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56647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药剂学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A流动性 B.不对称性 C饱和性 D.半透性 E不稳定性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 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A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E增加颗粒大小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 P-糖蛋白 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 E饱和现象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E以上都是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 C地高辛 D诺氟沙星 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 B.小肠 C大肠 D.直肠 E均是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 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 E身体姿势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A.漏槽 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13.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药物 B解离型药物 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E未解离型药物14.有关派伊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A.回肠含量最多B10Vm的微粒可被PP内的巨噬细胞吞噬C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D.与微粒吸收相关E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15.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B.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胆汁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16.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A.片重差异 B片剂的崩解度C药物颗粒的大小 D.药物的溶出与释放E压片的压力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18.pH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方程 B.Noyes-Whitney方程 C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D.Stokes方程EMichaelis-Menten方程19.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速度方程为A. dC/dt=kSCs B.dC/dt=kCs CdC/dt=k/SCs D.dC/dt=kS/Cs EdC/dt=k/S/Cs20.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21.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华法林与氢氧化镁同时服用可提高华法林的血药浓度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药物释放E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22.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23.下列关于药物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A浓度梯度是主动转运的动力B易化扩散的速度一般比主动转运的快CP-gp是药物内流转运器D肽转运器只能转运多肽E核苷转运器是外排转运器24对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A制成可溶性盐类B制成无定型药物C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D.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25.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不变C与pH无关D.随pH增加而降低E随pH减少而减少2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A.lg(CiCu) B.lg(Cu/Ci) C.Ig(Ci-Cu) D.lg(Ci+Cu) Elg(Ci/Cu)27.在溶剂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 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C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D.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E有机溶剂化物水合物W/O型O/W型 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 D.W/O型O/W型W/O/W型EO/W型W/O型W/O/W型56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 B膜孔转运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E胞饮、内吞57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E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无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58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59.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B.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其大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60.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D.可以经肝脏代谢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61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药物与组织结合是不可逆的B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C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D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争结合作用将使药效大大增强或发生不良反应E药物制成制剂后,其在体内的分布完全与原药相同62.一般药物由血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A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B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肝、肾D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肝、肾肌肉、皮肤E肌肉、皮肤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63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64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A.胆汁 B汗腺 C.唾液腺 D.泪腺 E. 呼吸系统65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A.青霉素 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 E乙醇66药物的脂溶性是影响下列哪一步骤的最重要因素A.肾小球过滤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管重吸收 D.尿量E尿液酸碱性67酸化尿液可能对下列药物中的哪一种肾排泄不利A.水杨酸 B葡萄糖 C.四环素 D.庆大霉素 E麻黄碱68盐类(主要是氯化物)可从哪一途径排泄A.乳汁 B唾液 C.肺 D.汗腺 E胆汁69分子量增加可能会促进下列过程中的哪一项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重吸收 D肾小管分泌E尿排泄过度70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抑制A肾小球过滤 B.胆汁排泄 C.肾小管分泌D肾小管重吸收 E药物从血液透析71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 E汗腺排泄72.下列药物中哪一种最有可能从肺排泄A乙醚 B.青霉素 C.磺胺嘧啶 D.二甲双胍 E.对乙酰氨基酚二、判断题1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2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通过黏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避开肝首过效应。3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4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5药物粒子在肺部的沉积与粒子大小有关,一般来讲粒子越小在肺泡的沉积量越大。6药物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7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8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9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10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11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1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13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14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15. 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软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16药物吸收进入体内后均会发生代谢反应。17P450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0%视为同一家族。