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教学目的:了解庾信与南北文风的交融教学重点: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特点,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北魏文学概况,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中心南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朝文坛复兴,始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斗争日渐融合。文坛前期冷落,后来各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学的融合,是文坛后期有了生机。最有成就的是诗文。北魏孝武帝设立乐府采诗。文人诗既有北方民族尚质朴,重实用的特点,有效仿晋及南朝之绮丽。但模仿风气较重,王褒,庾信的由南到北,初步实现了诗风的融合。北朝诗文对唐代文学影响很大。,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刘邦重孙)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吕后,吕氏名雉,字娥姁,是汉王朝创始人汉高祖刘邦的正配夫人为剪除异己,毒杀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烧耳,给她吃哑药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任其哀号,名为“人彘”。,孝武皇帝,北魏最后一位皇帝(532-534年),532年被高欢立为帝。534年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十二月被泰毒杀。同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他死后,其谥号为孝武皇帝或出帝。,温子昇:能诗能文,北魏文人之首邢绍:由魏入齐,诗仿效齐梁,也不失北音。文上骈俪,温邢后与邢魏魏收:工于赋诗,效仿南朝之风格,北间第一才士。,南到北的王褒,庾信王褒前期在南朝,多奉和应制,后期,由浮华纤巧变为刚健质朴。对边塞诗有影响。,北朝文学概况,北魏分裂为东魏后为北齐替代,西魏后为北周替代。1、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文学极度衰微魏书文苑传序:永嘉之后,天下分崩,夷狄交驰,文章tin殄灭2、北魏后期,文学复苏,崇尚汉魏或西晋文学3、西魏,北周崇尚质朴的周代文学。北齐文学领先于西魏和北周,占据北魏时代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自觉效仿南朝名家。永嘉之乱,发生于311年永嘉五年,刘聪派兵攻破洛阳,俘获西晋皇帝晋怀帝的事件。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4、江左文士留北,齐梁文风北传,南北文学开始交融5、作家作品温子昇,邢绍(北间第一才士),魏收,史称北地三才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庾信“穷南北之胜”,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塑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北齐文坛中来自南方的著名文士,颜之推(531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为湘东王常侍,后奔齐历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一生著述甚多,有颜氏家训、集灵记、冤魂志。今存诗5首,文3篇(包括家训序)。其文学观见其颜氏家训,在南北审美旨趣交流碰撞过程中持折衷的态度。此书本着告诫子孙安守素业的目的,对当时的人心世态提出中肯的批评,都是朴素的散文,平实晓畅,不尚骈偶,叙事简洁生动,颇见笔力。,颜氏家训,一部告诫子弟的书,其中以论说散文为主,也包含一些记叙的成份。它的作者颜之推(531591),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历仕梁武帝、元帝两朝,后被西魏掳至关中,掌书翰,逃至北齐,又仕齐、北周、隋三朝。他的思想属于儒家。,家训,家训内容相当广博,除了告诫子弟为人、持家、立世之道,还广泛论及学术、文章、世态等,对南朝士族及北朝士人的社会风气都有所批评,表现了作者为人正直的一面。例如涉务揭露南朝士族的腐朽。书中也包含着一些可贵的文学见解。,颜氏家训的文章特点,1、风格平易、恳切、质朴、自然,侃侃道来,语重心长,毫不造作,符合对后辈讲话的口吻。2、在叙事中重白描,不加夸饰,但笔墨间常带感情,寥寥数语,便极具讽刺性。有些段落如同小品文。,例如治家中有一段记载:,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生产方式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麞肉。婿恨其单率,一鼗尽之。主人愕然,俛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北方本土文士-邢绍魏收,“收每议陋邢绍文。邵又云: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曰: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昉。”-北齐书魏收传江南江北,意制本应相诡。