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二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296865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二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二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二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四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文言文在必修教材中,一共有三个单元,本单元是必修课本中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能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读懂、鉴赏文言文。二、单元教学构想1、教材内容基本阅读:孔孟两章、劝学、师说、过秦论扩展阅读:晏子治东阿、谏太宗十思疏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3、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实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虚词:于、之、也、乎、焉、而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4、教学设想:重点学习劝学,其他篇目安排自学。5、教时安排:8课时三、单元教学流程1、自主阅读,仔细研究注释,推敲语句意思,并按照要求,了解基本的文化常识,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重点实词的基本用法、基本意义以及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虚词重点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讨论中质疑解疑。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自己原来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要找出原因。通过这样的学习,检验并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水平。3、教师点拨:每篇课文不要求面面俱到,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一课争取有一得,每篇课文突出一个重点,以点带面,逐步积累。四、单元活动安排设计五、教学步骤方法指导:1、对于基本阅读的文章,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进而领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揣摩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理解文章的逻辑思路,体会条理性、严密性、论证性。同时,还要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按要求背诵名篇。2、 对于拓展阅读的文章,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独立理解文章的能力,独立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能力。劝学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通假字。 2、翻译全文,理解文意,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指出应掌握的实词虚词,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文章。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4、教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把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红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輮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3.教师范读课文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4.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找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板书 1.研习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找出本段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局和结句)(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指出其证明的观点(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4)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的关系?(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5)文中的比喻句可以分几组?(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利”。) 是简单重复吗?(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他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板书(3)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4)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5)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6)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3.研习第3段 (1)齐读第3段 (2)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2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3-4句)从正反对比设喻说明积累需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3)概括本段主旨(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2设喻的运用。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1)从本文看,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2)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第三课时一、背诵课文二、文言知识总结1、 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2、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3、古今异义 ()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4、重点虚词 (1)于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3)焉 风雨兴焉 (于之,从) 补充说明:“焉”的用法(一)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如:(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3)永之人争奔走焉。(4)然力足以至焉。(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何,例如:(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三)作语气助词。A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今其室十无一焉。(5)犹且从师而问焉。(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C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四)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例如:(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2)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介词结构后置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预习过秦论四、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第1段: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观点句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证明:1.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提高) 2.木直中绳使之然也。(改造) 3.故木受绳则利。 第2段: 吾尝终日而思之所学也。(前提) 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 观点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结果) 论证:跂而望 登高博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登高招见者远(假自然之物)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人类发明创造) 假舟辑 绝江河 第3段: 积土成山圣心备焉。(正)学习要积累 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反) 骐骥一跃功在不舍。(对比)坚持不懈才能积累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对比) 蚓无爪牙用心一也。(正)用心专一才能积累 蟹六跪用心躁也。(反) 过秦论【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2、过程与方法: 研读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3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一、 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一) 贾 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投影(二) 贾 谊 (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读注解。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三、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投影(三)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四、听录音,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四)生字: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践华为城(hu)劲弩(jng)不及中人(zh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一夫作难(nn)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一)课堂问答设计1、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2、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3、选学生朗读,再集体朗读(二)理清背诵思路1、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人员)“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3、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集体诵读第五段。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一、检查学生背诵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1、学生讨论明确:“施仁政,行仁政”。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1、 教师总结引申: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2、 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学生思考、吟诵。三、小结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词类活用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A. 名词的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B.动词的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C.