是能真正创造股东价值、而非年资深的员工。股东价值的创造有赖于顾客需求的满足,任何能主动积极满足顾客需求的员工即应获得奖励。企业重整的过程也是塑造新组织文化的契机。为了打破日产以年资为重的文化,高恩设法调整薪酬、奖金及晋升制度,使与绩效连结,以培养重绩效、而非年资的新组织文化。此文化的调整与改变,是日产能在短时间内重整成功的关键。六、彻底发挥执行力企业的成败关键,通常不在是否拥有伟大的愿景与策略,而在是否有实现策略的执行力,否则再美好的愿景与策略都是空谈。重整计划执行的过程有如与时间赛跑,愈快有实质的改(谢谢你访问好范文.)善与成绩,就能愈早赢得主要利害关系人的信任,促成良性循环,加速重整的成功,而这些都有赖执行力的培养与发挥。执行力作者明确指出,执行是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而领导企业拥有执行力最重要的原则,即领导人必须深入、且积极参与组织事务,并且诚实面对真相,不管对人、或对己皆然。毕竟,“没有执行力,哪有竞争力”?结语所谓危机即转机,虽然相信没有人会愿意企业走到面临重整的境地,然亦非一脱胎换骨之机会。此时最重要的,绝对不是缅怀过去的丰功伟业,而是面对问题,接受挑战,彻底掌握与执行前述之六大关键成功因素。如此相信就算笨重如大象之企业也能成为浴火重生的。第二篇:创新通信产品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创新通信产品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进入80年代后期,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为开发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gsm的出现划时代的开始改变人类沟通与联系的方式。在我国,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 1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又上了一个台阶,它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不到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XX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了1.2亿,已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XX年6月底手机用户总数已达2.3447亿户。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庞大的市场容量让全球各大手机厂商及软件提供商趋之若鹜,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lg,索爱,htc等手机厂商每个月都要推出新款样式或功能的新品,随着3g技术的普遍应用,电信运营商将在网络升级换代方面投入巨额资金,电信基础设施特别是接入与终端成为争夺的重点,可以说谁掌控了用户,谁就掌握了主动。移动互联网给传统电信运营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随着3g技术的成熟,移动数据带宽问题将得到解决,移动终端智能化程度将成为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瓶颈,谁能在智能手机的新品开发上占得先机谁就能主导3g时代。从智能手机出货量来看,从XX年-XX年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保持稳步增长,根据dc的统计报告,XX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4330万部,不仅达到了单季出货量的历史新高,而且分别实现4.2%和3.2%的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从市场格局上看,由诺基亚主导symbian近两年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苹果ios和blackberryos近两年快速发展,两者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symbian; andriod进入XX年以来异军突起,市场份额上跟 windowsmobile的差距正不断缩小。从XX年开始,苹果和谷歌相继介入手机操作系统领域,染指智能手机,而此前symbian的主要对手是微软。当年,微软已横扫pc桌面操作系统,开始布局手机市场。有鉴于在pc领域硬件厂商苦力地为微软打工的“悲惨”遭遇,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决心及早动手,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免得沦落个pc厂商的境况。那时,诺基亚在手机市场中的地位如日中天,微软多次向诺基亚的示好,希望能结成秦晋之盟。盖茨的副手鲍尔默到芬兰促销新office xp时,在电视上直截了当地说想跟诺基亚建立更深一层的合作关系。 但诺基亚始终不为所动,并立志要成为一家“软件公司”,为此给自己的软件实验室投下30亿美元,塞班便成为了诺基亚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XX年,全球第一款基于symbian操作系统的爱立信r380手机正式向公众出售,这款手机被称为智能手机的鼻祖。同时,日本的各大手机生产商,sony,三洋也都加入到塞班联盟。由于塞班系统的迅速发展和诺基亚的排挤,微软加快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微软很快就与德州仪器、韩国三星、台湾宏达签订了联盟协议。但随着采用symbian系统的智能手机发布数量越来越多,塞班的成员队伍也不断壮大,这令微软很是着急。以中国市场为例,在XX年的智能手机系统平台市场份额中,symbian占有市场份额的66.6%,处于绝对领先,微软操作系统仅占有22.5%。在XX年,微软的手机操作系统已演化成windows mobile 5.0,但仍无法撼动诺基亚翼下的symbian。这年5月,比尔盖茨接受媒体采访,当记者哪壶不开提哪壶地提到“并没有多少一线手机厂商与你们合作”时,盖茨辩解说,微软与包括三星在内的主要手机厂商都有合作关系,但盖茨也承认:“目前诺基亚仍然是手机市场的领导者,不过我们一直在进步。虽然我们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是我们和其他公司一样有着重要的地位。”XX年,采用symbian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一亿部。诺基亚和塞班经过8年的奋斗,终于靠近了一个转折点。从当时的市场态势来看,这应该是个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转折点。然而,随后的历史发生了逆转。因为,一个扬言改写手机历史的人,将在XX年颠覆智能手机的游戏规则,这就是乔布斯和他的iphone。XX 年 1 月 9 日,苹果的 iphone 发布,诺基亚携symbian之威,对苹果此举不屑一顾。当时的诺基亚有占近70%市场份额的symbian,XX年的苹果 iphone有什么呢?一个名称遮遮掩掩的手机操作系统,3年以后才随着iphone 4的发布正式确立它的名字:ios。ios浸透着乔布斯近20年的心血,以乔布斯风格,按说应该大力弘扬才是。可是XX年以前,由于智能手机的硬件及网络技术设施所限,大家普遍认为,从电脑脱胎来的操作系统不太适合手机的简约环境。尤其XX年以前,微软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mobil的平平表现加深了市场对这种观念的认识。乔布斯显然不想让公众将注意力放在苹果的手机操作系统上,他希望公众关注iphone的整体体验。