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446006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果实累累狡黠(ji)婆娑(su)坦荡如坻B旁溢斜出干涸(h)刹那间(sh)浮想联翩C生意盎然(ng)诓骗打折腿(sh)彬彬有礼D光彩熠熠麦秸(ji)挑剔(t)押苗助长2 .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欧阳修)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B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范仲淹)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欧阳修)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张岱)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 . 同鹳雀楼一样,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也是我国有名的楼阁,许多文人都为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下列诗文原句与楼阁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B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C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鹳雀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少粤港澳三地居民第一时间体验了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便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居民体验便捷”。B“别在那儿偷偷笑了!”“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两个句子属于感叹句。C“幻灭”“莫名”“情愿”“意图”都是动词。D“历史悠久、阳光明媚、前途远大、猿鸟乱鸣”这几个短语的类型不相同。5 .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n)校补(jio)哽咽(yn)磐石(pn)B重荷(h)深邃(su)归省(xn)不惮(dn)C炽痛(ch)踱步 (du) 气氛 (fn)祈祷(q)D亘古(n) 嗥鸣(ho)惬意(qi )蓦然(m)6 . 下列各项,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跳往助之A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C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D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7 .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能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还能说古道今、褒贬讽喻。对联之美,美在工整。对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对应部分的词性、短语结构相同。请你运用所学的词性和短语的知识,给这副对联的下联选出正确的顺序( )南京名园“瞻园”中的一副对联: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顺序已打乱):树边红雨 小苑西回 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尧天舜日。ABCD8 .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海燕这篇散文诗的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有母亲,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海燕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B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总体结构是总-分-总。C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D白杨礼赞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不平凡既是作者用来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二、字词书写9 . 把下面的名言工整地抄写在方格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现代文阅读(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残梅张守民我注意那丛榆叶梅至少也有十几年光景啦,而且是从一次买粥开始。某年的一春日晨练后,我照例来到大杂院门口买早点。跑动之中发现,不远处正绽放着一团火红的鲜花,近前一瞅,一丛榆叶梅正浓艳地盛开着。只见那花儿,一朵朵欢腾雀跃,一对对精彩纷呈;藉红色的花瓣,舞动中飘逸着娇嫩;金黄色的花蕊,含蓄中满透着清新。