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816555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不同农具耕作效率对比表。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耕作方式时间(天)面积(担田)锄耕11木牛14牛耕114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2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 D明清时期3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为()A耧车 B翻车C曲辕犁 D风力水车4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中央集权的削弱5下图为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碗”,碗中外壁一轮红日跃于海面喷薄而出,与彩云连为一体,呈现出日出东海的壮丽景象,碗底双行排列“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该碗纹饰含有“国泰民安,祥瑞和平”之意B该碗制瓷工艺为青花工艺,技术精致细腻C该碗碗底文字特点为结构严谨、具有实用价值D该碗由于海禁政策影响,不可能出现在海外市场6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7“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8“(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A街市 B市镇C草市 D夜市9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A B C D10自北魏至隋、唐初都实行均田制以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但是宋初却“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这样就导致了()A宋朝社会两极分化更为激烈B对少数民族的作战失败居多C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实现南移D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11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 BC D12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13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D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14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15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贵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16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松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17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18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个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一、二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19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A海商崇尚武力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C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20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2分,共40分)21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5分)(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3分)22宋朝商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词由原来的士大夫文人词向市井词转变柳永使宋词进入一个慢词的历史新时期,大胆吸收口语、俗语入词。据(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等整理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材料三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所说的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基本史实。(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原因。(5分)23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材料二“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榕城纪闻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清圣祖实录材料四“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5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3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C。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A、D两项从表格中无法体现;采用牛耕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这不是表格所要强调的,B项错误。2解析:选C。该题考查知识记忆能力。西周时期尚没有出现代田法,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出现代田法,故B项错误;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晚于西汉,与题干“最早出现”的要求不符合,故D项错误。3解析:选B。根据材料“龙骨叶板用作链条”“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灌溉”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灌溉工具,故可排除A、C两项。材料中描述的灌溉工具借助的是水力,而非风力,故排除D项。答案为B。4导学号04830007解析:选C。地方制度的不完善说法有误,且不属于根源因素,故A项错误;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都是以农业为本,而中国社会又多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农业,有相当的分散性,且根源多数都与经济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事实上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呈现不断增强之势,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5解析:选D。清朝的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所以该碗有可能出现在海外市场。故选D。6导学号04830008解析:选D。骨梭、陶纺轮纺织的不一定是丝绸,也可以是麻线,故A项错误;汉代丝织品没有远销到大西洋,故B项错误;唐代官营纺织业并未衰落,故C项错误;明代松江、苏杭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故D项正确。7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说明当时农民由于小农经济模式控制,家庭手工业中纺织业受到重视促使家庭手工业发展较快,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8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限定“宋代以前”以及“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可知,只有C项符合要求。A、D两项出现于宋代城市里,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无关。B项是宋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9导学号04830009解析:选C。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体现了当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正确;南浔镇“烟火万家”,从侧面反映了市镇经济繁荣,故正确;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发展,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错误;“计日受值”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还很微弱,故错误。因此正确,故选择C项。10解析:选A。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加剧两极分化,故A项正确;土地政策与对少数民族作战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主要与人口迁移有关,与土地政策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与管理政策和经济发展有关,与土地政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11导学号04830010解析:选A。结合时间可知,当时政府采取海禁政策,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故正确;材料虽然显示“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但不能说明“开始成为”,故不正确;“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说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故正确;结合时间可知,西方列强还没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维持的是朝贡贸易体系,故不正确,因而选项A符合题意。12解析:选B。“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说明了草市繁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草市如何影响民众生活,故A项不符合题意;也没有说草市的地位,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没有说到政府,故D项不符合题意。13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可知,元政府将棉纺织设为赋税的来源之一,这说明当时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A、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夸大了家庭手工业的作用。14. 解析:选B。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体现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故A、C、D项错误。15解析:选D。解答本题首先理解“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含义,即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A项反映的是国外物种传入中国,故错误;B项反映的是江浙一带农业的发展,故错误;C项反映的是古代中国金融的发展状况,故错误;D项中的“计日受值”等反映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故D项正确。16导学号04830011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说明由于利益的驱使,农民逐渐从农业转向了商业,说明晚清时期商业环境比较宽松,故A项正确;B项中“无利可图”说法错误;C项中政府没有默认舍本逐末;D项中私营手工业材料没有提及。17解析:选D。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进一步发展,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政府对市场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商税在财政收入中比重大幅上升,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于明中后期,不属于宋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8导学号0483001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中“禁止”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的表述与棉花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即已传入中国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与题目中的时间“古代中国”不符,故排除;古代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化发展,导致“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的现象的出现,故本题应选B项。19解析:选C。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错误;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铤而走险,但不是导致海商走私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西方殖民者在明朝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极小,D项错误。答案为C。20解析:选D。材料意思是关东(大约今天东北)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每年有三次货物运输到上海,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乾隆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1导学号04830013解析:第(1)问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的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即可。从材料中第一句话可以总结出“地理位置优越和原料丰富”,从材料中第三句话概括出“安定的政治环境”,从材料中第四句话概括出“分工细化”,从材料中“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归纳出“政府重视”等,从材料中“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概括出“商品经济发展与海外需求扩大”。第(2)问首先要明确“独特之处”就是要比较两则材料,得出梅森瓷业的优点,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掌握制瓷专利、保存模具、建立绘画艺术学校、坚守传统等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要符合要求,如列举川剧等即可。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3)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以及原因和影响。第(1)问,首先要正确理解材料中所说的“种种限制”的含义,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主要的史实。第(2)问的“因素”要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提炼,特别是要重点答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第(3)问,首先要正确理解“爆炸性影响”的含义,然后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思考。答案:(1)史实:“市”突破时空限制;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2)因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雇佣制度的实行,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减轻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3)原因:专制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的制约;商人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官营工商业的强大和压制;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23解析:(1)结合所学解答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原因。后果的解答应从民生、地区经济、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国家发展等角度分析。(2)从材料三提取解读信息。 “海氛廓清,更何所待”指的是收复台湾。“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表明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地方经济。“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表明便于筹集军饷。(3)这一问与上两问直接相关,应从海禁的消极影响解除和开海的积极意义两个角度共同分析。答案:(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后果: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任答三点即可)(2)理由: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3)影响: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沿海手工业的兴盛;使得沿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沿海城市发展);社会相对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