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学习纲要题库.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39882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学习纲要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学习纲要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学习纲要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纲要(一)对象任务与教学发展一、填空1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学著作。3席勒以及他的弟子莱茵把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5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6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二、名词解释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2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3教学与教学论:(教学+教学论,观后)4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5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三、简答1简要介绍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大教学论不仅谈到狭义的教学问题,还谈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相互关系和各自的任务,涉及教育制度。因此,确切的说,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教学法等。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题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3你对语文的“工具性”是怎样理解的。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物质性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语文还是思想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4你对语文的“人文性”是怎样理解的。语文的“人文性”是指,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5简要介绍学记。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它以精炼的语言,较全面的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简明扼要的概括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四、论述 1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1949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才逐步恢复起来,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教学论之中。这种理论又称“大教学论”。(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课程论思想,又产生了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理论。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只是课程论的延伸,应该附属于课程论。这种理论又称作“大课程论”。(3)相互独立论:另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加剧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互相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冷静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二: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原理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反过来也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二: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1)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2)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制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3)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三: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二)语文课程性质目标一、填空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2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3“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4“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5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和三字经等合称为“三、百、千、千”。6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作为文选教材成为“四书”、“五经”的补充读物。二、名词解释1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2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和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3语文课程现象: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指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4语文课程规律:语文课程的规律是指在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5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三、简答1简介“四书”、“五经”。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五经: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学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和五经成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五经”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2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1)导向作用(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4)评价作用(5)管理作用3简介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4简介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诗集姓氏5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5简介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四、论述1论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和管理作用。(1)导向作用: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使教育任务明朗化,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有效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推进作用: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教育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使教师在总体上和教学基本思路保持一致,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对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有激励作用。(3)控制作用: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进行。(4)评价作用:语文教学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5)管理作用: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给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标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目标即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2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听说读写、信息输入输出的工具,是人类思想交流的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表现。(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他区别于其它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一切学科的基本属性。其它学科都是把语言作为教学的工具,语文则是把掌握和运用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另外,语文是工具,但不是纯物质的工具,而是负载文化的工具,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的工具,还具有人文性的特点。(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二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的高度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语文素养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三)语文课程设计之一一、填空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决定实行分科教学。2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3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国文课程标准。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为语文。5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是我国建国后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6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二、名词解释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有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课程设计,中观层次的课程设计和微观的课程设计。2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或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3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订的。4“三百千千”:有人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合称为“三百千千”。(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甚广。)5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之一。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写,时间跨度2000余年,选文200余篇,编选体系基本上整体按时代分,同一时代按作家分。影响大,流传久。6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结构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三、简答1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性质: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作用: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 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1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2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规律3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3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语文教材具有(1)德智启迪(2)语文历练(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等功能。