不经意间,一份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伴随着隐约可见的高贵和靓丽竞相显露,让人赞叹不已。花儿是美丽的,但其生长环境却几近丑陋。榆叶梅的西南两向,是一片高矮不等,破烂不堪的棚户区;榆叶梅树根处,紧贴着一堵歪歪扭扭的废弃砖墙;而榆叶梅驻足的三四平方米旮旯内,则乱七八糟地堆放着一些杂物,就连向上的空间也被堵了个正着。但它那并不粗壮的几枝树干,仍从残墙断壁的挤压里倔强地长出,将一团团粉红的花朵举向天空。我站在那愣神半天,居然忘记了买早餐。突然,北侧传来叫卖声:“大米粥啦,大米粥!”循声望去,只见一大嫂,三十几岁,着白围裙,手拿铁勺,正站在大铁桶前,而身边是几个买粥人。我近前一看,那粥真是诱人,羊脂玉似的大米粒,红宝石般的红豆粒,参差错落,漂游浮动在乳汁一样的米汤内,而且清香四溢。我随便问道:“这粥好吃吗?”一位老者说:“好吃,真好吃,买吧!”随后,又悄声说:“她是个残疾人,咱们都帮帮她。”后来听那老者说,这个女人为给丈夫治病,把老家房子卖了,最后人财两空,带着孩子来这里以卖粥为生,为省钱,租住在一间煤棚子里。今年四月一个清晨,我又来街口买粥。此时,正是赏梅季节,但小树内却断枝横陈落英满地满树不见一只花影,其问,有一株榆叶梅还被拦腰折断。赶巧又遇上那位老者他告诉我昨夜刮了一场大风大院许多树都被吹倒了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就在清洁工人拽开榆叶梅断枝的一刹那那种皮连著筋、筋扯著骨、浆液进飞、枝断叶落的惨烈直看得我心惊肉跳的,烦躁至极,而那棵残枝树桩上的六七个小花骨朵,更是让我心生怜悯。之后两天没见残疾大嫂出摊,再后来的三天出差中,心里总是惶惶的。第六天一早,我急急地来看榆叶梅。没等站稳,就听到一声稚嫩的叫卖声:“大米粥啦,大米粥!”噢,哪来个卖粥的孩子?循声望去,只见北侧空地上,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正站在大铁桶前卖粥呢,直觉告诉我,那肯定是残疾大嫂的女儿。这时,那老者正在问话:“孩子,怎么是你卖粥啊,你妈呢?”女孩小声说道:“妈妈生病了。”还未说完就哭了起来。“啊,病了,很重吗?”“嗯,起不来床了。”这时,买粥的常客又到了不少,大家的目光一起投向了女孩。现场静极了,没人说话,只有女孩那低低的抽泣声。好一会儿,只听老者喊道:“大家伙快买粥吧!”所有人这才反应过来,争先恐后地抢着买粥。这时,那位老者帮忙打粥,两位大妈帮助收钱,也不知是谁开的头,一元钱一碗的粥,扔下五元钱就走,后来又变成十元一碗,再后来就是五十元一碗,一百元一碗,一会儿工夫,粥桶便空了,后到的人就直接捐款,我把兜里的钱也都捐了出来,只一会儿,就收到厚厚一沓钱,光百元大钞就二十几张。女孩急得只喊:“不行的,妈妈会打我的!”那位老者把钱装进她兜里说:“孩子,这是大家的一点心意,收下吧,别害怕,我和两位奶奶送你回家。”随后,他又面向大伙说道:“谢谢大家了!”并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完,他们三人领着女孩,推起粥车,朝小区外走去。随着三老一少的渐行渐远,北侧空地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那丛榆叶梅正花开灿烂,欢快热烈。其中,有一朵最漂亮的大红花,恰恰来自那棵榆梅残枝。熙熙晨光里,在众多榆梅花的簇拥下,那朵大红花愈发从容自信,引人注目,全无半点的娇羞和胆怯。10 . (小题1)第节在文中有何作用?11 . (小题2)下面句子中的“举”字用得很妙,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其精彩之处。但它那并不粗壮的几枝树干,仍从残墙断壁的挤压里倔强地长出,将一团团粉红的花朵举向天空。12 . (小题3)选文以花喻人,请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说明。13 . (小题4)选文最后一句话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衔着春光飞来开春了,布谷鸟叫着,农人开始插秧播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鸟儿仿佛季节的时钟。小时候,我们把燕子当作家鸟,它们生长在每家每户的堂屋里,与我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一点不认生,知道农家的茅草房子就是它们的家。燕子们挑选中意的人家筑巢和善积德、代代忠厚。燕子们认准了这一家,年年晚秋去了南方,到了柳芽萌动之时,它们依然会回到这里。建燕子窝是很费工夫的事,它们从河边或者池塘边,一口口衔来稠稀适中的黄泥。一个春天,一口口的泥层层叠叠得粘在一起,燕子窝就垒成了。燕子窝也是一件艺术品,它们形态各异,是美的建筑。不知不觉,几只燕子就从窝里伸出了头来,叽叽喳喳的,等着爸爸妈妈啄来吃食,它们一个个永远吃不饱的样子,也像我们小时候腋窝底下永远夹着一个煎饼一样,边玩游戏边咬一口。奶奶是非常和善的人,对家中的燕子窝自然十分呵护。受奶奶影响,不用她说,我们也从来不会去捣燕子窝。年年春天,我们都盼着燕子们回来,燕子们叽叽喳喳叫时,我们四五个孩子也是叽叽喳喳地围着桌子吃饭,一碗粥、一张煎饼、一盘素炒土豆丝或者素炒萝卜丝、一碟小咸菜,我们吃得香喷喷的。燕子也似乎成了我们家里的一员。等有一天,那些燕子不再叽叽喳喳了,那就是一窝燕子长大了,它们一只只飞出去,去另一个屋檐下做窝。奶奶会说,等你们长大了,也会像燕子一样,都飞到远方去。那时候我们还不能理解奶奶说的远方在哪里,也不会放在心上。然而,当我们一个个长大,真的都离开了家大哥到百余里外的地方上班,二哥、我和弟弟都走上从戎的道路,到了千里在外,这才忆起奶奶的话。雏燕们在窝里有时候也争来争去,不小心就会挤下来一个,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根木棍把燕子送回窝里。它们离开窝,也像我们跑远了找不到家,等着奶奶或者母亲唤我们的小名,这才恍然从忘了时间的游戏里抬起头,赶紧往家里跑。燕子们起得早,勤劳人家也有早起的习惯。