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模拟)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85307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踏着阳光,步入森林,寻冬雪之味。,像树上松鼠啃食的松果一样;,像是寒风吹拂在脸上的的感觉一样;,像“嘀嗒”掉下的冰块之声;,像兔宝宝毛茸茸的大耳朵一样。冬雪是涩涩的 冬雪是柔柔的 冬雪是清脆的 冬雪是甜的ABCD2 . 下列句中加下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学毕业典礼那天,我们班的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B宋濂求学的经历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的不求甚解和勤奋与否。C西湖风光美不胜收,那里是中外游客旅游的好去处。D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秀丽壮美的山川,神秘繁茂的森林,湛蓝高远的天空,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B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父亲!在他逝世即将十周年之际,写下这篇文章,以示缅怀之情。C董卿在主持朗读者节目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令广大观众目不暇接。D美国特朗普政府实施制裁“中兴通讯”、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祟。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部纪录片对我非常有兴趣,是部具有深刻意义的大片。B自从推出古城、万亩油菜园等旅游项目后,三三两两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郭楼游玩。C只有生活在城市的执法人员乃至普通百姓知法、守法,才能让这座城市的文明更有底气。D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二、字词书写5 . 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A老师,您用辛勤的汗水,哺(_)育了春天的嫩苗,我们向您致以崇(_)高的敬意!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6 . 请回答第自然段中哪一个词写出了对东京的失望,并解释加点词“标致”在文中的意思。7 .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人物刻画抓住了主要特征,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先生的高贵品质。其中表现先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的是哪一件事?藤野先生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呢?8 . 依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独立成段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内容,为什么?9 . 简析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10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想到东京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远大的志向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他不得不离开东京。B全文的叙述线索分明线与暗线,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组织材料,明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暗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C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等事情,看似形散,实则神不散。D本文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阅读北京胡同的背后一文,回答下列小题。北京胡同的背后李国文树木会老,人会死,胡同也有它终结的一天。 会有那么一个早晨,北京人猛然间发现,最后一条胡同死了。那真是令人伤感,而又 无可奈何的事! 是一部无可辩驳的凝固的近代史,是数百年京城人文概貌的缩影,就这样迅速地被现 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那些单调无味的火柴盒所蚕食,所吞噬,难免令人惋惜。但我也不赞成有的人,对于古都,恨不能连几间破房烂庙、几处断垣残壁,也不许挪 动,一律要求原封不动。如果这样恋旧的话,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搬到周口店原始人居住 过的洞穴里呢,那才能够真正发思古之幽情呢!说到底,北京那些胡同,不过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罢了,早晚总是要死的。夏商 周的房子,谁见过?汉唐盛世的房子,谁住过?那么,元明清的胡同,随着那个时代的终止 而终止,好像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同住在一条胡同里,那些天天碰头见面的左邻右舍,他们之间的亲切友 善,地道的老北京人的礼数客套,那种一张口为“您”而不是“你”的、或许称之为“温良恭俭让”的与人为善的人文精神,如果也随着胡同之死而死的话,那就太可惜了。现在搬进 单元楼里住着的各家各户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是过去住在胡同里的 人家,绝不会产生的。给一张微笑的脸,与淡漠的一瞥,留在对方心扉里的印象,冷暖是大 不相同的。没有温馨,没有友爱,这世界是不堪设想的。于是,我想起如今再也找不到的西风斜阳、衰草枯树的前门以西,古城墙下的那条顺 城街了。那时,隔着城墙,便是与前门火车站相毗邻的西货站。半夜里,常有一列列货车从 广安门开过来,然后,就有卸车的动静,就有空车相撞的声响,就有低沉短促的汽笛声,从 城墙那边传过来。那时,冬天是很冷的,而且,风也很大,从城墙下那条顺城街边胡同里钻 出来的人,都用围脖和口罩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的。