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全套教案[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54818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经济生活全套教案[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经济生活全套教案第 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纸币。支票和信用卡。外汇和汇率。 理解: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公试。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人民币外汇牌价。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说明应该正确对待金钱。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的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增强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1) 导入法。介绍货币简史和世界各国货币趣闻,还可以采取由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2) 采取讨论和辩论法。(3) 社会调查法。(4) 类比法。(5) 比较法。(6) 热点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一切向钱看”等思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二、知识纵横:(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应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手段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要懂得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3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并且强制使用的。纸币与铸币相比较,它有自己的优点。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注意正确使用纸币,对制造假币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信用工具(1)信用卡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优点:信用卡及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约交易费用,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信用卡的使用。(2)支票支票的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是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3)汇票。含义: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分类: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作用: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2外汇(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3)人民币外汇的牌价。三、学法指导 (一)知识篇:重点问题分析1、货币的本质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连接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和关键。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对货币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如拜金主义,金钱万恶论等)便应运而生。 (1)等价物的含义。在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一种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而能够同一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它就处于等价形式上,也称等价物。(2)一般等价物的含义。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第一,它首先是一种商品,是某一地区市场上人们比较认同、乐意接受的。第二,它自身有一个演化的过程。第三,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物时,才标志货币正式产生。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产生时间不同,其他一般等价物出现比货币早。特征不同,如货币价值比较大,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其他一般等价物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般等价物不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储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1)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的职能。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货币之所以能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对商品价值言,表现为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2)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职能又叫购买手段职能。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商品流通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两者有明显区别。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大大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的货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3、纸币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必须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1)纸币的含义: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它必须由国家发行,如果不是本国国家发行的,就不是法定货币。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是犯罪行为。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2)纸币的优点:成本低,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生早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不是惟一原因。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流通中纸币数量相对不足只是引发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而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不足。难点问题分析1 外汇(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于保障进口、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具有重大的作用。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2)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3)外币与外汇。外币与外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币并非都是外汇。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2 汇率(1)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2)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的供给与需求,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等。(3)汇率的作用。汇率同税收、财政、利率等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它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中国政府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3 正确对待货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正确对待货币。(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2)货币并不神秘。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它本身也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货币的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的作用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用度。(二)方法篇 1、类比法。如在学习价值尺度这部分内容时,为更好地理解货币为什么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时,可以拿尺子为什么能测量其他东西的长度,秤为什么能测量其他东西的重量作类比。2、比较法。对货币的五种职能从其概念、所需货币形式等诸方面作比较,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3、联系实例法。在学每一职能时都尽量准确地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典型事例,并对其分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历史分析法。在学习纸币的产生时用历史分析法,得出纸币产生的必然性。5、比较法。通过对货币和纸币的比较,主要弄清其区别,从而明白纸币并不是货币,没有价值,只是一种货币符号,它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6、热点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论”等思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驳。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一、内容标准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识记: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影响价格的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替代品和互补品 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对需求的影响 价格对生产的影响 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联系实际说明,价格变动,既影响人们生活,又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以及分析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以讨论法、探究式方法为主,具体有:举例法、讨论法、图示法、实地调查、网络搜索、热点联系法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的要求培养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思想和意识二、知识纵横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等许多因素都能引起价格波动(2)各种因素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供求或者需求变动而进行的(3)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升上2、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活产率成反比。(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购买。(2)生活中为什么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现象(3)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4)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当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较少,压缩生产规模,调减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2)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企业来说,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在价格竞争中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它就能获得较大的试产份额,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三、学法指导(一)知识篇 1、供求影响价格。这是本课的重点。