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029915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朗诵傅雷家书的声音漫过抚河的风口浪尖,让人分外惬意。B“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气势如虹,让古往今来的游客无不叹为观止。C纵然浮云遮住望眼,只要身在高层,你自可在人世之间独步悠然,轻歌曼舞。D春风又绿的江南,到处草长莺飞,桃红轻染,虫燕呢喃,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埋葬)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蒙/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想象)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2 . 文中划线加点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微醺(xn)分享(xing)B特殊(sh)慰藉(ji)C散发(sn)相关(xing)D血脉(xu)潜在(qin)3 . 文中括号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埋藏迷蒙想象B埋葬迷蒙想象C埋藏迷漫幻想D埋葬迷漫幻想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5 .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B“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C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D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二、现代文阅读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完成各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6 . 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7 .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能否删去?为什么?8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因素的?9 .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举两例。10 .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物候学研究能够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还能够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C文章12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而710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D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全文只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攥紧文化的缰绳有了源头活水,才有江河湖泊的澎湃激昂;有了传统文化的注入,才有民族的繁荣昌盛。面对世代相承的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渐渐的流逝有的甚至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哈韩”等等的其他文化蜂拥而至的现象,中华传统文化这匹骏马慢慢迷失了方向。我们要攥紧文化的缰绳,寻一条宽阔的道路驰骋沙场。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其受重视的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一个民族的节日,便是这个民族最壮美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每个节日都讲述了一个意味隽永的故事,或是彰显着金戈铁马为国尽忠的豪气,或是诉说着柔肠百转海枯石烂的情话它能让亲朋相聚,共话巴山夜雨,自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亦能聊抒思念之情,慨叹盈虚无常,自是一种寄托,一种交流。它能思接千载,折射古文明的光辉;亦可传承礼教,提升现代人的修为。可以说,传统节日已成为凝聚亿万人心的中国结。同时,也承载着中华儿女许许多多的中国梦:于“夕阳西下”同断肠人一起奔走在漫漫长路上,天涯之下,绘一首凄美的诗歌;偶有的把酒话桑麻,举家其乐融融,奏中华文化的和谐之旅。然而,时下洋节一天天地在中国大地上红火起来。从一开始的大家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到后来的大张旗鼓,风起云涌,大有取代传统节日之势。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开窗日月进,能通灵窍自生明。慢慢替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人攥紧中华文化的缰绳,我们文化的骏马渐渐跑远,跑偏,迷茫,失去了方向。说好的取其精华,说好的源远流长,慢慢的被人们淡忘,是否应该开始反思这一切呢?中国有了各种的节日,圣诞节,感恩节还有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还有多少人过七夕,过拗九节,盂兰盆节,我们从小一起过得那些欢乐的节日;是否有人会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想起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的蛋套;是否在每年的2月29想起那木莲救母的典故;是否会在七夕,坐于葡萄架下想起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一年一次漫长而富有期待的团聚。慢慢的我们丢失了传统节日,我们的祖先以竹比喻过日子,平常的日子便如竹筒,一滑而过,而节日即是竹节,在节日的怀抱中,放松些精神,恢复些力气,精心地过这一天,感谢这一天,感谢生活,感谢生命。而如今,日历被反反复复的七日囚牢般地束缚着,以前曾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的节日便逐渐流失。花朝节、晒衣节这些其乐融融的节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苦苦寻觅,只能在老者的脑海中渐渐沉寂。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节日是一条重要的支流,而如今,无数支流已被现代人遗忘,被人内心的欲望分割得支离破碎。有情人眼中的花好月圆,被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取代,那样的有情人心中还存留几丝真挚,几丝痴迷?林语堂先生似乎说过,中国的文字时代已伴随着鲁迅等“最后”一攒文人的逝去而逝去。如今,一大批学子,为了能写出一篇美文,甚或一二佳句而绞尽脑汁,却不知华美藻饰背后的干枯与无力。可怜,可惜,那出口成章能诵能吟的文化王朝已经过去,倾情于鸟鸣山乐的悠然之气渐渐消逝于金河银海。攥紧文化的缰绳,留住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亦是一种幸福;留住那“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邂逅,自成一段佳话;留住那“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是一种寄托;留住那流觞曲水的高雅,实乃别样逍遥。先人用五千年的智慧与汗水凝聚成瑰丽的民族文化宝石,为我们构建了仰望自然、仰望生命的至高起点。而如今璀璨的宝石被金币砸得斑斑驳驳。那起点,是否已是我们的终点?请攥紧文化的缰绳,寻一条宽阔的道路驰骋沙场。11 . 文中第段说“传统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其受重视的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说说传统节日为什么应“受重视”?12 . 联系全文,说说“慢慢的我们丢失了传统节日”的原因。13 . 用直白的话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而如今璀璨的宝石被金币砸得斑斑驳驳。14 . 仔细品味最后一段,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三、句子默写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皮之不存,_。(2) 衣带渐宽终不悔,_。(3)长风破浪会有时,_。(4)而或长烟一空,_此乐何极!(5)李煜的相见欢中用丝缕比喻愁思的千古妙笔是_,_。(6)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说苑:常枞注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日:“舌存乎?”日:“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日:“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日:“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节选自吴亮忍经)(注)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15 . 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1)棹数小舟棹:_(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3)老子往问焉问:_(4)常枞张口示老子示:_16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17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18 . (甲)文和(乙)文在揭示事物的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五、综合性学习19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有一天,戴着面具的美和丑在海边邂逅,他们互相怂恿道:“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他们脱下面具,在海里游泳。过了一会儿,丑回到了岸上,戴上了本来属于美的面具,径直走他的路。接着美也上来了,找不到自己的面具,只好戴上了丑的面具,径直走她的路。所以直到今天,。(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结束语。(2)根据上面文字的启示写出一段话。启示:六、作文20 . 作文题:感恩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不懂。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你做到过感恩吗?你对感恩是怎么看的?请写下你那次感恩的经历和真实的感受,或者写下你对感恩的思考,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稿纸首行正中。2)感情真实,观点正确,文体不限。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二、现代文阅读1、2、三、句子默写1、四、对比阅读1、五、综合性学习1、六、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