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过关检测 粤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984311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过关检测 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过关检测 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过关检测 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现代德国哲学家斯播格耐在他的名著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们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西洋14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中国18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邹一桂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只是一种技巧,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他并且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他说“似此如何成画”?他若是生在今日,简直会不承认西洋传统的画是画,岂不有趣?这正可以拿奥国近代艺术学者芮格所主张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而中国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其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选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空间意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14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将透视法的知识用于绘画,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B.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C.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不是像希腊雕像、埃及墓中甬道、伦勃朗油画中的风景,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艺术空间。D.西方画体现出来的空间意识是画家的眼睛从固定角度出发,集中在一个透视的焦点,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答案C解析A项,“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错,文中没有这种说法;B项,“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错,李成采用的是西方的透视法,他的画体现的并不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D项,“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错,这不是西方画的特点。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段从斯播格耐西方之衰落开篇,斯播格耐在文中谈到埃及、希腊及欧洲近代文明的空间象征理论给作者以影响,作者以此来考察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B.两段首先介绍了西方在14世纪将透视法引进绘画、建筑领域,而中国画家邹一桂则认为西方这种通过透视而产生的绘画“不入画品”,而真正能入画品的画,是采用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C.第段具体介绍了“以大观小之法”,即从一个角度,俯仰观照宇宙万物,空间万象,这也就是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D.全文通过比较的手法介绍了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西方的不同,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作者对中国诗画的魅力,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解读到了极致。答案D解析“中国诗画的魅力”错,文中没有谈到这一点,属无中生有。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西洋画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所以不能成画,而中国画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B.采用西洋透视法的画家视线是固定的、直接的,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而中国画家的视线不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的、转折的。C.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而中国画则不然,其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支配。D.西洋画画参天的大树、树外人家、远山流水一定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而中国山水画家却移远就近,将大树和树外人家、远山流水画在一个平面上。答案D解析A项,“作者认为”错,是名画家邹一桂的观点;B项,“固定的、直接的”错;C项,“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错。二、古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7分)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帝深纳焉。(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 乡曲:粗鄙的乐曲。B.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 不节:无节制。C.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 雅知:一向知道。D.令皓卒死,更立贤主 卒死:突然死去。