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763686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7题,1-10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11-17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代表字母填入下表对应的表格中20+28=48分)1误差产生的原因与()A测量工具有关,但与测量的人无关B测量人有关,但与测量工具无关C被测量物体有关D测量工具有关,也与测量人有关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3使用一根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A偏大B偏小C正常D无法比较4甲、乙两小车同向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5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6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7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8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能够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B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C雷声的响度比人声的响度大得多D声音传播的速度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快9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10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11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A固体能够传播声音B固体不能够传播声音C固体传播声音速度快D固体传播声音速度慢12下列事例中,其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一组是()大的声音把人的耳朵震得痛; 超声波能粉碎体内的结石;美妙的音乐能使人愉悦; 炸弹的爆炸声能将玻璃震碎ABCD13如图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B用金属丝代替细棉线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C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1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15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色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16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频率较低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17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C新华大街D天上飞过的小鸟二、实验探究题(10分+10分+12分)18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影响因素)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3)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填图中的选项字母)19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甲钢丝10cm0.2mm2紧乙钢丝10cm0.1mm2紧丙钢丝5cm0.1mm2紧丁钢丝5cm0.1mm2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发现拨动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钢丝越细,音调(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和两根钢丝(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高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过程,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等部分数据速度/m/s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距离/m112.5914232257433021.679.4101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表中1、3两行数据可知:=+制动距离;并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将答案直接填在表格中的横线上)(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越大,停车距离(选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致使,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4)请在图中大致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图象(不需要准确描点)三、计算题(6分+8分)21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山,汽车鸣笛后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的距离22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动车具有动力集中、提速快、效率高等特点(如图所示)(1)以动车车次D3018为例,此趟车09:50从上海始发,途经南京等地,16:11到达终点站武昌,部分具体行程见下方的列车时刻表,该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2)途中动车要穿过一条隧道,动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2min完全穿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求这列动车的长度是多少m?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s?车 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里程/km上 海始发站09:50 0南 京12:0212:11301合 肥13:1913:21457武 昌16:11终点站841四、科普阅读题23阅读下面的短文:潜艇的“耳目”声呐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000Hz30000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Hz到Hz(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4)在月球上 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2016-2017学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7题,1-10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11-17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代表字母填入下表对应的表格中20+28=48分)1误差产生的原因与()A测量工具有关,但与测量的人无关B测量人有关,但与测量工具无关C被测量物体有关D测量工具有关,也与测量人有关【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测量仪器的精度、环境中物理量可能发生的变化(热胀冷缩等)、测量方法有关,还与测量者的感觉有关【解答】解:关于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和测量的人有关,与被测物体无关故选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只能选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D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解答】解:A、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故本选项错误;B、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以选择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也可以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故本选项错误;C、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除了机械运动外,还有电荷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等,故本选项错误;D、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即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3使用一根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A偏大B偏小C正常D无法比较【考点】长度的测量;物质的基本属性【分析】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由于热胀冷缩的缘故,刻度尺会变短一些,再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刻度尺显示的示数会比实际值要大一些【解答】解:由于冰箱里的温度比较低,刻度尺会收缩变短一些,再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刻度尺显示的示数会比实际值要偏大一些故选A4甲、乙两小车同向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C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D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1)由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做匀速运动,当运动路程为10.0m时,运动时间为5s,运动的速度V乙=2m/s;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是不变的,甲一直在10.0m处不动,处于静止状态;据此判断出A、B的正误(2)根据甲和乙的速度求出6s甲、乙运动的路程,再根据甲和乙原来的距离,判断出甲、乙之间的距离;同样的办法求出甲、乙的运动路程;据此判断出C、D的正误【解答】解:A、乙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乙做匀速运动;甲的图象是一条过10.0m的射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不变,甲处于静止状态,所以A错误;B、因为甲是静止的,运动速度为0,所以B错误;C、经过6s,甲依然在10.0m处;由图象可知,乙在5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速度为=2m/s,6s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