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科学技术工作计划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1950170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长期科学技术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长期科学技术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长期科学技术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长期科学技术工作计划目录一、区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二)战略目标1、远期目标(年)2、阶段目标(年)(三)基本思路二、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一)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品(技术)1、电子信息领域(1)微电子技术(2)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4)计算机及软件技术(5)半导体照明(6)汽车电子(7)信息安全2、新材料领域(1)生物降解材料(2)高科技防伪材料(3)生物医用材料(4)新型建筑材料(5)其他高性能材料3、环保与节能领域(1)城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城市节能技术(3)环保设备(4)环境监测与治理4、生物医药领域(1)疾病诊断与治疗(2)血液制品技术(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1、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凸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2、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3、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二)打造“创新的空间”,加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集聚1、依托张江,建设知识创新基地2、大力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三)以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建设为抓手,推动创新高地建设1、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力度2、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四)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合力机制1、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2、推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3、推进研发服务支撑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五)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1、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2、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六)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1、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法规的落实2、制定相关科技及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一、区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区建设、深化“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为主线,深化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功能凸现、内涵深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使之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提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将区域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区域竞争优势,确实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二)战略目标根据国家、市科技发展战略,结合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发展的目标。1、远期目标(年):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转,中小型科技企业集群化发展,若干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根据市要求,逐年提高区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区域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33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500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达到30家,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左右,基本建成知识创新区,成为立足、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教中心区、创新型城区和知识经济密集区,成为重要的创新基地。2、阶段目标(年):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财政科技专项投入总量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区域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165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220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达到10家,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4%左右。(三)基本思路围绕把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区的目标定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坚持聚焦国家和市科技发展战略,聚焦创新基地,聚焦自主创新企业,聚焦创新型人才,发挥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落实“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核心理念,以“三区联动”为重要突破口,坚持“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进一步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展优势产业和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早日建设成为知识创新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二、区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一)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品(技术)1、电子信息领域(1)微电子技术重点研发高性能微处理器CPU/MCU、通信电子、有线或无线通信传输设备、电路交换或接口功能设备、消费类电子片上系统芯片(SOC)、智能卡芯片等。(2)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重点研发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PLED),重点攻关快速反应型高分子电阻器,以及发光材料合成工艺、器件制备,建立具有自主研发部件和关键设备能力和知识产权的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产业及其产业链,带动相关材料、行业发展。(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重点研发新一代无线宽带多媒体数字通信和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力争主导制定相关国内标准。(4)计算机及软件技术重点研发无线局域网加安密接入设备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服务;重点研发交互式虚拟应用系统平台、嵌入式宽窄带视讯交换系统、网络交互式视频通讯系统、多媒体分发网系统等计算机服务;重点突破LINUX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动漫设计、信息安全、家庭网络核心SOC平台、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创新技术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重点研发数据库及用户系统软件、金融分析系统、集成电路芯片分析验证系统、证券行情分析与服务系统等。(5)半导体照明开发对LED器件的主要指标进行自动测试、分选的装置,满足LED器件生产厂的需求。(6)汽车电子重点研发开展汽车总线技术攻关、汽车导航和安全系统服务、电子和液压制动系统、初定和底盘控制系统、电子空气悬挂系统和传感器等。力争在汽车动力总线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7)信息安全重点研发新一代信息安全技术。2、新材料领域(1)生物降解材料重点研发“一步法”低成本聚乳酸的制备,形成产业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2)高科技防伪材料光学高分子新材料及其防伪应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进高科技防伪产业的形成。(3)生物医用材料重点研发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材料。(4)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建筑材料的绿色制造及绿色节能型建筑材料。(5)其他高性能材料对纳米单体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高分子材料的环境友好技术、新型纤维材料(聚乳酸纤维)等先进功能材料和技术进行开发与应用等。3、环保与节能领域(1)城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综合改善技术、城市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污水的高效处理与安全回用技术、城市水质安全保障技术设备和药剂、城市节水技术及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提高相关技术和装备的适用性,形成适用于我国城市水资源特点的应用技术体系。(2)城市节能技术开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与城市新能源、节能(电、水)技术与水(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攻关。(3)环保设备研发活性氧废气净化设备,发展以绿色产品设计、清洁生产、废旧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的环保设备技术。(4)环境监测与治理开展对生产与生活等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液体、气体、固体等污染物或污染因子,以及对生态系统指标进行的测试和检测等;重点开展对城市市容、城市环境卫生、水污染、危险废弃物等领域的环境治理、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4、生物医药领域(1)疾病诊断与治疗开展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愈后诊断高灵敏、高特异诊断试剂的开发。(2)血液制品技术开展人造代血浆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3)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重点研发医用射线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直接数字化成像装置系统、移动式射线机等。(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依托区域内大学、大厂、大院、大所资源优势,着力于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产业能级的提升,按照“两个优先、两个提升”的产业发展方针,着力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朝着科教主导功能方向转型,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全区经济总体又好又快发展。1、优先发展知识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知识型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聚焦五角场战略,重点发展创意产业,积极引进品牌培训机构,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增加。研发与技术服务。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为有效抓手,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机构,培育发展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服务市场,承接国内外研发外包业务。以市开展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为契机,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对外开放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为企业提供研发技术服务。创意设计。充分运用滨江地区近代工业遗产和大学周边区域资源,积极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发展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传媒设计、时尚设计等领域,整合区域、企业和产品品牌,把建设成为规模最大、能级最强的创意设计中心之一。教育服务。依托区域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做实教育服务园区的平台功能,引进扶持中外著名教育集团和职业培训、中介服务等机构,重点发展教育培训、教育中介服务、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逐步扩大留学生服务规模和服务层次,力争成为的品牌教育服务集聚地。科教商务。以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大连路-控江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技术、人才、创业资本、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共享,重点发展商务办公、知识产权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努力建成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教特色中心商务区。