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精练课堂过程教学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337727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讲精练课堂过程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讲精练课堂过程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讲精练课堂过程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讲精练课堂过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布置作业”,过分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地位,过分强调了教师导的作用,置学生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对学生的参与、探究、思考、实践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精讲精练其目的是探讨与现代教育思想相适应、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体而又可行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它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思路,更好地贯彻精讲精练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整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需要。 精讲精练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系统科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和教师的启发、指导、点拨,注重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环节如下:导学探究精讲精练拓展 一、导学 导学,是教师为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前期引导活动。其目的是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建立起思维的平台,顺利实现从已知到新知的过渡。 导学的主要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好学习新知的心理、情绪准备;复习、联系已有知识及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新知的知识准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学生引导到学习新知之中。 导学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如桥梁,联系新旧知识;如序幕,预示后面的“剧情”;如路标,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学,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导学设计的要求: 1.目的明确 导学是为学习新知服务的,导学必须围绕新知进行。尽管导学的内容、方式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有目的地重组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经验,从中自然凸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已知中产生未知。为此,导学应目的明确,针对学习重点进行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目的超前引导,使之能围绕主题,紧扣目标,展开有效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教学大纲,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新知识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及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设计导学,给学生的思维定向。 2.科学合理 导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内容要正确,方法要合理,形式要多样,最大程度地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否则导学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将学生导入歧途,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3.启发诱导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注意心理启发诱导:或形象描绘、激发情感;或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或设置疑难、造成悬念等。启发诱导,使学生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愿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然后用恰当的形式和语言引发学生的思维自然进入新的知识境界。 4.简洁生动 导学只是引路,并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求导学要切中重点,简洁明快,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导学要生动、有趣,使学生自然地排除外在干扰因素和心理干扰因素,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一件乐事,而不是负担。这就要求在设计导学时要在“趣”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巧妙、生动、活泼,使学生想学、爱学,做到融培养兴趣、传达情感、激发求知欲于一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导学的方法: 导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单纯的语言表述,也可借助于文字、图画、图表、模型等实物或录音、录像等设施。语言表述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也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旧知识引起新知识。导学可以是归纳总结,也可以是演绎推理;可以从正面导学,也可以从反面衬托;还可运用比喻、联想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既可单用,也可相互配合、融于一体。采用什么方法导学,这要由授课内容、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特点而决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导学方法。 1.开门见山导学法 上课即板书课题,并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简洁利落地勾勒出本节教学内容的大致轮廓,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导学,直接了当,简明清晰,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思维迅速定向,快速进入角色。 2.复习导学法 复习导学法也称“温故而知新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常常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引出新旧知识的关联点,然后过渡到新知识,引出新课。这样导学前后联系,符合认知规律,为学生探究新知识作了铺垫,有利于培养思维的连贯性,特别适合难度较大的系统知识的学习。 3.情境导学法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生动感人、活泼有趣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导学新课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图画、漫画,播放歌曲、小品、讲故事或用名言名句、诗词等文学语言的描绘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自觉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材内涵。这样的导学,情随景生,意由情发,学生情感体验丰富,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4.设疑导学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知识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悬念,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急切期待解决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拨动他们的求知心弦,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学,能引起兴趣,保持情趣,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5.目标导学法 目标导学是指向性很明确的导学方法。相对其它方法似乎显得较为严谨,活泼不足,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也并不都是所谓的寓教于乐能全部包办的。用导语直指教学目标,在心理上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思维集中在要解决的问题上,从而能在下面的学习、探究、训练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主线,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导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导学要引人入胜,激励参与。教师通过兼具诱导性、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导学内容要紧扣目标,方向明确,简明扼要,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 3.导学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 切忌片面追求热闹、盲目追求形式。 二、探究 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自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的主要内容: 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定理的推导过程,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规律是怎样总结的,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相似问题的求同求异对比分析,相关问题的拓展延伸,系统问题的梳理内化,知识由点及线及面及网的融会贯通等等。 探究的基本策略: .明确角色、任务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其任务是自主地发现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分析、探讨、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得出结论。 