诺基亚和塞班在XX年显然没有认识到乔布斯iphone三年后会给它带来的巨大冲击。这还不算,乔布斯还带出了一个更加强悍的“学生”:谷歌的android。随着苹果ios、谷歌android的精彩亮相,symbian的不足逐渐显露无遗。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分析指出,由于symbian在编写之初,其主要功能着重于打电话等通信功能,所以symbian手机的通话质量很棒,效果也好。但symbian对触摸屏、多媒体、新操作界面的支持都不好;在同pc以及互联网的交互及扩展性方面,其先天不足更加明显;各个版本间的兼容性也不好,用户体验差。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的硬件技术性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约软件的许多瓶颈已突破,手机对用户来说,不再局限于通话和发短信,多媒体功能和娱乐功能变得至关重要了。在这种局面下,有着pc及互联网背景的it厂商推出的操作系统显然远胜于通信厂商。android手机相比symbian手机更像一台具有通信功能的微型化电脑,让用户获得了symbian系统所不能比拟的应用体验。很多开发商也不愿意为塞班系统开发应用。苹果、谷歌的胜出是水到渠成的事,即使微软,这个symbian早年的“手下败将”也重新昂然站立在诺基亚面前。诺基亚也强调创新,其研发投入一度是苹果研发投入的六倍,却没有研发出像苹果iphone那样的颠覆性产品。原因是,在诺基亚手机销量大增的同时,公司的决策人员数量也在增加,中层管理者的数量更是迅速膨胀。公司内部部门林立,协调困难,不同的团队在负责摄像头、浏览器这样细节的创新,却没有人把控全局。即使诺基亚内部出现了重要的创新苗头,也很快被诺基亚的大公司官僚体制所扼杀。诺基亚在苹果iphone面市前就从事触控屏智能手机的研发,但是诺基亚高层因担心市场风险而致项目搁浅。在创新上,诺基亚显然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叶公好龙”。现代移动通信即将走到百年,但近10年的智能手机的兴衰发展之路,无不体现出创新对一个通信产品企业成败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篇: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内部关键因素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内部关键因素张颉XX年3月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励,令企业所处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令市场上存在很多的发展机会;空间挤压和机会吸引的双重作用力使企业产生出战略转型的原动力。在战略转型时,企业往往比较关注对新市场和新领域等外部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企业内部环境对于战略转型是否支持的分析,或者对于内部环境对战略转型成功所起到的影响没有充分的预计,而这点往往会直接导致企业战略转型的失败,tcl欧洲扩张战略的惨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本文将从与企业战略转型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因素:核心文化、战略管理和内部资源三个方面阐述企业在战略转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1.调整核心文化以适应新环境,指导新战略首先是对企业的核心文化进行调整,因为企业文化是最好的员工凝聚剂。一个企业要成功,需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家带领,而一个企业要把成功长久地持续下去,必须要有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核心文化将员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企业的核心文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方正与惠普的成功是“企业家创新”与“时运”结合的结果,尽管他们两者之间的技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其成功的本质没有什么差异。然而,惠普在成功上市之后,其创始人就带领核心管理者召开了高峰会议,制定了在业界获得美誉的惠普之道。惠普之道是惠普能够持续成功的源泉,也是这么多年使惠普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根本原因。而北大方正就像一只背着金子在飞的鸟,总以为自己很富裕,殊不知你真正的优势是飞翔能力而不是什么外在的财富,而目前外在的财富恰好很可能就是未来飞不过大海的原因。北大方正在领导层频繁变动的过程中,始终也没有制定出自己的核心文化,始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如果连公司的领导层也无法明确地向员工阐述这个问题,那员工更是如一盘散沙似的不清楚自己应该往哪里去发展。方正1.68亿港元亏损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危机,它的发展思想早已预示着这个悲哀的结局。企业在进之初,首先就需要对核心文化进行调整。因为配合战略转型,必然有新的企业战略和一系列的战略主题被制定和推出,而这些战略的制定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核心思想进行指导,那就是未来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企业。而且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的改变也会指引员工进行自我转变,向战略转型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对于无法适应新文化新战略的员工要有计划地通过招聘符合企业核心文化的新员工逐步进行换血,否则这些员工就将成为变革的阻力,甚至导致变革的失败,tcl就曾经因此重创,至今还是一蹶不振。企业的战略转型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而所有的变革都是对现有平衡的破坏,原有企业文化的惯性必然会阻碍变革。如果缺乏核心文化的转变和在员工中的深刻宣灌,原有文化的惯性必然会令员工在原有的方向上延续发展,战略转型从根本上就无法取得成功。2.战略计划的严谨部署和战略实施的严格监控战略转型一般都会涉及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引入新的价值链模块,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和宝贵的,而战略转型本身就是一个资源的分散,这在给企业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的一定的潜在危机,一旦失误,不但新领域的拓展遭受失败,更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原有领域的经营。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的周围充满了机会,但也遍布着陷阱,企业在看到机会的同时也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对内部资源进行充分评估,否则很可能因为抵制不住诱惑而深陷泥潭。在tcl兼并汤姆生的时候,波士顿咨询在经过分析后发现外部环境的风险和tcl内部的资源不足使收购的成功率低于50%,因此建议tcl放弃收购,但tcl因为抵制不住机会的诱惑仍然决定收购,之后接连出现了18个月扭亏神话的破灭和连年的巨额亏损,不但tcl的欧洲拓展之道阻碍重重,tcl中国总部也经受了重创,至今仍未走出阴影。