S=Vt=2m/s6s=12m,甲和乙相距的距离为12m10.0m=2m,所以C是正确的;D、由图象可知:乙在5s内运动的路程是10m,甲静止,通过的路程为0m,所以D是错误的故选C5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参照物及其选择;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分析】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根据v=比较不同路程的速度【解答】解: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相当于木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不等于小车的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小车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在小车的重心,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故B错误;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故C错误;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所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D6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A不能传播声音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考点】声音的产生【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故选:D7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故选A8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能够听到20Hz20000Hz的声音B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C雷声的响度比人声的响度大得多D声音传播的速度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快【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产生;声速;响度【分析】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以上知识,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解答】解:A、高于20000Hz和低于20Hz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正确B、物体不振动,是无法发出声音的错误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响度很大正确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正确故选B9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解答】解: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响度故选A10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分析】解答此题要知道:(1)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等级的单位,而不是用来计量音调的高低的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理想的安静环境(2)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解答】解: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可以用分贝来计量,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等级的单位,而不是用来计量音调的高低的;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故选C11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A固体能够传播声音B固体不能够传播声音C固体传播声音速度快D固体传播声音速度慢【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解答此题应明确题目的要求,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是利用声音的哪个知识点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解答】解:根据题目要求,人们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固体能够传播声音这一特点,由此来预报地震的,而固体比较坚硬,振动强烈;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气体、液体中快一些故选:AC12下列事例中,其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一组是()大的声音把人的耳朵震得痛; 超声波能粉碎体内的结石;美妙的音乐能使人愉悦; 炸弹的爆炸声能将玻璃震碎ABCD【考点】声与能量【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解答】解:大的声音把人的耳朵震得痛;是声波使耳膜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声波将结石击碎,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美妙的音乐能使人愉悦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炸弹的爆炸声能将玻璃震碎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选B13如图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B用金属丝代替细棉线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C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物体音色不同【解答】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当然也可以通过绳子振动传播声音,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唯一的原因肯定就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CD1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考点】回声【分析】回声是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的,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差是0.1s,因此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据此分析回答【解答】解:站在桥洞里说话时,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桥洞两侧较近,声音传到桥洞两侧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不能区分说话声和回声,也就听不到回声,C选项的说法正确故选C15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色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2)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疏松多孔的物体时,大量的声波进入小孔后不能反射出来,因此生活中可用此技术降低噪声【解答】解: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故A正确;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正确;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色可以辨别来人是谁,故C错误;D、雪过后,满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所以发现周围特别宁静,故D错误故选AB16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A频率较低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由题意“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结合A、B距离鲸的远近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故选A17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C新华大街D天上飞过的小鸟【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解答】解:A、以小明同学的自行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自行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西运动的,故A正确;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是向西运动的,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公共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东运动的,故B错误;C、以新华大街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新华大街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静止的,故C错误;D、以天上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天上飞过的小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于天上飞过的小鸟的方向不确定,所以路两面的高楼运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故D错误故选:A二、实验探究题(10分+10分+12分)18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 (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0.16m/s(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纸锥的质量;(写出一个影响因素)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3)如图2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A(填图中的选项字母)【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直接利用速度公式计算(2)根据猜想判断可能的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图象,找出与纸锥运动相符的图象【解答】解:(1)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在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v=0.16m/s(2)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可能跟纸锥的质量有关(其他猜想只要合理也可以)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其他对应的做法只要合理也可)(3)因为纸锥的下落速度是先变大后保持不变,因此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故A正确故答案为:(1)先变大后不变; 