-邢绍萧仁祖集序文学的进化,地域的差异。,王褒,北朝另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褒。王褒字子渊,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梁元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梁元帝降西魏,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周时官至内史中大夫。王褒的诗风接近谢朓和何逊,较为浅显清新,用典不多。他入北朝后安于当地的生活,“忘其羁诱焉”(周书王褒传)。其诗虽有乡关之思,但缺少庾信的沉痛与遒劲。,王褒较受后人称道的诗是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诗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头化用楚辞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无迹。全诗境界开阔,风格苍劲,在极富特色的北方景物中融入浓郁的乡愁,堪称抒情写景的佳作。,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1、永嘉之乱,人口流动到南方的最多。2、政权对峙,文化竞争,北齐高欢“江东有一吴儿老翁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感到忧虑,南北文化构成激励和影响3、北魏迁都洛阳后崇尚汉魏西晋。北周周朝礼制。4、南北使臣交往5、迁入北方的文士,庾信个人生平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在今河南)人。其父庾肩吾是梁代著名宫廷诗人。庾信早年很受梁朝皇室信任,与徐陵俱为东宫官属,并称“徐庾”,是当时盛行的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侯景之乱时,他任建康令,兵败逃往江陵。梁元帝江陵即位后,派他出使西魏。出使期间,梁元帝为西魏所灭,庾信被迫羁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尽管位居高官,心情非常痛苦,最终老死北方,以42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后期“乡关之思”风格苍劲,悲凉。乡关之思: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几率,忧嗟身世,庾信人生概括,前期(即513-555):在南朝度过,正逢梁代立国最为安定的阶段,角色是宫廷文学侍臣后期(即555-581):出使西魏却不得返,历仕西魏和北周,先后官嫖妓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以出使西魏并从此留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庾信,之,前期文学,诗文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形成原因:在其19-36岁时在东宫任职,在其位则谋其政,作为宫廷文学侍臣,其作主要是要以附和君王的心情,适应宫廷趣味,题材基本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2.打破陈规,争奇斗巧,开启唐诗、律赋的发展的道路。形成原因:由于萧纲等人力主新变,而庾信作为其手下官员自然要附和。3.除了在形式上有美感,在内容上也得到美感认可。形成原因:作为宫殿内的官员,生活自然富裕,也见多识广且接触到的基本是较好的方面。,作品,春赋、七夕赋、灯赋、对烛赋、镜赋、鸳鸯赋、荡子赋、燕歌行、乌夜啼、和咏舞、奉和初秋、舞媚娘、杨柳歌、奉和山池,奉和山池,乐宫多遐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馀。,简析,此诗为庾信在南朝梁担任文德省学士、作为皇太子萧纲侍从时,和萧纲的山池诗之作,主要写游赏皇家池苑的场面和所见之景色。前六句写游幸场面,对句工稳而力避富丽;后六句写山池景色,笔致精巧而清新入微。虽是和作,却并未落入一般宫廷应制诗华贵刻板的俗套。押韵:舆、渠、疏、鱼、馀,押“v”的韵,庾信,之,后期文学,诗文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切的情感。形成原因:遭逢亡国之变,经历沧桑,对故国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2.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成熟。形成原因:经历过南北文学的熏陶,既有齐梁文学的声律对偶,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劲健之风。3.内容大多是伤感时变,忧嗟身世和对韶华已逝的失志之恸。形成原因:独特悲惨的人生经历,作品,望渭水、拟咏怀二十七首、同卢记室从军、伏闻游猎、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山斋、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小园赋、竹杖赋、邛竹杖赋、枯树赋、伤心赋、象戏赋、哀江南赋,拟咏怀(十八),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简析,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一、二句写“愁”之产生,起笔不凡,耐人寻味:自己一生之中都在追求着、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外在功业(“侯”)与内心情感(“愁”)并置,表面看来,似乎令他忧愁的原因是诗歌中通常慨叹的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事实并非如此,诗人的慨叹也远非如此简单。