教师是帮助者、指导者,其任务是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给学生的探究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指导要适时适度,即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过深、过难的点拨,超越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过浅、过易的点拨,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太小,起不到启迪思维的效果,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指导应同时进行,互为参照,但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体尝成功的愉快。 .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成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容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误”养“正”,完成探究学习任务。 .重视方法指导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逆向性、选择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等,要逐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教师应通过范例教学,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难度适宜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思维和研究;逐步地,教师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研究,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研究方法得到发展、完善。 .突出探究过程 基本步骤: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教师点拨讨论交流,形成成果 (1)提出问题。 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创设情景下由教师给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一种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前者虽然大大增强了问题的有效性并能节省时间,但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影响学生思维的广阔度。后者虽然可能走的弯路稍多一些,化费时间稍多一些,但能使学生养成注意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从长远来看更值得提倡。故只要学生能力所及,应尽量让其自主发现问题。 (2)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问题明确后,或教师为学生提供研究素材,或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中的有关信息,对整理的材料大胆分析,进行有理有据地猜想、推理,并不断变换角度、背景重新审视、修正甚至否定。这样反复思辩,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拨乱反正,逐步向问题的实质靠拢,最终得出合理结论。这样不但能扎实地学到新知,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善于比较、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等。所以探究的过程,是知识量扩大的过程,是各种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逐步养成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本学科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思路,使学生逐渐养成依照学科思想来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初步探究后,可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你是怎么做的?”“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学会怎样思考问题。此外,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究中往往只注意知识的表面形式或浅层含义,认识仍不免偏颇、肤浅,教师要提醒、指导学生关注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善于汲取他人精华,帮助自己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不断深化和超越自己,发展思维的批判性,达到知双收。 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一目的只能在探究过程中实现,探究过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因此,师生必须树立过程为重的指导思想,重过程,不过分追求结果。 (3)交流成果 在学生探索新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演示、表述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结果,发表自己(或小组)的独特见解,充分再现和展示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过程,提出探究过程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和貌似正确实则已缪的看法,组织学生进一步分析、讨论、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解答,互相纠正,互相补充,最终取得满意答案。这样,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发展、提高。 三、精讲 精讲,是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精加工策略,选择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知识、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和制约、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技能,精心设计、追根求源、透彻剖析。其目的是克服满堂灌和面面俱到的弊端,为学生练习、观察、思维、探索、创造提供时间和空间;突出重点、解决疑点、把握关键,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精讲的主要内容:重点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关键点,容易混淆出错的内容;知识的共性、异性、规律性,知识结构;知识的形成、运用及发展趋势;科学的学习、研究思维方法等等。 精讲的基本策略: .深入研究大纲教材,确定精讲内容。 大纲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确定精讲内容,首先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知识主线,在保持教材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以及知识发展新动态、文化科技新成果等,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地调整、修正和补充。这样才能保证精讲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其次,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融汇于教材中的思想内涵、学科魅力,找准教育切入点,使精讲内容能融学习目标和教养目标为一体。 2.精心设计精讲思路。 设计精讲思路不仅要重视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设计,使知识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体系的心理结构相吻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才能讲出实效。 此外,设计精讲思路时还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能透彻剖析知识细节,更能总揽知识结构、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体现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源于学生又高于学生,才能讲出新感受、新境界,使学生听后真正有认识上的提升。 3.对重要问题进行精加工。 精加工是指对要掌握的问题补充细节、材料,举例推论,深入探讨,以达长期保持、真正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即讲深讲透,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重要内容一般包括重点、难点、知识契合点。 重点是指教材中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知识内容,它往往是学生认识提高的转折点。精讲时,不但要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纵向深入剖析知识本身,还要把它放入知识网络中审视定位,并联系相关问题进行横向拓宽研究。可陈述、可质疑、可辩论、可演练、可演绎、可归纳,多方设法,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如概念,不仅要讲清内涵、外延,还要与相似概念比较异同点、与上下级概念确定从属关系等等;定理,不仅要讲透内容,还要追溯起源、形成过程,讲明应用、发展以及对知识体系的作用和影响等等。 难点往往是学生没有感性经验或知识基础,而又比较抽象或繁杂,让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对于难点,不宜直接强硬突破,应采用适当分段、预作准备、减缓坡度、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策略,化深为浅,由浅入深;化繁为简,由简入繁;化此为彼,由此及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 知识契合点是旧知向新知转化的结合点或知识的易混淆点,是学生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达到质变的关键点。精讲时要注意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性,善于利用知识固有的逻辑关系穿针引线,对比分析,变式呈现问题的实质、内在联系以及过程的渐变,让学生认清看透,从而成功地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过渡、转化,并杜绝混淆。 总之,重点、难点、知识契合点是知识精要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紧密围绕这三点精细加工,透彻剖析,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提高课堂语言艺术。 课堂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是实施“精讲”的主要载体。善讲者逸而功倍,不善讲者劳而功半。 “精讲”要求课堂语言准确规范、科学性强;简明精炼,针对性和概括性强;通俗易懂,启发性强;生动形象,趣味性强;条理清晰、节奏明快,感染力和艺术性强。要求课堂语言具有深刻精辟的思想,饱含真挚浓烈的情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普通话,语音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采用先进教育技术。 