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456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3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二、朗读并赏析:1.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断句,听范读,学生再读。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3.逐句分析上阕:(1)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景语)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提问:如果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这样来处理好不好?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2)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情语)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 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情语)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噎: 阻塞。(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4)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景语)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 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个“念”字一直贯注到下阙别后心情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念”以后都是作者的想象,就的虚写。)小结: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板书:上阕,离别中悲痛4.逐句赏析下阕 (5)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6)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 (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晓: 早晨。 提问:为什么“杨柳岸晓风残月”会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7)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8)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小结: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板书:下阕,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三、写作特色: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四、总结: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五、布置作业:背诵(时间允许可当堂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