4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1)范文系统(2)知识系统(3)实践活动系统(4)助读系统。5 古代语文教材有哪些?我国古代语文没有单独设科,就教育功能来看,识字课本和文选属于语文教材的范畴。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基本特点就是集中识字和韵文化。后来发展到用诗歌选读兼作识字课本,如南宋刘克庄、明末清初王相选注的千家诗,清孙洙编的唐诗三百诗等。汉以后,文选之风盛行。如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宋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谢枋德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肪的古文标注,清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6教师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的方法有哪些?(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在教材研究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2)自组单元,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失去生命力的内容,补充一些时代色彩强烈的内容,保持教材的时代感和鲜活性。四、论述1论述为什么“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1)课程功能从主要关注怎么教转向主要关注教什么。传统教育中,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两个范畴。现在我们主张教什么和怎么教结合起来,以教什么为主导因素。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而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学被课程所控制,课程也逐渐孤立、封闭。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者。(2)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狭窄切艰深,对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基本标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教学大纲关注的是优秀学生,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全体学生。(3)课程目的从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大纲关注的主要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我国课程改革中各学科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指导性文件。2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使用语文教材?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开发、创造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了解编者意图,包括整套教材及其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编辑意图体现在编写体系和整体结构中,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放到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来确定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掌握教材的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是使用教材的科学和艺术的关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第一要素。(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只有熟悉整本书,明确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教学才能成竹在胸。主要表现在单元处理艺术和篇章处理艺术上。要特别注意:1根据教学单元指定学期教学计划。2处理好讲读课文、自读课文与课外自读课文三者之间的关系。3精心设计篇章处理艺术。(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语文教材除课文阅读外,还有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材料,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统一安排。常用的方法有:1目标导向式2比较式3化繁为简,化难为易4突出特点,加深理解5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4)灵活运用,适当调整:教材是相对稳定的,语文教师要灵活对待教材,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主要方法有:1在历史性的教材中注入新的观点2自足单元,显示新意。3适当抽换教材。五、分析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谈谈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答: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深层次的,隐性的爱国行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进一步学习语文的要求。2针对现代语文教育现状,由于语文教学没与规律对接,导致学生不喜欢学语文,对语文失去兴趣,缺乏学习自信心,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3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需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产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促进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有信心且有兴趣学好语文。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训练,树立典型激发学习,教师正面的示范作用。只有这样,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才能使语文学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标准。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认识。答:1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语文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代相结合,体现现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即关注人类,关注自然。例如: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自然需要怎样的呵护,采取什么策略与智慧才利于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等等,从而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3这一标准体现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教材内容的时代气息应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育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语文教育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教育资源,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尊重多样文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展需求。四、语文教学设计一、填空1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3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5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6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名词解释1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订语文教学规划。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4语文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教学价值判断。对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的评价,称为语文教学评价。三、简答1简述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等。2简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3简述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4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1)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3)依据教学内容(4)依据教师素质(5)依据学生特点(6)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5简述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1)多样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创造性原则(5)优化组合原则6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1)简洁美(2)含蓄美(3)缜密美(4)映衬美(5)流动美(6)奇异美(7)形象美7简述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1)测定学习成绩(2)鉴定学习效果(3)检验管理水平(4)获取反馈信息(5)预测发展方向四、论述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其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是共同的习得、体验和创作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2)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成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我们同时要注重开发血色很难过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2论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将会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 二:(1)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自主学习有以下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2)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要素:1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助。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进行有效沟通,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4对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3)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素是相信学生。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因为关注和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需要。其次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师职责的变化。3论述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教学过程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其基本特点是简洁性。教学能够实现这种简洁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美国科学家西蒙曾说过“科学总是把复杂的现象转化为基本的过程”。其中特别是避免了实践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而且对正确的过程从本质上抽象化,概括化。