庾信在西魏和北周先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他的忧愁,不是仕宦不达的失意之悲,而是不能为故国建功立业的失志之恸。,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三、四句描写诗人“愁”中的所为所止:抚琴消忧,琴声弥漫室内;举目观望,书卷堆满案头。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君子常御,不离其身。在生命价值虚无的境遇之中,孤高的琴与寂寞的书,成为诗人生命的依据。,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三、四句描写诗人“愁”中的所为所止:抚琴消忧,琴声弥漫室内;举目观望,书卷堆满案头。对于中国古人来说,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君子常御,不离其身。在生命价值虚无的境遇之中,孤高的琴与寂寞的书,成为诗人生命的依据。,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五、六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重点却在“虽言”、“定自”两个虚词: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中自适其志的庄周。这是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七至十句写景,景物无不含“愁”:“残月”细瘦孤独,形如“初月”;“新秋”清冷忧伤,情似“旧秋”。不同时间维度中的具象的“月”与抽象的“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朴拙的回环句式所强调的时间凝定之感,突现出“愁”的深远弥漫。夜露浓重,晶莹如珠,仿佛天在哭泣;流萤飘飞,无依无傍,宛如点点细碎的火光。这两句兼用比喻与拟人写法,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同时形象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繁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句式工巧,与前两句恰成鲜明对比。,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深刻感受着这种持续、浓重的忧愁对内心的侵蚀与煎熬,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庾信在南朝时就已赋见称。他的春赋融入较多的七言诗句,风格清新绮丽。到北方后,有小园赋、枯树赋、哀江南赋等名篇。今存八篇,都是骈赋。,小园赋是抒情小赋,赋中先写长安住宅小园的简陋、荒芜,以衬托内心的孤独、悲凉;然后又写小园也有休闲养性之妙,但一切都无法使枯木死灰般的心灵重现生机,边花草鱼鸟也无法常乐忘忧。由此便回顾家族历史,抒写乡关之思。,全赋虽用骈偶,但语句又自然流利,赋中多用白描手法,用典也自然贴切,使人不觉,尤精于炼字炼句,清新而隽永。枯树赋假托殷仲文对庭中枯树发表感慨,写出了国破家亡、羁旅异乡的悲痛和愁思,感情跌宕起伏,风格沉郁顿挫。,哀江南赋是一篇史诗性的作品。作者在赋中先自叙家世,接着写侯景之乱发生前梁朝的承平状况、统治者的享乐生活以及自己所受到的荣宠;然后写侯景之乱中梁朝君臣的表现,揭露他们的腐朽、昏聩与阴险、贪残,描写了社会各阶层所遭受的苦难,特别是北方军队大肆掳掠,驱赶梁朝臣民北归的情景。,整个作品规模宏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再现了梁朝的兴衰史,特别是对历史作了沉痛的反思,内容极其深厚。赋中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对偶工整,多用典故,但由于其纪实性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使人并无雕琢造作之感,反而在纷披的文采和浏亮的音节中显示出沉郁苍凉的骨气。这篇赋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庾信骈文的成就以哀江南赋序为代表。这篇序抒写亡国破家之痛,交代作赋的原因。文中层层用典,句句对偶,带有很多语气词,造成感慨淋漓,一唱三叹的效果,与赋文有珠联璧合之妙。庾信又有拟连珠四十四首,内容与哀江南赋相似。,另外,庾信在北朝写了大量应用文字,有碑、铭、书、赞之类,都是骈体文。但其中一些作品颇具文采。南朝人本来对碑铭不重视,庾信的这些作品,也是对此类文体的发展。特别是他在原来辞藻华丽、对偶工整、典故繁复的特点之上,又增加了北方的清刚遒劲之气,体现了融合南北文风的特点。,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庾子山集题辞: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穷南北之胜”,融合了南北文化,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贡献,人面对政治的压迫的无奈与纠结南北文风的合流律诗绝句形式更加成熟,思考题,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