答案A解析A项,语句中说“不修名行”也就是不注重修养品行博得名声,后半句是被动句,如果理解为“不被粗鄙的乐曲称道(赞赏)”显然讲不通。“乡曲”应为“家乡、故里的人”之意。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B.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C.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D.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答案C解析从句中关键词来看,“上疏”应该是一个词语,在古代指的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不能断开,所以A、B两项断开是不正确的;比较C、D两项,区别在于“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的停顿位置,只要仔细审读语句含义,就不难发现D项的停顿是错误的。原句的标点应为: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品行名声。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绳之以法,深得百姓爱戴。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载二千余人。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认同其看法。答案C解析“用木材建城”错,是在船的四周以木栅为城;“城上可以骑马往来”错,应是船上可以骑马往来。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4分)(2)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4分)参考答案(1)州郡征召王浚为河东从事,州郡中有不廉洁的守令,都闻风自行引身离开。(2)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来使江神害怕。船舰规模的盛大,自古没有。解析(1)关键点为“辟”(征召并授予官职)、“自引”(自行引身)等词语和定语后置句。(2)关键点为“惧”(使动用法,使害怕)、“舟楫”(借代手法,代指船舰)等词语和介词结构后置句。参考译文王浚,字士治,是弘农湖人,家中世代为二千石的官职。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浚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浚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州郡征召王浚为河东从事,州郡中有不廉洁的守令,都闻风自行引身离开。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指着王浚,告诉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浚。后王浚为征南将军参军,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浚为人志向太高,奢侈无节制,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浚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一定可以任用的。”后王浚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后任巴郡太守,此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孩多不愿养育。王浚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不久盗贼张弘杀了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调任王浚为益州刺史。王浚设下计谋,全部杀掉张弘等贼人,因功封关内侯。王浚在任,怀柔安抚招来的不同习俗的人,用威严信用待人,境外异族,大多前来归附投降。王浚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一向知道王浚有非常的谋略,就暗中上奏,挽留王浚,于是又一次任命王浚为益州刺史。晋武帝谋划讨伐吴,下诏让王浚修造舟舰。王浚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开四道门出入,船上都能来往跑马。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来使江神害怕。船舰规模的盛大,自古没有。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不久晋武帝拜王浚为龙骧将军,监管梁益等地的军事。当时朝中大臣都劝阻攻打吴国,王浚就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如果今日不伐,形势变化难以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另立贤主,文武官员各得其所,那么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武帝内心十分同意并采纳王浚的意见。(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8.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9分)(导学号50750020)减字木兰花 宋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减字木兰花 宋蒋氏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注洞房:幽深的居室。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1)王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3分)参考答案暮春(春季)。“落红”“(垂杨)飞花”。解析抓住关键词“雨湿落红”(红花经雨打落在地上),“(垂杨)飞花”,然后根据自己对各季节特点的把握去分析。(2)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比喻,以流水喻车声;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动静结合,“朝云横度”“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词的上片“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3)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离别之苦;“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解析抓住词中含有“飞花”和“飞鸿”的词句,概括它的特点,分析外在形象;结合注解,分析内在形象。