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纲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929536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纲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纲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届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纲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纲答案班级 座号 姓名 文体知识填空1.本单元学习了四样新闻样式,它们分别是消息、特写、电视新闻、通迅。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2.新闻,又称消息,指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3.新闻的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4.新闻的五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结语经常包含在主体的叙述中,也可放在导语和结尾部分)(1)标题:要求:准确、凝炼、醒目。形式:主题式;主题+引题式;主题+副题式;主题+引题+副题式(完全式)。关系:主题是消息的核心事实,引题对主题进行引导说明;副题对主题进行补充,注释,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最大,弓题在其上,副题在其下,字号稍小。(2)导语:位置:消息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内容:消息中最有价值、最核心事实的提要。写法:对主要的事实简洁描述;对报道的事实精辟评论;对报道的问题尖锐提出。(3)主体:内容:对导语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结构: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并列、主次、表面等关系)安排层次。(4)背景:定义: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种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位置:一般放在主体中,也可放在导语和结尾部分。(5)结语:位置: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方式: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用带有启发、激励性语言作结;对发展趋势作预测;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5.消息的写法:(1)一般写法:消息写作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 (2)特殊写法:消息写作多种多样,也可以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6.特写,又称新闻速写、新闻速描,是指作者采用类似“特写镜头”的手法深入新闻事件现实,采写制作的一种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7.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其中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与其他新闻媒体比,电视新闻具有综合性,视象性和即时性的特点。8.通讯一般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它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严格的真实性,但通讯允许作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并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报道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第五课:从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jn(矜)持 流tng(淌) 岚(ln) toti(淘汰) 风度翩(pin )翩 噙(qn)Qin(签)订 湿润(rn ) 水xi(泄)不通 承诺(nu )二、篇章结构。标题:正标题+副标题导语:(1一2)概述事件中心内容中国以绝对优势赢得了2 0 0 8年奥运会主办权。主体:(3一l 0)具体报道了中国人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33)转述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内容,表明中国政府的坚决态度。第二层:(45)通过一系列准确的数字,报道了投票的情况。第三层:(6一l1)报道了中国各界人士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三、主题思想。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四、写作特点。1本文是一则消息。本文语言简洁明了,同时字里行间又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中的“该”字。2善于抓住典型细节,使本文写得引入入。五、阅读训练。新华社莫斯科7月l 3日电 (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把所有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 0 0 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次全会选定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中,第一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在这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票,多伦多为票,巴黎为票,伊斯坦布尔为票。1文中划线的文字叫电头,其作用是交代这则“消息”是“新华社”在“莫斯科”发电的,以及何时由何人所发。“7月13日”不仅反映了消息的 真实性、时效性 特点,也蕴含了新华社记者向全国人民报告消息时的 激动欣喜 心情2这两段文字是本则消息的第l,2段,从消息的结构上看,它是这则消息的 导语 部分。3这则消息在标题、导语及主体部分中都用了数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明北京的威望之高,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4.本段消息包括消息六要素中的哪些要素,请写出相关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5.文段中有三个词语可以突出地表达中国入申奥成功后芜比喜悦、无比激动的心情,这三个词语是 所有 、 都 、 尽情 。6. 分析“第二轮就以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的“就”的表达效果. 说明北京申奥的优势明显,实力强威望高 7.一般情况下,消息的导语是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平实地叙述事件;它要求用极其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而这则消息的导语却以抒情笔调开头,同时列举了确凿的数字。请将这两段进行缩写,做到尽可能简练。字数不超过60字。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中,北京以过半数优势战胜了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和大阪。第六课: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港督(d) yn(掩)映 nng(凝)重 紫荆(jng) 赠(zng)言 旗帜(zh) 瞩(zh)目 二、篇章结构: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除了具有与消息的相类似的结构和特点外,它还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概述特写的中心内容英方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相当于消息的导语分)第二部分:(210)指写英国撤离香港的四个场景及背景材料,可分为四层。第一层:(24)下午4点30分,港督旗帜降落,并插叙港督府修建的背景材料。第二层:(57)晚7点45分,降下了英国国旗。第三层:(89)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层(1 0一l 0)7月1日零点4 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三部分:(1 1一完)回顾英国统占香港的历史。三、主题思想:本文是篇特写,集中描写了英翻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儿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无比欣喜之情。