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B卷试题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6732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事业管理》B卷试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事业管理》B卷试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事业管理》B卷试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考试日期 2004年11月6日科目 公共事业管理系 级公共事业管理B卷_系专科_年级 _ 班 姓名_学号_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一、 填空1、社会公共需求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多样性)的特征。2、 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因素有( )、( )、( )、( )。3、产品性质划分理论根据(排他性)和(消费共同性)两个定义性标准,把所有物品和服务划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公共池塘物品)、(可收费物品)四类。4、物品在消费上的特点(排他性)和(消费共同性)是划分产品性质的两个定义性标准。5、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谬而森在其经济学一书中认为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应承担五种职能:( )、( )、财政和货币职能、( )、( )。6、外部性的实质在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某种程度的偏离。二、名词解释社会公共事业1、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公共事业或称公共事业,是向居民、厂商、政府等不同社会主体,提供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品与服务,它不是通常从单个社会成员的角度考察的人人都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也不是社会各个成员所需产品与服务的简单的数学加总,而是维持社会整体正常运行,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简言之,社会公共事业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活动领域,或曰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业。2、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同其他组织的管理一样,它的正常运作和发展,需要管理者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在法律、政策、资源、组织机构、人际关系等客观条件制约下,对现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进行计划、决策与协调、领导与指导、激励与控制等,以实现管理目标,争取组织的效能和社会效益。3、排他性如果物品和服务的潜在使用者没有达到潜在供给者提出的条件,他们就有可能被拒绝使用该物品或者享受该服务,那么,这些物品和服务就具有排他性。3、政府提供政府提供,即社会公共事业所需要资源的筹集、配置由政府承担,政府用公共财政负责公共事业的开支,支持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向居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4、混合提供所谓混合提供即在支撑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所需要的资源中,既有政府掌握的公共财政投入,又有公共事业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其产品与服务,从社会组织和个人获得的资源投入。5、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种行为给旁观者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负外部性则是指一种行为给旁观者带来消极的影响,使他人增加成本,减少收益。6、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因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在知情情况下的采取未控制行为而受到的损害,也称“败德”行为。7、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指的是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而导致的劣质产品泛滥的一种市场机制。所谓公益性,是指兼顾社会整体即期和长远的需要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利益不是社会个体利益的简单数学加总,也不单独指向某一社会群体利益,或以一个社会中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为表现,并且通常是非经济利益。9、社会公益性所谓公益性,是指兼顾社会整体即期和长远的需要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利益不是社会个体利益的简单数学加总,也不单独指向某一社会群体利益,或以一个社会中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为表现,并且通常是非经济利益。10、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公共事业组织区别于企业组织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从事公共事业活动的部门与机构不以获取利润为自己的组织目标,也不以活动的盈利用于组织成员的收入分配11、第三部门所谓“第三部门”是指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社会组织。以政府为第一部门,企业组织为第二部门,第三部门就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组织的总称或集合,这类组织主要通过志愿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公益性服务。12、非正式群体所谓的非正式群体是指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因持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也有自己的规则。三、简答1、简述社会公共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首先,社会公共事业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社会公共事业是现代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的需要。再次,社会公共事业是满足现代社会公众多样化需要的重要途径。2、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区别(1)从管理的目的看,公共事业管理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是盈利性的。(2)从物质资源看,公共事业管理所需资源部分来自于收入,部分来自于政府补贴,企业管理所需资源来自于投资回报。(3)从绩效评估看,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评估偏重于经济效益。3、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1)管理目的是相同的。即维护社会秩序,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2)管理范围上有联系。两者在特定公共事务管理上是重合的。(3)管理主体上有联系。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而行政组织即政府居于公共组织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4、简述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混合供给的原因。