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备人思达.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13021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5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备人思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备人思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备人思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惠 阳 区 职 业 技 术 学 校备 课 本专 业:班 别:12秋市场、物流、服装、汽修1、2科 目:语文任课教师:余思达2012至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第1课(单元)主题1、我的母亲2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过 程与方法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2、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材分析重 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难 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前准备 上课前,准备好二首歌曲,一是阎维文的母亲,二是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一首钢琴曲给母亲的信。一首诗孟郊的游子吟。教 学 内 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三、深入探究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明确:四个方面(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2、写作顺序: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四、重点研习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六、总结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板书设计 1 我的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乐于助人,宁愿吃亏坚强善良,热爱儿女深深“影响”了我作业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老舍的文章,此文比较通俗易懂,文笔细腻。通过老舍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塑造了母亲的人物形象及这样一位母亲对老舍的影响,再有就是老舍对母亲情感的抒发。全文以情为出发点,比较能落实好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整节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通过文中字里行间细腻文字的品读去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尤其是一句“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学生们。他们从文中相关的语句品读中领会到了老舍母亲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老舍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这些情感也调动了学生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于是在小练笔中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把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感恩在笔下流露出来。学生们在自己的表白中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提升了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第2课(单元)主题好雪片片2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过 程与方法1)能够采用快速阅读方法整体感知课文;2)能够通过抓住文中关键句和把握文章重点段落,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将目光聚焦于被人忽视的社会角落,从中发现出被人忽视的美来。教材分析重 点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2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将目光聚焦于被人忽视的社会角落,从中发现出被人忽视的美来。难 点1. 学会善意的对待他人,为别人送去一片温暖。2. 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象征意义,学会体察他人的善意,发现身边的美。教前准备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一 导入新课(5分钟)出示稻盛和夫照片,提问:图片中的人你们认识吗?他是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他和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并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他就是稻盛和夫。在接受我国著名电视栏目杨澜访谈录的访问时,稻盛和夫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入视频剪辑)区区100日元,让号称日本“经营之圣”,身家以百亿日元计数的稻盛和夫泪流满面。这是因为,这100日元里蕴含着人间最伟大的爱。而这爱将稻盛和夫带到了“幸福的顶峰”。在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这样的爱。请看课文好雪片片。(ppt打出课题)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8分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锻炼整体感知能力】1.请你采用快速阅读方法,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回答:文章题为“好雪片片”,事实上,文章写的是自然界的雪景吗?如果不是,那写的是什么?(文章在第几段才提到雪的?)2.你觉得文中的流浪老人和“我”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觉(学生自由回答,教室选择有代表性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 三 品读课文,探究研读(20分钟)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感觉,下面请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让我们的感觉有据可依。1流浪老人【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1)首先,找出文中描写流浪老人的关键语句,填写下表,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了老人怎样的特点?衣着外貌睡态生活中山装、毛衣、皮鞋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嘴巴微张,甜甜的表情白天蹲坐在街边,轻轻摇动手里的奖券;夜晚找一个干净挡风的走廊,“甜甜的睡觉”;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明确: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贫穷、孤苦、笨拙的特点。2)对于这样一个流浪老人,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或:刚才还有同学谈到他善良。请问,在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一件是卖奖券时将奖券装进红封套;一件是老人为“我”扣扣子。3)这两件事情,是否带给你一些触动?请听老师配乐朗,勾划出带给你触动的句子。A第一件事: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明确: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衣服、奖券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的缓慢、笨拙、艰困和态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显了流浪老人内心的美好、对善良的坚持。B 第二件事: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明确:这一件事主要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小结:两件事,作者写法不一样,前详后略,前者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后者重在写“我”的感受。这两件事充分展现了流浪老人慈父般的胸怀。2.“我”【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我”的心灵世界,体会“我”的善良和“我”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样善待他人。解决教学难点】1)对这样一位生存环境恶劣但却坚守善良的流浪老人,“我”和其他人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2)“我”对老人除了同情,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明确: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小结:“我”敏锐的感受着老人带来的“温暖四处流动着”,感动着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从老人那里感悟到“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在这些感受、感动、感悟里,“我”从同情老人的处境到感动于老人的善良与真诚的关怀,到尊重老人、和老人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3)讨论: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是一个善良并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人。3.讨论:好雪片片的含义。老人和“我”,两个来自平凡世界的普通人,却始终坚守着善良的品性。这正是搭建起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那么,这样一个关于善良和爱的故事,与课文的标题“好雪片片”有什么联系呢?请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好雪片片”的象征意义。明确:好雪:善良、温暖、爱本文主旨: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大爱无痕”,需要我们用心发现。四 拓展讨论(10分钟):身边的“好雪”你是否发现了你身边的“好雪”,请畅所欲言。教师补充:08年5.12地震后捐款的乞丐(他,一名南京街头的普通乞丐;他,曾在地震期间捐款三次感动无数国人;他就是被人亲切称为“义丐”的67岁老乞丐徐超),还有北京奥运会默默付出的志愿者(可爱的志愿者,以他们辛勤的工作和热情的笑容,成为奥运会上令人难忘的一道风景线)。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微尘”集体(“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品牌。在所有获奖者中,“微尘”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因为它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已,不知道它到底代表了多少人,究竟是由哪些人组成,然而它却是最让我们感动的。从明天起,我们不妨尝试去做一个“微尘)。板书设计 好雪片片流浪老人 肮脏 孤独 善良 乐观“我” 富有同情心 善良作业学完本文后,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则心得笔记。