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模拟)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906449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鲁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鲁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B . 中国的园林讲究生机勃勃 , 追求形神兼备、气韵流畅,要有活泼的韵致。C .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D .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2. (2分)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 . 该校今天订了近一千多种报刊。B . 那是谁?从哪里来啊?C . 今年洪灾,粮食产量比去年减少了一倍多。D . 他上两楼拿了二本书。3. (2分) (2018毕节)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B . 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C . 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D . 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4. (2分) (2017八下揭西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 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B .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乞求宝藏。C .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D . 重庆的吊脚楼因地制宜 , 依山而建,每根木柱每片青瓦都闪烁着山城文明的光芒。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6分)5. (6分) 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争论不_ 移风_俗 诉_法律原形_露 付_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_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7九上蓬溪期末) 古诗文默写。 (1) 鸡声茅店月,_(温庭筠商山早行) (2) 了却君王天下事,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_,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4) 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 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人,他深深自责,在观刈麦中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_,_。 (6) 山坡羊骊山怀古抒写作者对历史兴亡大彻大悟的句子是:_,_。 (7)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5分)7. (4分) (2017七下台州期中) 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但微颔之_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策勋十二转_ 康肃忿然曰_8. (11分) (2017八上富顺月考)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选自史记有改动)【注】进:继续学(新内容)。益:增加,加深。有间:过了一段时间。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B . 教然后知困(困难)C . 丘未得其志也(表达的志向)D . 丘得其为人(作曲的人)(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弗学,不知其善也(指代精美的菜肴)B .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向)C . 丘未得其为人也(他)D .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表示并列关系)(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 . 乙文中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C . 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D . 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学习文王操这首曲子,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五、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0分)9. (10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后面小题。“啊,小兄弟,小时候我也和你一样。”朱赫来说,“我一生下来就有一股不安现状的信念,只是不清楚如何反抗。我家里一无所有,我也常常什么都不顾地打那些有钱人家吃得白白胖胖的孩子,但除了又挨爸爸的一顿揍之外什么也得不到。不团结起来斗争,是无法改变眼前的处境的。保尔,你足可以成长为一个投身于工人阶级事业的出色的士兵。现在,小伙子,我乐于把你领到光明的道路上,因为我清楚你将来会有所作为的。我特别瞧不起那些毫无反抗意识的家伙。奴隶们反抗了,他们要打倒旧社会。可是,为了实现它,需要一帮无畏的战士,而不是没吃过苦的公子哥儿;需要可以不懈斗争的坚强战士,而不是那些碰到战斗就像臭虫晒到阳光立刻就躲起来的胆怯的家伙。”(1) 结合选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朱赫来这一人物形象。(2) 在选文中,朱赫来带给保尔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0. (15分) (2016赣榆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以义为利人总会面临利与义的煎烤。利者,更多的是指物质利益,即金钱、美色等可以愉悦身心的东西。人既然做不到完全舍弃饮食男女,产生一定的逐利冲动也符合人性。义者,温暖他人的举动,比如拯人于饥渴、救人于水火,它是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善良、利他意识,是一种更高级的人性。这个世界上永远有着使人心生景仰的人。1909年,肃亲王善耆想请人为吴可读画一幅像,有人向他推荐画家陈半丁。肃亲王非常欣赏陈半丁的才华,甚至劝他入部为官。此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未成,却使陈半丁非常感动。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病故,为报知遇之恩,陈半丁在大连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卖画所得的数十万元(旧币),全部做了肃亲王灵柩返京的开销。陈半丁这样做,是在实践自己的人生哲学,他曾篆刻过一枚椭圆形的印章,其文字是“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也”。生活中像陈半丁这样以义为利的人还有不少,比如启功曾捐巨资在北师大设了个“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比如胡适为了解决章希吕的工作,就请他到家里为自己编辑文稿,并开给他比外面高得多的工资;他曾无私资助陈之藩、林语堂等人留学,自己出钱为贫穷的小贩袁瓞治病,并留下过“要留利息在人间”这样的美谈。以义为利很高尚,可以给他人带来幸福与快乐,但它也需要环境的催生。我研究过喜欢行善之人的经历,他们一般都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种他人给予的温暖对他们日后的为人处世极有影响。在启功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北师大前校长陈桓曾经无私帮助他,先是将没有学历的启功推荐进中学,还手把手地教他怎样上课,后来更是将他直接引进北师大。说没有陈桓,就没有后来功成名就的启功,绝对不是一句假话。启功设立的奖学助学基金以“励耘”命名,“励耘”就是陈桓的书房名,陈桓当时早已过世,启功用此名的目的,就是要纪念对自己一生影响极大的先师。陈半丁出道时卖画不顺,其师为之站场更是传为艺坛佳话。吴可读画像完成后,陈半丁迁出肃王府,在京卖画为生。然而,因为他初入京城美术圈,不为人知,前来购画者寥寥无几。远在上海的吴昌硕对爱徒在京之处境极其忧虑。1910年,67岁的吴昌硕特地赶到北京,为陈半丁介绍各种关系和画店,并在琉璃厂纸店亲笔为其书写润格,称其“性嗜古,能作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元,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上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在京数月中,还为半丁治了不少印,其中相当部分为吴篆陈刻,以示器重。陈半丁的名声从此日隆。的确,义不能单靠高尚者先天的觉悟,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双手去激活。行善、仗义最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大家都去行善,大家都为人仗义,一个社会就会有许多人以义为利,开开心心帮助别人,得到帮助的人日后也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行善、仗义的队伍,我们走在夜里都可以看到蓝天。相反,如果我们一个个都很自私,随便做件事都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得到好处,见利忘义就会层出不穷,那些原本以义为利的人也很可能改弦更张,变得冷漠自私,整个社会一片冰雪。其实,如果我们跳出物质利益的藩篱,就会发现,陈半丁的“以义为利”并非只是一种高尚的口号,而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一个人仗义,帮助了别人,让他人摆脱了困境,看到了明媚的阳光,别人高兴,我们的奉献也就有了意义与价值,你的心灵就有了几分安适。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内心的安适更重要的呢?行善、仗义这种东西是特别能给人好感的,你也就有了好人缘。这样的好人缘自然也是一种利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义为利”其实是一种大智慧。(1)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题目“以义为利”的理解。(2) 第段主要采用了那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说没有陈桓,就没有后来功成名就的启功,绝对不是一句假话。11. (25分) (2017枣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嘱托格鲍姆特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1) 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2) 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4)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5) 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2. (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过山农家顾况板桥入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 请结合后两句诗中具体的词句分析山农的心情?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1、2-1、3-1、4-1、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6分)5-1、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6-1、6-2、6-3、6-4、6-5、6-6、6-7、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5分)7-1、8-1、8-2、8-3、8-4、五、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0分)9-1、9-2、10-1、10-2、10-3、11-1、11-2、11-3、11-4、11-5、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2-1、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