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16分)(导学号50750021)库尔勒的秋天 徐迅 库尔勒的秋色实际上是胡杨林点染的金黄秋天到来,万木萧瑟,许多树叶都在秋风里无声无息地飘落,沙漠上只有胡杨林一树树繁华。黄得像花,黄得灿烂绚丽至极。远远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胡杨林在阳光里火焰一般地燃烧,如凤凰涅槃,尽情地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又仿佛在用无比华丽的金色,把它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热烈而辉煌,即便躯干佝偻,或斜或倒卧,那枝头金色的叶片依然保持一种生命的激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面前的胡杨林不是一棵棵树,而是徘徊在沙漠里的一个个神灵。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这是个因出产香梨而著名的地方,梨花那千万朵雪白的花瓣肯定也在沙漠里制造出了许多的惊艳,但在我们的面前,只有流沙压着流沙,一个圆弧套一个圆弧形的沙漠,青色的戈壁和干涸的草原。虽然重重叠叠的沙漠里会有露出头的骆驼草,虽然戈壁滩上稀稀拉拉的有一些矮小的、不知名的挺着倔强脑袋的灌木丛,虽然草原的边缘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一些未被摘落的棉花。但这些植物在沙漠的风里徒然增添的只是一种“肃杀”之气。给我感觉最为强烈的就是塔中植物园了,在有着上百种植物的人工园林里,我第一次认识到花棒、地肤草、切莲等许多植物,但除了褐红的扫帚样的地肤草像火烧云一样落在地上,所有的植物在秋天里都显出了破败之相。偌大的园林宛如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户人家,园庭衰微,亲人半零落那些美丽的名字还在,只是已寻找不到他们的模样了。在通往库车的一条叫“盐水沟”的公路上,我们欣赏到了一大片“雅丹”地貌的独特风景质地坚硬而呈浅红色的岩石,经年累月,已被大漠狂风雕刻成了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形象。盐水沟里最为典型的是“小布达拉宫”景点,很多人欢呼雀跃地在那里拍照留念。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尊苍鹰一般的雕像,心里却布满苍凉,觉得它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漠之鹰,因褪去生命的所有装饰,一下子变得筋脉贲张,骨骼嶙峋。我看它那神态,只觉它一头深深扎入了沙丘,似乎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在寻找什么;一头又高高地指向蓝天,仰天长啸,呼唤大地苍生。狂沙吹走了一切,时间对抗着时间,雅丹地貌展现出来的岩石造型就如胡杨林的化石,如暮年的胡杨林,把库尔勒的秋天涂染得肃穆而悲壮。在库尔勒,我还听到了关于香梨的凄美的传说。说有一位名叫艾丽曼的少女骑死了九十九头毛驴,翻越了九十九座大山,引来了九十九种梨树,结果只有一棵梨树与本地野梨嫁接成功,但当地的巴依(地主)吃了喷香的梨子,竟不让少女给别人传授栽培技术,还要独占梨树。遭到少女拒绝后,巴依恼羞成怒地唆使狗腿子砍倒梨树,残害了少女。待第二年梨树根长出了青枝,乡亲们动情地把梨树栽遍了库尔勒的千家万户。胡杨树的悲壮,香梨的凄美,在库尔勒的秋天里猛然让我有着说不出的忧伤行走在“半城梨花半城水”的库尔勒城,我突然又感觉库尔勒城的天空一下子显得高远而明亮了起来。一条穿城而过的美丽孔雀河,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使得库尔勒城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湿润,那么优雅和安宁。满街的香瓜、香梨、葡萄,高耸的楼房,整洁的街道,一排排成荫的绿树,这沙漠绿洲上城市的一切与内地的城市毫无二致。而在它身旁,那一片面积约有九百八十平方公里,被称为国内最大内陆淡水湖的博斯腾湖,仿佛成了库尔勒巨大的肺叶,在明净而有节奏地呼吸着。星罗棋布的小湖、浓密的芦苇和成片成片的野莲之上,翻飞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水禽。幽蓝的湖水远衔天山,近接沙海,或水浪滔滔,烟波浩荡,或波光潋滟,湖天一色,茫茫大漠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灵秀自然地融为一体我们乘坐着快艇在湖里飞快地行驶,湖水温润着我的面容,芦苇模糊了我的视线,我觉得自己灌满风沙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一次洗礼。但嬉戏在博斯腾湖里,我还是不停地想起挺立在茫茫沙漠浩瀚戈壁上的胡杨树,想着风沙不停地吹打着它的肌肤,使它很快有了深深的皱褶,并很快让它不得不裸露出斑斑驳驳、满身疮痍的树干和光秃秃的树枝。然而,胡杨树有多高,根就会有多深,它总是以一种悲壮、雄浑和恢宏的气度巍然屹立,并且扎根在库尔勒人的心灵深处!寒风吹落着胡杨树的树叶,库尔勒一年的秋天就过去了。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以胡杨树为主线,集中笔墨描写胡杨树的生存状况,抒发了对胡杨树精神的赞美之情。B.第段最后一句的“徘徊”一词赋予胡杨树以生命动感,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内心的激荡起伏。C.作者面对塔中植物园的破败之相,无限伤感,因而离开此地,前往盐水沟欣赏那壮美的景色。D.胡杨树的悲壮美与香梨的凄美交相辉映,赋予库尔勒秋天厚重的内涵,叩击观赏者的心灵。E.第段描绘孔雀河、博斯腾湖的美景,突出库尔勒城的优雅、安宁和灵秀,富有艺术感染力。答案AC解析A项,“以胡杨树为主线,集中笔墨”有误。C项,“无限伤感”于文中无据;“因而”强加因果,于文中无据。10.为什么嬉戏在博斯腾湖里,“我”还是不停地想起挺立在茫茫沙漠浩瀚戈壁上的胡杨树?(4分)参考答案尽管博斯腾湖让自己灌满风沙的心灵在库尔勒得到了一次洗礼,但是茫茫沙漠浩瀚戈壁上的胡杨树更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它的悲壮、雄浑和恢宏的气度,它的巍然屹立,已经扎根在库尔勒人的心灵深处,也扎根于“我”的心灵深处,足见胡杨林在“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解析此题探究作者不停地想起胡杨林的原因,尽管身处博斯腾湖,但胡杨林的顽强生命力让人震撼,让作者时常想起。11.文章第段,作者为什么说“如果没有胡杨林,我想库尔勒的秋天一定是荒凉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分)参考答案(1)秋天里的胡杨林灿烂绚丽,给库尔勒的秋色点染金黄,把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得热烈而辉煌,依然保持着一种生命的激情。这些,使得库尔勒的秋天拥有了亮丽的色彩,从而不再荒凉。(2)库尔勒秋天中其他景物呈现出衰微、破败之相,胡杨林却以一种悲壮、雄浑、恢宏的气度巍然屹立,增添了库尔勒秋天的生命色彩。