0.16;(2)纸锥的质量(其他猜想只要合理也可以);选择形状相同、质量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竖直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与质量的;(3)A19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编号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甲钢丝10cm0.2mm2紧乙钢丝10cm0.1mm2紧丙钢丝5cm0.1mm2紧丁钢丝5cm0.1mm2松(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发现拨动乙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钢丝越细,音调越高(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乙和丙两根钢丝(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2)对于钢丝来说,钢丝振动时产生声音的音调和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3)根据音调的高低,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由于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因此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2)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故答案为:(1)乙;越高;(2)乙;丙;(3)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20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高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过程,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等部分数据速度/m/s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距离/m112.59142322518567433021.679.4101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表中1、3两行数据可知: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并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将答案直接填在表格中的横线上)(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越大,停车距离越长(选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长,致使停车距离也变长,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4)请在图中大致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vt图象(不需要准确描点)【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分析】汽车的惯性是其不能立即停车的原因,惯性的大小受汽车质量的影响同时,汽车与地面摩擦力的大小、行驶的速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制动的距离,画图按照先匀速后减速来画图【解答】解:(1)通过1和3行的数据可得知: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停车距离由表格1、3可得反应时间,t=0.72s反应距离,s2=v2t=25m/s0.72s=18m,制动距离=停车距离反应距离=74m18m=56m;(2)比较1、2、3行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汽车的速度越大,停车距离越长因为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人脑反应会变慢致使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长,停车距离会随着反应距离的变长而变长,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变长,停车距离也变长(3)汽车先匀速后减速,故图象为:故答案是:(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18;56 (2)越长 (3)变长;停车距离也变长;(4)如上图三、计算题(6分+8分)21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道路前方有一座山,汽车鸣笛后4s后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求:(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的距离【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分析】(1)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72km/h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2)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解答】已知:v车=72km/h=20m/s,v声=340m/s,t=4s求:(1)汽车行驶的路程s1=?(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s2=?解:(1)由v=得汽车行驶的路程:s1=v车t=20m/s4s=80m;(2)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t=340m/s4s=1360m,设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2s=s2s1,s=(s2s1)=640m答:(1)司机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80m;(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40m22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动车具有动力集中、提速快、效率高等特点(如图所示)(1)以动车车次D3018为例,此趟车09:50从上海始发,途经南京等地,16:11到达终点站武昌,部分具体行程见下方的列车时刻表,该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2)途中动车要穿过一条隧道,动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2min完全穿过长度为2000m的隧道,求这列动车的长度是多少m?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s?车 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里程/km上 海始发站09:50 0南 京12:0212:11301合 肥13:1913:21457武 昌16:11终点站841【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首先求出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求出速度;(2)根据公式v=求出动车行驶的路程,减去隧道长度即为动车长度;动车全部在隧道中的路程为隧道长度减去动车长度,根据公式v=求出时间【解答】已知: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的路程s1=841km301km=540km,时间t1=16:1112:11=4h,列车的速度v2=72km/h=20m/s,穿过隧道的时间t2=2min=120s,隧道长s隧道=2000m求:(1)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v1=?;(2)动车的长度s车=?;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t3=?解:(1)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1=135km/h=37.5m/s;(2)动车行驶的路程:s2=v2t2=20m/s120s=2400m,列动车的长度:s车=s2s隧道=2400m2000m=400m;动车全部在隧道中的路程:s3=s隧道s车=2000m400m=1600m,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t3=80s答:(1)动车在南京到武昌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135km/h;合37.5m/s;(2)这列动车的长度是400m;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80s四、科普阅读题23阅读下面的短文:潜艇的“耳目”声呐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000Hz30000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10000 Hz到20000Hz(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7500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8700m(4)在月球上 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分析】(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2)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3)首先算出1分钟内潜艇B通过的距离,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分析出潜艇AB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4)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解答】解:(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10000Hz30000Hz之间;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0000Hz20000Hz;(2)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t=10s=5s,由v=得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vt=1500m/s5s=7500m;(3)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sB=vBt=20m/s60s=1200m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2=s1+sB=7500m+1200m=8700m(4)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故答案为:(1)10000;20000;(2)7500m;(3)8700m;(4)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