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但它们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这种价格的变动始终以价值为轴心,不能脱离价值无限上升或无限下跌。同时,还应看到价格反过来也影响供求关系。当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使供求趋于与平衡;反之,当价格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价格逐渐上涨。总之,价格受供求影响,由价值决定。要掌握好供求对价格的影响,需要搞清几个问题:(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点上和某一价格条件下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数量。经济学上所说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它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消费者愿意购买;第二,消费者能够购买(有支付能力)。理解需求要注意两点:第一,把需求与需要区分开来。如果消费者只是愿意购买而没有能力购买,只是需要而不是需求。第二,需求是一个量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所形成的一定的需求量。(2)影响需求的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项: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预期。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就阿哥和收入主要影响购买力。在这里,价格和收入主要影响购买力。(3)供给供给与需求相对应,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同样,仅具备提供出售的能力,但生产者不愿意生产,也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可见,经济学中的供给,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4)影响供给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即生产者供给的数量取决于他能否获得最大利润。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几项:所供给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的预期。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2)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中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生产商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3)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上同一种商品就不可能有统一的价格标准,也就无法进行交换。如果是这样,商品生产过程中就会鼓励落后,打击先进,商品生产者就不会去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么不同,但在市场上出卖时,同样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只能卖同样的价格。(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学习中,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靠直观所能把握的。(1)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2)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3)注意理解和把握几对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它们不决定价值量。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以上几对关系可以归纳为下面图表:(4)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最终会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5)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社会财富增加,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应明确一下几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存在,就会发生作用。(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价值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但是,人们可以利用价值规律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发展。 5、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价值量 、 学习时,必须通过对一些具体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来把握。(1)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但是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商品交换的一切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2)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出现以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实际上价格与价值往往不相符,而是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价格也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从而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实行等价交换原则,才能维护各个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竞争的环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4)等价交换原则只适应于商品经济,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6、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惟一可行的表现形式。(2)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由供求关系引起。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使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1)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一: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一般说来,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有些商品,价格微小变化会导致需求数量的大幅变动,有些商品,价格的大幅度涨落,只引起需求量微小的变动。因此,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货品的影响较大。第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还与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衬品有关。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2)价格变动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第一:调节生产。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前者就会扩大生产,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生产者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供给。第二:激励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当然,部分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单纯地价值规律的作用,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商家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二)方法篇(1)抽象思维法,通过不等价交换这一现象,发现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价格规律。(2)结合实例分析。学习供求影响价格和价格影响生产和生活时,可以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3)热点联系法。结合我国国企改革这一热点,分析价格规律二作用,理解国有企业被淘汰,被兼并也是可能的。结合我国消费品市场的状况说明我国应该怎样解决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特别是生产企业如何应用价格规律应对市场。(三)能力篇(1)通过供求影响价格的学习,应该增强让学生解释经济生活的能力。对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能够科学分析和解释:“按质论价,优质优价”。(2)通过:“价值决定价格的学习”应该增强学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3)通过: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消费选择有更清晰的认识。(4)通过: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解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一、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目标:1识记:(1)影响的因素(2)消费类型的划分及其含义(3)消费结构的含义(4)恩格尔系数的含义(5)消费心理的种类2理解:(1)过去、当前和未来收入的高低与消费水平的关系(2)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3)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4)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点(5)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6)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7)为什么要坚持四大消费原则(8)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并不过时3运用:(1)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2)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2)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调查访问法:通过走访调查,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此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2情境模拟法:如让学生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3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并不过时。4图表比较法:比较消费类型、不同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心理等。5网络搜索法:从网上查找了解有关假日消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的新动态。6漫画引入分析法:用漫画引入分析贷款消费、不良消费心理和习惯等。7小论文评比法1通过本课教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逐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因此,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同时,要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等观念,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关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人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使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二、知识纵横(一)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居民当前收入高低对其消费的影响。 居民过去收入水平对其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对其消费的影响。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影响。(2)商品价格高低对消费的影响。 物价水平变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 基本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受物价变动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3)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对消费的影响。