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科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一: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为一体叫声源,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一般情况下,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软木和橡胶等特殊固体除外(软木500m/s,软橡胶在常温下405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应用声速可以测距离。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3. 乐音的三要素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一般来说,振动部分越短,音调越高;对于弦乐器来说,弦越紧,越短,越细,音调越高。音色: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音色跟发声体结构及材料有关4. 噪声及其控制:噪声定义物理学定义:无规律的振动;环保:影响他人噪声的危害:噪声的声强级(分贝dB);超过90dB的声音会造成听力损伤。噪声的控制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中,在人耳处5.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可听声:2020000Hz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可应用于声呐测距,B超成像,测速,清洗,焊接等次声波:能绕过障碍物传播很远;可应用于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监测核爆炸提供依据。二物态变化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摄氏度的规定:以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将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分是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温度的测量:温度计(原理: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常用温度计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体温表,寒暑表等。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超量程使用会损坏温度计);看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温度计的精确程度。二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三读:要使温度计与被测液体接触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后再读,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示数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意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常见温度计的基本信息:体温计:量程(3542摄氏度);分度值(0.1摄氏度);实验室常用温度计:量程(-20104摄氏度,分度值(1摄氏度);寒暑表:量程(-3550摄氏度),分度值(1摄氏度);注:以上三种温度计,只有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且使用前需要甩。温度计的读数:注意是零上还是零下温度,根据分度值确定读数精确到的位数,如体温计分度值为0.1摄氏度,读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以为即可。3. 汽化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需要吸热。3.1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1.1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1.2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3.1.3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注:蒸发还与空气湿度有关,空气湿度越大,蒸发越慢,空气湿度越小,蒸发越快。液体蒸发不需要加热,但是会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所以蒸发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3.2沸腾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水沸腾的特点:3.2.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上升变小;沸腾时上升变大。3.2.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比较响,是因为容器底部温度较高,水汽化成水蒸气上升,由于上部水温的低,水蒸气遇冷迅速液化,这种先膨胀后收缩的过程引起了水的剧烈振动;而沸腾时,容器中水的温度都是沸点温度,水蒸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不会受冷液化成小水滴,所以不会引起水产生剧烈振动。3.2.3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吸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吸热,水的温度不变。3.2.4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一般来说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的纯度有关;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C。3.2.5 液体沸腾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液体要不断吸热。4. 液化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4.1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4.1.1降低气体温度,如雾,露的形成 4.1.2 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如液化石油气 4.2 液化放热:液化势汽化的逆过程,因此气体液化过程会放热。被100C的水蒸气烫伤比100C的水烫伤更严重就是因为100C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皮肤时,会先在皮肤上液化成100C的水,然后100C的水再放热。所以100C的水蒸汽液化会放出更多的热量。5. 熔化和凝固 定义: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5.1 熔化的特点:不同的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不同,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5.1.1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成液体后,继续吸热温度才会上升。如海波,冰,各种金属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熔点)。 5.1.2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的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属于非晶体。如石蜡,沥青,松香,玻璃等。 5.1.3 凝固的特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凝固成固体后,继续放热温度才会降低。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附图: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5.1.4 晶体的熔点还跟晶体的掺杂程度,晶体表面的压强有关。冬天在路面撒盐,使冰的熔点降低,这样路面就不易于结冰;同时车轮压过的地方,压强变大,冰的熔点降低,冰也易于熔化。6. 升华和凝华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物质凝华会放热。注: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只有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升华,温度越高,升华得越快;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发生凝华,只有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凝华,一般升华和凝华都发生的比较缓慢。 7.水循环: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变化的,变化过程包含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这六种物态变化过程。 8. 水资源及其保护: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8.1 节水措施:减少水浪费;防治水污染;合理分配水资源;加工可用水资源。 三光现象1. 光的色彩,颜色:1.1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1.2 光的色散: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七种单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像叫做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1.3色光的混合:人们发现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后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自生却不能用其他色光混合得到,因此我们将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1.4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若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说明物体无色透明。2. 人眼看不见的光:a) 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的光叫可见光;人眼无法察觉到的光称为不可见光b) 红外线:在色散光带红光外侧存在能使物体发热的不可见光,这种光叫做红外线;自然界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的红外线强度与温度有关。