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059801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2005高考谈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目 录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追溯传统的标题命题考场写作的基础应该是熟悉的生活满分作文转折满分作文包容熟悉的生活可以适应所有命题调侃05年的十七个高考作文题命题的种子可以在任何土壤中成活发芽才能的不同与文体的限制范文说“安”议论文并无严格界限专业意识和业余意识2005年高考语文科共有十六种试题,作文命题演变为多种形式。大体如下: 卷别题目特点全国甲: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全国乙:位置与价值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全国丙:忘记和铭记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北京:说“安” 标题命题,限议论文,给提示语上海: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止诗歌,给提示材料天津:留给明天 标题命题,限止诗歌,未给提示语重庆:筷子 标题命题,限说明文,未给提示语自嘲 标题命题,限止诗歌,给提示语江苏:凤头猪肚豹尾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止诗歌剧本,给提示语广东:纪念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语山东:双赢的智慧 标题命题,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止诗歌,给提示材料湖北:“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材料命题,不限文体,给限定材料和提示语湖南:跑的体验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记叙文或议论文,给提示语江西:脸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语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 标题命题,限止诗歌,未给提示语福建:圆形与星形 材料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图画材料2005年高考尘埃落定,考前的纷纷猜测,理所当然地转化为种种品评。此优彼劣,一时间当会不绝于耳,新浪网不是还搞了一个评价题目的“民意调查”吗?可以预料,热闹一阵之后,语文界内界外,又将顺势转化为对来年命题走向新的建议和猜测:作文会或应出什么题目?会或应在什么范围,顺应什么形势,以什么样式命题;考生需要相应地准备哪类材料,明了哪些哲理,选择哪种体裁?如此一个轮回接一个轮回,年复一年。猜测对的,风光无限、身价倍增;猜测错的,颜面扫地、愤然指责。其实,这些猜测和品评多么无谓!难道我们对应试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应试”的层面,就不能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吗?我们认为,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必须命题。但是,作文命题,无论是传统的“标题命题”,后来的“材料命题”,还是现在通行的“话题命题”,其实质都是不命题只是在不同命题形式的外衣遮挡下,或隐蔽一些,或显豁一些罢了。追溯传统的标题命题让我们略微追溯得久远一些。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这是传统的“标题命题”,不限制文体。它与1999年开始的“话题命题”相比,一是缺少一段提示语或提示材料,二是没有允许“自拟题目”。只这两点差异,这两点差异又都是极外在的。1994年高考作文也是“标题命题”“尝试”,要求写记叙文;如果没有这层限制,也无异于一个话题。只是由于当时考生群体的思路相对封闭,其实是考生背后的语文老师和作文教学“冰封雪覆”,所以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只是一味地写自我“尝试”。优秀作文选上充满着尝试帮妈妈烙饼、尝试为同学理发、尝试麦当劳打工、尝试街上卖晚报之类的自我“尝试”。很有创意的同学也就是尝试做一把淑女你看,我是一个女孩,可是生性风风火火,像个男孩。妈妈总说我,“你有个女孩儿样吗?”那今天星期天,咱就尝试做一把淑女。早晨起来,扭扭捏捏、娇娇滴滴、行不露脚、笑不露齿;可是秉性难移,电话铃一响,一个箭步撺过去,“你是谁呀?”原形毕露。到晚上,算了,咱也不受这份活罪了,本色相见才最好。这已是相当地别开生面。可是,1994年北京考场上,也出现了一位勇敢不凡的同学,我们现在可以称他为“话题”作文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这位同学没有像绝大多数考生一样写“自我”的尝试,甚至没有写一个严格意义的人的尝试;他写了一个猿人或人猿的“尝试”!作文还给这个人猿起了一个名字“阿蛮”。阿蛮一天幸运地猎获了一头野猪,他用父亲传授给他的方法,在河滩上精心挑选了一块薄薄的鹅卵石片,用来剥割野猪的皮。但是今天这头野猪的皮特别坚韧,剥了半天纹丝未动,阿蛮的手都被磨破了。气得他把石片摔向一边,无意中摔到一块坚硬的岩石上,鹅卵石裂成了碎片。生气归生气,活儿还得干。捡起被摔碎的石片再来剥割野猪的皮,阿蛮意外地发现,石片变得锋利了!如一道闪电,灵感的火花闪过阿蛮的脑际,他于是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石块敲击这奇异的石片。经过笨拙、艰苦、曲折的努力,阿蛮终于打造出人类的第一把石斧!他顿觉胸腔风云涌动,豪情万丈,急于把这经验告诉自己的伙伴。作文的结尾写道:“阿蛮高擎人类的第一把石斧,面向西天狂吼,夕阳投射在他的身体上,在他身后赭红色的岩壁上,映现出一个大写的人字!”这结尾颇具象征意义,也很有震撼力工具的制造,使“猿”变成了“人”。人,手握石斧,就在地球上打上了“人”的鲜明印记;人,手握石斧,哪怕是如此简陋的一把石斧,也就注定成为我们栖身的这颗星球的主宰,就有了面对西天狂吼的权利。阿蛮打造的这把石斧,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尝试”成果之一!