教学反思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第3课(单元)主题卖白菜1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1、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弄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精读课文,分析形象,品味技巧。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教材分析重 点浏览全文,梳理课文思路。难 点分析形象,品味技巧。教前准备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一)、导入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著名作家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解析:环境、情节、人物形象2、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什么?解析:交代社会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3、小说的人物描写有哪些?解析: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教学过程(二)旧知新用:1、阅读小说,划出小说情节发展各阶段。解析:开端(第19自然段):年关已近,为贫困所迫的母亲下决心卖掉原本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那三棵白菜。发展(第1026自然段):母子俩去集市卖白菜的过程。结局(第2731自然段):因为我多要了买主的一毛钱,白菜被退回,母亲流泪了,这眼泪让我终身难忘。2、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解析:70年代极度贫穷的农村,将近年关的时候。3、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解析:母亲是一个善良、坚强、诚信的人。(三)、研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A、阅读小说开端部分并思考:1、“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解析: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解析:犹豫不决苦着脸、心事重重、时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无可奈何叹息、瞥一眼、锁定、端详痛下决心终于下了决心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解析:表现母亲家庭的极度贫困、窘迫,衬托母亲的坚强。2、为什么我会为母亲卖白菜的决定而哭?解析:因为那三棵白菜原是准备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家庭,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大的盼望; 还因为这些白菜是我和母亲亲手种植、侍弄的,我对这些白菜有着深厚的感情。3、“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为什么这里要详细地列出白菜的数字?解析:表现我对白菜的珍惜之情。B、阅读小说发展部分并思考: 1、“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骂道:穷种啊!然后她就颠着小脚,乍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沟底,将那棵白菜抱了上来。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断了,但还没有断利索,有几绺筋皮联络着。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对我的打骂和我的哭泣表现了什么?解析:表现了这几棵白菜在我、在母亲甚至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家里唯一可以变卖的东西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贫困。哪些词语表现了白菜在母亲心目中的分量?解析:颠着小脚、小心翼翼、十分匆忙、抱2、“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这段文字刻画了一个 非常挑剔 的老太太形象。小说为何要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 解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叠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解析:表现了极度贫困中的人们对每一分钱的重视和谨慎。C、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1、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解析:母亲是因为儿子多要了买主的钱,非常羞愧,所以流下了眼泪。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诚信的高贵品质。2、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解析:这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性,无论如何贫困,她都能挺过去。3、母亲“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里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责备、失望、伤心、痛心、期待。4、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解析: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板书设计作业拓展思考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教学反思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第5课(单元)主题我的空中楼阁1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学习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的写法,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并能学会模仿运用。过 程与方法通过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写作”三位一体的诵读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使他们进入到文章的境界中,体会一种远离喧嚣功利社会的态度,理解作者旷达美好的情怀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教材分析重 点理解文章结构难 点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教前准备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一)导入:同学们,如果让你们设计自己的小屋,你们该怎样设计呢?大家再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作者,又怎样设计自己的小屋的呢?从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小屋角度发问,并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逐步扩展。从而进入到文章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生活方式。(二)明确学习目标: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节知识要点:能正确运用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法,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并能学会模仿运用。2、学生抄写,从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运用六步教学法抄。教学过程托物言志: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2.运用运用六步教学法读,学生齐读重点段落,品味这种手法在文中的运用。3.扩展延伸:课堂练习对比阅读,用运用六步教学法练,评。对比刘禹锡的陋室铭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在立意与写法上的异同。学生思考并写练习,教师评讲,明确:相同点:都是写作者的居室 ;都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不同点:体裁不同 ;表现的精神追求不同; 陋室铭以写室内生活为主,本文以写四周环境为主 ;陋室铭批判官场的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含而不露。4.联系高考作文:明确托物言志手法在作文中运用的好处。5.课堂总结: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设计小屋(物)志 我山玲珑自生活方式 的树轻灵然生活环境 空花开阔独独立人格 中李光浪漫立美好事物 楼乐路幸福安心灵归宿 阁薇夜朦胧静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小作文。教学反思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第6课(单元)主题离太阳最近的树1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过 程与方法掌握速读的要领,能够运用“筛选”式阅读法、跳读法在快速阅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中心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教材分析重 点1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难 点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前准备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阿里)的风光,引出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导语:这里是地球的第三极,是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这里高寒缺氧,“鸟兽绝迹、驼马遁形”。然而,即使是在这里,也曾有生命昂然不屈,那就是西藏阿里唯一的绿树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 一、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并回答问题1红柳是什么样的?结局如何?2请学生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二、跳读课文,感受红柳形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过程1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语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简析: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2)“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4)“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简析:以上3句运用比喻,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2抓住关键词,归纳红柳形象特点,感悟红柳精神,体会作者珍爱生命的感情。关键词句表现手法形象特点作者情感环境酷寒 缺氧珍贵、固住流沙、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枝叶花微笑拟人根像巨大的章鱼脚爪如同冰山如盘卷的金属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比喻3红柳的结局如何?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体会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1)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2)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3)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4)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简析:文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红柳被砍伐后触目惊心的形象,蕴涵着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强烈的忧患意识。