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通则解读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10820279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262 大小: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财务通则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62页
企业财务通则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62页
企业财务通则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财务通则 解读 财政部企业司 编 创新企业财务制度 促进企业规范发展 代序 2006 年 12 月 4 日 财政部颁发了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这是我国企业财务制度建设 的一件大事 对规范企业管理 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一 修订 企业财务通则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企业财务通则 是 1992 年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发布的 自 1993 年实施以来 对规范 企业财务行为 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环境 推进企业改革发展 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执行 了 10 多年的 企业财务通则 日益滞后 亟需加以修订 首先 是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近年来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全国人大对 公司法 及相关法律 法规进行了修订 对企业依法建立财务制度提出了新的 要求 企业财务通则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准则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是发挥 企 业财务通则 作用的重要前提 也是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客观需要 其次 是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产权清 晰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有效 互相制衡 企业财务制度是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一项必要 组成部分 修订 企业财务通则 可以完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 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建设 其三 是促进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 目前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一些 大型企业也存在内部财务管理薄弱的问题 导致财务舞弊和经营风险时有发生 修订 企业 财务通则 可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 促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 展 其四 是维护企业各方利益的需要 国家既是企业国有资本的投资者 又是企业的 社会管理者 通过修订 企业财务通则 明确企业各方的权责利关系 有利于维护国有 权益 有利于保护其他投资者以及经营者等各方的利益 其五 是财政职能转变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政部门管理企业的职能有了很 大的转变 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的内部事务 主要是为企业开展财务活动建立法律规范 通过 修订 企业财务通则 可以规范财政部门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作用 此外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难以完全通过银行 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对企业筹资 资本运作等重要财务管理事项予以有效监督 而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 也需要在一定的法 律规范下适当转化为企业财务制度 以合理界定政府管理与企业自主管理的界限和责任 二 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集中体现了依法理财和制度创新 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继承了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中的有效成分 又注意处理好与有关 法律法规的衔接关系 在修订过程中 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 立足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相关主体的行为 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包括履行社会管理 职能的主管财政机关 追求投资回报的企业投资者 实现经营业绩的经营者 企业财务通 则 不在于给各项财务收支范围及其标准作出规定 而是保障企业在同一财务行为中 尽可 能公平 合理地对待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 第二 立足于贯彻国家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 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经济 形势 构成了企业重要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财务通则 应当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的财务 行为规范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承担起环境资源和人工成本补偿的责任 使企业财务行为符 合国家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 进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第三 立足于协调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 但与投资者存在产权关系 与 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存在债务或者债权关系 与国家存在依法缴纳税收和规费以及享有公共财 政服务的关系 与经营者和其他职工存在劳动报酬关系 这一系列经济关系的实质 就是 企业的财务问题 协调好企业内外财务关系 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第四 立足于监督企业经济运行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其总体运行状况对社会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财务通则 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应用财务管理工具反映企业经 济运行状况及其趋势 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进而实现对国家宏观经济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在修订 企业财务通则 过程中 财政部结合企业改革发展要求 创造性地 解决了企业财务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 初步建立以 企业财务通则 为主体 以企业具 体财务行为规范 财务管理指导意见 财政监管办法为配套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实现 了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 一是功能创新 企业财务制度不再对会计要素的确认 计量作出规定 也不再为企业纳 税扣除项目 标准作出规定 而是围绕企业财务的实质 对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作出规 范 引导企业实行科学管理 二是观念创新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树立企业的社会责 任观念 对企业重组中的资本权益事项和财务管理进行规范 三是体制创新 从政府宏观财务 投资者财务 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 构建资本权属清 晰 财务关系明确 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四是体系创新 