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B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143757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B卷一、 单选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虽然她长得不够漂亮,但是为人很好,很受大家的欢迎。B . 漂泊在外的游子啊,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C .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D .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2. (2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劳动法明确规定,试用期是 在劳动合同期内的,不存在试用期满才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深陷漩涡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日前对媒体表示,针对今后 不再回应,并表示自己主动提出不参评今年的中国慈善排行榜。课本 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而你 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A . 包含 质疑 固然/如果B . 包涵 置疑 固然/如果C . 包涵 质疑 不仅/即使D . 包含 置疑 不仅/即使3.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娉(png)婷 箴(zhn)言 宽宥(yu) 拘泥(n)B . 秀颀(q) 濡(r)养 脚踝(hui) 稽(q)首C . 桑梓(z) 诘(ji)难 渲(xun)染 豢(hun)养D . 桥堍(t) 戏谑(xu) 纶(ln)巾 游弋(y)4.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qn) 莽莽(mn) 稍逊(xn) 今朝(zho)B . 妖娆(ro) 分外(fn) 可汗(hn) 坟墓(m)C . 丰润(rn) 凝望(nn) 枉然(wn) 沉醉(zu)D . 飘逸(y) 流盼(pn) 忧戚(q) 摇曳(y)二、 综合题 (共2题;共14分)5. (8分)名著阅读。(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B . 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性格倔强,感情丰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追求平等和自由。C . 从三打祝家庄开始,水浒英雄从分散斗争走向联合斗争的道路。D . 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都是游记体,其主人公都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的人。(2) 外公一直把我打得失去了知觉,之后我一连病了几天。在一间只有一个窗户的小屋里,我背朝上趴在一张又宽又热的床上,屋角有一个神龛,里面供奉着许多圣像,神龛前点着一盏红色的长明灯。这段文字出自于名著童年,文中的“我”是指_,他把一块白桌布放进染桶里染成了蓝色,结果他被外公痛打了一顿。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染桌布的?_6. (6分)下面是摘自不同作品中的书信内容,按要求完成题目。【甲】“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乙】“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丙】“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1)【甲】出自作品_,【乙】出自作品_。 (2)【乙】选自的作品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_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_问题。 (3)【丙】是思想家_在谈读书中写的一句话,他被马克思称为“_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有句名言“_。”为千万人所熟知。 三、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7. (5分)根据语境,完成任务。 班上有些同学写作文经常使用“呆萌”“666”“酱紫”“抓狂”之类的网络词语。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文中使用网络词语”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四、 填空题 (共1题;共2分)8. (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一个蓝色的星球在舞台中央升起,人们在球体上奔跑、欢腾_、x_戏那是我们的地球,浩hn_的宇宙银河中we_一已知的蓝色星球;那欢乐的人们,分别是你、我、他!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9. (7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甲】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乙】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 . 天净沙 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苍的秋野图画。C . 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 . 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2)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写的是同样的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 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 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六、 写作题 (共1题;共5分)10. (5分)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邻居,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邻居家的人或事,肯定会引起你更多的关注,给你留下更深的印象;邻里之间有的还曾演绎出许多故事,结下深厚的情缘。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词语描述邻居间的关系,如“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请以“邻居”为题目作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11. (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驯服苦难的烈马朱成玉极少见过那么多苦难集于一身的人。