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福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质检适应性训练(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98069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福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质检适应性训练(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1届福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质检适应性训练(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1届福州市高三语文期末质检适应性训练(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除了雨,没有什么可以画出彩虹!除了雨,没有什么可以画出彩虹!2011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市质检适应性考试(答案+解析)一、古代诗文阅读(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1)伏清白以死直兮,_(离骚)(2)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座中泣下谁最多?_。(自居易琵琶行)(4)位卑则足羞,_。(韩愈师说)(5)钉头磷磷,_;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阿房宫赋)(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小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答案】B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迪深厚有器局 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 C. D.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解析】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参考答案】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参考答案】D 。5、断句和翻译。(10分)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参考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解析】第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参考答案】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曾经回家沐浴,忽然传诏对内于东门,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违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漱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又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三)、诗歌阅读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1)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反战情绪。(3分)【参考答案】(2)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或虚实相照)(1分),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1分),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诗意深挚,情景凄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1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一)文学名著阅读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红楼梦中王夫人 因为丫环金钏 投井一事自悔,在屋中垂泪,宝钗安慰她去自杀的人也是糊涂之人,不为可惜,并说道:“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她还拿了自己刚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妆裹。B吴府大办丧事,客人纷至沓来。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 ,或寻欢作乐,或暗做交易。吴荪甫 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这时,家乡双桥镇农民爆动,丝厂工人罢工,杜竹斋和金融魔王赵伯韬正合谋算计他。C“梅表姐,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这是梅表姐从省城回来去觉新家时觉慧说的话,他还劝梅表姐多看书,他以为新书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D桑丘 带着他的“总管”去上任,这位“总管”是受命前来捉弄他的。在桑丘到达那天,“总管”安排了一批居民去告状,以各种难断的诉讼为难这位“总督大人”,桑丘把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决断得公正不阿。E葛朗台活到82岁,患了风瘫症,不得不让女儿参加管理田产的事情,他不能走动,坐在轮椅上指挥女儿把一袋袋金币藏好,将贮藏室钥匙也交给欧也妮保管。临死前,神甫来做临终法事,葛朗台想抓住神父的手,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解析】B吴荪甫并不专心于办丧事,他要处理家乡双桥镇的事情,还要和杜竹斋与金融魔王赵伯韬谈合伙做公债多头的事。说杜赵二人合谋算计他也有误。E葛朗台 将贮藏室的钥匙贴身放着,不时用手抚摸。他是想抓住神父镀金的十字架 送了命。【参考答案】BE8、根据名著内容填空(5分)(1)三国演义中“啖睛猛将虽能战,中箭先锋难久持。”的啖睛是 (人名)。第96回中挥泪斩马谡的是孔明 ,断发赚曹休的是 (人名)(2)红楼梦第89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人亡物在”的“人”和“物分别指 , (3)雷鸣上战场前,来到吴府,亲自把他和林佩瑶的初恋信物交给林佩瑶,这信物是一本破旧的 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参考答案】(1)夏侯惇周鲂(2)晴雯 雀金裘 少年维特 之烦恼(二)文化经典阅读9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滕文公上【注】契(xi):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放勋:尧的称号。(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B孟子认为百姓应当要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C慰劳百姓,纠正百姓,帮助百姓,使百姓自得其所,随后赈济百姓给百姓恩惠是圣人的职责。D圣人不去耕作是因为他们有比耕作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教育百姓,使他们有别于禽兽。(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理解。(3分)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注】仆:驾车。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参考答案】(1)(3分)A(孟子认为如果人们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就和食兽没有区别了,而不是指现在的人们就是如此。)【参考答案】(2)材料体现了儒家“富民”“教民”的政治思想,并且强调“先富后教”,因为“富民”是“教民”的基础(1分)。有了教育才使得人与禽兽有所区别,人们才能懂得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繁荣,更应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l2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 情、参禅 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 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 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 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 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 真”。