建立了具有开放性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便于 企业财务通则 实施以 后根据企业财务运行 国家法制建设情况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不断地调整 改革和发展 企业财务制度 五是机制创新 按照 规范 有效 的原则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运行机制 明确财务决 策的要求 财务控制的方法 完善企业激励分配政策 建立企业财务监督机制 明确企业 财务管理的法律责任 六是内容创新 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环节 明确了资金筹集 资产营运 成本控制 收益分配 信息管理 财务监督等六大财务管理要素 并结合不同财务管理要素 对财务管 理方法和政策要求作出了规范 三 实施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对促进企业规范管理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是建立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对企业加强财 务管理 依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 实意义 一是为各类企业提供了财务行为规范 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言 资本分布领域较 广 管理链条较长 企业财务通则 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约束企业财务行为 确保国有 资本保值增值 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内外部财务 关系逐渐复杂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 理顺各方关系 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 因此 企 业财务通则 对各类企业 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二是维护国家及其他各方的权益 企业财务相关主体包括主管财政机关 追求投资回报 的企业投资者 实现经营业绩的经营者 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尽 可能公平 合理地对待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 同时 合理界定了财政部门 投资者与经 营者之间的财务管理职责 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为维护投资者 经营者和其他职工的权益 提供保障 三是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对企业内部财务体制提出了设 置原则 按照投资者 经营者不同层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着力构建 激励规范 约束 有效 的财务机制 体现了企业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诉求 有利于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实现共赢发展 四是健全公共财政职能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 财政还兼有重要的经济调控和经济监督职 能 各级财政部门需要按照规章管理企业财务 并服务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 新的 企 业财务通则 将财政职责转化为行政规章 有利于改变企业财务管理无章可循 职责不清 的局面 同时从源头上整治企业财务秩序 化解财政风险 五是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 构成企业重要的 财务管理环境 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一方面规范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收益分配行为 促 进企业自主创新 并承担起环境资源 安全生产成本和人工费用的补偿责任 另一方面利用 财务预算 财务预警等管理工具 监测企业经济运行 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确保企业财务活 动符合国家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贯彻实施新的 企业财务通则 培训至关重要 最近 财政部对全国财政系统和中央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 应广大学员的要求 财政部企业司组织编写了 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 2006 67 号 规 定 企业以非货币资产出资设立公司的 应当评估作价 核实资产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以非货币资产出资或者接受其他企业的非货币资产出资 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规 定 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和执业人员进行 其他的非货币资产出资的评估行为 可以 参照执行 1 国有资产评估 根据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国务院令第 91 号 国有资产 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1 年财政部令第 14 号 等行政法规和规章 国有及国有控股 企业以非货币资产出资或者接受其他企业的非货币资产出资 需要委托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 构进行资产评估 并以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作为投资作价的基础 经国务院 省政府批准实 施的重大经济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 分别由本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负 责核准 其余资产评估项目一律实施备案制度 这可以有效避免虚假出资或通过出资转移财 产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此外 中外合资 合作经营企业中 外国投资者用以出资的机器设备应由商检机构进行 检验认证 作价不得高于同类机器设备的国际市场正常价格 外国投资者以工业产权或者专 有技术出资的 应向审批部门提交该工业产权或者专有技术的有关资料 包括专利证书或者 商标注册证书的复制件 有效状况及其技术特性 实用价值 作价的计算根据 2 其他企业的评估 根据 公司法 的规定 公司 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 估作价 核实财产 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 严格来说 这并不要求必须聘请专业评估机 构评估 相关当事人或者聘请第三方评估后认可的价格也可成为作价依据 不过 聘请专业 中介机构评估相关非货币资产 至少有两方面好处 一是其专业性和独立性较强 能够更好 地保证评估作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是根据 公司法 的规定 承担资产评估的机构因出 具的评估结果不实 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除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外 在其评估不 实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 聘请专业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相关非货币资产 可以有 效地保护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利益 六 对无形资产出资方式的限制 公司法 要求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 30 也就是说无 形资产出资最高比例可达到 70 这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调动企业和研发人员 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但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另有规定 外资企业的工业产权 专有技术的作价应与国际上通常的作价原则相一致 且作价金额不 得超过注册资本的 20 三 权益资金筹资决策 企业财务通则 第十五条规定 企业依法以吸收直接投资 发行股份等方式筹集权 益资金的 应当拟订筹资方案 确定筹资规模 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和必要的报批手续 控制 筹资成本 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 应当依法委托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 