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504765 上传时间:2020-04-2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诗词五首,第一课时,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词五首,与众多大师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课时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作者档案,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写作背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生难字词,【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人境】人间。【君】陶渊明自谓。【尔】如此,这样。【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佳】美好。【相与】相伴。【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参考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课文解析整体感知,第1至4句为第一层,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课文解析整体感知,叙结庐之事,第5至8句为第二层,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描田园之景,第9、10句为第三层,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课文解析整体感知,抒隐居之情,课文解析精研细读,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种效果,为什么?,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吻合。“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课文解析精研细读,主题概括,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结构图示,饮酒(其五),物我两忘情景相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作者档案,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生难字词,【国】国都,指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草木深】指人烟稀少。【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抵】值,相当。【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参考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课文解析整体感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的气氛。“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课文解析精研细读,“春”,“破”,悲凉,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结构上以“感时”,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课文解析精研细读,承上,启下,对偶,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中写出战乱时间之长,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连三月”,“抵万金”,4.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课文解析精研细读,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课文解析精研细读,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主题概括,结构图示,春望首联国破城春草木颔联花鸟颈联烽火家书尾联白头念家,感时忧国悲己,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作者档案,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摧】毁坏。【角】军中号角。【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燕脂】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参考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课文解析整体感知,课文解析精研细读,1.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课文解析整体感知,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课文解析整体感知,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课文解析精研细读,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主题概括,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雁门太守行首联:紧张、壮烈颔联、颈联:凝重、悲壮尾联:坚定、豪迈,结构图示,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2.历来评论家都很推崇“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试赏析“压”的妙处。,随堂测试,3.选出对春望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感情强烈,情景兼具,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C.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D.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保家卫国的感情。,随堂测试,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3.D(全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随堂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