10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惮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空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D“和”是中国苛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11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12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有区别。如果说日本茶道古板严肃,讲究“清寂”,那么中国茶道是怎样的?(3分)【参考答案】10C(C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因为“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参考答案】11、B.(A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 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三重含义”不是说“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参考答案】12、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二)文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海龟张抗抗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B.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解析】A.小说并未体现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意思。E.未能把握D的主要性格特征。【参考答案】AE。14.小说通过塑造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参考答案】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15.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参考答案】示例1:小说明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暗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这样双线安排很好。明暗线交替进行,虚实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D和海龟又有共同的地方,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更好地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能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示例2:这样叙述内容混乱,一会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一会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混乱而松散,线索不明晰,小说不停地变换叙述使人物的刻画不集中,主题不能在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观点要明确,论述要完整)16.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参考答案】共同的经历:海龟一次次为了香蕉把人驮过海;D一次次为了职称不断地苦干。共同的命运:海龟始终得不到应该得到的香蕉;D也没有评上应该评上的职称。共同的性格:实干苦干,任劳任怨。(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梁由之 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3岁时,少年张季鸾不幸丧父。母亲王氏是一位善良、坚强、有主见的女性,她一人独立承担起艰难的家计,令儿子外出游学。张季鸾先后在榆阳书院、宏道学堂就学,历经名师指导点拨,打下深厚扎实的古文和史地基础,成绩优异。1904年,张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好友于右任等订交。若干年后,张季鸾、沈钧儒、于右任等都成为民国名人。1905年,经沈卫保举,张季鸾被选中官费留学日本,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渡扶桑后,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张季鸾业余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鼓吹排满革命,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张在日本留学五年,好学深思,对日本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思潮、风俗人情,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的变化,都作了认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日文水平也相当之高。1911年春,张季鸾学成归国,应于右任之邀,出任辛女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上海报纸(民立报编辑,正式开始报人生涯。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季鸾及时向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情况。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此后十余年,他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天下皆知。但当时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闻行业的外在环境甚为恶劣。以张季鸾之 大才,一腔热血,仍无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其间还曾两度从政,两番入狱。两番入狱就不去细说了。无非是坚持报人的情操和良知,揭露了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这分别是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的事。两度从政,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经于右任推介,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后随孙中山去职,为期很短。另一次是在1925年,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获任陇海铁路会办这可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结果,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扬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诚如于右任后来作诗追念所云:“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张季鸾随后去了天津,一时无固定工作,凭稿费维持生活,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国第一代“自由撰稿人”。 1926年春,天津大公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确定由吴出资5万元,改组为“新记”大公报,于9月1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只负责采购白报纸,不过问具体社务。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揽经营及人事大权。报社大政方针,三人商而后行;有分歧时,少数服从多数;各各不同时,以张季寓意见为准。为保持独立性,他们拒绝接受外股投资,估计情况最糟也不过将5万元钱赔光了事,为此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三位先生同心协力,各擅胜场,他们合作的决心、诚意、效率和成就令后人叹服、惭愧。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契合,成就了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新记”大公报,以及它的灵魂最杰出的报人张季鸾。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留学日本期间,张季鸾利用业余时间主编夏声杂志,可以说这为他的报人生涯奠定了基础。