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体系建设,以研发设计为引领,打造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电子信息。扶持一批重点项目与核心企业,建立若干行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形成从设备研发设计到内容开发应用的产业链。环保节能。依托区域高校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强势学科,以及污染控制、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的科研优势,围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等循环经济重点环节,重点发展水净化及循环利用研发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发技术、节能与绿色建筑、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技术等领域,加快建设环保节能产业载体和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保节能科技产业集聚地和服务中心。新材料。依托复旦、同济与中科院、上科院等国内外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在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建设新材料科技园。重点发展以纳米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医用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聚乳酸(玉米塑料)、芳砜纶纤维技术等为突破口,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光机电一体化。整合滨江产业布局,引进和发展内外资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数字医疗、先进光学器件、新能源等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支持理工大学国家级科技园整合有关都市型产业园,打造光机电一体化研发基地。三、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凸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简化科技型企业认定手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火炬计划、创新基金以及各类创新支持项目;支持企业联合大学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通过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降低科技型企业研发成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加快企业创新步伐。2、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和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积极组织优势企业申报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市重大科技项目在优先布局,力争每年有12个国家级科技项目或市的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落户,对落户的国家级科技项目和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给予重点扶持。3、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和技术供给发布,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科研人员主动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加强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全面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以科技招商的形式促成区与外省市的产学研合作。“”期间,争取建立35个不同领域的产学研成功合作模式。(二)打造“创新的空间”,加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集聚1、依托张江,建设知识创新基地。以知识创新基地纳入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小组协调管理范围为契机,充分发挥区域内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科教人才、资源集聚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基地开发建设,加快知识商务中心的开发建设,加速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重点打造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创意传媒产业基地,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使知识创新基地成为开放、集聚、辐射的自主创新高地。“十”期间,完成知识创新基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关工作。2、大力推进科技园区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按照“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功能凸现、内涵深化,形成各自的品牌、特色和产业集群。支持复旦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科技园、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国家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加大对财大科技园(财大财经服务产业园)、电力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和复旦软件园等专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把科技创业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火炬”创新创业园。(三)以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建设为抓手,推动创新高地建设1、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力度。以战略性产品(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为载体,引进和培养对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科技领军人才。设立知识创新区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鼎元资金),用于资助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创业、紧缺人才和海外人才引进开发等。2、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以区域内中职、高职和成人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市级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为支撑,以中国()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和公共实训体系,培养出一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四)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合力机制1、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以知识产权园建设为依托,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服务类企业,夯实服务平台的基础,提高其综合服务功能,将其建设成为集专利、商标、版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展示和交易中心,同时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2、推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抓住国家新一轮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以及区域内部分科研院所改制和国有企业调整转移的契机,结合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以纺织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为抓手,推进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积极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环保和现代设计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到年,基本建成现代纺织、软件、环保和现代设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推进研发服务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的开发建设,促进高校先进适用技术向企业转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中心的运作机制,推动其与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发展。4、建立科技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体、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补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通过实施统借统还、扩大政策性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规模、设立专项融资担保基金等模式,每年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设立1亿元规模的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导和扶持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支持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争取到年有3家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五)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1、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一是要以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和科普进社区为重要抓手,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形式,继续开展面向青少年和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提高青少年和居民的科学素质。二是以院士风采馆为基地,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两院院士的丰富资源,举办院士科普讲座,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通过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三是在高校中开展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科普活动,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创业意识。四是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促进职工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五是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科普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2、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鼓励大学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制定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财政扶持办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继续办好“知识”创业投资论坛、创业大赛和创意大赛等活动,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精神;继续拓展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融资渠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服务,提供项目推荐、融资路演的通道,创造与风险资本实现对接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实现快速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和市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各方创新资源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形成新思想迸发、新创造层出不穷、新企业繁衍生息的创新型生态环境。(六)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按法定程序,制订和修订与科技规划纲要实施密切相关的地方性规定以及产业政策,通过规章、政策规范科技行为,为知识竞争力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与法制环境。1、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法规的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和市的有关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政府资助科技创新、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信用担保、科学普及等法规。同时结合区情,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2、制定相关科技及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研究科技创新相关政策,重点包括促进产学研结合、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区的配套管理、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的跟踪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等。同时,制订相关产业政策,鼓励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