一汪水塘里有海洋的气息,一株三叶草上有草原的生机,一个命题可以包容在所有生活素材之中。“话题命题”的形式,正如一艘破冰船,1999年而来,六年开拓,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指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无论是“标题”的命题形式还是“材料”的命题形式,都绝对不可能再束住众多考生的襟抱了。熟悉的生活的确可以适应所有命题。徐悲鸿先生不是只会画马,但他最擅长画马 马,是悲鸿先生绘画的“品牌”。他可以画给爱妻廖静文,可以画赠抗日战场的英雄,可以画赠外国元首,也可以画来庆祝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如果他今天还健在,当然也可以用一匹马表达抗击“非典”的愿望与决心。“胸中有马千万匹”,他只需要选择、调整马的姿态神情,改换画的题款印章,就可以适用于任何需要,所有“话题”。当然,一匹马也可以画“转折”、“包容”、“忙”、“安”“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凤头、猪肚、豹尾”、“今年花胜去年红”、“圆形与星形”。赤兔马可以用来写“诚信”,千里马可以用来写“人才”,瘦骨胡马可以用来写“骁腾”。“踏平崎岖山河在”,“不须扬鞭自奋蹄”,“春风得意马蹄疾”“话题命题”踏出了一片开阔的芳草地!我们还可以再设想一个例子。一位著名歌手,最擅长演唱我的中国心。我们当然可以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接台词,把他请上各种晚会的舞台。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凝聚力,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胸中那颗中国心跳动的节奏就越加铿锵有力。(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举国同心,抗击“非典”的誓师大会。奥林匹克的熊熊圣火召唤着我们,带着希望、带着勇气、带着一颗中国心,让我们一起出征雅典!(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欢送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雅典奥运会。今天是你五十五华诞,我们的共和国,让儿女们为你献上最美好的祝福,还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五周年。 印度洋的巨浪冲垮了我们邻舍的家园,让我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献上真诚的中国心和中国情。(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文艺界为印度洋地区海啸的赈灾义演。佳节倍思家,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地,我们的心跳动着同样的节拍,让我们同唱这一首心中的歌。(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同一首歌”2005年春节华盛顿专场。 黄山黄河不会忘记卢沟桥的炮火,长江长城依旧牢记南京城的血痕,国耻,永远铭刻在中国心头!(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一曲“我的中国心”,可以唱彻各种晚会,赢得鲜花似锦,掌声如潮;当然也可以用于所有“话题”或“标题”,激励我们的情感,促使我们去深思。综上,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标题”或是“材料”,实质都是“不命题”。当然,“不命题”的认识绝不是说不审题。“材料”需要审,“标题”需要审,“话题”也需要审。“话题”命题,往往给一个或一些材料,这些材料不是用来限制,而是用来启发的。启发性的材料可看可不看,可用可不用。看,应从中受到启发;不看,不用,也没有关系。“话题”作文或“标题”作文的审题,只需要集中于“话题”、“标题”。“诚信”,不同于“诚实”它有诚实,还有守信的含义。“心灵的选择”,不同于一般的“选择”它是发自内心的,面对比较重大问题做出的选择。这选择和心灵息息相关:选择了高尚,心灵更纯净;选择了卑劣,心灵被玷污。“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既非单谈“挫折”,也非只论“痛苦”,而是说二者的关系“遭遇”是不期而遇,“挫折”是挫败屈折,“遭遇挫折”难免产生痛苦,这里要求谈的不是“产生痛苦”与否,而是“放大痛苦”与否。“说安”,是以“安”为核心发表议论。你可以说“安宁”、“安定”、“安稳”、“安全”、“安于现状”、“安于享乐”,从理论上讲,也可以说“安排”、“安置”、“安得广厦千万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安德海”、“安娜卡列尼娜”只要你有本事把“安”放在论说的核心位置。“标题”命题给出的“提示语”,既有限制意义,也有提示价值。 命题作文,既然命题,当然需要审题。只是我们必须改变被动、猜测、顺应命题的思维。考场作文“跑题”,并不见得都是“审题”的差错。很难想象哪位学了十二年语文的高中毕业生看不懂“诚信”、“心灵的选择”或是“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相当数量的跑题恰恰是因为对作文材料的生疏造成的。“审题”实际是文题与素材的衔接。对多数同学而言,考题固然是初次见面,但意思毕竟显豁;那些从“作文素料大全”里临时趸来、相当隔膜、似懂非懂,没有感悟的素材才是衔接中容易出现纰漏的软肋。至于2005年北京高考“说安”这个作文题目,的确有一点审题难度。但这难度仍然不是表现在命题的核心概念“安”字上,对“安”字,高中文化水准的同学没有不理解的;如果真的陷入“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尴尬,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安”的核心地位。这主要不是审题能力的问题,而是审题意识的问题。调侃05年的十七个高考作文题我们不赞成在审题和选材上人为的增减难度,把文题诠释得难上加难、玄之又玄,把选材说得精乎其精、慎之又慎,既不符合命题实际,又给学生徒增心理负担如同起跑枪声未响,已经重负在身。审题真的很艰难,选材真的很艰涩吗?那就让我们调侃一下前面列出的2005年的十七个高考作文题吧。