四、写作特点:1本文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2按时间顺序选择了四个场面来描写,突出了特写的现场感。3适当插入了背景材料。五、阅读训练。A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都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 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B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l 8 8 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 、 、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迅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1解释加点词“掩映”: 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2“日落余音”引号的作用是表示 讽刺与否定 。“但这一次不同”后冒号的作用是 提示作用,引起下文 。3归纳这两段文字的段意:A港督旗帜降落 。B回顾港督府的修建 。4将“装修、改建、扩建”填入文中空缺处。5体会加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成为历史.含蓄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第七课:生命之舟一、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靠lng(拢) 簰(pi)洲湾溃(ku)口 穿su(梭) 转舵(du) y(迂)回 肆虐(sn) 障碍(i) 梦mi(寐)以求二、篇章结构: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文章记录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营救群众的感人场面。报道中,按时间的顺序,真实地再现了感人的场面:18月1目晚8点20分:突然发现溃口,进行紧急营救。22号凌晨l点多钟:来到溃口地点,开始营救工作。3凌晨3点多钟: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4凌晨5点多钟:发现并营救小江珊,是本文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点描写。58月2目上午l0点:共救起六十四个人。68月2日下午4点:l50多艘冲锋舟共救起一万七千多人,点明题意生命之舟。三、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报道l998年簿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小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四、写作特点:1声画合一。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结构紧凑。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第八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籼(xin)稻 祖j(籍) 黔(qin)阳 雄蕊(ru) hu(恢)复 钵(b ) z(砸)烂 田埂(gng) 奔赴(f) bn(颁)发 丰硕(shu) 二、篇章结构。本文按总体简介一研究历程一突出贡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袁隆平的简历及贡献。第二部分(4-26)选择典型事例写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历程。第三部分(27-28):袁隆平的突出贡献。三、主题思想。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四、写作特点: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2生动的细节描写。3用数字说话,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五、阅读训练。 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试验。 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从1964年起,他转向研究水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主要食用大米,有九十多个国家种植水稻。这就是说,进行水稻的科学研究还具有世界意义。 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其实,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外早已进行研究。1926年,美国科学家琼斯最先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势现象。1962年,印度一位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水稻下一代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应用的设想。然而,水稻是一种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这使得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而袁隆平选中了这个大课题,前进的道路该是何等的曲折和艰难啊!1.第段中,“从1964年起,他转向研究水稻”的原因是什么?要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回答。参考答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主要食用大米,有九十多个国家种植水稻。2.第段“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外早已进行研究”“这使得国际上许多有此设想的研究人员先后丧失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两句中的“这”分别指代的是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异花授粉十分不易。3.第段中画线句子“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中“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原句的意思是说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稻国家,但并没有说我国的产稻量占世界首位。如果去掉“之一”,则语意上就不严密了。4.结合全文,说说第段中对国外课题研究状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衬托了袁隆平所选中的杂交水稻的课题难度之大,下文中袁隆平克服困难终于成功,表现了其超凡的毅力和探索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语言的积累和应用1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上最合适的一组词是( B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全面参加了_,将进一步_飞船内载人环境参数和系统飞行状态。此前,训练中心的预备航天员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_。这次在飞船安置了两个穿宇航服的模拟人,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布置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据了解,为了_家的“舒适度”,科技人员模仿宇航员穿起太空服,反复演练如何进家门、出家门,如何在失重的环境下生活等等。A验证 试验 体验 检验 B试验 验证 体验 检验C试验 验证 检验 体验 D试验 体验 验证 检验2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A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力量也越大。B去年秋天,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发生了一起危言耸听的恐怖袭击事件。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D现在好像只剩下了“食不言”一条口谚。繁文缛节固不可取,而吃相之雅似不可少。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C )A当今中国青年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B同学们都应该树立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C语文老师经常向我们绘声绘色地介绍小说新作。