她简直就是上帝的出气筒,上帝发脾气,拿着鞭子乱甩一气,她成了活靶子,浑身上下被抽打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她是岳母家的邻居,一个美丽的妇人,一个被命运的风暴卷入谷底的人。打小就死了爹娘,在姑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终于挨到了嫁人的年龄,姑母迫不及待地将她嫁了出去。婚后没多久,丈夫得了股骨头坏死,一瘸一拐的啥活计也干不了,里里外外都指望她一个人。女儿在中考的那一年,因为压力过大,学习学傻了,整个人处于半痴呆状态。许久了,她一直住着村子里唯一的一个土坯房。房子在雨季,经常漏雨,她就常常请了左邻右舍帮着她修补房顶。这一次,没等房顶修好呢,一场大雨终于把这陈年的老古董冲塌了。即便如此,村人们也从没在她嘴里听到过一丝叹息和任何抱怨,就连这房子被雨水冲塌了,她也会乐观地说,“这下好,总算能下决心盖个房子,不然总是舍不得拆了它,老天爷给俺做决定了。”不管生活多困苦,你都不会在她的脸上找到悲伤的答案。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安慰别人,岳母最开始知道得了癌症那几日,每天茶饭不思唉声叹气,她天天来劝导岳母,“癌症算个啥,好好治哪有治不好的病。你得好好活着,你看你多有福气,你现在享受的一个月的福,都够俺攒上一辈子的了。”听她这么一开导,岳母开朗了许多。村里很少有比她家穷的了,可她偏偏又是个乐善好施的主儿,不管谁家来要点啥,只要她有的,肯定是有求必应。夏天,她的园子里种的菜总比别人家的多,别人过来摘个黄瓜茄子啥的,都不用和她打招呼。她的脸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她喜欢打扮自己,尽管没什么好衣服,也没什么好的化妆品,可她就是喜欢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在地摊集市上,只要看到便宜的看着又不难看的衣服,她就会买回去,没有人知道她的箱子里到底有多少衣服。有一次,村里有三家办喜事的,这可把她忙坏了。每去完一家,就赶紧跑回家打开箱子换身衣服,一共换了三次,也就是这次,她在村里名声大噪。人们开玩笑,都叫她“三开箱”。这“三开箱”自然是贬义的,村人都认为,她一个被苦日子浸泡着的人,就应该是坛老咸菜的样子。她的举动,无异于咸菜缸里忽然冒出翠生生的一株绿来,让人无比讶异。也有人在背地里八卦,说她指不定给家里的瘸子戴了几顶绿帽子呢!这话传到她的耳朵里,她也不生气,身正不怕影子歪,在那些长舌妇面前,反而更有力地扭几下屁股,秀一秀那妖娆的身姿。人们询问她的近况,她总是“还好还好”地应着。人们失望地走开,似乎希望在她那里得到一点不幸的消息,用以减轻自己的不快。人们乐于欣赏别人的苦难,就像欣赏烟花一样自然,可是她从来不给他们看“烟花”的机会。她从不向人兜售自己的苦难,用她自己的话讲,那样只会赚取别人廉价的眼泪,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她也常常对她的瘸丈夫和痴女儿说:不要轻易把伤口给不相干的人看,因为别人看的是热闹,病的却是自己。苦难不是用来晾晒的。晾晒苦难,苦难并不会蒸发和减少,只会更大面积地传播。“这辈子谁还不吃点儿苦,苦瓜、婆婆丁、苦菜都是苦的吧,可俺就爱吃那口儿。”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说这些话的时候,嘴角依旧上扬,酒窝绽放。原来,苦难会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把一个人变得如此娴静,如此淡雅。苦难,在她面前,如同一匹被驯服的烈马,她握着命运的缰绳,驾轻就熟。她让我懂得,消灭苦难的好办法,不是去晾晒,而是让它发酵,把它变成酒,喝掉。【注】此文发表于辽宁青年2013年第3期(1)文中写到“极少见过那么多苦难集于一身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她”遭受到了那些痛苦?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村人都认为,她一个被苦日子浸泡着的人,就应该是坛老咸菜的样子。人们乐于欣赏别人的苦难,就像欣赏烟花一样自然,可是她从来不给他们看“烟花”的机会。(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简直就是上帝的出气筒,上帝发脾气,拿着鞭子乱甩一气,她成了活靶子,浑身上下被抽打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她”有哪些优秀品质? (5)作者说“她让我懂得,消灭苦难的好办法,不是去晾晒,而是让它发酵,把它变成酒,喝掉。”读完文章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2. (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迟子建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1)“我”的俄罗斯之行给“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2)“扫烛油的老妇”以怎样的特质感动了“我”?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名人的雕像,这有什么用意? (4)文章第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章第段画横线的句子,深有韵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八、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13. (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故患有所不辟也_万钟于我何加焉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是亦不可以已乎?(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B . 孟子以具体“鱼”和“熊掌”分别比喻抽象的“义”和“生”,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C . 孟子在文中指出,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D . 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4题;共8分)1-1、2-1、3-1、4-1、二、 综合题 (共2题;共14分)5-1、5-2、6-1、6-2、6-3、三、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7-1、四、 填空题 (共1题;共2分)8-1、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9-1、9-2、9-3、六、 写作题 (共1题;共5分)10-1、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11-1、11-2、11-3、11-4、11-5、12-1、12-2、12-3、12-4、12-5、八、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13-1、13-2、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