4作者着力描绘红柳形象,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吗?简析:不仅仅是为了歌颂红柳,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四、跳读课文,了解挖红柳事件,体会蕴涵在文章平静的叙述下的深刻意义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1)“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2)“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3)“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4)“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2抓住关键词分析,理解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简析: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关键词(特点)作用队伍浩浩荡荡衬托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工具铁锨、镐头、斧、高技术的炸药工作量可怕工期几天时间、漫长突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可悲劳动力最有力气的男子汉,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3人们为什么要挖红柳?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4你怎样看待司务长算的这笔“帐”?简析:司务长只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去算这笔帐,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没有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最残酷的报复。5文章详细记叙“我”和司务长的对话有何作用?简析:司务长那副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美被毁灭,可悲!毁灭美而不自知,尤其可悲!6小结:本文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借着平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作者为我们唱响了一曲悲歌为红柳傲然不屈的英魂而悲,更为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而悲。五、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这一曲悲歌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教学过程1比一比,想一想:30年前的阿里,人们为了生活需要而伐尽了高原唯一的绿树;60年前的苏联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了整整872天,后来城中弹尽粮绝,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饿死。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列宁格勒人没有为了生计而砍伐一棵树。2列举过去我们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荀子:人定胜天毛泽东:战天斗地其乐无穷矛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3学生自由讨论:以“人类是主宰”这样的观念来指导人们对自然的行动,是否恰当?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配合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无节制开发等行为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灾难频至的画面)4教师总结: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反思人类过去在环境问题上那种“人定胜天”、人类是主宰的错误观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所有物种生而平等,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全体生物。即使现在地球已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从整体上与人类抗衡,人类也没有权力自封为地球的主人而对其他生物生杀予夺。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为顺应自然,谨慎地改造、利用自然,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共同发展。板书设计作业找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想一想我们能为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做些什么?就此问题写一篇倡议书(或环境调查报告)。教学反思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第9课(单元)主题哦,香雪2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教授整体领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过 程与方法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教材分析重 点掌握整体领悟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难 点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教前准备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一、导入新课1.老师提问:一分钟能做什么?(学生众说纷纭)2.教师:一分钟,我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我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我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教学过程二、作家剪影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通过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去了解作者,不做过多讲解。三、了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四、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一)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明确: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二)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明确: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三)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四)“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明确:“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五、赏析人物形象(一)整体感知人物形象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这些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2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3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明确: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明确: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明确: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真纯、尊严、执著与坚毅。(二)鉴赏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1分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明确: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2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教学过程3.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1)第71自然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2)第74自然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3)第75自然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板书设计大山火车变化?追求“北京话”:情感(依附)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怕不怕犹豫坚定头巾、法卡:物质(享受)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追求失落作业根据香雪用40个鸡蛋换取一个小小的铅笔盒,被列车带出30余里,夜里又独自走30多里山路回家的事例,进行合理想象,然后写一篇小作文:1香雪回家后父母会怎么说,伙伴会怎么说,香雪会怎么说?2成为大学生的香雪生活会是怎样?3根据香雪现在的性格,40年后再访她,她会生活得怎样?4“我”与香雪比,缺少了什么?教学反思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教学内容第10课(单元)主题项 链2课时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过 程与方法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认识那个虚荣浮华的资本主义社会。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材分析重 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赏析本文的结构艺术。难 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前准备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教学过程二、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母亲颇有文学修养,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 1871年,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俄)、欧亨利(美)并成为“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三、整体感知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1)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2)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3)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4)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丢项链识项链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讽刺(主要是讽刺)同情赞赏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4、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