解读 本条是关于企业开展权益资金筹资决策的规定 一 筹资方案的拟订 企业拟订筹资方案 必须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企业发展战略 市场前景等一系 列宏观因素和资金成本 资本结构等微观因素 筹资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筹资目的 应当明确筹集的资金是将用于扩大现有产能 新产品研究开发 固定资 产项目投资 还是用于合资或合作 向其他企业增资 收购其他企业股份 收购资产等用途 2 筹资规模 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 一般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国家规定的最低 资金限额和资金到位期限 二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自有资金比例有关规定 三是筹资预算或 者项目概算预测的企业所需权益资金额度 四是筹资对象的资金实力 等等 3 筹资渠道 方式和成本 在筹资规模确定的前提下 通过比较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 的资金成本 并研究分析其可行性 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 控制筹资成本 4 本次筹资对企业资本结构及现有投资者的影响 既要分析本次筹集权益资金后 对 企业资产负债率及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影响 也要分析对现有投资者持有股权比例 控制力 今后可分配的利润等方面的影响 5 筹资风险分析和控制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 资金供需市场的变化或者筹资来源 期 限结构等因素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权益资金的筹集必然存在风险 筹资方案 应对风险因素作全面分析 并就如何控制筹资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6 投资风险分析和控制 筹资一般是为了投资 而投资也存在风险 因各种风险因素 导致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 将间接导致筹资方案的失败 因 此 对投资风险也应当有充分的分析和应对策略 以增强筹资对象的风险意识和信心 7 保障措施 例如 确定权益资金投入和使用的时间进度表 以保证资金按时到位 按规定用途使用 资金到位后 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给投资者出具出资证明 监督所 筹资金专款专用 项目进展过程中编制资金使用情况表 项目结束后编制项目竣工决算 并 进行专项审计 等等 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股份的 拟定筹资方案即招股说明书 应遵循 公司法 证券法 中国证监会印发的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1 号 招股说明书 证监发行字 2006 5 号 等规定 二 筹资决策审批程序 企业筹集权益资金 应当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和必要的报批手续 从内部决策程序来讲 筹资是企业财务活动的起点 筹资方案必须由财务部门审核 一般情况下 企业筹资方案是 由财务部门和规划部门共同拟订的 经过财务审核之后 筹资方案应当上报投资者批准 其 中 公司制企业应上报董事会 由董事会决定后报请股东大会表决 国有企业要上报经理办 公会 由经理办公会审定 对于这类重大决策 投资者应当明确决策与执行的责任 并落实 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 往往还需要履行外部的报批等手续 主要有 1 国有企业筹集权益资金属于投资者的重大决策 需报政府或者有关国有资产监管部 门或机构审批 2 筹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 要按照国家关于试行资本金制度的要求 报政 府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3 筹集资金用于设立企业的 所筹资金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后 有限责任公司 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 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会 全民所有制企业等 其他非公司制企业由组建负责人 向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申请设立登记 其中涉及国有资本的 应当先行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4 筹集资金后需变更企业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的 按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申请变 更登记 其中涉及国有资本的 应当先行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 5 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以及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的 应当报经国务院证券 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三 验资 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 必须验资 以保证出资的真实可信 对验资的要求 一是依法委 托法定的验资机构 二是验资机构要按照规定出具验资报告 三是验资机构依法承担提供验 资虚假或重大遗漏报告的法律责任 因出具的验资证明不 实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除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外 在其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内 承担赔偿责任 四 企业资本管理 企业财务通则 第十六条规定 企业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资本管理制度 在获准工商 登记后 30 日内 依据验资报告等向投资者出具出资证明书 确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 在持续经营期间可以由投资者依照法律 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 的规定转让或者减少 投资者不得抽逃或者变相抽回出资 除 公司法 等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 企业不得回购本企业发行的股份 企 业依法回购股份 应当符合有关条件和财务处理办法 并经投资者决议 解读 本条是关于企业资本管理的规定 企业资本管理 应当遵循资本保全的基本原则 实现资本保全的具体要求 又可分为资 本确定和资本维持两大部分的内容 一 资本确定 资本确定 指设立企业必须明确规定企业的资本总额以及各投资者认缴的数额 如果投 资者没有足额认缴资本总额 企业就不能成立 为了强化资本确定的原则 法律规定由工商 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企业注册资本的登记管理 这是保护债权人利益 明晰企业产权的根本需 要 根据 公司法 等法律法规 一方面 投资者以认缴的资本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另一 方面 投资者以实际缴纳的资本为依据行使表决权和分取红利 通则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要求企业获准工商登记 即正式成立 后 30 日内 应依据验资报告向投资者出具出资证明书 等凭证 以此为依据确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 特别是 占有国有资本 的企业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取得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但这 并不免除企业向投资者出具出资证明书的义务 因为前者仅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手段 二 资本维持 资本维持 指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有义务保持资本的完整性 通则 围绕资本维持原 则 规定除了法律 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的转让或者减少出资外 投资者在企业持续 经营期间不得抽逃或者变相抽回出资 实际上 除了投资者依法转让或者减少出资外 发生 的以下情形 也会对企业的资本造成影响 1 按照财政部印发的 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 财企 2003 233 号 规 定 企业由于合并或分立 实施公司制改建 非公司制企业整体出售 根据有关规定清产核 资 依法清理整顿或者变更管理关系以及其他依法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行为 