首先,对于某些准公共物品,如果单凭政府机制配置所需的资源,用政府包下来的方式提供,会造成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同时使得政府财政难以支撑。其次,政府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上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5、简述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由社会公共事业提供的理由首先,市场因追求利润而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市场以外的公共部门来解决。其次,“搭便车”的问题使市场无法提供以公共利益为主的物品。再次,体现社会公益性目的的活动应由社会公共事业承担。6、简述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的不同之处首先,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的使命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而私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其次,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也有根本区别。公共事业管理所需要的资源是公共的,所需要的经费预算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属公共财政的范畴。其三,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事业组织的效率意识不强。其四,在人事管理方面,公共事业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其五,与企业组织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7、简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共部门包括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并且,瓦格纳指出了造成国家活动扩张的三个主要原因:经济中的结构性变革、社会的民主化和对社会正义日益增加的关注。8、简述按照官僚行为增长理论,公共决策的执行者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的方式。(1)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说服和争取政府的信任,让他们认为自己所在机构的预算是维护公共利益的迫切需要。(2)一旦达不到扩大预算的理想目标,官僚机构的雇员就会通过降低工作效率,拖沓地工作来在同样的预算下提高个人的收益。2、简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学说的主要内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国家仅扮演着资本主义社会“守夜人”的角色。具体来说,认为政府的作用,一是保护社会,二是保护个人,三是建设和维护公共设施。2、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2)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故”,如生病、年老和失业等。(3)保证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3、公共事业管理中构成委托代理关系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委托代理关系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二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3、简述政府管制的主要手段与措施。(1)制定管制价格,维护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效率。(2)实行信息管制,解决公共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3)实行质量管制,帮助社会公众选择理性的消费方式。(4)实行资格管制,保证公共产品与服务应由的质量。4、简述公共事业组织保持非营利性的理由。(1)保持公共事业组织的非营利性,首先是为了使它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没有动机采取投机、欺骗等行为。(2)保持公共事业组织的非营利性,其次因为它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经常具有特殊的公益性。(3)保持公共事业组织的非营利性,还因为收费主体都不同程度地享受了政府的补贴或政策优惠。4、简述我国公共事业深化改革的方向。(1)以制度建设为目标,调整国家在公共事业领域的职能范围。(2)规范市场机制在公共事业领域的作用。(3)实行政事分开,建立多样化的市场组织模式。5、简述泰罗制的主要特点。(1)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2)科学地招募和培训工人。(3)将经过科学挑选和培训的工人同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4)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持久与密切合作。 5、简述科层组织的基本特点。(1)工作方式高度的专业化;(2)明确的权威等级;(3)稳定的规章制度;(4)制度化的用人方式。5、简述麦克雷格Y理论对人的基本假设。(1)人并非天生不喜欢工作,对待工作如同他们对待游戏和休息一样;(2)人们对其追求的组织目标具有自我指挥和控制能力,外在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3)报酬同组织成员对目标参与相关,但重要的是报酬应体现成员满足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逃避责任不是人的天性而是经验的结果,适当条件下,人能承担甚至追求责任;(5)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案例分析1、“公共绿地”悲剧在一个以养羊为生的小镇上,有一片公共草场,草地归小镇居民共有,所有的家庭都可以随意、免费地在草场上放牧羊群。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家庭都有足够的牧草来放牧羊群来维持生计,可谓安居乐业。可是,随着时光流逝,由于羊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土地的数量不变,过度放牧使草场失去了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草场没有了,养羊也就不可能了。小镇曾经繁荣一时的养羊业销声匿迹,小镇居民因此失去了生活的主要来源。请用相关理论解释“公共绿地”悲剧发生的原因。答:“公共绿地”悲剧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经典案例,耐人寻味的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为什么该镇居民让羊如此过度繁殖以至于毁掉了他们自身赖以生存的草场。每一个有经验的牧羊人都回认识到过度放牧的害处,但是,草场是公共的,个人使用草场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而羊群的增加带来的利润却是个人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们自然没有动力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公共利益。所以,导致公共绿地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绿地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事例,现代社会公共事业提供的许多产品与服务具有相同的特点,也因此产生相同的结果,即它们往往被过度使用。所以,对于某些准公共物品,如果单凭政府机制配置所需的资源,用政府包下来的方式提供,会造成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同时使得政府财政难以支撑。