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观沧海》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89998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观沧海》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观沧海》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观沧海》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3.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4.理解本诗的写景和抒情方法2学情分析 学生为初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诗歌的基础,对一些诗歌的赏析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一些基本概念如“意象”也已基本掌握,本课可据此让学生多自我探究多锻炼他们学习和欣赏诗歌的能力。3重点难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曹操何许人也?”请大家凭你的第一印象简单说一说。生:奸雄、奸诈师:大家对曹操的印象普遍不是太好,但是毛主席却对曹操推崇 备至,在他的诗词中有很多赞颂曹操或其作品的句子,接下来咱们就来看一首他写的浪淘沙北戴河(展示ppt 读)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1954年夏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师:大家看红色字体部分,从中我们知道毛主席所要歌颂的曹操的作品是?生:观沧海师:为什么?生:东临碣石师:这是观沧海的生:地点师:很好,那么魏武是?生:师:魏武就是魏武帝曹操,他生前是魏王死后被其子曹丕追谥为“魏武帝”。接下来大家就把自己想象成魏武帝,站在碣石山上向东而望,一起来观沧海。(板书 观沧海曹操)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首先一起来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展示ppt 读)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2.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3.理解本诗的写景和抒情方法4.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活动3【讲授】作者简介 三、作者简介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曹操其人(展示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下面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活动4【讲授】四、读其情 同学朗诵,师点评,朗诵,学生齐朗诵。师:那么曹操,也就是你此时站在碣石山看到大海会有怎样的心情,或者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 生:豪迈,激昂师:回答的很好,那么你可不可以上讲台来给大家读出这种感情呢?生:师:那么谁可以替他读一下呢,大家不要害羞,要抓住每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你的每一次转身都会让更多人认识你。生1:无感情生2:稍微有感情,师:两位同学朗诵的都不错,但是朗诵需要读出山的气势,水的灵动,还要带有作者这种气概。师:好,同学们再朗诵一遍,来体味一下作者蕴含的感情。活动5【讲授】五、品其意 解释重点词,让学生翻译诗句。师:要真正读懂诗除了要读其情外,还必须知道诗的意思,进而才能分析其志向,下面咱们就看一下这首诗的几个重点字词(出示ppt)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学生读)临:登上 有游览的意思 以观沧海:以,连词表目的。何:副词,多么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竦峙:高耸突兀的样子。 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以:介词,用 。师:重点字词咱们已经看过了,最后一句课下注释上有,这首诗出自其组诗步出夏门行,在这首组诗中,每一章末都是这句话,与全文意思无关活动6【活动】讨论 接下来大家一块看一下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出示 ppt)1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3. 那些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师:请同学们前后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看哪一组同学得出的结论又快又准。师:首先第一个问题,哪一小组来回答一下。生:“观”师:为什么?生:师:我们前面所学的望岳也是如此,全诗没有一个望,却句句是由“望”引发的。本篇的“观”也是如此,诗中出现的景物都是观的结果。我们找出他观的景才能从景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一切景语皆生:情语。师:那么作者都观到了那些景呢?生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师:这位同学很积极,同学们要向他学习。生2:水何澹澹师:是的,第一句其实就是交代作者观沧海的地点,可以说是叙事。所写之景是(展示ppt),最后一句是附文,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师: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 找一组同学来说一下。生:水波摇荡、山岛高耸师:这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那些是动态的?那些是静态的?生:看到的,山岛高耸是静态描写 。水何澹澹是动态描写师:从诗中那些词可以判断出来?师:好,那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又描写了什么景呢?生:丛生的树丰茂的草师:仿照第一句分析的方法你来分析一下这一句。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作者看到的,都是静态描写。师:大家回答的很好,那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呢?生:秋风萧瑟是作者听到的(若回答洪波,可说从事实上来说洪涌起确实会有声音,但是从文中只能看到“涌”这个画面),洪波涌起是作者看到的。都是动态描写师:那么前面三句的景色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首先第一句。生:无顺序师: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过写景要有一定的顺序,字里行间要有逻辑性,那用一些顺序词或者加上地点词在来说一下。比如第一句,我可以这样描绘作者,站在碣石山上远望到水波摇荡,从整体上看到了沧海的样子,将视线拉到近处看到碣石山耸立在海边。接下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谁来说一下?生:师:老师想问一下,树木和百草长在哪里呢?(生:碣石山上,那么作者站在碣石山上需要怎样才能看到呢?生:俯视。师:是的,作者站在碣石山上俯察脚下看到了树木和百草,那么第三句,谁来说一下,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生:师:好,那么我想问一下,“萧瑟”是谁发出的?(生:树木)那么就是作者在看到树木百草时同时听到了风声。同学们所描绘的景象是作者在一个站在一个点上,远观、近望、俯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到的,我们把这种观景方法叫做定点观察。师:我们知道秋天给人一种肃杀的感觉,为什么作者此刻意看到波浪滔天呢?这一富有动感的事物。生:他获胜后心情非常喜悦。师: 是的,此时他刚得胜归来,看到大海中的波浪“涌”向天,自己的心也随着涌动,继而感慨万千,描绘了更为广阔的景象,谁能来说一下生:师:那么你认为这是作者看到的,听到的?还是想到的?生:想到的师:为什么?生:这是夸张的手法,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你觉得这是实写,还是虚写?生:虚写。师: 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听到的就是实写,想到的不存在的就是虚写。这首诗的观的景咱们分析过了,那么从这些景中,你认为你能表现作者感情是哪些景?接下来咱们就来析其志生:活动7【讲授】六、析其志 师:曹操曾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英雄应该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日月之志。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做一个要一统中国的英雄必须有容纳天地万物的胸怀,而这两句诗正是体现了作者那种博大的胸怀,作者希望自己的胸怀可以如大海一样含日月,纳银河。容纳各种人才。师:大家讨论一下那稍后请一位同学来简单赏析一下这两句诗生:师:这位同学把作者的感情和抱负分析的很到位,那么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生:想象,虚写,夸张,借景抒情。师:好,那么谁再来分析一下。生师:同学们分析的不错(展示PPT)活动8【讲授】七、课堂小结 师: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了观沧海所见到的波澜壮阔的全景,再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丛生的树木,繁茂的百草,萧瑟的秋风,涌起的洪波;接着写诗人由观沧海想象到的景象。发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慨,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师:学完本诗以后,希望大家努力成为一个胸襟宽广的人,成为一个“英雄”,努力成就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下面就让我们用容纳天地万物的胸襟再一次朗诵观沧海。(生朗诵)活动9【讲授】八、课外延伸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有的豪迈慷慨如本诗和龟虽寿等,有的苍凉悲壮如蒿里行中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他的诗风是建安风骨的集中体现,建安风骨就是(展示ppt)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活动10【练习】九、练习 师:学完本诗,接下来就看一下几道练习题(出示ppt),请一竖列同学来回答,不会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1.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2.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3.此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此诗中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此诗中抒发了作者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此诗中描写大海大风大浪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活动11【作业】十、课后赏析 师:(出示ppt)大屏幕上的这首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横槊赋诗完成的,下面请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视频,课后也可以借助参考资料及其他工具对其进行感悟,课下可以交流,看一下这首诗作者想表现什么。同时希望大家课后有感情的朗诵诗文。师:本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