2消费的类型(1)按照产品类型,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照交易方式,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钱货两清消费,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获得消费晶。 贷款消费是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 租赁消费是不变更商品所有权,而只购买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的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3消费的结构(1)消费结构的含义。(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3)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2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三、学习指导(一)知识篇重点问题分析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本课则从消费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角度,介绍有关生活消费的知识。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合理安排消费,不仅关系个人、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影响着个人、家庭成员的发展。同时,消费又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可以说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是人们对生活的合理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之一。那么,人们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合理消费?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人们的消费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受到什么影响。只有了解和认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并使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目标,做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问题应该作为本课的重点。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是本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让学生了解了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教育目标之所在。由于这一教学内容涉及对“适度消费”“艰苦奋斗”等问题的理解,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这一内容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难度,构成本课的难点问题之一。难点问题分析1贷款消费关于消费的类型,本课重点介绍了按照交易方式不同而划分的三种类型。即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在这三种消费中,我们把贷款消费作为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比较三种消费可以发现,钱货两清的消费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人们消费中最主要的形式,比较容易理解。租赁消费在生活中存在,但选择租赁消费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而贷款消费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学中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处理。关于贷款消费,学习时必须搞清以下几点。第一,什么是贷款消费。课本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来形容贷款消费的特点,并对贷款消费简单加以说明。第二,贷款消费与其他两种消费形式的区别。第三,贷款消费的作用(影响)。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是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二是从社会经济角度讲。第四,贷款消费应注意的问题。贷款消费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不少家庭和青年人在消费中已经把贷款消费作为一种选择。那么,在贷款消费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从消费者个人角度来考虑,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转变传统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在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中,提倡勤俭节约,更反对借款消费。提倡积蓄、攒钱来购买大件商品,形象地说就是“花昨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经不能完全适合今天的社会生活需要。因此,人们要在消费观念上有所变化,接受贷款消费这种新的消费形式,“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2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是消费者有意识地消费消费资料和劳务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文化及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影响。课本重点介绍了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旧教材没有涉及的,相对其他知识来说有些陌生,同时又是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理论,所以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难点。学习这个问题时应该特别注意四点。第一,消费心理的含义。第二,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第三,各种消费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不同的消费心理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是共同影响人的消费行为。只不过可能在某种消费行为中某一消费心理的作用更突出、表现得更鲜明罢了。第四,研究消费心理的意义。疑难问题解答与易混淆知识点分析 1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从宏观上来说,消费水平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平均享用的生活消费晶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物质与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从微观上来说,消费水平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或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获得满足的程度。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晶(包括劳务)数量,反映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它可以用货币表现,如人均消费支出多少元:也可以用实物表现,如人均多少粮食、肉、蛋、奶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就是狭义的消费水平。 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晶的质量。因为同样一种消费品,如果质量差别很大,其价格会有很大差别。如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轿车同样可以满足人出行的需要,但价格差距很大,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反映出的消费水平也就不同。 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消费环境等,如购物环境、居住环境等。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如国民平均寿命、成人生病 率、婴儿生长率、人口死亡率等)、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反映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满足程度。消费水平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进行测定。消费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消费者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务)之间的 比例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结构具有实物和价值两种形式。实物形式的消费结构, 是指人们消费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价值形式的消费结构,是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生活消费中的各项支出。消费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消费结构是从整个社会(比如一个国家)考察居民的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个人着眼考察消费结构。微观消费结构是基本的,它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可以形成吃、穿、住、用、行等形式不同的消费结构。这种形式的划分比较具体和直观,便于计算和统计。目前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这种划分方法。考察消费结构的变动,国际上通常引用“恩格尔系数”加以说明。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数据,特别是食品消费与总消费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上述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这一定律所揭示的对比关系被称之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项消费总支出费用 100这个系数最大为小于100,也就是说食品不可能取代其他消费项目;最小不为0,即食品消费不可能为0。一般地说,这一系数越大,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低;而系数越小,说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承认和重视。国际上甚至用它来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志。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一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一49为小康水平;在20一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2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消费者作为消费活动的主体,其心理过程在消费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影响和制约着消费者行为。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爱美心理、求实心理、求廉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等。这些消费心理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满足消费需要的行动,消费者行为的行进过程,也是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所以,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表现,是表现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行为。消费心理贯穿于消费者的消费活动的全过程,并规定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3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后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其基本要求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绿色消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6个部门在1999年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中国消费者协会把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主题年”。日本于2001年4月颁布了绿色购买法。类似的活动正在全球兴起,它们推动着绿色消费进入更多人的生活。 4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课本提出做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一些正确的消费原则,这里提出了四条原则。 第一是“量人为出,适度消费”原则。