(2)教师的指导性:由认识过的“先闻道者”来指导要认识的“后闻道者”,由实践过的“有专攻者”来训练要实践的“术业者”,就能选择最本质的内容和最科学的方法,高度浓缩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3)教学手段的艺术化: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训练过程,都不是社会实践过程,而是青少年一代对社会发展结果的习得过程。要把这些过程艺术化的再现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而获得。社会愈发展,人类文明积累愈丰富,新生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愈突出,对教育和教育的科学与艺术要求也愈高。教学过程如果不具备这种简捷性,社会就不可能加速度发展。4论述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1)所谓科学性,包括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学规律的科学性,它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规律(2)所谓创造性,是指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教案不是知识的汇集,也不是参考资料的摘抄,而是适应具体情况的具体设计,任何有价值的教案,都具有创造性。(3)所谓实用性,就是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可以把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方法型”教案,把不具有实用性的教案称作“知识型”教案。实用型教案是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教案区别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文章分析和教学论文的主要特征 教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根本标志,是对学生的研究。备课是否研究学生,以及对学生的研究水平,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五、分析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谈谈中国古代治学的过程与规律。答:1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要始于学,终于行,中间经过问,思,辨。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光辉的教育思想之一。2这段话说的是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也不可能了。“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此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实践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这段话就是要求我们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2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论述:“读书使人充实,谈话使人敏捷,动笔使人精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请你谈谈对培根这段论述的感悟与启迪。一.这段话首先分别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三个方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直观价值。然后从更深层次上说出了读书可以怡养人的性情,可以为口语表达增加材料,可以增长人的才能。二培根的这段话,目的是鼓励人们多读书,多动笔。启示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要勤于读书,要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2要养成健康的读书习惯。选择健康的读物,在阅读中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3要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要有质疑问难的习惯。创新源于质疑。5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三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够在独处幽居时,怡养性情;在高谈阔论时,博采众长;在处世判事时,增长才能。(五)识字与写字教学一、填空1我国古代的识字课本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集中识字与韵文化。2古汉语的书面体系与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必须集中识字。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韵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朗读和记忆。4千字文讲了些生活常识,三字经讲了些伦理道德,百家姓只是押韵并无文理,但它们符儿童识字规律,所以广为流传。5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6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斯霞创立的“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最大特点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六)阅读教学(7章)一、填空1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研读过程。窗体底端窗体顶端2从阅读的途径上看,阅读可分为:书面阅读、屏幕阅读和网上阅读。3窗体底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33333 阅读方法包括默读、精读、略读、朗读。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5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为终极目标。6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形式可分为:消遣性阅读、学习性阅读、参考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7学习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阅读形式。二、简答1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情境教学法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什么?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材、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3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1)勤于读书的习惯(2)健康读书的习惯(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4)质疑问难的习惯(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4 精读训练要注意哪些问题?(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2)咬文嚼字,融会贯通(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法5网络阅读的优势表现在什么地方?(1)阅读资源的丰富性(2)阅读方式的便捷性(3)阅读活动的主体性(4)阅读过程的互动性(5)阅读环境的开放性6网络阅读的弊端有哪些?对象的芜杂性、内容的随意性、技术的依赖性、费用的制约性、注意力的散乱性。7网络阅读的形式有哪些?(1)主题性网络阅读(2)延伸性网络阅读(3)创造性网络阅读(4)交互性网络阅读(5)随意性网络阅读8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知识(2)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9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有哪些?(1)教师范读(2)学生单读(3)学生齐读(4)学生分角色读10略读训练应注意哪些问题?(1)把握大意,抓住重点(2)提高阅读速度三、名词解释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7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8 默读:是与朗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法。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理解,不需要朗读那样将文字转化为口语,用扣、耳作媒介,再进行理解。9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活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10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计算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四、论述1论述良好的阅读习惯问题。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1)勤于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阅读生活化,习惯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天天阅读,每天必读。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2)健康读书的习惯:现代读物很多,选择健康的读物是一件大事。语文教学就是要选择文质兼美的读物来读。在阅读活动中还要注意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身心的关系,注意光线明暗,采用正确姿势,选择阅读环境,保持精神集中,获得最佳心理状态。(3)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阅读中引发的深刻思考,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所得。(4)质疑问难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能否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应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它工具书,并传授查阅的知识和方法。2举例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兴趣需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阅读的目标和意义。当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和主动要求时,阅读兴趣也就产生了。所以,要以明确的目标激发阅读兴趣,再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2)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语文教师应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慎重选择教科书,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范围要大一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化。把一种事物当做美来追求,才会产生兴趣、热情和意志,才会为之奋斗。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位美,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3举例论述阅读教学的重点分析包括哪些内容?重点分析。包括特点,要点,难点和疑点。任何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突出重点。特别是精讲部分一定要抓住重点。特点,即一篇文章中使用其具有存在价值的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本质特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特殊的视角、特写镜头推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背影,使其因鲜明的特点,在一堆写父亲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要点,即能够显示文章主旨的精华所在。例如师说的要点有二:一是教师的作用。二是教师的标准。教学中必须抓住对学生有用的要点。难点,即有关文章主旨而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需要教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需要精讲的地方。例如为学中的难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由记叙向议论过渡的范例。难点的确定,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体系的把握。疑点,即文章中有关主旨而又需要加以辨析的地方。例如马说中,韩愈强调发现人才的重要是可取的,但其方法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只要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疑点是随处可见的。解析疑点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佳途径。