先进教育技术融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为一体,具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从而提高精讲的效率。所以,先进教育技术是实施“精讲”的重要手段,实施“精讲”,必须科学地运用先进教育技术。 6.注重学法指导。 科学的学习方法实质上是能力与素质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讲不光要重视学科知识的讲解,更要加强科学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即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选择有效问题、搜集资料、阅读、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学习、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敢于想象,勇于创新,使学生终生受益。 精讲中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1.精讲不是“少讲”。精讲是指该讲则讲,而且讲就讲透,讲到位,不该讲就不讲,不说一句废话。 2.精讲不是单纯的“传授”,更不是直接“告诉”。精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3.精讲不是孤立的,它与“精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精练”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精练 精练,是针对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精选典型题目,进行深入透彻练习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其目的是摒弃题海战术,废止重复无效劳动,当练则练,练必深透,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牢固掌握重要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精练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点、难点内容,关键问题,新旧知识结合点,容易混淆需对比的知识,举一反三可迁移的问题,对构建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等等。 精练的基本策略: .精选练习内容 深入研究大纲、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估计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精练的具体内容,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 .精心设计题目 设计合理恰当的题目是实施精练的关键,精练的题目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 (1)针对性。题目设计要针对学习的重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题目、设计题目必须目的明确、有的放失。切忌贪图省事,把成套现成的练习材料不加选择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 (2)代表性(典型性)。即要求每个习题都应是同类题目的典型代表,应以一当十。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阶梯性。每组习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学生沿“阶”而上,步步登高。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应分步设计铺垫性设问,化难为易,为学生的“助跑”、“起跳”而铺路、搭桥。 (4)层次性。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分层次地设计习题。一般地分为三层:一类是基础题,即落实 “双基”,达到学习基本要求的题目。二类是巩固题,即初步总结运用所学、提高认识的题目。三类是深化题,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能力的题目。 (5)启发性。设计的习题,应具有启发功能,能激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练习在理解、运用知识方面的功效,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能力。 (6)创新性。在设计习题时,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已有的题目要通过改换条件、改变形式、改换角度等方式进行加工, 改造成为符合需要的新题目。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题目,题目内容要新,要富有创新性。 (7)趣味性。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贯彻愉快教学思想,设计的题目要尽量富有情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愿意练习。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心情舒畅,保证思维积极主动,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益。 (8)教育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联系实际,把德育教育融于题目设计之中,通过练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个性的发展,激励学生为祖国的未来、人类的进步而发奋学习。 .讲究精练方法 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堂、课后练习;章节、单元练习;专项、综合练习;口答、笔答、操作、实践、听力训练等等。 教师应根据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实际,灵活恰当选择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练习活动,实现从“要我练”到“我要练”、从“学会”到“会学”的跃迁。 要处理好练习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练习要有一定的数量,但决不能搞题海战术,做无效劳动。要有重点地精练,保证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效果。课堂练习要力求“精而有效”,尽量多采用口头练习,辅以听力、书写、操作、活动等形式的练习。授课前、授课中的练习一般选用针对某重点或难点而设计的题意简洁、思维活动量少的简单题目,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单一的知识点;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一般主要选用难度适中、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重在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熟练度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课后练习则应以书面练习为主,辅以口头、操作、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的练习,一般选用梯度合理的综合练习,重在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同时有目的地复习以前的知识,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纳入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在练习时要注意时机恰当,时间合理。即在需要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现问题时及时练习;练习时间要考虑其他教学环节及其他学科统筹安排,注意不要占用过多的课后时间,加重学生负担。 .讲究量力分层 在练习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人人参与。同时要正视学生的差异,量力分层进行。分层练习可以使学优生摆脱没必要的简单练习,充分发挥基础好、思维能力强的特点,集中探讨较为深刻的问题,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又可使学困生克服对难题的畏惧心理,从自己现有的水平出发,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练习,逐步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这样,既能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的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能使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又能使学困生“吃得了”,使学生在适合自身实际的练习中都取得收获和进步。 .突出能力培养 精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一方面能使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要问题重要理论,深刻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精练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着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此,要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锻炼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精心设计一题多变的拓展式习题、同题异解的辐射式习题,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找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推测或猜想,越新颖越好,越简捷越好,越敏锐越好,引导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走出常规思维圈子,寻找最佳解题捷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重视指导评价 (1)积极指导。在练习活动中,教师应画龙点睛地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解题的关键,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寻求正确简捷的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运用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思维品质。 (2)注意总结。在练习活动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一要总结练习过程中运用的主要知识点;二要总结题目的特征,练习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技巧,解题的思路和关键,为学生解决同类题目奠定基础;三要总结练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能力缺陷。