因此,对于这些物品和服务,更为合理有效的,是从政府单一供给方式转变为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方式。1、“燃放焰火”的案例美国某镇的居民喜欢在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看焰火。根据调查,全镇500个居民中的每个人对观看焰火都给予10美元的评价。放焰火的成本为1,000美元,由于5000美元的可能收益大于1000美元的成本,在国庆之夜举办一次出售门票的焰火晚会似乎是有利可图的。可是,如果有人在该镇举办这样的焰火晚会,那么门票却会很难销售得出去。请用相关理论解释小镇的焰火晚会不宜由私人举办的原因。答:问题的关键在于观赏焰火是难以排他的,尤其在一个小镇上,在任何一个位置燃放焰火,所有居民在自己家中都可以观赏,而不一定要到所谓焰火晚会的现场。这种情况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居民当然选择免费欣赏。因此,尽管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节庆日的焰火表演时有价值的、合理的,但从私人来看则无利可图,事实上基本上不会有个人出于赢利的目的去举行这样的焰火晚会,一般情况下,焰火晚会是由政府举办的,或者由政府出资交给厂商直接经营、承办。这个案例说明,因为有些物品和服务的使用难以排他,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的问题,这使得这些物品和服务很难由私人提供,而必须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提供。2、 一个副省长的“政绩工程”。王怀忠是阜阳市前书记、安徽省前副省长。2001年,因涉嫌经济犯罪被立案审察。他曾对下属说:“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就能上去。但关键不是让老百姓看到政绩,而是要让领导看到政绩”。在这样的政绩观下,王怀忠在阜阳创造了很多“政绩”,建设飞机场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王怀忠当上阜阳行署专员、地委书记后,梦想将阜阳建成可与上海相提并论的“淮北大都市”,执意修建可开通国际航班的“大机场”。他不顾其他官员的反对,也没有做认真的可行性研究,不顾阜阳当时的财力已经连工资都发不起,就向安徽省民航局保证上座率在60以上,如果客源不足就由阜阳地方财政补贴。1995年,飞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动工,阜阳市的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农民每人被摊派了数百元的机场建设费。结果,公耗资3.2亿元,直到1998年才完成的飞机场由于客源严重不足,在勉强运营了1年后,就被迫关闭。请用相关理论解释官员的政绩工程与政府职能扩张之间的关系。答:王怀忠为了制造一些政绩给自己的政途铺平道路,夸大阜阳公共事业的需求,同时又一心求大,提出了建造可以开通国际航班的“大机场”这样不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为了保证项目通过审批,拿到国家拨款,他甚至慷百姓之慨,用地方财政做保证。结果,劳民伤财,使得当地人民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害。这个案例以及类似的政绩工程、首长工程印证了“官僚扩张论”的观点:政府官僚或者公务员常常为了给自己积累政绩或者为了争取到上级行政部门更大的预算拨款,而夸大某方面的公共事业需要。这样,很大程度上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职能的不断扩张并不是公共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只是政府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的一种夸大。1、关于义务教育的收费问题目前,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的义务教育都做到了免收学费,但其他如书费、杂费、住宿费、补课费、校服费、报刊费等收费项目却是名目繁多,给一些贫困家庭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为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广东省从2001年起,每年拨出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预计将有77万学生从中收益,其中小学生47万,初中生30万。这项政策主要面向的对象是:省内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的子女,免收标准为本地区当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额杂费和当年教育部认定的教材的全额书本费。请用相关理论分析为什么政府要部分甚至全部承担受教育者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答:义务教育是一项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服务,正是因为义务教育外部性带来了市场失灵的问题才需要政府介入义务教育的收费问题。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还有利于形成一个文明和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也就是说,义务教育会给社会带来一种正外部性。可是,儿童及其家庭却无法向享受了这种正外部性的人收费。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的费用是由个人独力承担的。作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儿童及其家庭只会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是否接受义务教育。一旦义务教育的收费超出了家庭可能负担的范围或者儿童自认为没有希望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他们就有可能选择辍学。这样,会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会损害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利益。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代表所有从义务教育的正外部效应中受益的社会公众为他们享受的这种正外部效应付费。因此,在世界各国政府都会用一定的方式资助义务教育,我国目前因为财力有限,义务教育费用中的很大部分是由受教育者家庭承担的,这给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省政府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资助力度,这正代表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3、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在旧车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劣质的旧车淘汰优质的旧车。虽然购车者都希望买到优质的旧车,可是,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却远远低于优质旧车的价值。结果,在旧车市场上只有劣质旧车成交。请用相关理论解释旧车市场上的这种不正常现象。答:旧车市场上的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在旧车市场上,对于旧车的性能和质量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旧车主人很清楚自己想出卖的车属于优质旧车还是劣质旧车,但潜在的卖主却很难判断车的优劣,他最多只能从外观以及简单的现场试验来判断。然而,这种判断很难说是可靠的,只有通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车的真正优劣。可这在旧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规避风险,买主会把旧车市场上旧车的平均质量作为支付费用的依据。显然,愿意以相当于平均质量的价格出售旧车的,只有劣质旧车的车主,优质旧车的车主会逐渐退出交易。这样,旧车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下降了,买主愿意支付的平均价格相应的下降,从而使得更多的高于平均质量的旧车退出交易。最终结果是,旧车市场上只有最低劣的旧车成交。