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67066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图”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图”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图”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图”专题复习一、考点分析考点1.地图基础知识【命题角度】近几年高考命题以地图为主、文字材料为辅,借助图像创设情景,注重各知识点与图像的综合,图像信息的隐蔽性更强,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干扰因素略有增加。高考试题不会再单独考查某一地图知识点,而是以综合考查为主。【知识清单】(1)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否则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比例尺的表示方式主要有数字式,如1:50 000 000、1/50 000 000或五千万分之一;线段式,如;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10千米。三种表示方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校园平面图、地震图、旅游图等。关于比例尺缩放的相关知识有:放大后的比例尺=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缩小后的比例尺=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缩小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2)地图上的方向。一般定向法:在没有经纬线或指向标的地图上,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指向标定向法: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应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应该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确定方向。南北是绝对方向,判断起来比较简单。东西是相对方向,判断时要根据劣弧原则确定方向。(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拓展链接】(1)利用经纬网定位。选取几条重要经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网。在复习大洲、大洋及区域地理时(可加上南北纬30、40、50、60纬线及30E、50E、100E、70W、120W经线,中国境内及东亚境内可再详细些),读图掌握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和大洋、重要地形区和气候区等。在复习高中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熟悉重要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产基地、旅游点等。如用北回归线定位其周围的地理事物(图1)。(2)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经过两极点,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如图2);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南极点后,再向北(如图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确定后再讨论(如图4)。两地经度和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如图5);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如图6);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讨论,方法同上。(3)同一纬线和同一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长约4万千米(2R =26 371千米),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弧长)是111千米(4万千米/360)。度数为的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弧长为111cos千米 (为所求纬线上的地理纬度),故南北纬60的纬线长度是赤道的一半。所有经线都等长,长度约为赤道长度的一半,即约2万千米。因此,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l,对应弧长也是111千米。这样,同一纬线和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便可求出。考点2.等高线地形图【命题角度】高考中,从对能力要求看,本考点试题重在对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以及绘图能力进行考查,目的是以此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1年高考命题形式除遵循近年的命题规律外,还要注意某地地理坐标的判定及应用、两点间相对位置的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及应用等。【知识清单】(1)等高线的特点。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程)相同;同图等距: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图上,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同;曲线闭合: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不交不叠: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所以一般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叠(悬崖、峭壁例外)。(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一看数值范围:看极值,辨起伏。读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最大海拔与最小海拔,可估算该区域地势起伏的大小。看大小,辨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边缘密集,顶部稀疏高原地形。看重叠,辨陡崖。陡崖相对高度H可根据公式(n-1)hHHA(A为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大值)估算;崖底处海拔高度H 可根据公式BHB-h(B为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小值)估算。二看延伸方向: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判断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脉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等高线与“示坡线”、“分水线”、“集水线”垂直相交。三看疏密程度: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在同等高线图上,若某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凹坡可通视,凸坡不能通视。在不同等高线图上,不能直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坡度陡缓,而要先根据不同等高线图的比例尺、等高距的差别计算出各自的相对高度,再根据“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比较其陡缓。四看弯曲状况:等高线向数值低处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高处弯曲山谷。正对的两组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鞍部(鞍部是在山脊的最低处或山谷的最高处)。五看闭合情况: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或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介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间的局部闭合等高线,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其数值必定等于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一,等高线内的高度特点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其应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依据“定尺描点连线”三步曲(如图7)。地形剖面图的应用有:确定观测点的通视状况,如视线全部高出剖面线则能通视;在工程建设中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等。【拓展链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与气候结合。山地应考虑坡向的影响,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盆地不易散热,容易引起冷空气和污染物的滞留。(2)与河流结合。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可据此判断集水范围,进而判断流量。山谷常有河流发育,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快。陡崖处可能形成瀑布。(3)与区位结合。水库坝址宜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引水线路的选择应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气象站应建在地势较高、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飞机场宜选址在地势较高、距离城市适中的地方。