清晰且可行的战略规划能令战略转型事半功倍。由于战略转型之后,市场定位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可能发生变化,如何进入和迅速占领新的市场,如何将新的模块和现有的经营方式结合起来,使其能够顺畅运行,都是战略规划时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战略规划,企业还将集中资源以重新建立和增强企业内部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规划阶段,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撑新战略的战略主题,以及实施的进程,战略规划清晰地为企业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步骤。战略转型的成功典范ibm,在看到硬件行业越来越关注制造成本,而ibm在这方面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弱,因此ibm进行了周密的战略规划,从建立咨询平台,到收购安达信的咨询部,再到向联想出售其硬件业务,ibm坚定而稳健地迈出了转型的一步又一步。时至今日,ibm已经成功地从硬件设备的制造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发挥其行业经验和技术优势,从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中获取更高的利润。分析和规划还仅仅是在为战略转型做准备,战略转型要能够成功实施,严格地实施监控和及时地战略调整是战略转型进入实质阶段的必要手段。每个战略主题都应该设置有一系列的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定期监控反映其实施情况。由于战略转型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实施监控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地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调整以确保战略实施的效果。3.战略转型前的内部基础资源规划和准备由于企业在战略转型时会进入新的行业领域或新的价值链模块,这就必然需要企业进行相应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而这些变革能够成功都需要相关的资源支持,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战略落地的体制保障,而人力资源是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支持,这两点都是需要在战略转型之前提前进行准备和规划的部分。管理体系是战略转型成功在硬件上的保障因素。基于我国的企业管理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其内部管理水平与公司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步,甚至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制度和规范为员工在工作上提供了指引,组织和职位体系帮助员工清晰自己的工作职责,目标管理体系使员工明确了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为员工绩效的提升提供了帮助,薪酬管理体系将工作成绩和收入回报的之间关系显现地更为直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为员工建立未来职业发展的通道。内部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保障,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内部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完善的时候就贸然进行战略转型是相当危险的,在稳定的环境之下,员工尚能够依靠企业的工作惯例进行工作,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工作惯例将受到破坏,此时如果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不但战略转型无法完成,甚至连企业的正常运营都将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在开始战略转型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完善其管理体系,并对战略转型后的管理体系进行规划。人力资源是战略转型成功在软件上的支持因素。由于战略转型的公司在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上将发生转变,因此企业在部分职能上出现员工的缺位,而部分原有的员工在战略转型后也可能无法再满足企业的要求。人是战略得以实现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因此必须在战略转型的开始之前就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战略转型不可能一蹴即就,而要经历一个过程。公司应该综合对战略支持的重要和迫切程度,以及对保证正常运营的支持程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的建设过程需要分成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需要哪些方面的人员配置;这些人员是计划通过招聘、培训还是内部晋升的途径实现;由于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同时人力资源也是有成本的,因此部分一步到位有困难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从低水准人员向高水准的人员分阶段聘用,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经营要求,也不会延误战略转型的时机。除了为公司补充新的人员之外,考虑到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人员稳定性,对于公司的现有员工也要提供战略转型期间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指导,以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确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跟随公司共同发展。综上所述,企业核心文化的调整是保障员工具有凝聚力,并向战略方向发展的首要因素;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和有效的战略实施监控是令企业始终能够处于战略转型的轨迹之中,确保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而成熟稳定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符合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战略转型成功在硬件和软件上提供了双重保障。通过对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关注,企业将会在战略转型中获得更大的内部动力而提升成功转型的能力。