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旧车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形成了劣质产品淘汰优质产品,最终劣质产品泛滥的市场机制。4、教师的第二职业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让人忧心的状况,很多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家教”这种第二职业上,使得本职工作中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目前教师们家教活动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从部分退休教师的发挥“余热”到在职教师的职业行为变形;从少数教师的私下行为到为数众多的教师公开或半公开的活动;从一般教师到骨干教师乃至知名度甚高的教师也卷入进来。甚至,极少数教师不仅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家教上,而且将自己的教学“精髓”或者“绝活”在课堂教学中藏匿起来,留在“家教”中吸引学生。请用有关理论分析这种现象。答: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主要由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公共财政来源于全体国民的税收,本质上来说,教育事业属于全体国民共同所有。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与所有者之间构成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对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付出努力的程度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代理人的教师对于自己工作努力程度十分清楚,具有信息优势;作为委托人的学生和家长无法时时监督教师的工作,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占有的这种信息优势,为了牟取私人利益,在本职工作之外进行大量的家教活动。最终,影响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得委托人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受到损害五、论述1、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服务,政府对于义务教育服务的提供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请用相关理论分析原因。答:根据产品性质划分理论,教育服务可以划为准公共物品的行列,准公共物品最为重要的特点表现在消费上突出的外部性。对于教育来说,接受教育服务不仅可以给受教育者和家庭带来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收益。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繁荣和有秩序的社会。这对于生活在社会上的所有都有好处,是教育服务的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叫作教育服务的正外部性。虽然教育给社会带来显著的外部效应,但是很难因此直接向享受外部效应的社会公众收取费用。这时,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该介入进来用公共财政资助教育服务,实现对教育服务正外部性的间接付费。不同阶段的教育带来的社会效益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义务后教育阶段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说,给个人带来的收益要大于给社会带来的收益。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情况恰恰相反。更值得强调的是它给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社会收益,而对于个人受教育者和家庭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可能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因此,相对于义务后阶段的教育,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2、引进市场化的管理方法和运作模式是现代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请问构建公共事业发展的市场化环境主要有那些方式?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市场的触角无所不在,公共事业组织作为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不可能完全游离于市场经济规律支配之外。甚至,构建起良好的市场化环境是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在公共事业领域实行资源的多主体投入是构建市场化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公共事业领域是一个提供混合物品的领域,它所产出的大量的是一种兼具社会公益和私人收益的准公共产品与服务。在一些偏重于私人收益的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上,公共财政就不是这些相应部门和机构主要的资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运用市场机制和规则实现这些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就成为公共事业投资来源和经营补偿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扩大公共事业服务范围、提高公共事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必然选择。公共事业机构在经营上的补偿主要体现在事业性收费上。事业性收费是指非营利的公共事业机构在提供产品与服务中,依照有关政策规定收取费用。事业性收费主体与收费对象之间通过收费与缴费形式联结起来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经济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事业性收费主体就具有公共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事业性收费行为既不同于无偿提供公共物品的政府活动,又有别于提供私人物品的企业活动,既要服从政策性,也要讲究补偿性;在实际运作中,既要遵从政府的规定,又要讲求事业的效益。(2)在公共事业领域实行企业化的经营改革有助于促成的市场化环境。通过事业部门和机构的企业化运作,参照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规则,仿效企业的管理模式,使一些传统上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组织逐步走上市场化的轨道。首先,公共事业机构的企业化,主要表现在公共事业机构的经营补偿上。各类公共事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益性和私人收益性方面各有偏重,依赖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的程度也就大小不一,其市场化的程度各不相同。当事业组织的产品与服务私人收益性明显,依托市场实现价值交换的可能性较高,市场化程度就高,该组织通过经营进行成本补偿的能力就比较强,也就是具有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其次,公共事业机构的企业化,还反映在对公共事业的组织改造上。公共事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庞大臃肿的机构和官僚主义,组织的结构就会渐趋演变为类似于政府的科层制管理模式。这一现象,在“官本位”盛行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对经营补偿的需要,使得公共事业组织的运营与管理必须享有较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自主治理,独立运营,自治自立。