(3)库尔勒人具有胡杨树的精神,建造了优雅、灵秀的库尔勒城。而库尔勒城装点、丰富了库尔勒的秋天,使得库尔勒的秋天不再荒凉。解析这是对关键句子的理解,需要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原因。胡杨树增添亮色,使这里不再荒凉;增添了库尔勒秋天的生命色彩;库尔勒人具有胡杨树的精神。1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我久久地凝视着一尊苍鹰一般的雕像,心里却布满苍凉,觉得它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大漠之鹰,因褪去生命的所有装饰,一下子变得筋脉贲张,骨骼嶙峋。我看它那神态,只觉它一头深深扎入了沙丘,似乎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在寻找什么;一头又高高地指向蓝天,仰天长啸,呼唤大地苍生。答案示例(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丰富的想象)。将岩石雕像比喻(想象)成苍鹰,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扎入”“指向”“寻找”“长啸”“呼唤”等词语赋予岩石以人的神态、动作,活现出苍鹰那悲壮的生命激情,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库尔勒景观的苍凉的内心感受。(2)运用传神的词语描写景物。如运用“振翅欲飞”“扎入”“指向”“寻找”“长啸”“呼唤”等词语以动写静,使岩石雕像充满生命活力与激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苍鹰的生命形态,表达了作者苍凉悲壮的内心感受。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并将其结合原文描述所写内容,最后揭示句子的表达效果或抒发的情感等。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鞋服管理大师”是一款运行在智能手机上的APP,管理者不必亲临现场,只需,便可以轻松“掌”握全局,获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2)李军从小就有指挥才能,经常带着一帮哥们儿出去玩打仗游戏,在他的一番下,总是把对方打得稀里哗啦,被大家誉为“常胜将军”。(3)皇家马德里队有万夫不当之勇,我们在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还需要找一个很好的教练来,方能在三个月后的对决中取胜。A.运筹画策运计铺谋运筹帷幄B.运筹帷幄运计铺谋运筹画策C.运筹帷幄运筹画策运计铺谋D.运计铺谋运筹帷幄运筹画策答案B解析“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侧重于后方地点。“运计铺谋”,运用和施展计谋,侧重于具体处事。“运筹画策”,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侧重于事先计划。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答案D解析A项,关联词语残缺,“无论”后面没有相应的“都”,在“必须”前加“都”。也可以在“大专生”前加“还是”,在“本科生”前加“抑或”,然后在“必须”前加“都”。B项,词语误用,把“得以”改成“得到”。得以:指借某事物而能做某事;能够,可以。“得以”前面一般有“使”来搭配,比如“充分发扬民主,使每个人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出来”。C项,动宾不搭配,“刻画语言”应为“分析语言”。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A.B.C.D.答案D解析题目提供的句子,明显是一个总领句。剩下的六个句子存在着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葫芦是果实葫芦的形状成熟后可做容器使用这种容器的历史久引用典籍印证这种说法。是一个总结句。16.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猴面鱼”的特征。(每一点特征不超过5个字)(5分)猴面鱼,因头部像猴子而得名,它不仅脸型酷似猴子,而且也长着像猴子一样的厚厚的嘴唇。它有一双机灵的眼睛,在海底活动时,一旦发现“敌情”,会立即钻进岩洞里躲藏,动作敏捷,极像猴子。它离开水也能呼吸,大个的甚至可以离水35小时。猴面鱼居住在寒冷的北方有大量石缝的岩石区,是一种冷水性鲫科鱼,在低于15度的水温中才能生存。猴面鱼的生长速度比大部分鱼类要慢,所以寿命也比较长,一般为18岁。参考答案头部像猴;动作敏捷;能长时离水;冷水中生存;寿命较长。17.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要求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70字),向没有见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的内容。(5分)参考答案这幅漫画的标题写在画的左下方,叫“乌鸦救人”。画的正中间画了一口井,井里有一个站在水里的人,井壁上有梯子。在井口的地面上有两只正衔着石子往井里投的乌鸦。五、写作(5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某知名电视台在固定的“与经典亲密接触”节目中,邀请部分文化名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作阅读指导。下面是各位专家对如何阅读经典的建议:漫画家:读连环画,图文并茂,印象深刻。作家:读原著,通过文字发现感悟作品的真情善意和美好。影视家:观赏视频,看得有趣,看得轻松。表演艺术家:最好是改编为课本剧并组织演出,亲临其境,感受真切。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关键词:“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现代汉语词典)古今中外的公认的名著在本次写作中可以列入“经典”的范围。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关键词:“经典+如何阅读经典”(可选阅读经典的方法:读图+读原著+观赏视频+改编演出)本次材料作文必须在“阅读经典”的范围内写作,否则视为离题。学生所选素材必须属于“经典”范畴,要避免把对“经典”的理解无限泛化。本次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如何阅读经典”,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重点阐述阅读经典的方法,学生可以赞同漫画家、作家、影视家、表演艺术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建议,也可提出自己的个人建议,只要内容围绕“阅读经典的方法”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