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2016年“科学突破奖”颁奖仪式在美国举行,我国科学家王贻芳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的贡献和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直接由实验得出的B牛顿提出: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C伽利略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D托里拆利首先测出了大气压的值2 . 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观点正方反方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ABCD3 .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下落时,在他张伞后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重力势能都不变B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C重力势能减少,动能不变D重力势能不变,动能为零4 . 下列关于科学知识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醛由于有防腐作用,用来保鲜食品B铁轨下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压强C雾霾天专用口罩中有活性炭,它能吸附有害气体D高压锅做饭熟得快是利用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5 . 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为8 N;当将它浸入水中时,示数为3 N此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A3 NB5 NC8 ND11 N6 . 三个相同容器里盛有密度不同的三种液休,将同一个小球先后放入三个容器中,静止时位置如图所示,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的距离都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甲液体中小球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B小球在丙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小球在乙液体中所受浮力C甲乙丙三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同D丙液体的密度最小7 . 利用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一些物理量的大小将液体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放入图甲密度为1和2的两种液体中,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速度是v1和v2的气流,分别经过与U形管左端相连的管子时,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如图乙所示比较1、2和v1、v2的大小关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12;v1v2B12;v1v2C12;v1v2D12;v1v28 . 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工具,很多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上看,它涉及了许多科学知识,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和刹车把套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B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以减小摩擦C捏紧刹车把手减速,自行车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D人坐在坐垫上时坐垫下的弹簧被压缩,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9 . 将重为2N的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测力计与物体A共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已知匀速运动的速度v1v2v3 关于测力计和物体A的描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2N;测力计对物体A的拉力做功的功率最大;物体A的重力势能增加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同时符合以上三条描述的是A静止B竖直向上匀速运动C竖直向上匀速运动D水平向右匀速运动10 . 如图所示的工具在正常使用时,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撬棒B筷子C食品夹D天平11 . 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S,试比较在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AW1W2W3BW1W2W3CW1W3W2DW1W2W312 . 用捏着支笔静止空中,现将手松开,假如在手松开的同时粉笔受到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则( )A粉笔将静止于原来位置B粉笔将竖直向上运动C粉笔将竖直向下运动D粉笔将沿水平方向运动二、填空题13 . 如右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内装相同质量的水,则容器_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容器_对桌面的压强大。如果容器乙中的水深为10cm,则水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是_Pa(g=10N/kg)。14 . 动车以144km/h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机车的牵引力为3105N。动车受到的阻力是_N,机车牵引力做功的功率是_kW。15 . 将皮带张紧后,就不会在皮带轮上打滑,这是采用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在积有冰雪而变得很滑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需要在轮子上缠防滑铁链,这是采用_的方法来_摩擦的。16 . 如图所示是家用煤气灶灶头的示意图,使用时打开煤气阀门,拧动点火装置,煤气和空气在进口处混合流向燃烧头被点燃,而煤气不会从进口处向空气中泄漏,其原因是进口处煤气流速_(选填“大”或“小”),压强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强。17 . 用同一水平力F拉一个物体先后沿光滑水平面和粗糙水平面运动,两次物体运动的距离都为s,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t1t2)。若物体沿光滑水平面运动时,拉力做的功为W1,功率为P1;物体沿粗糙水平面运动时,拉力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那么W1_W2,P1_P2(填“”或“=”或“”)18 . 重垂线是根据_的原理制成的。19 . 请在下列数字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1)氩气的密度为1.78_。(2)石子的密度为2.5_。(3)一头猪重约为1 000_。(4)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104_。20 . 如图,A重70N,B重50N,绳子给A的拉力是_N,地面给A的支持力是_N。三、实验题21 . 甲、乙两位同学一起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以杠杆中点为支点,如图甲、乙所示(1)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数据根据这一次实验数据,甲同学立即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这种做法的不足是:_(2)如图乙所示,乙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第一种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其读数为F1;第二种弹簧测力计倾斜拉,其读数为F2第_(填“一”或“二”)种实验方案更方便在同等条件下,两次弹簧测力计读数F1_F2(填“”、“=”或“”)(3)乙同学用图丙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甲同学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_22 .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同学们猜想可能与提升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以及承重绳的段数有关,他们设计并利用如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分别进行实验。下表是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1)从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第_组和第_组数据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2)从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第2组和第3组数据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_有关。(3)若要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与承重绳段数的关系,应参考实验数据记录表中第_组和第_组数据。23 . 小芳同学发现如图(a)所示的驳船底部设计得比较宽大。于是,她想“探究驳船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她用圆柱体来模拟驳船,并选取了密度不同的三种液体来模拟不同密度的水域,小芳将质量和底面积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分别放入液体中,每次都使圆柱体漂浮在液面上,如图(b)所示。实验过程中,她测量了所用圆柱体的质量m、底面积S和它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h,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3(或5与6或7与9)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她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圆柱体底面积S和液体密度相同时,_。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或7与8)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她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_。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她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圆柱体的质量m和底面积S相同,液体密度越大,圆柱体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h越小。序号小组容器中液体的密度(103千克/米3)圆柱体的质量m(千克)圆柱体的底面积S(102米2)深度h(米)1甲0.80.060.050.1520.80.120.060.2530.80.120.050.304乙1.00.120.060.2051.00.250.100.2561.00.300.100.307丙1.20.120.100.1081.20.120.050.2091.20.300.100.25小芳同学对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之后,进一步综合归纳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数据2、5与9或3与6或4与8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_,圆柱体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h相同。b分析比较实验数据2、5与9和3与6和4与8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_。通过上述研究的过程,小芳明白了驳船载重小并且底部设计比较宽大,主要是为了减少_,避免搁浅的发生。24 . 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铁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如图所示。该实验是通过观察_来比较铁球动能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此环节中所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_法。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动能将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四、计算题25 .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从15m深的水池中(水池面积很大,达几百平方米)提起底面积为200cm2,高2m的圆柱形实心物体,已知该物体的密度为2.5103kg/m3,物体以0.2m/s的速度被匀速提起,力F作用的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50N,(不计摩擦及滑轮重)问:(1)物体浸没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2)在物体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的功率是多大?(3)物体匀速提起时,经多长时间绳子被拉断?26 . 校园内的水平操场有一座铜雕像,雕像的质量为1068Kg,雕像底面积为3000cm2。(g取10N/kg,铜的密度为8.9103kg/ m3)求:(1)雕像对地面的压强_?(2)雕像的体积为多少m3_?五、作图题27 . 如图所示,是一个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的排球,请画出排球受力的示意图。(_)28 . 请画出图中重物G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以及最小的拉力F(_)29 . 如图所示,要以最省力的方式拉动汽车,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式(_)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2、3、4、5、6、7、8、9、10、11、12、二、填空题1、2、3、4、5、6、7、8、三、实验题1、2、3、4、四、计算题1、2、五、作图题1、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