需要清查全部 资产的 清查出来的资产损失可以按照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资本公积 实收资本的顺序 核销所有者权益 2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合同中约定合作期限届满时 全部固定资产无偿归中国合作者 所有的 外国合作者可以申请通过以下方式提前收回其投资 一是在按照投资或者提供合作 条件进行分配的基础上 在合同中约定扩大外国合作者的收益分配比例 二是经财税机关按 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审查批准 外国合作者在合作企业缴纳所得税前回收投资 三是经财 税机关和审查批准机关批准的其他回收投资方式 根据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合作者先行 回收投资审批办法 2005 年财政部令第 28 号 对外国合作者以分取固定资产折旧 无 形资产摊销等形成的资金以及其他方式 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其投资的行为 进一步做出 了规定 但是 中外合作者仍应依照有关法律和合同的约定 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 此外 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 在采取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情形下 母公司对子公司 承担的经营损失超过长期投资账面值的部分 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在所有者权益项下列 示 三 股份回购 2006 年实施的新 公司法 对股份有限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的行为改 禁 为 限 允许公司在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 工 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合并 分立决议持有异议而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等四种情形下 回购本公司股份 并在一定时限内持有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通则 要求企业回购股份 一是要符合法定情形 二是要符合有关条件和财务处理办法 三是要经投资者决议 财政部在 关于 公司法 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中 首次引入了 库存 股 的财务概念 并作出了如下规定 1 公司回购本公司股份的全部支出 转作库存股成本 2 在减资 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以及股东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情形下 在法定时限内注销回购股份时 按照注销的股份数量减少相应股本 库存股成本高于对应股 本的部分 依次冲减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 低于对应股本的部分 增 加资本公积 3 因实行职工股权激励办法而回购股份的 回购股份不得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 的 5 所需资金应当控制在当期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数额之内 实际回购股份时 应当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转作库存股成本 同时按回购支出数额将可 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转入资本公积 4 库存股不得参与公司利润分配 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将其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备抵项目 反映 库存股的存在 意味着公司在某一段时间内会持有自己的股份 使公司出现同时具有 公司法人及其投资者两种不应兼容的身份 因此 必须限制库存股原本代表的投资者权利 五 资本公积管理 企业财务通则 第十七条规定 对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超出注册资本的差额 包括 股票溢价 企业应当作为资本公积管理 经投资者审议决定后 资本公积用于转增资本 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解读 本条是关于企业资本公积管理的规定 一 资本公积的性质及其来源 资本公积是投资者实际投入超出注册资本的部分 以及其他非正常经营收益形成的积累 是资本的一种储备形式 其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资本 或股本 溢价 即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大于其拥有的企业实收资本份额的 部分 股本溢价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时 实际收到的款项超过股票面值总额 即股本 的 部分 二是财政拨款 按照 通则 第二十条规定 属于国家直接投资 资本注入的 按照 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属于投资补助的 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 本 三是其他来源 如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以前形成的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接受现金 捐赠 股权投资准备 关联交易差价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二 资本公积的用途 1 转增资本 按照 公司法 规定 资本公积作为一种资本储备 只能按法定程序转 增资本 而不得作为投资利润或股利进行分配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资本公积项目都可以直 接转增资本 例如捐赠人有特定要求的捐赠形成的资本公积 又如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股权投资准备在其未实现之前 均不得用于转增资本 总之 资本 股本 溢价 财政拨款转 入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和其他资本公积可以直接用于转增资本 或股本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 产准备和股权投资准备转入其他资本公积后 才可以用于转增资本 或股本 2 核销资本性损失 按照 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 的规定 企业特定情形 下清查出来的资产损失 经批准可以核销资本公积 根据财政部下发的 关于企业住房制度 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 2000 295 号 及其补充通知 财企 2000 878 号 企业发给无房和住房未达标老职工的住房补贴 列入年初未分配利润后 由此造成年初未分 配利润的负数 依次以任意盈余公积 法定公积 资本公积以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六 盈余公积管理 企业财务通则 第十八条规定 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公积金和 任意公积金 可以用于弥补企业亏损或者转增资本 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后留存企业的部分 以不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 25 为限 解读 本条是关于企业盈余公积管理的规定 一 盈余公积的性质及其来源 盈余公积是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资本积累 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其提取 比例和办法 详见本书第六章有关内容 法定公益金原来也是盈余公积的组成项目 新 公司法 删除了原有按税后利润的 5 10 提取法定公益金的规定 这意味着执行十多年的公益金制度已完成历史使命 财政 部在 关于 公司法 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中 明确了取消公益金的若干问 题 一是全面取消公益金制度 规定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 按照 公司法 组建的企业根 据 公司法 第 167 条进行利润分配 不再提取公益金 同时 为了保持企业间财务政策的 一致性 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业一并停止实行公益金制度 与以往专门针对某种组织形式或 者所有制企业的财务规定不同 这项规定体现了统一企业之间财务政策和财务规范 为企业 创造公平竞争条件的精神 但由于按照现行法律 外商投资企业仍需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 金 其中福利基金部分的用途与内资企业的公益金有类似之处 为此特别做了提倡性规定 即 