这一原则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对这一原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这里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因为目前的消费,特别是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人的预期有直接关系。总之,在安排消费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适度消费。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还应该提倡积极的、合理的消费。这里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能过分抑制消费。我们提倡崇俭戒奢,并不是要人们做禁欲主义者。过分抑制消费,从个人角度看,其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会影响人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过分抑制消费,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也就是在安排生活消费时,要注意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坚持量人为出,就是提倡消费要做到合理适度。“理性消费”的原则要求人们在消费的选择过程中要坚持从个人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由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做到理智消费。“绿色消费”原则体现了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二)方法篇1调查访问法:学生可通过走访社区邻里、参观乡村农庄或街头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形成调查报告、问卷小结、走访见闻实录等上升归纳并以此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从而感受生活,参与体验经济活动,提高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认识。2情境模拟法:如让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情况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消费行为,用生活实际来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3讨论法:设计课堂讨论题,如“时代改变了,还需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并不过时。4图表比较法:设计绘制一些图表比较消费类型、不同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心理等,在比较中把握理解各个知识点。5网络搜索法:从网上查找了解有关假日消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的新动态,从而感受今天经济生活的气息,了解时尚,体验商旅与商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6漫画引入分析法:用漫画引入分析贷款消费、不良消费心理和习惯等。7小论文评比法: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我的消费观、消费面面观、也谈绿色消费、艰苦奋斗的时代新内涵等等小论文,通过学生互评互点等方式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三)能力篇1 多层面、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教学,着重培养自己进行理论抽象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在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时,要注意把模糊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看问题。2 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在学习“消费的类型”时,由于以交易方式划分的这几种消费类型我们并不陌生,所以重点是发掘它们之间的差别。以上学习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3 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1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经过全党和全国种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是这只是低水平的小康,我党又提出了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通过这个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不断前进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用全面、联系观点和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3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本地实际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来展现中华民族经济发展的伟大历程,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和增强其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使他们自觉地学会分析身边的实际问题,关注社会现实。4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现代教育的信息采集手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传统的查找报章杂志书本等等,而更加广泛地延伸到互联网。培养通过网络采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中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划分、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理解: 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三)联系实际的问题: 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出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针对本课涉及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通过生活中大量事例,采用讨论、探究、讲授方式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党制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二、知识纵横(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教材在这一知识点中讲了两个层次,一是生产决定消费,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把握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这一知识点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二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消费反作用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社会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社会再主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会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这四个环节的关系,应具体把握)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 )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2)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要措施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的含义。 明确公有制经济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构成。 (2)国有经济。 这是本框重点,主要弄清以下三点:国有经济的含义。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包括两点内容:第一,强调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要意义。结合课本上的例子说明,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了,但其控制力却得到了增强。 (3)集体经济。 主要弄清三点: 含义;具体形式;作用。 (4)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主要弄清两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弄清三点:第一,个体经济的含义;第二,个体经济的特点;第三,个体经济的作用。 私营经济。 主要弄清两点:第一,私营经济的含义;第二,私营经济的作用。 外资经济。 主要弄清三点:第一,外资经济的含义;第二,外资经济的地位;第三,外资经济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主要掌握两点: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讲了两点: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第二,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三学法指导(一)知识篇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具体可做以下分析。 首先,生产决定消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一个社会消费什么,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无从消费,谈不上消费。二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消费方式即怎样消费的问题,计算机、DVD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教材中列举的事例可以充分利用,也可以让学生列举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消费观念,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什么联系”,从而理解生产对消费方式的决定作用。三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无论从实物消费量还是从价值消费量看,我们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都缘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的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点学生会有很多体会,可以引导学生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进行说明 四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这一内容不好理解。例如,人们的一些消费观,即消费赶“时髦”、消费“一步到位”虽然不为社会所认可,但它反映了消费的动力是生产带来的,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没有生产的发展,也就没有消费赶着“到位”的情况。当然事实上永远无法“到位”,因为生产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其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一是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人们有各种需要,才有适应人民需要的各种生产。二是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扩张 -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生产扩大消费萎缩 -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生产缩小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具有极大影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生产者都懂得这个道理:什么时候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向,从而及时地调整经营方向或产品品种,就会占领市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如果不注意市场需要及其变化,就会盲目做出错误决策,以至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合理、适度的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三是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假日经济”等。四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 有一个形成过程。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本课的难点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有机整体。四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