夜里,街面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胡同里, 更是像打扫过一样清净。那时,我从流放的外地回家来,只有那么一班慢车,而且总是在城 市的末班车收了以后的深夜到达。通常是这样:我背着行囊,顺着城墙,在昏黄的路灯下, 摸进这条细小的“此巷不通行”的胡同,敲开一座小院的那并不严实的门。 这是北京城里最短的几条胡同之一,长不过十数米,有一处矮趴趴的小院,在那结不 了几粒枣的瘦树下,有一扇不拒绝我的门。“姨妈!没车了,回不去郊区的家,只好来打扰您啦!”“那有什么?快放下行李,没关系的,您就在这儿委屈一宿吧!”其实她是我同学的姨妈,她也知道我当时是一个类似囚犯的人,在那个岁月里, 许多人的脸都对我绷紧着,但她不这样。她立刻捅开了煤球炉子,给我烧水,给我热吃的, 一个劲儿地宽慰我:“没事的,不会有麻烦的,我们这儿街坊邻居,大家都挺好的,您放心 吧!”第二天清晨,离开那小院、那胡同时,那些大概可算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蹬三轮 的,烧锅炉的,或许还有在工厂里做工的,机关里做事的,都客客气气地招呼:“来看姨妈 的吗?不多坐会儿?”我谢了他们,去赶早班车。“下回火车要晚点的话,你可别忘了到家来!”快走出那胡同了,姨妈还在身后 叮嘱着。后来,先是填平了正阳门前那条护城河,不久,又扒了城墙,接着,拆了西站和 铁路,顺城街和那条无名小胡同,就像血管暴露在体外,很快从城市地图上消失了。姨妈也 拆迁到了郊区,直到故去,还惦着那个无名小胡同里住了一辈子的老街坊和彼此间温馨友善 的氛围。回想起来,我们以往的全部行为中,姑且不论其对或者错,有一点是最不可取的: 在扬弃什么的时候,总是一古脑儿否定;连不应该否定的,甚至极可珍贵的东西,也当作垃 圾给粪除了。我真心希望,也许有一天,胡同真的没了,但北京胡同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 切、良善、和蔼、信任,还能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话,也许比那些古旧的建筑物,对于中国 要更有价值些。11 . 对北京胡同的消逝,作者在第段中写道“令人感伤”“令人惋惜”,第段又说“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痛苦的事情”,这是否自相矛盾,请作简要分析。12 . 赏析下面的句子。顺城街和那条无名小胡同,就像血管暴露在体外,很快从城市地图上消失了。13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 )( )A文章开头采用比兴的手法,由树木、人的老死引出胡同消逝的不可避免。B第段将胡同中左邻右舍的友善和现在单元楼中居民的隔膜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温馨友爱的呼吁。C第段画线句中的“钻”字,形象地写出了在这天冷风大的冬日,从胡同出来的人们的顽强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D第段突出无名胡同和小院的普通,为下文描写这些平凡人的友善做铺垫。E. 第段写蹬三轮的、烧锅炉的、做工的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对我打招呼,显得啰嗦,可以删掉,这样使行文更为简洁自然。14 . 【链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本文结尾与鲁迅的故乡结尾都提到“希望”,试比较两者的异同。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乙)司马温公1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2,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1)司马温公:即司马光。(2)下帷绝编: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15 .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4)患记问不若人(5)众兄弟既成诵(6)温公尝言16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B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C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D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7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18 . 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五、句子默写19 . 诗文默写。(1)沉舟侧畔千帆过, 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山水之乐,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沁园春 雪中以动写静,描绘景色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4)在无题中,用谐音表明相思之苦,后也用来赞扬老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5)丑奴儿中表明报国无门,心情愤慨无奈的词句是:_,_。六、名著阅读20 . 名著阅读。(1)“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_。(2)朝花夕拾又名_,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会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_。(3)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针对“_ ”“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七、综合性学习21 .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1)根据材料,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2)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八、作文22 . 作文以“我的故事”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二、字词书写1、三、现代文阅读1、2、四、对比阅读1、五、句子默写1、六、名著阅读1、七、综合性学习1、八、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