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要重点剖析,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四要在尝试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它的解题方法,并确定最为简捷的解题思路,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改变条件和设问后的变式训练;五要总结解题规律,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达到系统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学科思想方法,养成严谨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3)及时评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评判,确保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在评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果断、准确,切忌似是而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二是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对答对的学生提出表扬并记录成绩,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对出现的问题不能指责,而应引导学生分析、检查,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拓展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束,“善始”还需“善终”。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导学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拓展艺术则能达到“课虽终而趣未尽”的境界。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安排,不仅要精心设计开端,而且也要刻意设计结尾。 拓展,就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等的适度扩展。其目的是:通过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延伸,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展的主要内容: 知识的归纳总结,规律的把握运用,技能方法的应用完善,思维的丰富发展,学习兴趣的保持提高等等。 拓展设计的要求: 1.简洁精炼、画龙点睛 课堂教学拓展的语言要准确、简洁,内容要概括、精炼。要紧扣本堂课教学的中心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突出重点,明确关键,深化主题,使学生产生认知飞跃;要抓住知识的要点和问题的精髓,画龙点睛,一语破的。切忌面面俱到,拖泥带水,更不要简单重复所讲授过的内容。 2.照应开头、结构完整 拓展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与导学遥相呼应,脉络贯通。教师导课时给学生设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拓展时就要释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学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导学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导学精心设疑布阵,讲课和拓展中却无下文,或拓展又是悬念丛生,另搞一套,则会使学生思路紊乱,无从受益。只有加强左右联系,保持前后一致,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 3.形式多样、适时恰当 拓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课型、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课堂临时出现的变化灵活运用。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拓展形式,如对揭示概念的课型一般可采取画龙点睛、概括要点的形式;对法则、定律推广运用的课型,可采取议论、总结、归纳的形式;对巩固训练的课型,可采取点拨指导、提示要点的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拓展方式,如低年级一般采取“启发谈话、回顾复述”的形式;高年级一般采取“抽象概括、整理归纳”的形式。拓展既要坚持多样性,又要注意适时性,形式过于死板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过于不切实际地追求形式,容易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 4.内外沟通、设疑拓展 课堂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中的协同作用,课堂教学拓展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沟通,本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沟通,从而有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结课时,教师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便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拓展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拓展的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的学生灵活选用。现介绍几种常见的拓展方法: 1.归纳总结法 归纳总结是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将本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总结,以归纳出一般的知识结构及学习这类知识的规律和方法等。这种归纳可以是当堂课,也可以是有联系的几堂课。如讲完一篇课文后,归纳一下这篇课文应掌握的字、词、句、段等。 2.首尾呼应法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以便给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前后呼应,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设置悬念法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所以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拓展时常常巧设疑障,设立悬念,对教学内容留有余地,使学生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程度,激发学生去思维、去探索。一般地,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时,用悬念法较好。 4.比较分析法 为了使形式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课到结尾处,教师可采用辨析、比较、讨论、列表等方法,将新学知识的各个部分以及新知识与原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找出它们各自不同的本质或不同特点,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5.拓宽延伸法 教师在拓展时,有目的地把所讲知识延伸到课外,以便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为课外学科活动创造条件。如数学课牵扯到“统计”、“测量”等内容,可布置学生到课下搜集数据、实地测量;物理、化学、生物等牵扯到实验观察自然现象、采集标本等,可布置学生课下完成。这样设计,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 6.提炼升华法 如果说归纳总结法是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那么提炼升华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行整理、挖掘和提炼,以点明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揭示其深刻的内涵。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讲授内容的深刻含义,而且可以一语破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情弦震颤法 教师在结课时,以机言警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之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8.练习巩固法 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阐述的原理、原则、规律和方法等布置练习(包括活动操作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实践操作技能、技巧。如练习时,语文、数学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物理、化学课可根据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地理、生物课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有关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等。 9.趣味游戏法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组织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理解记忆的目的。这种拓展方式,寓教于乐,使教学与游戏紧密结合。它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效果很好。 拓展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等灵活运用,随机应变,勇于创新,切不可拘于成式,生搬硬套,力争运用得巧妙恰当,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拓展应强调以下四点: 1.明确总结目的。 总结要“言不离纲,行不偏向”,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规律、方法。 2.注重形式多样。 总结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可以教师总结,也可以学生总结,可以是讨论式,也可以是口答式,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采用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3.构建认知结构。 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使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明确化、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概念、最基本的规律,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4.突出素质能力培养。 教师要尽量采用开放型结课,向学生提出与本节或下节内容有关的实践性、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促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 导学、探究、精讲、精练和拓展是精讲精练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学生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创造性地运用,力求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