“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甲卷)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中有多少“出人意料和 情理之中”的人与事呀!2005年7月12日,奥委会决定2012年夏季奥运会“花落谁家”,当罗格主席宣布“伦敦”时,全场一片唏嘘,巴黎被淘汰真是“出人意料”,可伦敦中选又的确在“情理之中”。伦敦满城欢庆,第二天却出现连环爆炸案,又是“出人意料”;可再一想,这又在世界诸多矛盾纠葛的“情理之中”。一份报纸,一天新闻,无异于一部“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百科全书。一件事或一个人如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那就在现实或历史上有它的“位置与价值”(全国乙卷),当然也就有理由“忘记和铭记”(全国丙卷)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我们面对任何事物当然也就完全可以“安之若素”,但又不能“安于现状”,这不又顺理成章地转化为“说安”(北京卷)了吗?“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上海卷)就更其开阔。这“影响”,可以是懂得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位置与价值”或是“安定”、“安宁”,乃至于其余所有作文命题所包含的任何一种道理。那么当然,这种种“影响”,也全都可以理所当然地“留给明天”(天津卷)。“筷子”(重庆卷)要求写一篇说明文,这是一种基础要求,倒是不太适宜海阔天空的“发散”。但是,说说筷子的种类、历史、制作、工艺、使用,或者画一幅小图,就筷子的使用说说物距、力距的力学原理,也都未为不可。有人批评“自嘲”(重庆卷)这个题目:中学生小小年龄有什么“自嘲”?这种批评一头又栽进“学生自己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学生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个人生活”的思想禁闭室。我们的学生是有文化、有见识的知识青年,即便他还不习惯、不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自嘲”,他也有熟稔的社会生活或见识积累呀“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这不是鲁迅先生的“自嘲”吗?“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不是秋白同志的“自嘲”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不是李太白的“自嘲”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这不是辛稼轩的“自嘲”吗?再推广些,哪个班级、学校、社团、行业、政党和国家不可能或不需要“自嘲”呢?“凤头猪肚豹尾”(江苏卷),这题目乍看好怪异。但自有“提示语”让它意义豁然命题当然不是要求写“凤”、“猪”和“豹”。那么,哪篇精彩的文,哪件实在的事,哪位出色的人,不是开头精彩、中间充实、结尾有力的“凤头猪肚豹尾”呢?这个题目与“记一件难忘的事”和“记一位难忘的人”也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呀!“一件难忘的事”和“一位难忘的人”,当然都是值得“纪念”(广东卷),值得“铭记”的,在现实或历史上有“位置与价值”的。“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要求谈的是“局部与整体”,“凤头”、“猪肚”、“豹尾”便是“一件难忘的事”或“一位难忘的人”的“一枝一叶”,而这“一件难忘的事”或“一位难忘的人”之所以值得“纪念”,正因为它们无不是在适当的“位置”上体现自身“价值”,这便是“安于”“一枝一叶”的“位置”吧?具有“双赢的智慧”(山东卷),自然值得“纪念”和“铭记”,它可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自会有它的“位置与价值”,唯有“双赢”,才可能有真正的“长治久安”,这种“智慧”可能来自“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当然也有“留给明天”的“价值”。“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湖北卷)是唯一的材料命题,但也是开放性的题目。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可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可能来自“双赢的智慧”,也必然获得一种“安然”。“跑的体验”(湖南卷),每个考生都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认识积累。古今中外,没有“跑的体验”的人,倒也“凤毛麟角”。班组、学校、社团、政党、国家也都有“跑的体验”啊,这种种体验多么值得“纪念”,值得“铭记”呀!刘翔一跑,跑出了中国人在世界的“位置与价值”;王军霞在万米跑道上,跑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史诗;西部发展,与东部并肩跑出了“双赢的智慧”;而藏羚一跑,却牵动着舆论与良知的多少不“安”对于“脸”(江西卷)与“纪念”、“铭记”、“安宁”的关系,还用说吗?镜中我的脸,面前你的脸,梦中他的脸,忆中难以胜数的脸。不唯人皆有脸,动物、植物也各有其脸。形象的脸,抽象的脸,真实的脸,想象的脸。门有门楣,家有家风,人有尊严,国有国格这不也都是“脸”吗?网上有人批评“今年花胜去年红”(辽宁卷),说是强迫学生唱“今胜于昔”的赞歌。“歌德”原本未尝不好,更何况这个标题出自欧阳修的一首“浪淘沙”词:“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歌德”已是一片惆怅中翻出的新意。再者,“花胜去年红”,也还可以引出“花而不实”的反思。自己脑袋灌了灰浆,反责人家教条,唉!至于“今年花胜去年红”的“纪念”“铭记”“留给明天”的意义等等,我想,谁都明白。究其实质,古往今来,任何一件进步事物,任何一位上进人物,无不是“今年花胜去年红”:米卢“快乐足球”的“尝试”,使中国足球“今年花胜去年红”;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使物理学“今年花胜去年红”,苏东坡开创了豪放派或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曰“心灵的选择”,使中华词坛“今年花胜去年红”不用我说了,好吗?