公共事业领域的市场机制引入,则进一步要求提供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机构,不是按照行政机关的组织模式来管理,而是用企业化的模式来管理。4、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关注公平问题,但是它对于公共事业发展的效率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西方各国对此进行了哪些改革?答:(1)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用于公共事业的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公共事业巨大的开支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沉重负担。对于公共事业发展的效率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福利制度“养懒汉”,市场经济的效率受到损失。个人收入分配的社会化,非工资的福利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工作收入与福利失去激励功能。 其次,公共财政难以为继。国家巨额的财政赤字,政府债台高筑,通胀现象的持续,大大削弱国家调节经济的力量,抑制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从而使国家经济发展受阻。 再次,过于追求均等化的政策措施,导致社会弊端纵生。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普遍性,不可避免地使富人也搭了穷人的便车,享受各种福利待遇,追求公平目标的措施反而带来不公平的结果。 (2)既发挥国家的优势,又不抑制市场具有激励个人努力和冒险所产生的效率,是公共事业领域改革的目标。关键是要在公共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天平开始向提高效率方向倾斜。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私人经济部门中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共服务部门,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模式重塑公营机构的管理。其次,打破公营机构在公共服务上的垄断僵化模式,将部分提供社会服务机构转为私营;公营部门及机构之间也为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展开竞争,形成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以提高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效率。再次,针对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上的浪费和高成本、低效率现象,改变公营部门忽视社会公众的多样化要求。同时,公营部门自身组织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也日益增强,主流的改革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部门的激励。在组织体系内部建立某种竞争结构,通过若干个服务与管理部门提出相互竞争的方案,模拟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选择。 第二,对个人的激励。允许主管人员得到他所节省下来的一部分生产费用,以便使个人有足够的动力有效率地进行生产。激励公营机构的主管人员像私人部门的经理那样行事,用“效率逻辑”取代“扩张逻辑”。 5、试述人际关系理论对于公共事业发展的影响。答:人际关系理论也称为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基本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包括:霍桑实验的主要观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以及群体关系模式,理论基础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代表了当今管理学发展的方向。对于公共事业领域的管理现象,人际关系理论同样富于解释力。(1)“社会人”的观点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意义公共事业组织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专业化组织,其成员大多为受过较高教育的专业人员,他们有获得最大化利益的“经济人”动机,同时,他们作为“社会人”,还要从这些专业化工作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和满足。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运用物质手段的强制力来达到管理目标不被认为是、也不可能成为管理的主要方式,管理者运用这一手段的合法性远不如营利性的企业组织。(2)非正式群体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在公共事业组织这类社会专业性组织中的作用,比一般的工业组织更为重要。因为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领域的各类事业单位中,更容易产生各种以“圈子”形式表现出来的非正式群体。对于公共事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它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人际关系理论使得管理者从理性上认识公共事业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并给予充分重视。这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充分重视非正式群体,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公共事业领域中的应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研究成果提示组织管理者应注意员工较高层次需要的作用,并利用这些需要的满足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各种组织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广泛的应用这一理论。相对于工商企业部门,公共事业领域中的从业者获得“晋升”的机会十分有限,人们很难从工作以外的刺激中得到激励。因此,公共事业领域管理者激励员工,需通过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工作责任心和带有情感性的赏识等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完成组织目标。 (4)群体关系模式在公共事业领域总的应用。根据Y理论的假设,组织管理中应当给成员更多的工作自由,减少对员工的外部管制,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通过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引起的满足作为激励的手段。这对公共事业领域的专业性组织管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事业组织大多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需要每个人为目标、贡献(实际上还有行为)承担起责任。这意味着组织的全体成员仔细考虑其目标和贡献,并为此承担责任。这意味着没有下级;只有伙伴。人际关系理论带来的将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革命性的变革,这在科层制管理方式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它却是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对组织管理产生的客观要求。 在后工业化时期,生产型企业也逐步摒弃了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之上的“兵营式”管理方式,员工个人专业化特点突出的事业单位管理,更应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人专业性和独创性。 六、与课程相关的课外小论文(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