工厂和居民区区位的确定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从地形条件看,宜放在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农业生产应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陡坡发展林业,缓坡(坡度25)开垦梯田。(4)与生活结合。登山线路宜选择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的地方。野外露营应选择平整的高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不要在山谷、陡崖和河沟底部扎营。考点3.统计资料图表的应用【命题角度】数据、图表在地理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数据、图表能清晰地表达地理事物整体特征以及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地理应用题多用丰富的图表、数据资料来表现地理事实、概念、规律等。这是近年地图考试中常见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知识清单】(1)三维坐标统计图及其判读。三维坐标统计图中常见的是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其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做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图8)的关键: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A、B、C三点都能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总和必然是l00%。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而不像其它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三项要素的值在数轴上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方法:注意每条坐标轴的原点(都为0)与其它坐标轴100%的坐标点相交,要读取某点在某条坐标轴上的数据,先过该点作平行于该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坐标轴的平行线,该平行线与该坐标轴相交的点所反映出的数据,即为该点在该坐标轴上的数据。如果图中三条坐标轴旁有箭头,三个箭头分别表示每条坐标轴上数据递增的方向,过该点分别沿三个箭头的方向做三条坐标轴的平行线,与三条坐标轴相交的点所反映出的数据分别为该点三个变量的百分比数值。(2)变式坐标设计图及其判读。在二维和三维坐标统计图基础上,通过各种变换可形成不同的变式坐标统计图。如风玫瑰图和斜坐标统计图、雷达图等。风玫瑰图是以“玫瑰花”的形式表示各方向上气流状况重复率的统计图形,所用的资料可以是一个月或一年内的,但通常采用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统计资料,其类型一般有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又称风频图,是将风向分为8个或16个方位,在各方向线上按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截取相应的长度,将相邻方向线上的截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的闭合折线图形。判读玫瑰图时应明确坐标中心点的频率为0,离中心处越远频率越高(图9)。判读步骤:图中大小不等的同心圆表示频率,频率高低与同心圆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呈辐射状分布的线段表示方向;根据风玫瑰图形的轮廓线与方向线的交点,可读出不同风向出现的频率,通过比较就可确定最大风频风向和最小风频风向。斜坐标统计图是多项Y轴的二维坐标图的变形。它把其中一个纵坐标方向改为向下,且用斜角表示出来,读图的方法和二维坐标统计图相同。但要注意向上和向下的坐标值变化的情况,读数值时,应注意是取坐标轴的平行线,而不是垂线(图10)。【拓展链接】(1)等温线图的判读。即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判断气温的变化;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判读规律: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北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南半球。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如我国一月份等温线分布密集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有,纬度因素:北方冬季太阳高度小,且昼短夜长。冬季风因素: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南方由于受重重山地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高高低低”规律);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影响等温线弯曲分布因素见表1。(2)等压线图的判读。即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判断气压场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判定风向,分析天气变化。判读规律有以下方面。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天气分析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3)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看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4)海洋表面平均等盐度线图的判读。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受暖流、寒流影响: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5)地理示意图判读。地理要素变化过程示意图判读方法:明确识别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判断其大小变化和重要数据落点位置;根据数据变化或曲线变化规律,提取和推断其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并获取答案。地理要素相关联系示意图判读方法:认真读图弄清题意,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所对应知识,进行联想、推断;利用所掌握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知识验证图形的表示方式。地理要素因果关系示意图判读方法: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联系过程;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方向、线段的纵横关系等提取信息;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地理要素模式或结构示意图判读方法: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6)地理分布图判读。其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自然要素空间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如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如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等。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整体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以与其它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方法是: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或要素;读出图中地理事物或要素的位置(经纬、海陆或相对位置);根据图中的分布信息,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作答。(7)统计图表。主要有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折线图及比重图,或以数据、比值等形式编制的表格。方法是:正确判读各类统计图形的坐标系统,获得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根据数值反映出来的变化、构成特征等,与相应知识联系对照,并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考点4:景观图的应用【命题角度】近年高考中,照片、漫画、图片等信息资料,在地理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因为它们能够较真实地客观反映某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知识清单】主要有自然带的景观图、名山古迹的素描图或图片、断层和火山喷发、典型地质现象的景观图、环境问题图片等。判读方法是: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拓展链接】图像绘制的类型主要是地形剖面图、柱状(或直线式)图、曲线或折线图、圆形百分比图等,还有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洋流分布示意图等。绘图方法为:恰当、准确地设立符合题意要求的坐标系统;按照各类不同图形的形状要求,准确定出绘图点的位置;细心按图形轮廓要求绘画图形,并加以必要的文字数据注释。