18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是各种外源或内源性物质灭活的重要途径,它对药物的代谢消除有重要的作用。19通常前体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代谢后转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发挥治疗作用。20硝酸甘油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将其设计成口腔黏附片是不合埋的,因为仍无法避开首过效应。21肝清除率ER=0.7表示仅有30%的药物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循环。三、填空题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或_扩散池。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般为_.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_、_、_等。5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_、_等。6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_、_途径吸收。7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 运送至 的 过程。8某些药物接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_,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_。9人血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_、_、_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10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与药物的_有关。分子量在_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11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_性,另外药物与_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12粒径小于_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_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13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_、增加微粒表面的_及其_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14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_作用,可延长_。15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_、_和_等因素有关。16.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_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_。17.当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则表观分布容积V将比该药物实际分布容积_。18.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这种置换作用主要对_表观分布容积、_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故华法林与保泰松合用时需调整剂量,否则易引起_反应。19.延长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的方法有_、_和_。20.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_,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更强的药物,应注意_问题。2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_,有_现象,只有_型才能向组织转运并发挥药理作用,组织结合高的药物,有时会造成药物消除_。22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_,一般药物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也有的药物以_排出。23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被滤过物质_和_。24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_,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_,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以_表示。25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_,重吸收的方式包括_和_两种,重吸收的特点:_;_。26肾小球滤过的Na+约有65%70%是在_被重吸收的。27如果某种物质的血浆清除率等_ml/min,表明该物质只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也不被肾小管分泌。28大多数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重吸收主要是被动过程,其重吸收的程度取决于药物的_、_、_、_。29药物经肾排泄包括_、_、_三个过程。30分子量在_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31. 吸入麻醉剂、二甲亚砜以及某些代谢废气可随肺呼气排出,该类物质的共同特点是_、_。四、多项选择题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2药物转运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3药物处置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4药物消除是指A.吸收 B渗透 C分布 D.代谢 E排泄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参数吸收数An与( )项有关A.药物的有效渗透率 B药物溶解度C.肠道半径 D.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E药物的溶出时间6BCS中用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的三个参数是A.吸收数 B.剂量数 C.分布数 D.溶解度 E溶出数7以下哪种药物不适于用微粉化的方法增加药物吸收A. 在消化道的吸收受溶出速度支配的药物B弱碱性药物C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D. 难溶于水的药物E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8下列有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溶解性与通透性的差异将药物分成四大类B.型药物具有高通透性和高渗透性C型药物透过足吸收的限速过程,与溶出速率没有相关性D. 剂量数是描述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参数,一般剂量数越大,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溶出数是描述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的影响,并与吸收分数密切相关9以下可提高类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B制成前体药物C制成可溶性盐类D.制成微粒给药系统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10Caco-2细胞限制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不流动水层 B细胞间各种连接处 C细胞形态 D.细胞膜 E单层完整性11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12口服固体制剂申请生物学试验豁免需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为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B主药具有低渗透性C制剂中的主药必须在pH17.5范围内具有高溶解性D辅料的种类与用量符合FDA的规定E主药具有较宽的治疗窗13体外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方法有A组织流动室法 B.外翻肠囊法 C外翻环法 D.肠道灌流法 E肠襻法14.下列一般不利于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不流动水层 B.P-gp药泵作用 C胃排空速率增加 D.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E溶媒牵引效应15.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油水分配系数 B.药物粒度大小 C药物晶型 D.药物溶出度 E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16.被动扩散具以下哪些特征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有饱和状态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17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A药物的多晶型 B.食物的组成 C胃内容物的体积 D.胃内容物的黏庋 E药物的脂溶性18.Caco-2细胞模型主要应用于A研究药物结构与吸收转运的关系 B快速评价前体药物的口服吸收C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转运机制 D.确定药物在肠腔吸收的最适pHE研究辅料以及剂型对吸收的影响作用19.协同转运发生时需要的重要条件有A浓度梯度 B.结构特异性 C部位特异性 D.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 E能量20.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A.解离度 B脂溶性 C溶出速度 D.稳定性 E晶型21.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A.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 B.提高膜的流动性C.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D.溶解拖动能力的增加 E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22下列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药物易穿过皮肤,但脂溶性过强易在角质层聚集,不易穿透皮肤B某弱碱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宜调节pH为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于药物吸收C脂溶性药物的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药物主要通过细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23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A雾化吸入 B惯性碰撞 C沉降 D.