第四篇:如何评估企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如何评估企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曲飞宇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 ksf)是产业分析时最需优先考虑的要项,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控制变量,其能显著影响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以及竞争优势。大部份的产业都具有三至六项的决定成功因素,如果一个公司想成功,必须掌握某些关键因素。产业关键成功因素会随着产业特性、驱动力、企业经营目标、竞争状况、时间的变化及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评估企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确定关键成功因素集合;第二、关键成功因素集合的筛选;第三、关键成功因素的选择与权重;第四、针对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策略。一、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集合确定企业的ksf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产业经营策略。外部环境方面,企业管理者必须时常注意企业外在环境的变化,以了解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使得企业能随时因应不同的环境冲击,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内部环境方面,内部环境在于了解企业本身的优劣势,并衡量达成目标及克服外在环境冲击的能力,作为制定经营策略的基础。产业经营策略方面,产业经营策略主要是在规划,如何在既定的产业环境内,企业应采取何种手段或方法与其它企业竞争并取得优势。笔者参考波特竞争五力分析框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波特战略框架整理出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标准因素集合,如表1所示。表1关键成功因素的集合二、关键成功因素集合的筛选在确立关键成功因素集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关联度和提及度两个方面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筛选。以行业、企业内的专家为调研对象,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了解行业、企业专家对行业成功因素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调研问卷的形式,由专家根据问卷提供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选择),而后,为专家提供关键成功因素集合,由专家进行修正和补充。最后,按照总体调研的总量,计算各个成功关键因素的提及度a。a=xi/n(xi为填写x的人数,n为填写的总人数)根据调研样本的数量,确定a的筛选百分比(一般为70-80%),从诸多关键成功因素中筛选出专家认同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三、关键成功因素重要性和权重要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和权重,可以分两步来操作: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调研问卷,在专家群体中进行调研。问卷设计依照thomas l.saaty分析层级法加以设计,问卷采同一层级间成对比较方法,而评比尺度可分为:同等重要(1)、稍重要(3)、颇重要(5)、很重要(7)、绝对重要(9),而尺度间穿插比较折衷值(2)、(4)、(6)、(8)。根据数据调研结果进行ahp分析,确定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权重。使用expert choice决策支持软件,计算ahp 问卷各层级权重及检定其一致性;并经筛选有效问卷,每份问卷回收后,先以expert choice计算其一致性,最终计算各关键因素的权重。四、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评估在确定了企业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组成及其权重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评估,以制定企业战略改进措施。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评估可以从关键因素具备状况、战略匹配度两个维度开展。关键因素具备程度主要是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静态分析,可以采取标杆分析的方法,对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具备状况进行比较。战略匹配度主要基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动态评估,主要基于战略目标对企业关键成功因素的要求。在建立了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评估矩阵的基础上,企业针对不同的ksf采取保持领先、强化发展、维持发展、减少投入四种发展策略。另外,根据确定的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和权重,我们也可以对战略规划和措施进行必要的修正。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979/2981第五篇:企业信息化成功关键因素研究企业信息化成功关键因素研究摘 要: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主体和骨干支撑力量,没有企业信息化,就谈不上国家信息化。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是开发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这一条已被所有的经验和教训所证实,在我国企业推广应用erp的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成功关键因素1.引言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适应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地对市场做出快速响应,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关于企业信息化的定义、特征、实质意义,以及如何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是很多人一直以来很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erp是制造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erp引进了中国。