B作为一代报人,张季鸾在中国首开拍发新闻专电的先例,体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新闻的敏感。C作者运用了引用、对比等手法,通过人物对比来突出张季鸾的不凡,表达了对张季鸾的崇敬。D文章写张季鸾的两度从政、两番入狱,突出了办报环境的恶劣,意在揭露当时政治与社会的黑暗。E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丰富的史实展现了张季鸾的曲折人生,在此基础上对张季鸾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参考答案】(5分) C D(C“人物对比”有误。D写第二次从政意在刻画张季鸾的性格与追求。)(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文章写了沈卫、胡政之等人,对叙写张季鸾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4分)从不同角度叙写张季鸾这一历史人物,写沈卫、于右任、胡景翼的推荐,突出了张季鸾的才识;写胡政之、吴鼎昌的支持与信任,突出了张季鸾的办报能力。(答对一点得2分) 15你认为张季鸾成为“最杰出的报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参考答案】答案示例:主要在于张季鸾的个人努力和个性追求,正是因为张季鸾好学多思,他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才有可能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获得天下皆知的文名;正是因为他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办报良知,才能坚持办报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办出报纸的特色,办出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成为最杰出的报人。 (如从客观、主客观契合等方面探究,言之成理亦可。)四、语言运用16改错题(错别字、成语错用、病句)(1)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湖南地处内陆而不能被内陆意识束缚,位居中部而不能甘居中游,这是毋庸置疑的。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恢弘气势和精彩表演,强烈地震撼了观众。C素有“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的景德镇瓷器,备受消费者青睐。D候鸟们凭着体内孕藏的惊人能量,一路搏击风雨,书写了万里迁徙的生命奇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运用中实际意义的了解。事实上,高考语文试卷上是不会有错字,只会有别字。出现别字的考核意义在于同一个读音却是两个不同的字,那么其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所以,考生只要在平常的复习中留意过同音不同义的的字就不会出错。例如“蕴藏”的“蕴”在试卷中写成了“孕”,前者是“包含事物或道理”,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含义;后者是“怀着孩子”,是“生命延续”这一方面的意义,所以很明显就能发现这个“孕”字错了。【答案】2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解析】本题C选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所以,第三题考的还是一个“理解词语实际意义”这个考点。【答案】3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 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解析】本题是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事实上选项中的三个错误例句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口语很容易犯的错误。A项是缺少主语,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不清楚;B项是搭配不当,在“输送氧气”补上“的能力”; C项是句式杂糅,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病句考查归根结底还是考查一个考生对句子意义的理解。例如,缺少主语,那么这个句子是说什么我们就不清楚;搭配不当,那么整个句子就会产生歧义。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就是缩句,只要缩句之后还有主谓宾的形式,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正确的。【答案】4D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潘妈妈最近很烦恼,这不,最近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作业第一时间就是“百度一下”,不到半秒钟就会出来几十页相关问题的解答。写作文更是素材多多,索性直接从网上“拿来”。材料二:叶妈妈说,儿子昨天竟然搜索到了有理数的题自己在做;老师要他们预习,他在百度文库里找到了。(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参考答案】17.(1)学生作业爱用百度/学生作业求助百度【参考答案】(2)观点一:遏制“网络拿来主义”.观点二: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观点三:网络学习,各有利弊【答案示例】1.网络学习,各有利弊。信息时代,上网查资料是应该学会的一种本领,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书本上获取知识毕竟有限,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拓展视野,博采众长,有所创新,成为一种有效的助学工具。然而,长期依赖网络搜索答案,甚至盲目抄袭网上内容,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必然下降,还可能养成偷懒投机的坏习惯,对品质的养成也不利。所以,只有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才能促进学习的进步。【答案示例】2.靠百度做作业是有害的。读书靠的是真才实学,“投机”是行不通的。做作业是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上网查答案这种做法,达不到做作业的目的。由于自己没有动过脑筋,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长此以往,必将养成惰性,最终害了自己。 五、写作(70分)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较远。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边灌进去,如此往复,缸中的水就挑满了。第二个庙,老和尚把徒弟都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要引进竞争机制,你们三个都去挑水,谁挑得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功夫,水就挑满了。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们想想办法。他们上山砍竹子,将砍下来的竹子做成竹管连在一起,一直连到水缸中。然后又买了个辘轳,架在河边。第一个和尚把水摇到竹管旁,第二个和尚把水倒进竹管中,第三个和尚在地上休息。三人轮流换班,缸中很快就灌满了水。请你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文解析】三个材料共同点:他们都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施成功。第一个材料:和尚们团结合作,取得成功。/不足之处:接力式的运作,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全局。思维上还是属于传统的喝水要“挑与抬”。第二个材料:由老和尚立新规,发挥个人能动性,鼓励竞争,也取得了成功。不足之处:强调竞争,但很累。而且是对落后者采取惩罚式的竞争。有可能会成为内部的争斗。第三个材料:是和尚们合作创新,取得成功。很显然,这座庙里的和尚,打破了喝水要“挑与抬”的传统,采用“引水”的方式。其优点很多:从劳力型的向智慧型的劳动转化。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自己的肩膀。不受时间、空间、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都可以喝到水。这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创新。可以提炼的观点生活需要智慧。智慧创造奇迹以智取胜办法总比问题多。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合作竞争创新善于合作。积极竞争。勇于创新。这就是一种智慧。生活需要创新。提倡创新思维智慧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