绘图时应注意:在绘制柱状图时,必须注意柱状体的宽度相等;绘制曲线图时注意用平滑曲线;绘制折线图时两点之间必须是直线,每两条线的接合处要有角度;绘制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时注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黄赤交角度数,黄道面、赤道面、地轴和晨昏线必须交汇于地心。二、复习方法1.系统复习在地理高考中,“得地图者得天下”。地图专题内容的复习应本着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原则,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填图、绘图技能的熟练。(1)抓住地图内在联系,构建框图思维线索。复习中可根据知识间内在联系将单个知识串成知识链、织成知识网,通过清晰的思维线索揭示读图知识原理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这既能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层次上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又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地图基本信息的构成示意图(图11)。又如,地图基本技能的体验活动示意图(图12)。(2)利用图表知识体系,掌握地图判读规律。借助图示表达地图原理规律,以图释文、以图导思,既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原理规律,又能成为学生的再生性知识和策略性工具,从而在各种新情景中顺利实现迁移,以不变应万变。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延伸方向、疏密程度、弯曲方向、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表2)。2.拓展复习(1)完善地图图像系统,形成地图“语言”脉搏。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眼睛”和“窗户”,是人类空间形象思维、地球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形式之一,是空间信息传输的理想工具与空间信息认知的手段之一,更是高考地理命题者和受试者产生“灵感”的蓝图。地图图像包括地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关联图、景观图等(图13)。地图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要素包括有图例、注记、比例尺、经纬网、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固态及动态分布状况等。对于这些地图“语言”信息,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其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地图图像的类归及训练,以达到触类旁通、迁移应用之目的,同时要有图导思维的积极意识,以“图”为“境”,开启地图思维、拓展视野,以“图”为“景”结合地理学习实际,分析知识背景,以图为“镜”反思学习总结、矫正偏差。(2)归类地图系统,构建判读模式。如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建模如下。把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太阳高度线,用等太阳高度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图称为等太阳高度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等太阳高度线图可认为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图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可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则此图是昼半球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三、精题剖析例1:图14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读图完成第(1)题。(1)H地与甲聚落的相对高差约为:A.800米 B.1 500米 C.1 800米 D.2 100米立意分析:本专题在地理选择题中常以等高线图(等深线)、地形剖面图、示意图、统计图、坐标图、景观图等方式呈现,并且以12幅图像材料拖带多道选择题,在题目组之间有一定梯度、区分度。如本题就是立意于考查考生的等高线图的判读能力。呈现方式: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解答技巧:题目考查考生的基本学科素养等高线图的判读。H地海拔高度在2 0002 200米之间,甲聚落的海拔高度在400600之间,两地高差在1 4001 800之间,故选1 500米,也可借助计算公式:(8-1)200h参考答案:B例2:读黄河流域图(图15),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上勾绘出黄河上游两个主要农业用水区域,用字母A、B分别注明。并指出:A是_平原,B是_平原。(2)黄河上游干流沿岸工业、生活用水量大的城市有 _、_、_等。(3)近20年,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什么。立意分析:该题组主要考查考生的区域地图判读、绘图能力以及结合实际分析、判断、解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呈现方式:以综合题形式呈现。解答技巧:本题主要针对黄河流域用水紧张的现实设计提问,现实性与地理性有机结合,第(1)问并不难,但不少考生不善于画图(闭合曲线)和标图(紧靠图示区域),失分者极多。第(2)问需展开联想。耗水量多,一般指大的工业城市,但限定了“黄河上游”,主要是兰州、银川、石嘴山、包头、白银等。黄河下游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河床由于泥沙不断淤积进一步升高,汛期水患严重;二是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是旱季黄河断流。解决办法是:加强中游地区的植树种草、水土保持工作;加固黄河下游大堤,营造护堤林;加强黄河全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管理,节约用水。参考答案:(1)如图16,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河套平原(2)兰州、银川、包头(3)河床进一步升高,汛期水患严重;土壤次生盐碱化;旱季黄河断流。解决办法:加强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固黄河下游大堤,营造护堤林;加强黄河全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四、试题链接 地区试题读某一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17),回答第(1)(2)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能够同时看到其它三地的是:A.甲B.乙C.丙D.丁(2)图中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是:A.990mB.580m C.1 300m D.1 249m参考答案:(1)A (2)D 原创试题1.图18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夏令营在图示区域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沿图中的登山线路行进,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示拟建一火情瞭望台,最佳位置应在何处?同学们为什么把夜晚宿营地点选在图中A处?分别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简述理由。(3)突临的一场暴雨,使位于B处的营员小刘迷了路。请给他一个独自走出深山密林的最佳办法。(4)若考察小组在D处突遇泥石流,四条逃生线路中最佳的是:A.B. C. D.2.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19为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5)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判断A地与B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简述C地农业生产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7)C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20。请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8)D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请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图21,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参考答案:(1)沿线相对高度不够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2)550米山顶海拔最高处,视野覆盖范围最大;位于鞍部,地形相对平坦开阔(3)顺河谷的溪水流向走(4)B(5)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A地降水量大 原因:A地距海更近,受海洋的影响更大;地处山地迎风坡(或者B地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地处山地背风坡)(6)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等(7)不合理 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8)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过度垦牧。/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