目前引进国内外erp软件的企业很多,其中有些企业应用较好,但大多数企业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有些企业甚至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对成败因素分析来看,除了某些企业的特殊因素(如企业重大的机制和人事变动、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等)以外,绝大多数失败因素是由于实施不利而造成的,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企业自身对实施重视不够,实施工作抓得不利;其二,销售软件或开发软件的公司(或技术部门)对系统售后的技术支持服务不利。2.信息化产生的背景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最先提出来的。1963年,梅盅夫在起所著信息产业化一书中首先向人们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当时他就预感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广泛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推入“信息化社会”。但是对于“信息化”这一特定概念的定义在当时并没有清晰一致的认识。直到1967年,日本在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在一起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比照“工业化”的概念,正式提出“信息化”概念,并尝试从经济学角度界定其内涵: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具有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改变。尽管现在看来这一定义并不全面,但它无疑为后来的信息化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应用确定了一个基本方向,即“信息产业”。后来,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引(nii),以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的引入,又对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导向技术进行了探讨。3.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信息化的两大任务是广泛应用现代电子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又必须围绕着产品来进行,那么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智能化和在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上,构架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企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在上述四项内容中,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智能化三项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使企业中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在信息流的科学管理之下,实现合理有序的流动,充分利用与企业外部的信息交流,实现对市场的预测和市场对企业的信息反馈。使企业领导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4.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是全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搞好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温家宝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国信息化建设新局面。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陈禹教授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需,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改革全方位的深化。他的这些观点已经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种共识对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5.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系统。对于从传统手工管理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转化的企业,推行企业信息化系统确实是一场“大革命”。所涉及的问题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除了要改造原有的管理模式、流程、方法、工具外,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传统观念,因此,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是很困难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分析如下:(1)uis-用户信息满意度当前,国外把用户信息满意度(uis-user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作为mis成功的主要因素和评价标志。uis理论认为mis的失败主要由于以下三方面差距造成的:用户需求与开发者对需求理解之间的差距;软件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差距;提交的信息服务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由于以上三方面差距的存在,使系统偏离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效用,甚至使用户抛弃这个系统。分析以上三个差距,可归结到一点就是开发者或技术支持人员对现场和用户需求的理解有差距,这样不论在实施的支持服务中或者对软件剪裁及用户化修改中都不能切中要害,只能生搬硬套,这样的支持服务必然不能使用户满意,不能保证系统实施的质量。因此,实施和技术支持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尽可能多了解现场和用户需求,把企业信息化理论活学活用,使实施和支持服务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切地对商品化软件进行剪裁和解决好现场的实际问题,这是提高实施支持服务水平的关键。有人认为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商品化软件,用不着搞需求分析(或系统分析)。这是一种偏见,特别是对中国来说,企业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从其自然属性上看是具有通用性的。因此,企业信息化基本原理和逻辑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可以使用的。