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苏教版八·下)11.1反比例函数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100404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下)11.1反比例函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下)11.1反比例函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苏教版八·下)11.1反比例函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1 反比例函数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 苏科版 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 第一节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 有着广泛的 实际应用 中考为 B 级要求即理解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是我校初二 17 班的学生 他们升入初中第二年 大部分同学 的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 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 导地位 并出现反省思维 同时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 但仍带 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 学习数学的兴趣还 不是很浓 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 先 操作 后思 考 使学生在操作与思考中体验 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揭示具体 事例 的 数学本质 再明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使用引导 启发 观察 操作 比较 猜想 归纳和探讨的教学方法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从而促进他们 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 设计思想 1 教法 诱导思维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 有利于突出重 点 突破难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其创造性 教学中要 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和活动 引导学生经历操作 思考 观察 猜想 归 纳等活动 并鼓励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 质疑说理 归纳结论 协调发展学生 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分组讨论法 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自主探索 及时发现问题 解 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练结合法 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学生 问题解决能力 2 学法 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 概括 练习巩固法 在引导分析时 留 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去联想 讨论 探索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围绕中 心各抒己见 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3 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4 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 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 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 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 教学重点 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 解 2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简单应用 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学的建模意识 和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1 同学们 在上学期的第六章 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 那么 什么叫函 数呢 2 在小学里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 例 例如当路程 s 一定时 时间 t 与速度 v 的关系 那么成反比例的两个 量之间的关系 怎样用函数表达式来表示呢 3 请让我们带着问题先学习下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 回顾旧知 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 反比例函数是继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后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 函数 它所揭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设置本情境是让学生回顾已 有的小学反比例知识和函数的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引起学生的数学 学习兴趣 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二 创设情境 同学们 老师明天将去南京学习 南京与涟水相距约 240km 明天老师乘 坐的汽车将从涟水出发 以速度 v km h 开往南京 全程所用时间为 t h 老 师在思考两个问题 t 与 v 的关系式是什么呢 若汽车速度 v 取不同的值 那么全程所用时间为 t 分别为多少呢 你能帮老师思考并写出 t v 的关系式 并填写下表吗 v 60 80 90 100 120 t 思考 随着速度的变化 全程所用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 时间 t 是速度 v 的 函数吗 为什么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 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 让学生重新回顾函数的有关知识 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做好 准备 三 实践探索 积极思考 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 一棵小树现在高度为 80cm 以后每年长高 20cm x 年后 小树的高 度 y cm 与生长的年数 x 的关系 2 正方形的周长 y m 随边长 x m 的变化而变化 3 计划修建一条长为 500km 的高速公路 完成该项目的天数 y 天 随日 完成量 x km 的变化而变化 4 一家银行为某社会福利厂提供了 20 万元的无息贷款 该厂的平均年 还款额 y 万元 随还款年限 x 年 的变化而变化 5 游泳池的容积为 5000m3 向池内注水 注满水池所需时间 t h 随注 水速度 v m3 h 的变化而变化 6 实数 m 与 n 的积为 200 m 随 n 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活动 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讨论 积极回答 1 2 3 y 4 y 5 500 x 20 x t 6 m 5000v 200n 8yx 4yx 设计意图 通过 6 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 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存在着丰 富的具有反比例关系的函数关系式的事例 同时学会辨别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 数和反比例函数关系 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 小组合作意识 四 观察 交流 归纳 问题 1 以上函数表达式中哪些是我们熟悉的 我们不熟悉的又具有 什么共同特征呢 你还能举出类 似的实例吗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代表回答 1 我们熟悉的函数表达式是 和 分别是一次函数 和正比例函数 2 我们不熟悉的函数表达式是 y y t m 它 500 x 20 x 5000v 200n 们的共同特征是两个变量的乘积一定 它们都是 k 为常数 k 0 形式 3 学生再举出类似的几个实例 问题 2 对于上述几个我们不熟悉的函数 我们如何为它们命名呢 学生活动 学生总结归纳 反比例函数定义 一般地 形如 k 为常数 k 0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inverse proportional function 其中 是自变量 是 的函数 注意 1 反比例函数也可以表示为 y kx 1 k 为常数 k 0 的形式 k 是比例系 数 2 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 0 的一切实数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相互讨论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归纳能力 提高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 活学活用 解决问题 8yx 4yx kyx yx yx x 1 下面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是 A y 3x 1 B y x 2 2 C D 2 下列函数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 B C D 注意 本题是开放型试题 C 项是 陷阱 目的是考察比例系数 k 不等 于 0 的性质 选择支 D 项由学生自己编写 答案不唯一 本题的目的是训练学 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在反比例函数 中 k 在反比例函数 中 k 4 当 时 函数 是反比例函数 5 若函数 是反比例函数 则 的 取值为 A 1 B 1 C 1 D 任意实数 6 你能自己编一道不太难 不太繁但是又容易让别人一做就错的题目吗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 小组交流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即一般形式 判断一个函数 是否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方法 并明确确定比例系数 k 的方法 题目的难度有一定梯度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性 让不同 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第 6 题 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在 最近发展区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才是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 界 六 典型例题 例 1 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并判断它们是否 为反比例函数 1 面积是 的矩形 一边长 随另一边长 的变化而 变化 2xy yx 3 2y kyx 1205yx 2015yx5my m 2 ay a xcm ycm 250c 2 体积是 的圆锥 高 随底面面积 的变化而变 化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 积极回答 解 1 根据题意 得 即 是反比例函数 2 根据题意 得 即 是反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 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理解及关系式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反比例的含义 注意 该例题教学时可做如下引导 在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时 所给出的现实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自变 量取值范围的限制 常数 的符号等 了解函数表达式的变形 会确认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的值 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行比较 七 课堂提升 1 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判断所列函数表 达式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若是 请说出 值 1 一边长为 5 的三角形 面积 随这边上的高 的变化而变化 2 某村有耕地 200 公顷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公顷 随人口数量 人 的变化而 变化 3 一个物体重 120N 该物体对地面的压强 随它与地面的接触面 积 的变化而变化 2 下列函数表达式中的 是 的反比例函数吗 如果是 把它写成 的形式 并指出 的值 1 2 3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 组内互查 代表总结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再次加强对反比 例函数的理解 yx kyx k3yx 4016y 2 Sm2 pNmk xxyy 50 xy 50yx 1 3Sh3Sk k hcm2 Sc310c 八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活动 讨论后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 锻炼学生的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使学生养成在学习 过程中善于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 九 课后作业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