最后说到了给出两个图形的“圆形(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与星形(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福建卷),表面一看,别开生面;其实也就是两种属性不同的事物。“位置”是“星形”,“价值”就是“圆形”。“意料之外”是“星形”,“情理之中”就是“圆形”。“圆形”可以是“安稳”,也可以是“安于现状”;“星形”可以是不“安”,也可以是不“安于现状”。如果“凤头”、“豹尾”是“星形”,那么“猪肚”就是“圆形”这个题目和2004年被说得神乎其神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江苏卷)也几乎毫无二致。2005年高考前,押“和谐”为作文命题的颇有市场。这倒真是个绝妙的猜测不妨回顾一下,岂只2005年,我们可以追溯历年高考的所有命题,几乎无不“和谐”,无不在“和谐”的范围之内。任何一篇命题作文的选材,无非是“或人或事或是物,一枝一叶一盆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命题之间的这种相通性,正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命题的种子可以在任何土壤中成活发芽 学生的生活积累当然不是广袤的大地,倒是可以比喻成一花盆土壤。那么,高考作文命题就好比一颗种子,它在任何一盆土壤中都是应能成活发芽的。对于同学而言,重要的是浇水施肥使自己的土壤湿润丰腴起来。浇水施肥,就好比“感悟”吧!花朵是否灿烂,果实是否丰盈,取决于土壤是否湿润丰腴;作文是否精彩,也应该取决于对生活的“感悟”是否深刻厚实吧! 不同的作文命题的种子,可不可以在同样的一盆土壤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呢?我们就选一盆“东坡”土,看一看吧。片段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甲卷)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片段 忘记和铭记(全国丙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片段 说“安”(北京卷)“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片段 脸(江西卷)品东坡年轻时候的脸,你能读懂东坡将纵横透辟的议论,博大精深的才学,喷薄欲出的感情熔于一炉。我宁愿相信,残菊犹肯为他傲霜枝,只为看他傲视一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脸神,我宁愿相信,红梅为他零落为他开,只为看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脸神;我宁愿相信,映日荷花别样红,只为妒他“照水红渠细细吞”的柔情脸神。东坡的脸或显款款柔情,红鬓沈腰,深情处红笺也黯然失色;东坡的脸或显朗朗豪迈,举酒嘱客,引弓时天狼心惊胆寒。品东坡的脸,犹如品东坡的情,才情如海。 片段 留给明天(天津卷) 一直卷在新旧两党争权夺势的政治漩涡之中,苏子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勾当之上,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明天的命运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当我们循着“杭州-黄州-琼州”这条贬谪苦旅去寻觅先生精神家园的时候,我们找到的不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悔恨与惶惑,而是“苏堤春晓”的胜景,是“安乐医院”的温馨,是“千骑卷平冈”的豪迈,是“吾与子共适”的安然。把对明天的忧虑留给明天,不就意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今天的生活之中,用坦然无畏的心灵、认真负责的态度、果断有力的行动去拥抱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吗? 片段 纪念(广东卷)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曾经说过:“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定会受到天然的淘汰”以肯定白堤、苏堤对西湖的重要意义。可以假想,没有这两道大堤,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美景也许只能永远的留在古画卷中了。苏轼,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那些奇绝的诗文,更有这一道至今实实在在横亘在西湖上的长堤。较之屈原、李白、杜甫,同是伟大诗人的苏轼在民间有着更多的亲和力。他的诗文脍炙人口,他的轶事广为流传,以至于一道“东坡肘子”的名菜,黄州、杭州、海南都争说自己才是正宗。走在苏堤的烟柳中,踏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值得纪念的:高贵的人格、实在的成就、爱民的心。片段 圆形与星形(福建卷)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片段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湖北卷)纵观历史,再没有一个人像东坡一样既具有温柔敦厚的入世之心,又兼怀诙谐深广的出世之情了。受儒家经时济世的思想影响,苏轼一生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即便在辗转迁徙的贬谪苦旅中,每到一地,他都亲身体察民生疾苦,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密州,他领导军民防洪救城;在杭州,他带领当地百姓疏浚西湖.筑堤引水.开设医坊,抗策减税;直至远贬惠州,他仍“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但同时,他又高蹈出世,超脱于现实的种种磨难之上,在诗文、书画、音乐、美酒、江山等诗意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体验精神的至美。