但企业信息化软件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受到国情和厂情的限制,受到企业的体制、规章制度、方针政策、企业的特点、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在我国企业中应用企业信息化软件,既要学习企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又要结合国情和厂情做好用户化修改工作,这样企业信息化软件才能在中国企业中推广应用。那种推行“标准模式”,企图用外国所谓的“标准模式”改造中国企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如果不承认这些差异,就等于忽视企业的个性。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优点和缺陷,特别是成功企业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绝招”,如果用统一模式去塑造企业,就会使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在实施和安装企业信息化软件如erp软件之前,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提出合理的erp解决方案。这包括两个方面:凡属符合中国国情、厂情的合理需求和企业的优势及特点,则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企业的优势及特点。凡属企业中现存不合理和落后的管理方式,应该通过对企业现行系统的诊断和分析,协助企业改造现行管理,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系统,才能使erp软件真正地发挥效用。(2)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成功关键在于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是开发企业信息化软件(erp)成功的关键。这一条已被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所证实。美国一电脑软件咨询公司在总结企业应用的经验报告中说:“目前一些企业实施集成化的电脑管理系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部门与其领导没有参与系统开发的领导工作和缺乏对企业职工进行有关的技术培训。”在我国企业推广应用erp的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为什么企业领导要大力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企业开发erp系统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项目,企业领导必须下决心,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并监督这些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这项工作从立项一开始就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erp的开发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将牵扯到企业各有关管理科(处)室和车间等单位,需要这些单位在统一的计划下,协调地开展工作,因此,这项工作需要具有企业调度大权的企业领导参加,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企业erp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如果只凭少数计算机中心的人员推动这项工作是极为困难的。企业erp系统的建设不是某种局部的技术改造,它要牵扯到企业的管理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老企业中,推广erp系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传统手工管理模式的改造。这种对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上的重大变化,是属于企业的全局的重大决策。因此需要企业的领导班子,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周密而慎重的研究,才能做出决策,这项工作不是计算机人员所能决定的。如果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买来或开发的软件也不能在企业中成功地应用。企业领导要对系统目标的制定、系统的功能设置、处理模式的选择等关键问题参与讨论和进行最终决策,否则会导致重大失误和造成损失。erp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人机系统。要使系统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涉及人的认识的转变,更会涉及人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学会并习惯于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而不再是凭感觉和经验。这样,就必须使企业从上到下作为整体形成一种共识。成功地实施erp系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改变企业中原有的一切不合理的因素,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产生的阻力是可以想象的。没有企业领导的推动就无法克服这种阻力,特别是用计算机管理代替手工管理的切换过程中,会取代和改变一些人的传统手工管理的作业方式,如果没有来自领导的推行计算机管理方式的坚定的决心(甚至有必要时下达强制性命令)就难以克服企业中可怕的习惯势力和巨大的惰性。企业领导应对建设erp系统客观需求的急迫性有充分的认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客观要求。只有这种发自企业内部迫切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才能形成真正持久的巨大动力,才能克服实施erp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遇到挫折才不会退缩。(3)企业信息化软件(erp)的教育培训必须放在首位erp是一项高技术,它的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涉及企业各方面的人。因此要实现这种高技术就必须提高现有人员(包括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这样他们才能适应新系统,使用新系统。因此,在erp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自始至终抓好各层次人员的erp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应用erp系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培训不只是技术方面的,还在于提高对erp的认识,特别是广大的管理人员要转化传统的观念,认识到自己才是erp系统的真正主人。