4、论述阅读能力构成的要素有哪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1)阅读感受力: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2)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获取其意义的能力。(3)阅读欣赏力: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观,要求驱遣想象,反复涵咏,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4)阅读评价力: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得失进行理性的鉴别和评判,实现价值判断。(5)阅读迁移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思辨和批判,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迁移,文本向实践的迁移,促进个性完美发展(6)阅读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阅读,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五、分析1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想法。 1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是能力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教育从简单方面来说,就是能力训练的自动化过程,也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2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等等。3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有作息规律的生活,才能有强健的体魄。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天天阅读,勤于思考,不断学习,才能扎实掌握所学的知识,探求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而不断的完善自己。所以,良好的习惯对人意义重大,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结合上述论述阐述阅读教学中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教科书编者”为什么要我们读这些文本,是课程设计的任务。2“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读这些文本,是教学设计的任务。3“文本”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中介,文本作者告诉我们文本中讲了些什么,是怎样讲的。4“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要活动是学生的阅读,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5“对话”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3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结合这一论述谈谈阅读兴趣的含义和意义。一:阅读兴趣,指的是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二: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知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初始阶段,是由需要所产生的兴趣,可以成为“理趣”。“好之者”可视为兴趣产生的中期阶段,是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可成为“情趣”。“乐知者”可视为兴趣形成的高级阶段,是由审美所产生的兴趣,可称为“乐趣”。 三:教师通过明确阅读目标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可以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欣赏、品位美。使学生的阅读兴趣由“理趣”发展为“情趣”,最后升华为“乐趣”。阅读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乐在其中。(七)写作教学一、填空1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的重要表现。2作文教学,学生写作积累材料的基本途径是: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3学生作文的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窗体底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4444作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5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联想的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6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简明,即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不刻意雕琢。二、名词解释1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想象程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3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4选材:是指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安排,是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筛选的过程。5谋篇布局:是指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所选的材料进行恰当的组织安排,使之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6快速作文能力:是在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的写作技巧。7 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段训练,又称小作文,是为培养写作的某种能力而进行的各种局部的片段的专项练习。8写话训练:又称语段训练,是向写段落、写篇章过渡的重要环节,是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9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方式。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10供材料作文:是一种半命题作文,它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三、简答1简述作文的审题能力审题就是分析研究文题,理解、把握文题的含义,明确文题要求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准确理解文题含义:包括文题中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2)弄清写作的要求:作文时要弄清对写作方法、角度、题材等要求。2简述作文的立意能力。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往往是在审题的过程中实现的。立意的高下决定文章质量的优劣。教师在指导立意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要选择典型的材料,挖掘这些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并在文章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立意要做到以下要求:正确、深刻、新颖。3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有那些?(1)关联式想象作文。(2)扩展式想象作文(3)延伸式想象作文(4)假想式想象作文(5)寓意式想象作文(6)科幻式想象作文4记叙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1) 写清楚(2)写具体(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5说明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1)抓住事物的特征(2)掌握说明的顺序(3)语言准确平实6议论文训练的要点是什么?(1)指导学生立意(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3)表达准确严密7作文批改的几点要求是什么?(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2)多批少改(3)内容兼顾形式8作文讲评方式有哪些?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9写作技能训练包括哪几个部分?(1)审题能力训练(2)立意能力训练(3)选材能力训练(4)谋篇布局能力训练(5)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训练(6)遣词造句能力训练 (7)修改文章能力训练10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什么?作文是写作练习,作文教学是写作训练。叶圣陶说:“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即学生的作文是写作练习,而作文教学就是写作训练。四、论述1论述作文教学的育人训练。一:育人训练师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裴炎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修养,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等内容。二:育人方面现状来看,存在问题有:(1)言之无物(2)虚假连篇(3)思想庸俗三:应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四: 1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2作文指导要全面,既指导作文,亦指导做人。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要善于通过批改和讲评,对症下药,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论述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写作训练,说到底就是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越具体,越全面,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生动,越丰富,越有价值。(一)善于想象与联想。想象是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大体可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通过想象,可以提高学生选材构思能力,使内容丰富,思路开阔,形象生动。训练想象的方法很多,例如,改写、扩写、续写等;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心智活动,是由事物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活动。联想的方式主要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二)深入地思考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由表及里的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三)全面、辨证地看问题。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周密性。3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哪些阶段? 写作教学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评改,互相沟通。(1)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拟定写作训练目标和设计写作教学计划,是提高写作教学速度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每次写作训练前,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训练目标,引发学生感受和表达的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明确了,就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在这一阶段,教师根据作文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取材、构思、行文、修改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进入作文状态,动笔写作,并自觉地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阶段包括两个步骤:一写前指导。二作文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方式以个别为主。(3)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最高境界是,每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情感的交流。1作文批改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