D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4给下面的一则消息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新华社11月ll目电)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于ll日晚揭晓,吉祥物由5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组成,统称“福娃”,分别叫“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五个字的读音组成谐音“北京欢迎你”。它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和奥林匹克圣火形象,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标题: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揭晓 5读下面三则消息,将三者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消息一:中华网1月26日电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暗示他将要求修改日本战后宪法,以便让日本自卫队正式改名为军队。小泉是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在日本宪法下,我们被禁止把自卫队称作军队,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他们是军队宪法中的好几点不太符合常理。”消息二:新华社东京2月4日电 日本防卫研究所24日发表的2004版东亚战略概观认为,日本为了自卫,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敌国的导弹基地进行攻击。消息三:新华网巴格达2月8日电 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当地时间8日上午分乘25辆军车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拉克。这是自二战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被派到海外战斗尚在继续进行的国家。 主要的信息:(40字以内)5、日本企图通过修改宪法,恢复其军队,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实现其对外扩张的野心 课外阅读训练(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广大军官希望和平。1.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其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2.上文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 B ) A.开头至“横渡长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B.开头至“区域”是导语,以下是主体。 C.开头至“扩展中”是导语,以下是主体。3.上文详写和略写的是( A ) A.中路军渡江战况略写,西路军战况详写。 B.中路军渡江战况详写,西路军战况略写。 C.中西路军战况都是详写。4.上文从两个方面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渡江已说明一切;详写敌军:一是为区分战犯和官兵,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二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证明我军渡江战役是完全正确的。(二)祖 国 我在赤道上度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似的中国地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那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的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1.文中画线句子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该如何理解呢?“风是热的”是写异国的环境;“心却凄凉”是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身在异国,虽风景美丽,气候炎热,但内心却为远离祖国亲人甚至遭受歧视冷落而时常感到悲伤。2.文中加点的“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指的是伟大的祖国;“永恒的痴情”指的是爱国之心。3.文中的加曲线的比喻句运用了典故,请用句中的四个字概括典故的内容。杜鹃啼血。 (三) 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那有什么不好呢?”“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D )( A)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2第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 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这样比喻的作用是 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_3第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谜:_三月三奶奶砍枣树_; 底:_储存养料,以利结果_4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D“伤”和“爱”看似矛盾,其实“刀之伤”正蕴含着“刀之爱”。5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刀之爱 。8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得到的启示。 (四)罗圈腿的小猎狗(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逃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1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猎狗在被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尊重。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挤”这一动作表现出小猎狗希望猎人关注自己的迫切心理。“还是”则强调了猎人对小猎狗的忽视。凸显了小猎狗被忽视后的伤心失落。 3公狼的出现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公狼的出现”使小猎狗有了展示咱已盼机会,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达到高潮。 4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请具体阐述。 【示例】小猎狗角度: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他人的嘲笑,内心必须强大。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猎人(人们)角度:不可以貌取人,不要随意轻视一个人。要看到别人的努力。要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十条猎狗角度:不要嘲笑别人。不要去轻视一个看似比你弱小的人。不要盲从。 (五) 春天是改革家(鲍尔吉原野) 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1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一般人看不懂春天从事的工作;春天常在幕 后做工作。 2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通过对比,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觉察的特点,为后文揭示其默默工作、功成即身退的可贵品质作铺垫。 3文章第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 (1)改革本身带来的“泥泞和肮脏”问题;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2)写这两个问题说明春天能正视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畏阻力,表现了其坚持改革的决心。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厉行改革的精神。5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 (1)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思想意识;(2)具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3)具有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决心;(4)具有坚信改革成功的乐观精神;(5)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工作的品格;(6)具有不贪功劳、功成即身退的豁达胸怀。 -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