奶奶早起先去菜园里采来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父亲早早起来提着水桶去井边打水,母亲是三更半夜就起来了,她要先摊完一盆玉米或者地瓜糊子的煎饼,然后还不能耽误天亮去生产队里上工人勤春早,只有在这样的人家,你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日子贫苦却津津有味,一点也感觉不到物质匮乏的焦虑。奶奶的和善、父亲的宽厚、母亲的勤劳都是遗传到我们身上的最好的品质。燕子们也是在晨光里出门,或是筑巢,或是去为雏燕们逮蚂蚱等昆虫,它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劳作,才能维系一个家庭的繁衍生息。燕子们出门,我们几个孩子也会背着书包开始去上学。在熹微的晨光里,我们高声朗读,每一篇文章都背得滚瓜烂熟,偶尔扭头看看窗外,电线上的燕子也排成了一队,叽叽喳喳上早课一般。有意思的是,有的人家懒惰,晚起床,早睡觉,燕子从南方回来时,就不在那一家做窝了。还有的人家,嫌弃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一竿子把燕子窝给捣了。它们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人家再也没有燕子来住。大概是因为没有燕子早晨催促着起床,一家子人也越来越懒,日子过得越发不如人意。一户人家的家风和性情,燕子是能感受到的。如今我生活在城里三十多年了,见到的燕子越来越少。去年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去北京门头沟采访一位做古建修复工程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也是古建的设计,二楼的走廊是开放的,雕梁画栋的梁椽间,他给钉上了一些木板,为了方便燕子做窝。那三五十个燕子窝里,有的是一对在里面,更多的是三五只六七只雏燕在伸着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老家。他说,燕子都是有记忆的,它们也在寻找祖先居住的老屋,或是那些貌似古老的建筑,而后安下它们的家。此时,又是一个春天来了,燕子们又要回到北方了,伴着桃花杏花的盛开。我记起多年前诗人苗得雨的诗句:“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来。”节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3月22日 15版)14 . 有人说,文章的标题富有诗情画意,请谈谈你的看法。15 . 咏物抒情(或托物寄意,或以物喻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文章这一特点的理解。16 . 选文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第段划线句子议论、抒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品析。17 . 品析选文第段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划线句子,赏析“奶奶们”的语言魅力。(链接)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贾平凹一颗小桃树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选自晋书)18 .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A出:殚其地之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食:谨食之设酒杀鸡作食C更:更若役是日更定矣D说:故为之说爱莲说19 . 把下边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_20 . (甲)文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陶侃都关注民生,请结合两文画线的句子,说说他们关心百姓方式的异同。五、句子默写21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根据课文默写上下句。(8句任选6句填写).关关睢鸠,_。(诗经关雎)_,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地一为别,_。(送友人)_,长夜沽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怜身上衣正单,_。(白居易卖炭翁)谁见幽人独往来,_。(苏轼仆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坐观垂钓者,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理解性填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题破山寺后禅院中“_,_”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宋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注)这首词是词人结婚自后至二十三四岁居住汴京时所作。22 .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的画面。23 . 自选角度赏析“眠沙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句话。七、语言表达24 . 阅读下面的表格,写出两条结论。(2分)八、作文25 .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