黄州五年,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东坡闭门静思,怀抱自然,寄情佛老,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应运而生。可以说,“入世”,让我们笑看人生,心怀一份热忱;“出世”,让我们摆脱现实的桎梏,守候精神的家园。在一入一出之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我们才得以成就完整意义上的人格。 片段 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片段 跑的体验(湖南卷)“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戍边报国的壮志豪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归隐之心。从密州的纵马奔驰,到黄州的雨中徐行,这一跑一走虽然促成了苏轼不朽的文学成就,但是背后却有着更令人遗憾的东西。优秀的人才在无休止的相互倾轧,相互残害中消磨着他们的锐气,永无止境的内耗将那些优异者变成再也难以拿出实绩的“精神贵族”。青年时,我们为了理想而呐喊,冲锋,劈波斩浪。日子一天天过去,呐喊变成了彷徨;射天狼变成了买田置产;奔跑变成了徐行!老年时,我们捋着长髯,飘飘似仙的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 道理已经很清楚,可以告一段落了吧?当然,这种适用于所有题目的专利,也绝不只属于这盆“东坡”土这一道理,应是再浅近不过的吧?才能的不同与文体的限制人各有志,人和人的才能也不同。“大家闺秀”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显“另类”的何典,那份“俚俗诙谐”也挺有意思。从题材角度看,岑参、高适是“边塞”诗人,王维、孟浩然是“田园”诗人;写农村的浩然写不了金庸的武侠,写武侠的金庸也写不了浩然的农村。从立意角度看,无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的劈头断喝,还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腐朽化神奇,无不使人耳目一新。从语言角度看,韩潮苏海、郊寒岛瘦,李白的俊逸豪迈,杜甫的沉郁苍凉,如日月相辉;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牙板朱唇吟“晓风残月”,更令人绝倒。从结构角度看,麦琪的礼物和项链匪夷所思的巧妙结局,药和内蒙访古双线复式的端严框架,篇篇匠心独运。学生不也一样吗?他们有的擅长议论,是学校辩论会的最佳辩手;有的擅长编故事,张嘴就是一部电视剧。用一个模子去“磕”,还有什么个性发展可言?设若奥运会只有百米赛跑一个项目,那王军霞永远无法为国争光,更不用说许海峰、邓亚萍、李小鹏、占旭刚诸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要为“另类作文”大声叫好!下面谈一下文体限制的问题。报载一条有趣的消息,著名作家梁晓声评价2005年高考北京作文命题:“这是我活到50岁见到的中文考试最有技巧的题目,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很优美的抒情散文。”作家没有注意到,这则作文命题限定写议论文。梁晓声是凭一位作家的敏锐,指出了“说安”这个题目所具有的发散潜质。写“很优美的抒情散文”?可以,但不合要求,不能及格。“说安”这个题目,的确巧妙。在现代汉语中,“安”主要是以一个语素的状态出现,可以组合出许许多多词语。你可以选择正面说“安宁”、“安定”、“安稳”,也可以选择中性说“安逸”、“安分”、“相安”,还可以选择反面说“苟安”、“偷安”、“偏安”,并且可以组成较为固定的短语说“安于现状”、“安于享乐”、“安于怠惰”等等,从理论上,甚至也可以说“安顿”、“安排”、“安置”、“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德海”、“安娜卡列尼娜”只要你有本事把“安”放在论说的核心位置。单以“安”字而论,具有比“忙”、“杂”更为开阔的发散空间。梁晓声先生称为“最有技巧”,绝非虚誉之词。可是,命题作了写议论文的明确限制,这在2005年十六种语文高考试题中绝无仅有。(湖南卷也仅只限制为“记叙文或议论文”)命题大约出于这样的考虑:一、写好议论文是高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进入大学写论文也十分重要;二、限写议论文遏止一下中学作文以辞害意、空洞无物的弊病;三、限制文体可以为防治考场抄袭或宿构现象构筑有效的防火墙。开放与限制这一矛盾,反映着对当前作文教学实际的不同估计,对语文高考命题使命的不同认识。诚然,学生作文有许多流弊,但是所有弊病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封闭”一种。我们完全可以统计一下,全国八百万考生,堕入“以辞害意”的有多少?但是,从思维到语言,“闭塞随俗”的又有多少?高考写作既有选拔意义,又有对作文教学的导向意义,那么,在高考试题这张药方上为作文教学开出的第一味药,应该是“开放”吧?尽管一切形式的作文命题,实质都是不命题。但我们仍然期望高考中的作文命题,不要过于强化对“文体”的限制,对“审题”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规定,应是根据对作文现状实际调查的科学指向。另一方面,“选修课程”、“个性阅读”必将开拓出“个性写作”的天地,何况,生活也是一本大书,更是“个性写作”的广阔天地呢!这应是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所期望的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也将使考场命题作文更贴近写作的合理状况吧。我们不反对就写作记叙、议论、说明等基本能力提出考查要求,我们反对的是屏蔽学生的个性空间。有的考生长于抽象说理,也有的考生惯于形象思维;有的考生精于纵深挖掘,也有的考生擅于开放拓扩。他们有的擅长议论,是学校辩论会的最佳辩手;有的擅长编故事,张嘴就是一部电视剧。现在只以一种文章体裁要求,用一个模子去“磕”,潜在着极大的不公正,还有什么个性发展可言?设若奥运会上只有体操一个项目,那姚明只好做隔岸观众;反之,如果只有篮球一个项目,那李宁也只能望篮兴叹;或者只有百米赛跑一个项目,那王军霞、邢慧娜永远无法为国争光,更不用说许海峰、邓亚萍诸君了,就连中华骄子刘翔也将庸碌一生。我们不能苛求艾青写出曹禺那样的剧本,也难以威逼曹禺写出艾青那样的诗歌。一流作家尚且如此,何况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还是不宜过于强化对“文体”的限制,对“审题”的要求吧,毕竟这是写作能力的考查。