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经董事会确定继续提取的 应当明确用途 使用 条件和程序 作为负债管理 二是规定了原来由公益金安排的购建职工住房及其他福利设施支出的衔接办法 具体如 下 1 企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后 不得再为职工购建住房 盈余 公积金不得列支相关支出 而经批准实施住房制度改革的企业 应当 按照 财政部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 2000 295 号 及 其补充通知 财企 2000 878 号 的相关规定执行 2 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或者主辅分离 辅业改制的企业 原属于公益金使用范围 的内设职工食堂 医务室 托儿所等集体福利机构所需固定资产购建支出 应当严格履行企 业内部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审批 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执行 三是明确了企业公益金结余或赤字的处理政策 规定企业对 2005 年 12 月 31 日的公益 金结余 转作盈余公积金管理使用 公益金赤字 依次以盈余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 以前年 度未分配利润弥补 仍有赤字的 结转未分配利润账户 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后利润弥补 其中 考虑到财务政策改革应尽可能减少对法律规定的影响 公益金结余应当转作任意盈余 公积 赤字应先以任意盈余公积弥补 不足部分再以法定盈余公积弥补 这样对法定盈余公 积提取的影响最小 二 盈余公积的用途 1 用于弥补亏损 企业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 应当由董事会提出具体方案 报经股 东大会批准 所弥补的亏损 除了企业正常经营发生的亏损外 还应包括国家政策变化和制 度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损失 例如实行新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等改革 按照国 家统一规定清查的损失 2 用于转增资本 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公司制企业由董事会决定 按投资者原有持股 比例转增 并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国有企业由经理办公会决定 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企 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后的留存部分 以法定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 25 为限 七 企业增资管理 企业财务通则 第十九条规定 企业增加实收资本或者以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转 增实收资本 由投资者履行财务决策程序后 办理相关财务事项和工商变更登记 解读 本条是关于企业增加资本和转增资本管理的规定 一 企业增资的财务决策 企业通过筹集新的权益资金增加实收资本 或者以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转增实收资本 其财务决策可以参考有关权益资金筹集决策的内容 对于以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转增实收资 本的决策 还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企业是否具备转增资本的财务条件 企业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在数额上是否满足 转增资本的需要 这是能否转增资本的首要条件 二是企业资本规模是否与资产规模相适应 如由于历史原因 企业的国有资本出资不到 位 或者企业经过高速发展 资产规模急剧膨胀 对资金的需求剧增 如果企业注册资本没 有相应增加 与资产规模不相匹配 影响企业形象 这些因素会使企业产生转增资本的内在 动力 三是企业的资本规模是否与发展速度相适应 要充分考虑企业所处行业发展周期 企业 在行业中地位 处在景气指数上升行业的企业 转增资本欲望比较强烈 有扩张的外在市场 环境 可保证企业规模与企业业绩同步增长 处在景气指数下降行业的企业 业绩增长很难 跟上股本规模扩大速度 特别是上市公司 如果扩大股本结构 将影响市场形象和投资者投 资意愿 转增资本应当慎重决策 二 企业增资的一般程序 企业增转资本是投资者再投资行为 它将引起注册资本的增加 有时还会造成投资者的 增加或者股权结构的变动 属于企业重大财务事项 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要求 履 行内部决策程序 1 内部决策程序 公司制企业转增资本由董事会决定 报经股东会审议 其中 有限 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决议 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股份公司增加注 册资本的决议 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国有企业转增资本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企 2001 325 号 的规定 由经理办公会或者董事会决定 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主管财政 机关也可以根据企业资本积累情况 直接做出以盈余公积 资本公积转增实收资本的决定 2 企业内部决策通过增资决议后 应当报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其增资行为才 具备法律效力 其中涉及国有资本变动的 应当事先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更登记 八 企业取得财政资金的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通则 第二十条规定 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 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一 属于国家直接投资 资本注入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 积 二 属于投资补助的 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 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 规定的 按规定执行 没有规定的 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三 属于贷款贴息 专项经费补助的 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四 属于政府转贷 偿还性资助的 作为企业负债管理 五 属于弥补亏损 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 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解读 本条是关于企业取得财政资金财务处理的规定 一 财政支持企业的必要性 1 财政支持企业 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国有企业在几十年计划经济时期 承 担了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 也积累了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矛盾 如企业办社会包 袱 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问题 资源枯竭矿山和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问题 在国有企业向 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这些问题单纯依靠企业无法解决 如果国家不予支持 不仅将使国有 企业失去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 也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财政承担着 宏观经济调控的责任 也承担着社会道义和公共责任 支付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解决制约企 业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 是财政应承担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2 财政支持企业 是应对 WTO 挑战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需要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针对上述情况 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 积极构建起财政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 资金投入体系 