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40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9488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40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40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40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2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新制度”包括() 王位世袭制礼乐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ABCD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4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服”即“服侍天子”),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管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王B诸侯王C卿大夫D士5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姓氏的这一特点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行省制6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7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下列哪一项政治举措打破贵族专权、推动官僚政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刺史制82016年8月24日上午9点,河南高考改革方案将出炉从2018年秋起,高考文理不分科。高考实行3+3模式,选考6选3,外语提供2次考试机会。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该制度源于()A隋代B秦朝C唐朝D新中国成立9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10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C活字印刷术的普及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11“宰相采用委员制把项圈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材料描述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A皇帝制B三省制C行省制D内阁制12有关“湖广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13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B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C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D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14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15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16明初废丞相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即使他“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政事处理完毕。因此明成祖时设立()A尚书令B枢密使C内阁D军机处17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有个米诺斯王国,王国中有个迷宫。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根据传说组织了发掘,找到了迷宫和米诺斯王宫,证明了该王国的存在。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A神话传说是第二手史料,史家可根据神话开展历史研究B神话属于人类早期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史前史C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可以成为考古发掘的主要依据D神话传说属于间接史料,惟有经考古论证方可成为信史18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有利于社会转型。同一时期,西方也在进行一场有利于社会转型的改革。下列改革中,与此描述最相符的是()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D智者学派的改革19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A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B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D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20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由此可知,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是()A直接民主B范围狭隘C人民独裁D权力滥用21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A必须人人参政B宣扬平等意识C政治自由有限D强调依法治国2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如无族亲时,由宗亲继承”。这一规定()A使遗嘱成为唯一继承方式B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C构建了罗马的法制社会D保护了监护人的利益23十二铜表法规定,物品之转让,必须有五个证人和一个司秤人在场才能缔结契约,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定的方式。这说明罗马法()A保留习惯旧俗B重视司法程序C强调法官至上D保护贵族利益24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25菲利普内莫在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书中说:“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厉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最能体现罗马法这种创制的是()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两小题,26题22分,27题28分,共50分)26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8分) 材料二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杈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三)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2)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3)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6分)27(28分)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1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割据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实质,故D项错误。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殷、周间之大变革”可知题干中的“新制度”指的是商周时期所确立的政治政治制度。夏朝开国国君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任王位,从而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故错误;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制定的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制度,故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故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内容,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维系贵族间关系的重要制度,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西周时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根据“邦内”甸服可知“甸服”是王畿,王畿归周天子管辖,故A项正确;诸侯王管辖周天子分封的土地,故B项错误;卿大夫管辖诸侯分封给的土地,故C项错误;士管辖卿大夫分封的土地,故D项错误。5【答案】C6【答案】D【解析】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未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与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7【答案】C【解析】官僚制度是制度上的创新。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任命制和俸禄制,摆脱了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据此分析,分封制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宗法制也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郡县制与史实相符,故C项正确;刺史制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始于隋朝,故A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秦和汉初基本沿用这一制度,故B项错误;唐朝,科举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故C项错误;据材料“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故D项错误。9【答案】C【解析】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A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故A项错误;宋朝科举制扩大取士人数,成为宋朝文官政治建立的重要前提,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与文官政治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官僚体制成熟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11【答案】B【解析】/“宰相采用委员制”表明不是皇帝制,故A项错误;“宰相采用委员制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指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B项正确;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内阁制是明代实行的,内阁首辅不是宰相,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12【答案】D13【答案】D【解析】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其中经部收录了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乾隆统治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民族矛盾缓和,故B项错误;四库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C项错误;材料中“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表明四库全书在编纂时删除了许多对清政府不利的史料,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思想控制,故D项正确。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阁辅臣”、“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得出国家大事不是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得出内阁辅臣没有对国是的决策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决策程序得出宫中太监可以制约内阁辅臣,但内阁辅臣无法制约宫中太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最后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得出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D项正确。15【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权力的膨胀。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明代内阁是非法定决策结构,内阁大臣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政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被打破,故D项错误。16【答案】C17【答案】B【解析】史料应该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神话不是史料,不能根据神话进行历史研究,故A项错误;神话是人类的早期记忆,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的历史,故B项正确;神话传说也不是口述史料,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故C项错误;神话可能是对历史的反映,但不一定要经过考古论证才能成为信史,故D项错误。1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公元前594年雅典城邦进行梭伦改革,故A项正确;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改革,故B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故C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智者学派的改革,故D项错误。19【答案】D【解析】动摇旧贵族的特权是梭伦改革的影响,故A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伯利克里消除担任公职人员的等级限制以及发放参政津贴,从而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故C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重划选区,用地域部落取代过去的血缘部落,从而摧毁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正确。20【答案】D【解析】“直接民主”是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优点而非缺陷,故A项错误;范围狭窄虽然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但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故B项错误;“人民独裁”亦称“多数人的暴政”,这种提法出现于21实际初,故C项错误;抽签选举公职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民主,但由于“不要求其领导人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这必然会造成当领导人素质的良莠不齐和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21【答案】C【解析】古代雅典政治是公民政治,不是人人享有政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要求公民参与政治,不是宣扬平等意识,故B项错误;从材料“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可以看出,公民的政治自由有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22【答案】B【解析】材料规定了死者未立遗嘱时财产继承的法律规定,故A项错误;罗马法中关于死者身后财产的规定体现了私法精神,保护了人们的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罗马的法制社会并非由某一法律条文所规定的,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监护人的权益,故D项错误。23【答案】B【解析】“保留习惯旧俗”,有关“旧俗”的相关内容我们根据材料无从得知,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物品的转让要经过相当严谨的司法程序,故B项正确;在材料中,“法官”和“证人”是处于并列的地位,故C项错误;“保护贵族利益”,我们无法从材料中看出物主的“贵族”身份,故D项错误。24【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贵族,更没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故A项错误;乙本人可能对甲的房子倒塌负有责任,但是犯罪是否成立,必须经过法庭辩论环节;而乙没有到庭,所以也无法给乙定罪,体现了判案的慎重,故B项错误;“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体现审判程序合法,故C项错误;结合前面分析及材料“不管乙有没有犯罪,不应该由乙的儿子承担,因此乙的儿子理所应当被无罪释放”,充分体现了罗马法审判程序和司法判决的公平公正性原则,故D项正确。25【答案】C【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解决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与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与材料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自然法是确立罗马法的思想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26【答案】(1)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而不是以家世门第为准;不分贫富贵贱,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6分) 依据: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科举制的选才原则与之有一致之处。(2分) (2)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2分) 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6分) (3)内核:公开考试,平等竞争;(2分) 认识:是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被近代西方国家合理借鉴与应用;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答出任意两点或言之成理即可,4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结合所学分析,从选官标准、人才来源、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据材料一“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结合所学得出,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来选拔人才,科举制的选才原则与之有一致之处。(2)第一小问人才,据材料二“聘用西人”“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得出了解西方文明,据材料二“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详言其得失利弊策”得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内核,据材料三“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得出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三“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得出是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据材料三“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得出被近代西方国家合理借鉴与应用,结合所学得出是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7【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2分)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 “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2分) “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4分) 评价: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4分) (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2分) 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2分)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洲、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洲、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制。(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1)由材料一“封建诸侯,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下虽无世禄之臣”可以归纳:变是指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原因是政治上分封制的弊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上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可以归纳出不变是指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原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2)第一小问创新,可以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归纳:宰相实行委员制,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第二小问评价,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归纳,通过分权,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3)依据材料三,“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以归纳出观点,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史实可以用从秦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