让一些具有较高写作能力的考生“出师未捷身先死”,肯定不是命题的初衷,也不符合写作的合理状况吧?范文说“安”碰巧,我手头有一篇写成“很优美的抒情散文”的考场作文,在这里,也就按这本书的体例评析了一下,录在这里,供各位品评。说“安”第一场雪 2004年的第一场雪,果真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坐在教室里,听着枯燥的“马哲”课,心情却如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颇不安宁。我来这边上学已经有几个月了,每天生活像编制好的程序:每天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每个星期天泡在图书馆,每月按时收到父母的汇款眼见快要过年,注定这个除夕,我第一次不能和父母团聚。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越飘越密,不远的屋顶已经不见了层层青瓦,一片一片,白白茫茫。好久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也许是害怕听见妈妈安静的询问和爸爸深沉的鼓励吧?也许是害怕挂断电话一瞬间的伤感吧?想着这些,心情更添几分不安宁终于捱到下课,背上书包走出教室。雪还在下,似乎又大了一些。来到一家小饭店,店主是一对夫妇,随身带着他们七八岁的儿子,没有雇员。这里环境干净,价格公道,自然而然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似乎,这里总给我一种家的安宁感觉。点了小菜,坐在靠窗的桌旁,喝着茶。茶有些涩,显然不是什么好茶,但进我嘴里却别有一番滋味。就像妈妈每天午后给我泡的茶,喝着喝着,心里就有了一丝安宁。小饭店走进一个人,瑟瑟地抖去身上的雪花。店主挂着笑脸迎上去:“不好意思,要关门了,您改日再来吧。”“关门?这才几点呀?这么早?”客人有几分诧异。“今儿天不好,我们得早点回家”店主一边解释一边望向柜台里的妻儿。调皮的小儿子也学着爸爸的口气说:“您明儿个再来吧”客人转身离开了。我也没有在店里吃,打包带回宿舍。离开时,看见店主正锁着店门,妈妈牵着儿子的小手,小手缩在衣袖里。儿子仰头,声音甜甜地问:“您冷吗,妈妈?”妈妈从衣袋里伸出右手,在儿子冻得微红的鼻尖轻轻刮了一下。温馨的笑声荡漾在这大雪纷飞的天地间。伫立在雪夜街头,望着身边匆匆行人。就回去吗?我不知道。掏出手机,逐个按下那心中默念千遍的号码,“妈妈,我这边下雪了,您好吗?”就在那一刻,心,透底地,安宁了旁 批*“雪”营造氛围;“雪”富含寓意。*第一主体:教室内外,心不安宁。*不是课程枯燥,是心不安宁。*“雪”是触动“我”不安宁的缘由,“雪”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想家”意象。*这种刚性的生活“程序”,和“家”的温软不一样啊!*雪越大,越想家,心越不安宁。雪遮掩了层层青瓦,心里也只有“想家”一念。*唐诗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文说:不敢打电话,思家多不安。情感脆弱,一至于此!*雪似乎更大,心更添不安?*第二主体:饭店内外,心得安宁。*小小饭店,一户人家。*经常光顾,寻找家的安宁感觉。*小菜,窗桌,茶涩,心安。*这“别有一番滋味”,正是亲情独具的一份安宁啊!*来客“瑟瑟地抖去身上的雪花”,也挑动“我”的缤纷思绪,于是一一看在眼里,听在耳中,急在心头。*天不好,早回家字字敲在“我”心头。*“望向柜台里的妻儿”一望可知一家心。*小儿子呼应着父亲,亲情宛然。*我没在店里吃,是不忍耽搁店主,还是另有所思?*母子传情点点滴滴渗入心头,最打动、启发“我”的,是孩子对妈妈的关爱吧?*大雪纷飞,融融亲情。*雪夜街头,行人匆匆,我心何往?*此刻,按下的是心安的号码呀!*翻译一下:妈妈,我多么惦念您,祝您安好!由单纯想家到牵念亲人,缘此,“心,透底地,安宁了”。*说出心安好一个“说安”!【总评】这篇笔触细腻、情感婉约的抒情散文(或许是小说?)在往年,很可能是一篇满分作文。今年北京作文命题限写议论文,可惜,这篇作文因绝无议论因素,文体不当,得分将很低但这或许就使它有了借鉴和警示的双重价值。作文巧妙地取“雪”为背景,用“雪”渲染气氛。“雪”,既是触发情感、发展感情的契机,又成了“想家”,心不安宁的表象。这可能是作者的妙手偶得,也可能是一种文学的借鉴。林冲雪夜上梁山,慷慨悲壮;艾青铁窗望晨雪,思念奶娘;毛泽东面对万里雪飘,豪情勃发这一篇由雪中思家的情感脆弱到牵挂亲人,“说雪心安”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楚楚动人。这位考生语文试卷第卷“知识”部分得分45分,在2005年,这是少见的高分。显见,这是一个语文素质相当优秀的学生。一个语文优秀的考生,作文不到“及格线”,这一结果相必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这或能启发作文命题和作文教学双方的思考吧。议论文并无严格界限从写作实际来看,什么叫议论文,也似乎并无严格界限。一般而言,议论文是以表明见解与主张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可是“以议论为主”似乎又不能简单化的按文字数量比例划定。那么,有议论因素的散文算不算议论文?只有一点点议论因素的散文算不算议论文?有抒情因素的散文算不算议论文?这是打不清的官司,在阅卷实际中也只好模糊处理。 模糊是有道理的。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孔庆东先生就曾这样精妙地论说过“小说”与“散文”之间的模糊:“小说”本来也是“散文”,虽然分出去单过了,可爹妈还是要认。按照中国的老规矩,天下的文章只有两种:散文和韵文。不讲究韵律之文,便是散文。散文里写人记事的,叫记叙文。小说不过是“虚构的记叙文”而已。小说跟记叙文一样,都蕴涵着和遵循着叙述学的普遍规律。我们觉得是虚构的叙述文字,就叫小说,反之就叫记叙文。倘若遇到不容易判断是否虚构的,或者虚虚实实比例模糊的,搞不准七实三虚还是七虚三实的,往往就可以脚踩两只船,或曰小说,或曰散文。是呀,搞不清是议论文还是散文的,也可以脚踩两只船,或曰议论文,或曰散文。可是,这一模糊,面对十万考生这一庞大群体,也就失了方寸,没了标准,公平、公正就成了问题。同时,对议论能力的考查也就成了泡影。我们看到的那些考场高分作文不知哪篇有大学论文的影子?对教学的导向呢?能够明白“模糊”道理的教师,对“议论文”这种基本能力,照旧不理不睬,我行我素;不明就里的教师,将开始灌输诸如“三段式”之类的议论文套路。我想,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不是命题者希望看到的。