系统的实施必须依靠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通过培训,他们会了解erp的思想和功能,了解企业实施erp系统的必要性,从而增强信心和热情,同时还会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自己在实施工作中应尽的责任,使自己尽快地进入角色,与计算机中心人员密切配合,详尽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和见解,努力掌握好本岗位的应用技术,认真参与实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真正实用的好系统,使erp系统具有生命力,在管理一线扎根生长。(4)从基础工作抓起先进的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坚实基础上的。erp系统与传统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不相同。因此当企业实施该项目工程的时候,我们必须从整顿企业原有的管理和工艺过程的基础入手。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搞好三结合:即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管理整顿相结合;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管理的整顿和技术改造可以使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也使企业管理的整顿和改造具有更高水平,抓好基础工作包括: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要求基础管理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对传统手工管理中基础数据的不统一、不完整、不准确的混乱局面加以整顿。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实施推行过程也是对传统的制造管理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整顿提高的过程。整顿的核心是解决信息的收集、输入、处理、输出和使用的工作流程符合企业信息化软件逻辑的要求,因此,在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转变观念,要权衡传统管理制度的利弊得失,逐步建立先进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系统运行水平。手工管理的制造标准和计划的期量标准,往往受到手工管理机制条块分割的影响制定的口径不一致。企业信息化软件是一个集成化系统,因此要求整个制造系统从设计、工艺、计划、供应、生产到成本核算要统一口径。这样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反复协调,取得共识,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制造参数与应用的管理模型有密切关联。在由手工管理模式转换到企业信息化软件模式过程中,必须对各种参数作相应的调整。对于企业存在的不合理的工艺流程和物流过程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样才能使企业信息化软件这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建立在先进的物质基础上。(5)强化项目管理在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的实施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实施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中加强项目管理对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制定详尽的项目实施计划,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项目进度、质量的评测标准,进行项目各阶段的考核和评估,只有强化项目管理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实施成功。6.结语我认为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企业营运过程的再造是必要条件,因此对如何使流程再造推动成功,是值得深思的。流程再造要能成功实施,可从人的推动方面、分析企业组织方面与目标绩效的评估上来看。而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企业之多、类型之复杂也是世界之最,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和本地的情况结合,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和本地、本企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应该是建立在工业自动化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首先应有一定的工业自动化的基础,才能实现信息化,如果企业技术基础很落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很低,那么企业就不能实现信息化,这时应先在机械化和自动化上下功夫,而不是多谈信息化。总之,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成功的前提,而分析它的成功因素则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参考文献:1郑会颂.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XX:1-22.2杨志主编.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25.3许边,武坤,胡南.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管理j.市场与电脑,1998,(10):18-19.4钱志新.关于企业信息化的实践j.现代企业研究,XX,139(5):21-22.5虞涌超.企业信息化之我见j.今日电子,1998,(8):7-9.6张玉峰,徐敏刚,陈观发.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12):78-80.7陈正清.关于企业信息化问题j.中国信息导报,1998,(6):28-30.8程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XX,(05):103-106.9陈禹.企业信息化的意义、任务和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1998,(08):10.10赵昉.关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企业导报,XX,(12):57.11陈丽华.企业信息化浅谈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5):80.12http:/.cn/wxpd/sm/smgz/tXX1111 _ 716238.htm.13http:/disp.asp?recno=55163.ywq推荐访问其他范文: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例谈女性成功的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的概念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因素分析第 31 页 共 3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