形容词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2、一词多义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制例句 出处 释义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亡例句 出处 释义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固例句 出处 释义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本来、诚然 利例句出处 释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遗例句 出处 释义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度例句出处释义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3、重点虚词 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朋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 (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 (它们,代词) 因 因遗策 (沿袭) 因利乘便 (趁着)因河为池 (凭借)4、古今异义当是时也 古:这,此 今:判断词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内 古:黄河 今:指一般江流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喜爱于是六国之士 古:在这时 今:连词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血流漂橹 古:大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奋六世之余烈 古:功业 今:猛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古:举起 今:振动因河为池 古:护城河 今:水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古:深不可测 今:指意外情况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5、特殊句式: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如:为天下笑者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陈利兵而谁何。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孔孟两章1、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2、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过,n. v.责备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n. v.,生者,死者树之以桑 树,n. v.栽种谨庠序之教 谨adj. v.重视衣帛食肉 衣,n. v.,穿然而不王者 王,n. v.统一天下王无罪岁 罪,n. v.,归罪3、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作 今:认为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表判断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陈力就列 古:就,充任;列,职位 今:到队列去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人 今:或者4、重点虚词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从,在) 固而近于费 (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而 危而不持 (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 (又,表并列)师说1、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 “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2、重点虚词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 爱其子 (人称代词,自己)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示代词,那)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中助词,舒缓语气) 吾师道也 (助词,表陈述语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助词,表停顿)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 而耻学于师 (向) 不拘于时 (受,被)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自,从)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于比)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表疑问) 生乎吾前 (于,在)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跟随(而) 今:表因果的连词今之众人 古:普通人 今:大家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对少儿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4、词类活用惑而不从师 惑,n. v.有疑难问题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adj. n.,圣人,愚人位卑则足羞 卑,adj. n.卑贱的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使动,使学习小学而大遗 小,大,adj. n.,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好古文 好,adj. v.,喜爱单元检测与反馈高一必修4第四单元测试卷一、语言基础知识及综合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慎重(shn) 颛臾(zhun) 浚其泉源(qn) 相形见绌(ch)B壅蔽 (yng) 庠序(yng) 瓮牖绳枢(yu) 捉襟见肘(chn) C数罟 (c) 胜食 (shng) 不积跬步 (gi) 正身黜恶(ch)D销蚀( sh) 陂池(bi) 饿殍遍野(pio) 锲而不舍(qi)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铬印 非夷所思 颠而不扶 养生丧死 B度金 矫柔造作 骐骥一跃 金石可镂 C破绽 囊括四海 流血漂橹 阿谀奉承 D潦乱 愿乞骸骨 填然鼓之 载舟复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要学好一门语言很不容易,但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有收获的。他刚被公司解雇,又出了车祸,真是祸起萧墙。你只比人家早到一会儿,但也是迟到,你却对人家说三道四,真是五十步笑百步。只有居安思危、锐意进取的青年,才有可能攀登事业的高峰。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的刚烈之气,愈到晚年,愈为张扬他对腐朽、污秽、庸俗的事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愤怒。 B陈水扁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这就是“圣战”并不是一个能博得西方社会好感的词汇。最近几年,一些国际恐怖势力正是假借“圣战”之名,在全球各地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恐怖袭击。 C据当地居委会的同志介绍,事故的原因确实是企业内部在给宿舍区更换供电线路时,将线路接错而造成的。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6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寡人无复与焉7下面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修文德以来之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天下云合而响应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 B 斯天下之民至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孔子不赞成对颛臾动武,认为要让别人来归顺,其中一个方法应该是用施行教化的方式使对方主动来归顺。 B对梁惠王问为什么自己的百姓“不加多”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不要耽误农时,保障百姓有基本的生活资料,自然就能吸引邻国的百姓来归顺了。 C为了说明怎样做能使民多而且还能一统天下,孟子除了以战为喻外,还以解决百姓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学校教育问题等方面作比喻,说明实现国君追求的“行王道”的最佳办法是解决民生问题。论述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说出了季孙真正担心的是住在萧墙之内的鲁君,季孙要占领颛臾这个地方,主要是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与鲁君对抗。成语“祸起萧墙”就是由此变来的,比喻灾祸从小处产生。 E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的主张的正确,最后一句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非常严谨。10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追亡逐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振长策而御宇内 蒙故业,因遗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11选出名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天下云合而响应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百有余年矣 、合从缔交 、然而不王者 、赢粮而景从13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章从出身、职业、才干、智能、家境等五个方面介绍陈涉。 、陈涉的三个不利方面是:战斗力低下,人员少,武器差。有利的一个方面是: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声非加疾也 疾:快 C不积跬步 跬:半步 D吾尝跂而望矣 望:向远方望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子治而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其曲中规 其可怪也欤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申之以孝悌之义。16下列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为天下笑者,何也? B无乃尔是过与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又何羡乎17下列加点的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弱天下之民。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三年不治,臣请死之。1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相承关系) B、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C、吾从而师之 (连词,表转折关系) D、犹且从师而问焉 (连词,表顺承关系)19、请选出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小学而大遗 C、今之众人 D、然后践华为城20、.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不同 B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亦相同 C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也不同 D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相同21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二、补写下面名句中空缺的句子23.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4.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25. ,惑之不解,或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27、 位卑则足羞, 。28、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三、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然后回答1114题,每题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