信息监控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 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实现技术进步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 财政支持企业 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 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比较突 出 在企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是 东西部企业发展不均衡 大小企业发展不配套 国有经济布 局不合理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等 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 也必须发挥财税政 策的杠杆作用和支付必要的改革发展成本 促进经济结构有序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财政支持企业 是建立强大 稳固财政的需要 建立强大 稳固的财政必须以全社 会各类企业共同发展为基础 企业是财政收入的主来源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载体 企业的 发展与壮大将直接增强财政的增收基础 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 巩固老财源 培育新财源 通过支持企业发展做大经济 蛋糕 从而做大财政 蛋糕 二 财政资金的类别及其财务处理办法 目前 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大致分为五大类别 据不完全统计 仅中央有关 财政资金就有几十项 但是 对有关财政资金一直缺乏统一 明确的财务处理原则 通则 分门别类 对企业取得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做出了具体 规定 1 属于国家直接投资 资本注入的财政资金 如基本建设投资 国债投资项目等 这类 资金属于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 因此 应当增加国家资本 对于超过注册 资本的投资则增加国有资本公积 2 属于投资补助的财政资金 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 推进科技进步 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 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 但是与前一类 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 大部分时候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 或实现调控目标 给予企业的 具有导向性的资金 因此 通则 规定企业收到这类资金 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 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如果国家拨款时 明确形成的资本由 某个单位持有 或者做出其他权属规定的 则按规定执行 3 属于贷款贴息 专项经费补助的财政资金 如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 中小企 业发展专项资金 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中小企业国际 市场开拓资金等 这类资金一般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 因此 企业 使用这类资金时 作为收益处理 企业在具体执行时 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 或者无形资产 应当作为递延收益 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 如果没有形成资产 则应 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4 属于政府转贷 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 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 这类资金使用后 要求归还本金 因此 企业收到时 应当作为负债管理 5 属于弥补亏损 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财政资金 如国有企业亏损补贴 非典 期间补偿民航公司的损失 关闭小企业补助等 企业收到这类资金时 作为本期收益或者递 延收益处理 三 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 按照 通则 的精神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以下要求 调整 完善现行的有关资金管理办 法 1 明确每一项财政资金的政策意图及财务处理方式 例如投资补助 拨款时要明确该 项资金的权属 如果政府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给予企业投资补助 那么补助对象是国有及国有 控股 参股企业时 应明确增加国家资本或者作为国家享有的资本公积管理 其中国有控股 参股企业在增资扩股时用于转增国家资本 补助对象是民营企业时 应由企业投资者出具承 诺文件 保证财政资金作为国有资本处理 同时明确国有资本的持有单位 如果政府是以贯 彻产业经济政策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目的给予企业投资补助 那么投资补助资金应按公共 财政的普惠制原则处理 形成的权益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从保障各方权益考虑 无论 是哪种情况 投资补助均应按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的规定 履行增资程序 2 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 做到一项资金一个办法 先有办法后使 用资金 编制项目资金预算 实现项目执行的刚性约束 加大拨款条件的审核力度 加强跟 踪问效 确保财政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企业集团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 对于逐级下拨所属企业使用的 应当督促所属 企业按规定使用并进行财务处理 九 债务资金筹集管理 企业财务通则 第二十一条规定 企业依法以借款 发行债券 融资租赁等方式筹 集债务资金的 应当明确筹资目的 根据资金成本 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 进行必要 的资本结构决策 并签订书面合同 企业筹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 应当遵守国家产业政策 行业规划 自有资本 比例及其他规定 企业筹集资金 应当按规定核算和使用 并诚信履行合同 依法接受监督 解读 本条是关于企业债务资金筹集管理的规定 一 债务资金的种类 1 借款 指企业向银行等机构或者个人借人的 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资金 按照借人 期限的不同 分为短期借款 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按照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形式的不同 分 为信用借款 担保借款 抵押借款和贴现借款 按照提供借款人不同 分为政策性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借款 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和个人借款 按照还款方式不同 分为一次性偿还借款 和分期偿还借款等 2 债券 指企业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的债务资金 债券是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 约 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按有无担保 分为抵押债券和信用债券 按发行方式 不同 分为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 按偿还方式不同 分为定期偿还债券和不定期偿还债券 按有无利息 分为有息债券和无息债券 按计息标准不同 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 券 按可否转换为股权 分为可转换债券和不可转换债券 3 融资租赁 按照其不同的业务特点 融资租赁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 直接租赁 即出租人出资向制造商或供货商购买承租人所需的设备 然后再租给承 租人使用的租赁形式 它是融资租赁的一种典型形式 我国目前的融资租赁大多数采用这种 租赁方式 2 转租租赁 又称再租赁 指出租人从其他租赁公司或设备制造商租入设 备 然后再转租给承租人使用的租赁形式 3 杠杆租赁 即出租人只支付购买资产所需资金的一部分 一般为 20 一 40 其 余部分以欲购买的设备作抵押向金融机构借款支付来购买承租人所需的设备 然后再出租给 