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40927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0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城、永安、漳平一中”三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生物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1-20每小题1分,2140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唯一因素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D对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t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6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7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错误的是()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8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A生产者和人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9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b、c、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a点和e点的增长速率与c点对应D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10.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11.2015年6月,福建某一坡地因持续暴雨而发生坍塌,2016年的9月,有关官员检查时发现该处出现了新的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B在发生坍塌后,该坡地最先出现的生物可能是地衣C在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全部草本植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1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取样器取样法和目测估计法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13.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是()A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土地沙化 B地震、火山、水灾、旱灾C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 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14. 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B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C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15.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同一种动物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 B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C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D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16. 农民在农田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群落的自然演替方向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7. 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蒸腾作用 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 B C D18. 某地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不久许多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A传递信息的功能B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 D无限的自动调节能力19.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A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用产量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提高牛羊的繁殖率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2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植物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21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2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采取这种办法引起种群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B增加昆虫的死亡率C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D抑制昆虫的性成熟23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释放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2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25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26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B若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一般情况,气候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外界因素之一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27.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D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28.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 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29、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 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30.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上升 D. 豹种群的抗疾病能力下降31.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3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光来自地球以外,但是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原核生物和部分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D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分解者,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生产者33. 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照射到生产者上的太阳能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它们的能量关系会构成倒金字塔形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B.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C.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往返36. 某同学做了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元素 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37.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B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通过热能的 形式输出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绿色植物具有生物膜结构的细胞器中,直接参与碳循环的有线粒体和叶绿体38. 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 正确的是()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甲鱼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生态缸制作完成后,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D.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39. 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孔雀开屏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C. 群落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对群落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D.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0.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生物(植物、田鼠、蛇)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量净生产量A2.4810112.0010111.2010103.6010102.121011B2.401076.001054.001052.301071106C7.461082.401076.001067.161083107据表分析,推断错误的是()A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A、B、C构成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81011J(hm2a)D该农田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20%二非选择题(4题,共40分)41(每空1分,共8分)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若选取面积为10m2的样方5个,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株/m2。(2)如图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0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年。 (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_。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_。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型。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水平,因为在此水平_。42(每空1分,共7分)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 演替,人类的干预活动能 (填“加快”或“减慢”)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 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2)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 结构上的差异。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3)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最有效措施是_。政府将该湿地发成旅游景区,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43.(每空1分,共12分)如图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在碳循环过程中,碳以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_、 _。要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抑制 过程。(2)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图中_(填序号)的复杂程度有关。(3)图中绿色植物在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能够开花,这是利用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_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4)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枝败叶产生的能量供_利用,产生的无机盐供_利用。(5)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此生态系统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稳定的食物关系:鼠吃灌木种子,蛇捕食鼠,猫头鹰捕食蛇和鼠。在该生态系统中鼠和蛇的关系是_,若蛇种群数量大大下降,猫头鹰种群数量短期内将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如果猫头鹰的食物1/5来自蛇,若猫头鹰增重1kg,则至少消耗种子_kg。44.(每空2分,共14分)图甲是我国生态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图乙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的多少。(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总量。该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_%(保留小数点后2位)。(2)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实现该生态系统_功能的基础。(3)该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依靠_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该能力的基础是_。(4)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植食动物所摄入的全部能量,D表示植食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C表示_。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填生理过程)来实现的。“连城、永安、漳平一中”三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生物答题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41(每空1分,共8分)(1)_ _(2)_(3)_ _ _ _ _42(每空1分,共7分)(1)_ _ _(2)_ _(3)_ _43.(每空1分,共12分)(1)_ _ _ _(2)_(3)_ _(4)_ _(5)_ _ _44.(每空2分,共14分)(1)_ _(2)_(3)_ _(4)_ _ “连城、永安、漳平一中”三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CBDDCB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DDDDDCA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CDDDBDBBA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CCABDACCB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1-20每小题1分,2140每小题2分,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40分)41(每空1分,共8分)(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0(2)20(3)B 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 N/2 种群增长量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42(每空1分,共7分)(1)初生 减慢 核心(2)水平 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3)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直接43.(每空1分,共12分)(1)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分解作用 (2)(3)物理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分解者 生产者(5)捕食和竞争 增加 4544.(每空2分,共14分)(1)大于 0.85(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可)(3)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4)植物动物用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