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3577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把握文章的关键句,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3赏析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4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际,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 1 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2赏析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难点】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自主学习】一、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相传是左丘明所著。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左传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还善于以婉曲细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并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二、关于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夯实基础:(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氾(fn)南佚(y )之狐 夜缒(zhu) 而出 阙(qu)秦 杞()子 逢(png )孙 (二)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课后习题二)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三)结合课文注释,准确理解并积累下列词语:1、解释并掌握加点的词语: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 唯君图之 (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如果没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 肆其西封。 (延伸,扩张)2、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无能为也已 ( 已 通 矣 :了 )共其乏困 ( 共通 供 : 供给 )秦伯说( 说 通 悦 : 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 通 智 : 明智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看看是哪一种语法现象: 烛之武退秦师。(使撤军、退兵,动词使动用法) 晋军函陵( 驻扎,名词作动词 ) 夜缒而出( 在晚上,名词作状语) 越国以鄙远(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若不阙秦 (使亏缺,动词使动用法)4、掌握重要的虚词 (1)以 (常见义项:认为,以为; 用;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介词,拿,用,凭;介词,凭借身份,按照;介词,把;介词,在时候;连词,用法相当于“而”,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等关系;通“已”。)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常见义项: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等关系。)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 (3)之(常见义项: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指示代词,这,此;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一般不译。音节助词,无义。) 许之 ( 代词,这件事)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行李之往来(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4)其(常见义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或“自己的”;指示代词,那,这,那样,这样;其中的;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恐怕”、“或许”、“大概”;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可”;表示反问、期望或命令,可译为“难道”“还要”等;连词,相当于“如果”“假设”;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助词,起强调作用;助词,作为形容词词头,无义。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君知其难也 ( 代词,它的 ) 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 吾其还也 (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状语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体会不同的特殊句式的不同特点: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贪求的土地呢?5、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失掉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四、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全文讲述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说退秦军的故事。【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详细分析:烛之武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战术,循循善诱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秦伯对自己的疑虑,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完全从秦国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紧接着深刻而全面地对当前形势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亡郑与保郑对于秦国与晋国的利害关系;再接着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的软肋,以实例暴露了晋国的用心与野心。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使秦伯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戒备,从而最终促成秦伯退兵助郑的决心,及时而有效地解除了秦晋联合攻郑的危机。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伯,概括而言就是两点:一是处处为秦着想,二是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烛之武说秦师最关键的一点是“阙秦以利晋”。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 【巩固提升】回忆初中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本文进行比较,从中你能归纳出哪些高超的游说艺术?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险将至矣。可见,烛之武头头是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这叫曲线救国。 邹忌从妻、妾、客人的阿谀之词“小题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也使齐国夺得人才乃至发展先机。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岂敢倚老卖老?烛之武早有言“无能”,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此二者谙习“良药蜜口更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听”之道。事实亦如此,良言一声三冬暖,冷语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优 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步步深人,层层逼紧。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因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隐忧国之清明;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心理),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烛之武、邹忌游说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游说时要不亢不卑,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