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抄题中考复习苏教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0235092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抄题中考复习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岳阳楼记抄题中考复习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岳阳楼记抄题中考复习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 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00.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1. 本文作者_,他是_(朝代)_家、_家我们学过他的词渔家傲 。岳阳楼与武汉的_、南昌的_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2.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原文)先,后3. 文中“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文)。4. 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一段 1.作者作这篇记的缘由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的是 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概括写出重修岳阳楼的盛况的是 增其旧制。 2.这一段的作用: 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展示自己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一段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绩斐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感情?通,和,兴对好友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政绩十分赞赏第二段1.总领对迁客骚人悲喜之情描写的句子是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本文“_胜状_”意思相同。“前人之述”指的是前文的“ 唐贤今人诗赋 ”。“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 岳阳楼 。3.作者不详尽描述岳阳楼大观的原因之一是前人之述备矣。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结束对岳阳楼景色的描绘,转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起过渡作用。4.“迁客骚人”具体指什么人 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不得志的诗人。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_设_问句,这个段末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出下文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第三四段1.第3、4自然段描绘了洞庭湖的三幅画面,依次是:阴雨天的湖景、晴天的湖景、月夜的湖景。2.第三段与第四段所写的景、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第三段描写了阴雨晦暗的景象,表现了悲凉的心情;第四段描写了晴朗明丽的景象,表现了欣喜的心情。3.第三、四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哪两种人的思想感情?这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 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个人的遭遇(以己悲) 外物的触发(以物喜)4.第四段写景,时间上由 白天 到 晚上 。依次写了 湖面、湖中、植物、月光、渔人 ,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5.赏析下面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对偶、借代7.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 “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其喜洋洋”源自:心旷神怡,宠辱皆忘8.句子赏析: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这个句子动静统一,视听结合,采用时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下洞庭湖天水空阔,光影灵动,渔歌悠长,优美和乐的景象,形象丰富而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9(20.21)两课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10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白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11.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五段1.“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异在何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者指迁客骚人,“之为”指以物喜,以己悲;2.“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的“进”和“退”,分别指的是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又分别指什么?“进”: 居庙堂之高 “退”: 处江湖之远 “进亦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退亦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指的是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暗指谁?作者赞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人。作者暗指滕子京,目的是赞美并慰勉自己的朋友。4.作者在本段开头把“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和“古仁人之心”加以对比 ,用一个设问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并阐明自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仕途进退原则,而后由忧转到乐,再用一个设问句水到渠成地解释全文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今这句话已经演化为成语: 先忧后乐 。5. 本段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照应课文开头的“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以物喜”照应第四段的“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照应第三段“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些又是第二段“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具体写照。6.本段的层次划分: | | 7.给文中句子加上标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8、“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古仁人 对自己朋友的安慰劝勉。9.“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 也有作者的自勉之意 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0、范仲淹借此文来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 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在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11.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否定的态度。“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都来源于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1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的哪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综合题1 、 岳阳楼记 中写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的当今社会有没有像古仁人那样为了他人或工作,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人物?请举出一例,并对他(她)的精神作简评2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3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气象万千;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心旷神怡4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 5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6.根据你的理解与积累,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人:孟了,屈原,杜甫7.古往今来,一些名楼往往成为诗人作家吟咏称颂的对象,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了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还读过哪些诗人作家写的楼的作品?请写出有关作家作品及主要诗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范仲淹读书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注释】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筯:筷子。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 1. 文中“归告其父”中“归”的意思是返回或回家2.概括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范仲淹读书时甘于食粥的清苦生活,拒绝留守赠送的好饭菜。3.本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甘于吃苦,不贪图享乐,努力磨炼自己的意志等甲:嗟夫!吾谁与归?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 安用重法邪?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2.甲文表达了作者“先,后”的忧乐观。3.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4.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用甲文中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