再按模糊的思路想下去,问题更多。写杂文行不行?行啊,只要是议论性的。写书信行不行?这可不行,书信是应用文呀!多年来考场上出现的应用文,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文,都是以应用文形式出现的文艺性杂文。书信不是议论文?普列汉诺夫的关于艺术的通信可是著名的美学论文。写日记行不行?上帝日记、撒旦日记都是流传很广的宗教论文。以“对话”的形式写行不行?只要蕴涵着和遵循着议论学的普遍规律,也未为不可。狄德罗的对话录就是哲学著作,论辩非常精彩。如果“对话”形式可以,那么戏剧、小品、相声行不行?在谈到北京大学法学教授朱苏力的一篇文章复仇与法律时,孔庆东先生有同样透辟的论说:这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但也是一篇优秀的“杂文”,你要说它是“观后感”,推荐到戏剧报刊上发表,也未为不可。可见,好的文章往往是跨“文体”的、跨“体裁”的,高手的文章经常如此。是啊,命题写下“议论文”这三个字的时候,的确应该清晰地划定一个界限,并把这个标准界限明示所有考生,就像球场要划出鲜明的边界一样。不然,就难免有些习惯于跨“文体”、跨“体裁”的高手考生,糊里糊涂地越界,更难保很多考生不敢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实践“文体”、“体裁”的合理跨越。不公开,就难保公平与公正。2005年,北京只有一位考生在外语考试中选报德语,考试主管部门,仍然不吝人力、物力,单独命制一份标准的德语试题。这是何等负责的精神!我们希望,这种精神推而广之。至于作文教学中缺失对基础文体重视的问题,可能并不是一个高考作文题能够有效矫正的。即使高考命题摆脱不掉“铁肩担道义”使命感的情结,那也应既保证对写作基本能力的考查,又提供必要的个性空间,我相信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一定有智慧兼顾。例如重庆卷“两题”的考法,就是有益的尝试。这“两题”不同于十年前的“一大一小”,那时两道题都限制体裁,这次则是一限(筷子,说明文,10分),一放(自嘲,不限文体,50分),是一种全新思考的成果。认定一种题材,在运用中深入感悟,反复锤炼,从而可以适用于所有文题。这种做法是不是太“功利”了,是不是对学生生活、学习的窒息?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不会,绝不会! 首先,这种感悟和锤炼,本身就指向思维和语言。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哪种体裁,更不是哪种题材,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提升。一种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就像一种热爱的健身运动。跑步、游泳、足球、篮球、高尔夫、太极拳都只是载体,选择一种,持之以恒,使得身心健康,敏捷协调,有利于生活与工作,这才是目的。当然也有人担心,这种倡导,会助长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会是这样吗?面对一篇篇题材各异的考场优秀作文,我们也许会有一种新奇感,这些如此专业的作文,考生在考场上是如何想出来的?记得茅盾先生在谈到“麦浪”一词时曾说:“若非妙手偶得,便一定是千锤百炼”,我想,“妙手”之所以能成为“妙手”,也必经过不同形式的千锤百炼,那么,“偶得”,实际也寄寓在必然之中的,这也是一种“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吧。如是,考生及早明确自己应考作文的主攻题材,积累材料,感悟锤炼,便应是作文备考的一项必要任务了。这实际是在明确自己的个性特长,发挥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吴晗攻明史,孙犁写水淀,沈从文说湘西,刘绍棠谈运河;温庭筠凭花间独步五代,蒲松龄靠狐仙称奇九州,吴敬梓以儒林振发一世,曹雪芹因红楼流芳千秋,“喜看稻菽千重浪”,无不是在自己的“一盆土”中“浇水施肥”,千锤百炼的成果。没有目标明确的阅读、吸纳、借鉴和专项写作训练的构思、推敲、锤炼,就难有丰富深刻的考场精品,就没有考生写作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精彩展示。十几次、几十次的专项训练,正如幕后彩排,是考场花团锦簇精品的基础。这不是“抄袭”,也不是“宿构”,而是方向明确,认真充分的准备。中日围棋擂台赛关键一战,棋圣聂卫平,要闭门数月,专心打对手小林光一的棋谱;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孔令辉、刘国梁,也得封闭几个月,针对主要对手专项训练。万事同理,作文亦然,高考考场作文一定要有备而来。“术业有专攻”,“梅雪各千秋”发现个性,发展特长,是作文成功的必由之路。诚然,写作呼唤发散思维,写作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神游万仞,心鹜八极”的联想和想象。但是,不能忘记,发散是需要一个内核的。没有根据地,那是黄巢、李自成式的流窜。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领域,自己浇水、施肥的这一盆土,则好比一处根据地。在自己的根据地站稳脚跟,我们才可能扎实地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生活领域扩展。无论扎根还是扩展,浇水、施肥所感、所思、所悟,都至关重要。瀚海万顷,固然广阔,可惜寸草不生,飞鸟难度,了无生机;石隙瓦缝,抔土掬壤,只要有雨水滋淋,照样是绿色的摇篮,天风吹来怎样一颗种子,也定能生根、发芽,乃至开出个性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专业意识和业余意识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专业”意识和“业余”意识的区分。须知,“专业”和“业余”有着本质差异。譬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我们出于对班集体荣誉的关护,会积极报名参加短跑、长跑、跳跃、投掷,只要身体好,咱全行!全行但也全不咋样因为我们是业余运动员。专业运动员绝非如此,他们毕生的使命是就自己的项目做专项积累和专门训练。倘若6月7日开始的是奥运会,我们现在总得知道自己参加田径还是游泳吧?总要做专积累和专门训练吧?登山要缘一条路,烧水要烧一壶水。粗放型的作文备考没有明确的攀登之路,“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正像烧水,第一次烧不开,第二次换一壶重新烧,还是照旧。