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重大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299785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重大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重大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重大改革教案岳麓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识点1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2)具体原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内容、作用领域内容作用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建立什伍组织保证了兵源经济废除井田,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允许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在经济领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什伍连坐制度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思想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3)核心是“农战”和“法治”。(4)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4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百代犹得秦政法”。(2)消极影响变法施行的苛刻的法律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2)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3)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2措施重点措施内容建新制推行均田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汉化迁都洛阳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条件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3.作用(1)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2)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知识点3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三冗”问题,阶级矛盾尖锐。积贫积弱局面: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2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措施领域目的主要措施作用经济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军事强兵以改变积弱局面以“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进行“省兵”;以“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强兵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提高政治改革官制和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惟才用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4.新法的局限与变质(1)局限: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2)变质:宋哲宗亲政,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新旧两派斗争激烈。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5评价(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1商鞅前后两次变法的侧重点(1)第一次变法侧重刑赏并用,实效明显,使得秦孝公对商鞅更加信任,为第二次变法创造了条件。(2)第二次变法侧重制度层面,实现了社会转型,巩固了前一次改革的成果,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2商鞅变法中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3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各自的重点(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主要内容有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4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3)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5对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的认识(1)面对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施行“新政”。(2)庆历新政触犯了皇室利益,改革必将失败。(3)新政失败后,北宋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还形成了所谓的“朋党之争”,影响到后来的王安石变法。6王安石变法的“富国”和“富民”政策(1)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2)“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废除了新法。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变法的开始阶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使改革顺利进行;后来宋神宗态度动摇,王安石被迫辞职,变法法令陆续废止。(3)变法指导思想的缺陷和新法推行的不当。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一些措施甚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例1】(2015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信息作答。第(2)问从材料“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等信息以及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作答。【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例2】(2015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这些银两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引发民变”“雍正帝决定改革”等信息概括。第(2)问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寒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的措施。【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应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商鞅以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第三小问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2)治国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2016武汉四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是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三国时期,田地的占有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国家所有,多以屯田的形式进行经营;一类为私人占有,多集中在世族门阀的手中。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己有,大量的屯田客沦为私家农奴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一、占田制晋书食货志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二、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棉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三、品官占田荫客制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衣食客和佃客不再负担国家徭役。晋武帝司马炎制定的不少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1)根据材料,概括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武帝户调式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统一中国”“曹魏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许多屯田被贵族和大官僚据为己有,大量的屯田客沦为私家农奴”等,联系当时社会状况回答。第(2)问从材料中户调式改革内容入手,从其对土地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财政等方面的影响回答。【答案】(1)三国时期屯田制遭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不断减少;统一完成,社会趋于稳定。(回答三点即可)(2)确定土地私有制度;安置流民,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保护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特权。(回答三点即可)3(2016泉州质检) 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王安石王临川集材料二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帝谓安石曰:“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第七十一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概括。第二小问,王安石处于北宋中期,当时儒学没落,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实行变法。第(2)问要求从四个角度分析新学的作用,材料中皇帝肯定新学“使学者归一”即统一思想,成为北宋的官方统治思想,“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可见新学为变法培养人才,提供理论依据。【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入手,分析奏折陈述内容、使用范围和保密性的变化等回答。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通过奏折,皇帝可以较快地获得信息,奏折制度也有利于监督官员,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答案】(1)呈报内容增加;使用范围扩大;保密性日益增强。(2)便于皇帝获得信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控制官僚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