扩散24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顺序: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25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损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26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 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过程B生理因素C药物的理化性质D. 制剂因素27药物代谢酶存在于以下哪些部位中A.肝 B.肠 C肾 D.肺28药物代谢I相反应不包括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水解反应 D.结合反应29体内常见的结合剂主要包括A.葡萄糖醛酸 B.乙酰辅酶A C.腺苷甲硫氨酸 D.硫酸30下列关于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的论述正确的是A.药酶有一定的数量,因此可利用给予大剂量药物先使酶饱和,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B.药物代谢的目的是使原形药物灭活,并从体内排出C老人药物代谢速度减慢,因此服用与正常人相同的剂量,易引起不良反应和毒性D.盐酸苄丝肼为脱羧酶抑制剂,与左旋多巴组成复方,可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入脑量31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光学异构体对药物代谢无影响B.体外法可完全替代体内法进行药物代谢的研究C黄酮体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因此口服无效D.硝酸甘油具有很强的肝首过效应,因此通过皮肤、鼻腔、直肠、口腔黏膜吸收可提高生物利用度五、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5细胞通道转运;6被动转运;7溶出速率;8载体媒介转运;9促进扩散;10ATP驱动泵;11多药耐药;1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13药物外排转运器;14.多晶型 15肾清除率;16肾小球滤过率;17双峰现象;18肠肝循环六、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3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4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5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6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之。7.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8影响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9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10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11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12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13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14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15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16为什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延长仅由肾小球滤过药物的肾清除率,但不影响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药物的肾清除率?17药物蛋白结合率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作用强度?18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19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20为什么微粒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在血液中循环时间?21. 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22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可能产生哪些影响?23简述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24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25通过干预药物代谢过程可改善制剂的疗效,试举例说明其原理。26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27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大量饮用清水,尿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8大量出汗或大量失血,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CDCCB;DBABB;DAABD;ACCAA;ABBDD;BCADA;BCACD;DEECB;BABCD;DACBA;DADDA;DABEB;CBDAC;CADBA;BA二、判断题;三、填空题1脂溶性,小,很大2单室,双室3. 0.57.5ym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经口腔黏膜等)5药物及介质因素,电学因素6角膜渗透,结膜渗透7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8慢,蓄积9白蛋白,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10分子量,500011脂溶性,蛋白的结合率12. 7,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13亲水性,柔韧性,位阻14贮库,作用时间15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与病理状态差异16. 全部药量,总容积17. 小18. 低,高蛋自,中毒(不良,出血)19改善表面亲水性,减小粒径,表面荷正电20. 小,安全性21. 可逆的,饱和,游离,缓慢22肾,原形药物23相对分子质量,所带的电荷24滤过膜,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25肾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选择性的重吸收,有限度的重吸收26肾近曲小管27. 12528脂溶性,pKa,尿量,尿的pH29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30. 50031. 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四、多项选择题1.ACDE;2.ACE;3.CDE;4.DE;5.ACD;6.ABE;7.CE;8.ABCE;9.ABDE;10.ABD;11.ABCD;12.ACDE;13.ABC;14.AB;15.ABCDE;16.AE;17.BCD;18.ABCDE;19.AD;20.ABCDE;21.ABCE;22.C;23.BCD;24.C;25.AB;26.ABCD;27.ABCD;28.D;29.ABCD;30.ACD;31.CD五、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2)性别差异:指动物的雄雌与人的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存在的差异。(4)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如妊娠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引起药物体内过程的差异。(5)遗传因素:体内参写药物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可能引起的个体差异等。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药物及剂型从给药部位给药后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5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6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7溶出速率: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8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9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10ATP驱动泵: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11多药耐药:外排转运器对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等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大大下降的现象。1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13药物外排转运器:转运器的一种,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将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如P一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14.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15肾清除率:肾清除率代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肾能使多少积(通常以毫升为单位)的血浆中该药物清除的能力,如肾对某药物清除能力强时表示有较交多血浆中的该药物被清除掉。1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17双峰现象:某些药物因肠肝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该现象称为双峰观象。18肠肝循环: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肝门静脉血的现象。六、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韵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等。2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药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I、期试验中,都需要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参与和评价。