这多么像1987年高考作文命题给出的一幅漫画:“换个地方挖挖看”。一壶水烧下去,才可能烧热、烧开呀!我们的同学经过十二年语文学习,又经历漫长艰苦的备考,理应有资格以专业考生的姿态步入高考考场。张爱玲在她的红学专著红楼梦魇里,以一位小说家独具的慧眼,对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作了精彩点评,得出一个著名结论:曹雪芹造就了红楼梦,红楼梦也造就了曹雪芹。在张爱玲眼里,早期版本的红楼梦根本够不上高品位,“一壶水”并不烫手;当时的曹雪芹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文学爱好者。然而,“十年批阅,五次删削”,曹雪芹终于烧开了“红楼梦”这壶水红楼梦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思想艺术成就的顶峰,曹雪芹自己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专业作家,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至于考场上出现的抄袭现象,大概怎样的命题形式也不可能杜绝。抄袭,是不道德的,也有悖于考试的公平与公正。那么,哪个抄袭就制裁哪个吧!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苍蝇蚊子”也进来了,那就消灭“苍蝇蚊子”,而不能关闭国门,关闭国门是没有出路的。足球职业化,“假球黑哨”也出现了,那就制裁“假球黑哨”,而不能停止足球职业化进程,“好马不吃回头草”,走回头路是没有前途的。北京卷2005年限制必须写议论文,抄袭现象照样存在,“套用宿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发展是硬道理”,万事同理。当然,我们也需要尽快拟定“命题法”、“阅卷法”,以法治规范命题和阅卷行为,保证命题、阅卷的公平、公正,保护作文教学的一片春光。恳请不要再试图关闭作文开阔的大门,那不会有您幻想的任何结果。这应该是一种让人轻松的解放吧?那么,让我们借用贺岁片天下无贼中的一句台词结束本文吧:“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啦。”可这是多么可贵的思维解放啊!只是,带好这支“队伍”,对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解放的“队伍”,要求教师首先充实提高自我,具有因材施教的意识与能力。如是,为作文教学界殷切期待的烂漫春光也许就在前方。从2005高考谈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目 录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追溯传统的标题命题考场写作的基础应该是熟悉的生活满分作文转折满分作文包容熟悉的生活可以适应所有命题调侃05年的十七个高考作文题命题的种子可以在任何土壤中成活发芽才能的不同与文体的限制范文说“安”议论文并无严格界限专业意识和业余意识2005年高考语文科共有十六种试题,作文命题演变为多种形式。大体如下: 卷别题目特点全国甲: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全国乙:位置与价值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全国丙:忘记和铭记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北京:说“安” 标题命题,限议论文,给提示语上海: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止诗歌,给提示材料天津:留给明天 标题命题,限止诗歌,未给提示语重庆:筷子 标题命题,限说明文,未给提示语自嘲 标题命题,限止诗歌,给提示语江苏:凤头猪肚豹尾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止诗歌剧本,给提示语广东:纪念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语山东:双赢的智慧 标题命题,不限文体,给提示材料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止诗歌,给提示材料湖北:“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材料命题,不限文体,给限定材料和提示语湖南:跑的体验 话题命题,自拟题目,限记叙文或议论文,给提示语江西:脸话题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语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 标题命题,限止诗歌,未给提示语福建:圆形与星形 材料命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给提示图画材料2005年高考尘埃落定,考前的纷纷猜测,理所当然地转化为种种品评。此优彼劣,一时间当会不绝于耳,新浪网不是还搞了一个评价题目的“民意调查”吗?可以预料,热闹一阵之后,语文界内界外,又将顺势转化为对来年命题走向新的建议和猜测:作文会或应出什么题目?会或应在什么范围,顺应什么形势,以什么样式命题;考生需要相应地准备哪类材料,明了哪些哲理,选择哪种体裁?如此一个轮回接一个轮回,年复一年。猜测对的,风光无限、身价倍增;猜测错的,颜面扫地、愤然指责。其实,这些猜测和品评多么无谓!难道我们对应试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应试”的层面,就不能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吗?我们认为,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必须命题。但是,作文命题,无论是传统的“标题命题”,后来的“材料命题”,还是现在通行的“话题命题”,其实质都是不命题只是在不同命题形式的外衣遮挡下,或隐蔽一些,或显豁一些罢了。追溯传统的标题命题让我们略微追溯得久远一些。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这是传统的“标题命题”,不限制文体。它与1999年开始的“话题命题”相比,一是缺少一段提示语或提示材料,二是没有允许“自拟题目”。只这两点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