承租人使用的租赁形式 4 售后租赁 即承租人将拥有的设备出售给出租人 然后再从出租人租回的租赁形式 4 商业信用 即在商业交易中 企业之间由于延期付款或者预收货款形成的借贷行为 其具体形式包括应付账款 应付票据 预收账款等 二 债务筹资的特点 债务筹资与权益筹资相比 具有相同之处 但也有一定的差别 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 并不是所有筹集债务资金的行为都要拟订方案 并经投资者决议 例如短期借款 商业信用 融资租赁 往往属于经营者决策范畴 只需要遵循一定的内部授权制度和决策程 序即可 2 法律法规以及债权人 对企业债务筹资一般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以控制筹资风险 保护债权人利益 例如发行债券 证券法 限定公司累计公开发行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公司 净资产的 40 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121 号 规定 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总面 额不得大于该企业的自有资产净值 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 40 又如银行借款 银行对企业实行授信额度管理 综合考虑企业资产负债比例 信用情 况等因素 设定企业能够取得银行贷款的最大额度 3 债务筹资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是资本结构中 长期负债的运用对股东收 益的影响 财务杠杆水平通常以财务杠杆系数表示 它反映企业息税前盈余增长所引起的每 股收益增长幅度 计算公式如下 财务杠杆系数 每股收益变动 原每股收益 息税前盈余变动额 原息税前盈余 息税前盈余 息税前盈余 债务利息 因此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每股收益对企业息税前盈余变化越敏感 在资产总额 息税 前盈余不变的情况下 资产负债率越高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预期每股收益 即投资者回报 率 越大 但相应地 筹资风险也越大 4 债务筹资的风险相对权益筹资大 如果企业不能按时履行偿债义务 不但信誉受损 而且还会引发财务危机 使企业面临诉讼乃至破产的威胁 5 企业以借款和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 一般要签订书面合同 所 筹资金的核算相对其他筹资方式复杂 而且要诚信履行合同 切实维护企业信誉 三 债务筹资风险的管理 1 债务筹资风险的分析 债务筹资风险是指由于筹集债务资金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偿还 债务的可能性 按风险产生的原因 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现金性筹资风险 即企业在特定时点上 现金流出量超出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到期 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 它是由于现金短缺 债务的期限结构与现金流人的期限结构不配 套引起的 是一种支付风险 二是收支性筹资风险 即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 企业发生亏损 将减少作为偿债保障的资产总量 在负债不变情况下 亏损越多 企业资产 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就越低 终极的收支性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破产清算后的剩余财产不足以 支付债务 债务筹资风险与以下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一是举债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 二是现金收支 调度失控 三是资本结构不合理 四是金融市场客观环境变化 2 筹资风险的控制 1 注重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 合理确定长短期负债结构 按资产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 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债务 是规避现金性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 需要长期占用资金 则应选择长期筹资方式 如长期借款 而季节性 临时性等原因引起的 短期资金需求 应用短期负债来解决 由于资产运用时间与负债偿还的期限基本一致 既可 以降低回避企业债务风险 又可以提高资本收益率 相反 如果将短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 需求 企业需要举新债还旧债 将加重企业偿债的压力 面临较大的现金性财务风险 如果 用长期负债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 则会造成资金浪费 提高资金成本 2 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率 严格控制负债规模 收支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结 构 即资产负债比例安排不当形成的 如在资产收益率较低时安排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合理 确定资产负债率 严格控制负债规模是规避收支性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 3 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是降低收支性财务风险的根 本方法 如果企业盈利水平较高 净资产增长较快 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收支性风险 4 合理预期利率 适时选用借款的种类 利率呈现上升趋势 应采用长期负债筹资 避免未来利率上升增加利息支付 利率呈现下降趋势 应采用短期负债筹资 减少未来的付 息压力 5 实施债务重组 当企业出现严重亏损 无力偿还债务时 可通过与债权 人协商 采取减免债务 降低债息及债权转股本等方式 实施债务重组 从而降低企业收 支性财务风险 四 资本结构及其决策 1 资本结构的含义 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的构成和比例关系 一般指长期债 务与权益资本的比例 最佳资本结构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企业价 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企业所需资金总额确 定的前提下 最佳资本结构即指长期债务与权益资本的最佳比例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发生变化 企业如何确定最佳资本结 构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没有一个公认的数量化的比例标准 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 靠有关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但从理论上讲 最佳资本结构是存在的 资本结构理论仍可 为企业筹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指导企业资本结构决策 2 资金需求量的确定 科学 合理地确定资金需求量是资本结构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确定资金需求量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办法 1 定性确定资金需求量 即通过召集企业内部财务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 工程项目人 员和企业外的专家 综合考虑权益资本最低限额 负债资金最高限额的政策规定 项目规模 和概算 企业生产经营和银行信用等情况 定性 合理地对企业金需求量作出估计和概算 这种方法较为简单 但精确性较差 2 定量确定资金需求量 即根据销售指标与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有关项目之间的比例 关系或在假定筹资量与业务量 产销量 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基础上 以历史资料为依据 采 用数学模型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 其优点是预测结果科学而精确 但计算较复杂且必须具 备完备的历史资料 3 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因素 在实践中 企业往往在资本结构不断变化中寻求最佳的 资本结构 以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 在假设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状况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 企业需要静态地比较分析各种资本结构方案的资金加权平均成本 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加权 