3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酌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其特点有: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转运有饱和现象;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耗能量。与被动转运不同的是:由于载体参与,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4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可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两种。ATP驱动泵是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协同转运是依赖另一种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能量对物质进行主动转运,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是钠钾泵或质子泵。主动转运的特点有: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具有饱和作用;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晌;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环境的变化对吸收产生较大的影响。(1)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较高的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吸收会增加,但是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在小肠部位吸收。小肠内运行:可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分泌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面积,有利于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食物的影响:食物不仅能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也可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或不影响吸收。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药物的胃肠道代谢是一种首过效应,对药物疗效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2)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血流量可明显影响胃的吸收速度,但这种现象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肝首过作用: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肠肝循环:对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有影响,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淋巴循环: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3)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部分或全部胃切除、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6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型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剂量促使酶代谢饱和等;制成前体药物等。7药物的浴出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出介质中的过程。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对难溶性药物而言,溶出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出速率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直接相关,当药物在扩散层中的溶解度增大,则可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粒子大小,药物粒子越小,则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大,吸收也加快。多晶型,不同的晶型溶解度不同,其溶出速度也不同,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并会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溶剂化物,将药物制成无水物或有机溶剂化物,有利于溶出和吸收。8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药物的吸收。影响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或)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方法有: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目时间;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9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1)薛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内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4)经鼻给药:鼻黏膜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直肠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脏代谢作用。10(1)生理因素:皮肤的生理情况因种族、年龄、性别、人体因素及部位的差异而有显著不同,其差异主要由角质层的厚度、致密性和附属器的密度引起,由此对皮肤的通透性产生明显的影响。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襄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生理条件会随着年龄和性别而发生变化,胎儿的角质层从妊娠期开始产生,出生时形成,由于婴儿还没有发达的角质层,因此皮肤的通透性比较大;成年人的萎皮肤结构功能不断完善,通透性也在不断地减弱。通常,老人和男性的皮肤通透性低于儿童和妇女。(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能影响经皮渗透性能,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脂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但是脂溶性太强的药物也难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常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这些剂型中释放往往有显著差异。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难以将药物转移到皮肤中,影响药物的吸收。(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促进剂有表面活性剂类,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精油等。11.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机制有:惯性碰撞:动量较大的粒子随气体吸入,在气道分叉处突然改变方向,受涡流的影响,产生离心力,当离心力足够大时,即与气道壁发生惯性碰撞:沉降:质量较大的粒子在气道内的停留时间足够长时,受重力的作用沉积于气道;扩散:当药物粒子的粒径较小时,沉积也可能仅仅是布朗运动的结果,即通过单纯的扩散运动与气道相接触。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吸入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气溶胶剂的特性、肺通气参数和呼吸道生理构造。粒子在肺部的沉积还与粒子的大小有关。生理因素: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可使停留在该部位的异物在几小时内被排除。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呼吸道的直径对药物粒子到达的部位亦有很大影响。酶代谢也是肺部药物吸收的屏障因素之一。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和油水分配系数影响药物的吸收。水溶性化合物主要通过细胞旁路吸收,吸收较脂溶性药物慢。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也是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之一。制剂因素:制剂的处方组成、吸入装置的构造影响药物雾滴或粒子的大小和性质、粒子的喷出速度等,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12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和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较快。13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它不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而是通过实验,根据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容积,它是真实容积在实际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值,所以称为表观分布容积。通过表观分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计算。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14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1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理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向。由于药理作用主要与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如一个结合率低于70%的药物,即使结合率降低10%,体内游离药物浓度最多只增加15%,而一个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0%,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5倍,这时可引起疗效的显著改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16由于只有游寓型才能被肾小球滤过,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降低药物的肾小球过滤。对于仅由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则导致其肾清除率延长。对于同时存在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