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II)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908392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七年级同学的课后练习之一是要求依据下面朝代更选示意图概括时代特征。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 . 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C尊王攘夷D焚书坑儒3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B秦末和春秋时期C秦末和战国时期D秦末和汉初4 .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在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河姆渡人D山顶洞人5 .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房屋的出现磨制工具的发展ABCD6 .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各项历史史实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A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B外戚与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汉初的休养生息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D文景之治是西汉经济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7 .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A青铜工艺的成就B佛教艺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D中原古代文明8 . 据史记记载,禹年轻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夏朝统治范围广阔D启建立夏朝9 . 尚书武成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漂杵”。与记载相关的史事是A商汤灭夏B盘庚迁殷C武王伐纣D国人暴动10 . 如下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大盂鼎D铜象尊11 . 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黄帝、炎帝B炎帝、蚩尤C黄帝、蚩尤D炎帝、大禹12 . “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奖励耕战D建立县制13 . “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此次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刘邦起义C黄巾起义D八王之乱14 . 都江堰工程,是古代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思想,对如今的水利工程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科学家们对它想必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了:空前绝后!关于这一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修建者是蜀郡郡守李冰B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C位于成都附近的汉江上D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5 .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秦国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是在A马陵之战B城濮之战C桂陵之战D长平之战16 . 战国时期,瓜分晋国的三家是:( )A赵、魏、秦B齐、韩、赵C韩、赵、魏D楚、燕、齐17 . 秦朝行政机构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央一级( )A郡守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18 . 他被称为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受世人称赞。“他”是( )A黄帝B尧C舜D禹19 . “晋文公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亦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使晋文公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个霸主的“武功”指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D马陵之战20 . 七年级(3)班的同学模拟了一次“百家争鸣”的系列论坛,邀请了一些“嘉宾”,请你当一回导演,安排最适合他们的栏目,其中搭配错误的是( )A人与自然-老子B法制空间-韩非C军事天地-孟子D教育论坛-孔子二、填空题21 . 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举相对应的内容,(1)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差异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2)汉代开通沟通东西方的最早陆上要道(3)隋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而开凿的工程(4)唐朝见证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促进文化交流的壮举22 . 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_。最高统治者称_。中央政府设_,太尉、御史大人、分管行政、_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_。23 .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中国历史地名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种植水稻的农耕文化遗址B种植粟的农耕文化遗址(2)据图指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分布特点。三、判断题24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全国各地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_(判断对错)25 .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1)远古传说带有神秘的色彩,但也透露了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2)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3)晋文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4)都江堰是秦朝时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26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夏朝。27 . 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28 .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1)史实: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推论:分封制走向解体。(2)史实: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推论:这一措施承认了私人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史实: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推论:由于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最终失败。(4)史实:秦始皇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整齐划一各项制度。推论: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5)史实:“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推论:将儒学当做社会的主导思想,禁绝了其他学说。29 .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错误:_改正:_四、综合题30 .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纷争时代,儒家思想创立)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材料一反映了谁的主张?这体现了怎样的观点?(与时迁移,儒家思想演变)材料二思想主张1 思想主张2 “仁政” “以礼治国”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尊卑有序” (2)上述分别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他们代表了哪一时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天下一统,儒家思想发展)材料三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继承创新,儒家思想新生)材料四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截至目前,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4)依据材料四,指出儒家思想有何当代意义?31 . 识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1)仔细观擦两幅地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2)图一中的众多诸侯国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这一时期最先称霸的诸侯是谁? (3)与图一相比,图二中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这一时期秦国的对应位置应是图二中的什么位置?(4)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5)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不少于三个)32 . 我国幅员辽阔,历代政府一直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材料二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明朝张岱夜航船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它对后世的影响,在今天中国多个省份的简称上仍有体现,试举一例说明。(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说明这一制度下各级官员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选官方式有助于克服材料一中制度的什么弊端?(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元朝统治者为此实行了哪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统治者实行上述制度的共同目的。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填空题1、2、3、三、判断题1、2、3、答案:略4、5、6、四、综合题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