平均成本相对较小的几套方案 然后 再动态分析企业未来销售情况 成长性 资产结构和 所得税税负水平 研究确定各静态方案的可行性 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企业的成长速度 一般来讲 成长较快或发展较快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 必 须依靠外部筹资 对这类企业而言 债务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成本 所以 成长较快的企 业一般比成长较慢的企业利用较多的债务资金筹资 二是企业销售变动的趋势 由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共同作用 企业未来销售的变 动 会引起企业权益资本净利润率或普通股每股收益发生更大幅度的变 动 如果企业预计未来销售稳定增长 可承担较多的固定债务利息 就能较多地利用债务 资金筹资 如果企业预计未来销售增长缓慢且不稳定 承担较多的固定债务利息将出现财务 风险 则应较多地使用权益资金 三是企业的资产结构 企业的资产结构也是决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 拥有 较多可抵押资产的企业 如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企业 可较多地使用债务资 金 反之 则较多地使用权益资金 四是所得税率的高低 企业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税前列支 可抵减所得税 而支付给投 资者的利润或股东的股利则在税后支付 不可抵减所得税 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高 会较多 地使用债务资金 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低 则会较多地使用权益资本 五是行业差别 不同的行业以及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 其资本结构是有差异的 企业在 决定资本结构时 应考虑本企业所处的行业 分析本企业资本结构同行业资本结构一般水准 的差异 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六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对资本结构的态度 由单个或几个股东控制的企业 为了保证绝对 控制权 一般较多利用优先股或债务筹资 而较少利用普通股筹资 如果企业的经营者敢于 冒风险 就可能会利用较多的债务资金筹资 采用较高的负债比率 相反 如果企业的经营 者不愿意承担风险 就可能会利用较少的债务资金筹资 较多地筹集权益资本 七是资本结构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 这也是企业确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负 债比率如果过高 潜在的财务风险过大 将导致贷款人以及信用评估机构降低企业信用等级 从而降低企业债务筹资能力 提高债务筹资的资金成本水平 五 筹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的政策规定 企业筹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 应当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 避免重复 建设和无序发展 主要政策规定包括 1 国家每年公布鼓励类和限制类产业 同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从安全生产 节约能 耗和保护资源角度 决定关停达不到安全生产或达不到规模效应的小企业 2 国家特别强调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自有资金比例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准人条件 根据 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 国发 1996 35 号 从 1996 年开始 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 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 房地产开发项目和 集体投资项目 试行资本金制度 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 个体和私营 企业的经营性投资项目参照执行 公益性投资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 投资项目资本金占总 投资的比例 根 据不同行业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具体规定如下 交通运输 煤炭项目 资本金比例为 35 及以上 钢铁 邮电 化肥项目 资本金比例为 25 及以上 电力 机电 建材 化工 石油加工 有色 轻工 纺织 商贸及其他行业的项目 资 本金比例为 20 及以上 投资项目资本金的具体比例 由项目审批单位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意 愿和评估意见等情况 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核定 经国务院批准 对个别情况特殊的国 家重点建设项目 可以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 2004 年 根据 国务院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 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 国发 2004 13 号 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 25 及 以上提高到 40 及以上 水泥 电解铝 房地产开发项目 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 资本金比 例由 20 及以上提高到 35 及以上 六 债务资金的财务管理原则 通常 债权人对企业筹集的债务使用及其效益情况都十分关注 从企业角度 实施债务 资金的财务管理 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经济效益原则 筹集债务资金应当具有效益良好的用途 确保产生的现金流人能够 还本付息 企业财务部门对筹集的债务资金要跟踪问效 对用于项目建设的 要监督项目进 展情况 适时跟踪反馈 2 安全使用原则 企业要合理安排和使用长短期债务资金 防止出现债务风险 要严 格管理和控制资金流向 防止挪用 串用 要特别防止上市公司大股东挤占 挪用上市公司 贷款 形成新的大股东占用 3 规范核算原则 企业要按照会计制度等规定规范核算 不得将筹集的债务资金用于 账外循环 需要资本化的利息要计人固定资产成本 不能够资本化的利息要计人财务费用 4 诚实守信原则 企业应严格履行借款合同 根据不同还款方式的要求筹集资金以保 证及时偿还借款本息 切实维护借款的信用条件和信誉 十 新旧 通则 的对比分析 1 筹资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新 通则 引入风险控制 资本结构决策 资金成本 等全新的观点和理念 将旧 通则 简单的核算管理提升为控制成本 规避风险的决策管理 同时 指导和要求企业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 自主决定筹资规模 筹资渠道和筹资 方式 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 2 投资者出资方式发生变化 新 通则 在保留旧 通则 关于投资者可以用货币资 金 实物 无形资产出资的规定基础上 增加了股权和特定债权两种形式 3 结合新 公司法 增加了对投资者出资或增资行为的程序性规定 例如 规定企业 承担向投资者出具出资证明书的义务 4 增加对企业回购股份的财务管理规定 部分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分置和股权激励时 实际上已在进行股份回购活动 新 通则 增加了相应内容 5 公积金管理发生变化 新 通则 取消了法定公益金的内容 对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做了更细致的规定 6 增加了规范财政资金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 第四章 资产营运 企业财务通则 第四章资产营运共 14 条 主要围绕资产结构管理 对资金调度控制 销售合同的财务审核及应收款项管理 存货采购 固定资产 对外投资 无形资产 对外担 保与捐赠 高风险业务 代理业务 资产损失或减值准备 资产损失 资产处置 关联交易 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作出了规定 一 资产营运概述 一 资产营运的概念 资产营运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资产配置和经营运作的活动 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 安全与收益是对资产营运的两个根本要求 因此 企业在进行资产营运决策 时 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 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 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