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显著。c) 紫外线:在色散光带紫光外侧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做紫外线。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3. 光的直线传播:3.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小孔成像,月食,日食等现象均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3.2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约为3 x108m/s4. 平面镜:a) 平面镜成像特点:反射面成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平面镜。b)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并且他们到平面镜的距离也相等,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5. 光的反射:a)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b) 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所以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之不行。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也减小,当入射角是零度时,反射角也是零度,即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重合,但方向相反。c) 光路可逆性: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入射光线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沿着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例如:你从镜子中能看到别人的眼睛,那么别人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d) 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后,由于镜面的反射缘故,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处会成一个虚像。虚像: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因此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也就没有光从虚像处射出来。 5.5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5.5.1 镜面反射:当平行光射到表面平整,光洁的平面镜上时,反射光依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5.5.2 漫反射:当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反射光就会杂乱无章地射向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作漫反射。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原理。镜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使人感觉较为刺眼;经漫反射的光使人感觉较为柔和。补充知识点:1.日食2.月食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直径和距离之间的几何关系,绝不可能出现月环食。四:光的折射和透镜1.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1.1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但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如果一种介质疏密不均,光在其中传播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现象。2. 光的折射特点;2.1光的折射三要素:一点(入射点),二角(入射角和折射角),三线(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2.2折射特点: 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分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介小空大:无论光线是从空气射入介质还是从介质射入空气,在空气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在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角同变: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特例: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一条直线上。3. 利用折射特点解释折射现象人看水中的物体,视觉深度总比实际深度浅,因为光折射的原因,从物体上过来的光线射出水面时,由于折射的原因,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成一个虚像,此虚像的位置就在物体的上方。如右图所示4. 透镜: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透明塑料等)磨制而成,一般至少有一个外表面磨制成球面,如近视眼镜和远视眼的镜片都是透镜。a) 透镜分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b) 用凸透镜近距离观察书上的文字,发现文字被放大了;用凹透镜观察,文字是缩小的。c) 透镜对光的作用:4.3.1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聚透镜。a) 与主光轴平行的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光束会聚于一点。b) 凸透镜对于光的会聚作用,并不意味着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一定会相交,而是指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原来的光线靠拢了一些。4.3.2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a) 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凹透镜,经折射后光线发散射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虚焦点)b) 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指光线经凹透镜之后,相对原光线来说变得“发散”了一些,但是折射光线仍可能相交。d)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一摸”:用手摸,中央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二看”:把透镜靠近书本上的字,使字放大的是凸透镜,使字缩小的是凹透镜。“三照”让一束平行光垂直入射到透镜上,使光束会聚的是凸透镜,使光束发散的是凹透镜e) 焦点和焦距i. 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ii.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F 为焦点,f为焦距凸透镜的表面凸起程度决定了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透镜对光的会聚能力就越强。iii. 凹透镜的焦点与焦距F 为虚焦点,f为焦距 凹透镜的表面凹起程度决定了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凹,焦距越短,透镜对光的发散能力就越强。iv. 会聚和发散的奥秘a) 三棱镜对光的作用:一束光斜射入三棱镜中,三棱镜要经过两次折射,由于折射,出射光将向三棱镜底部偏折。b) 透镜的实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看成一些形状相似的三棱镜组成。凹透镜凸透镜5. 凸透镜成像规律a) 物距和像距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5.2实验装置调节: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5.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5.3.1 成像光路图5.3.2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总结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物,像的位置关系u2f2fv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摄像机-物像异侧u=2fv=2f倒立等大实像精确测焦仪成像大小的分界点物像异侧2fufv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投影仪-物像异侧u=f-不成像强光聚焦手电筒成像虚实的分界点-fuv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同侧虚像在物体之后物像同侧备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进行成像a) 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不改变传播方向b)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对面的焦点射出c) 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沿主光轴平行射出。5.3.3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a)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物像等。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追着物体跑,物距像距和在变。b) 凸透镜、把光聚,成象规律真有趣;两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焦以外倒实小,我们用作照相机;一二焦间倒实大,我们用作投影仪;焦点以内正大虚,我们用作放大镜;欲想得到等实象,两倍焦距把物放;焦点之位不成象,点光可变平行光;成象规律记心间,透镜应用法无边。物近(远),像远(近),像变大(小)。注:这里所指的一倍焦距是说平行光源通过透镜汇聚到主光轴的那一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也可直接称为焦距;两倍焦距就是指该距离的两倍(通常也可利用两倍焦距成等大的实像测焦距)5.3.4 薄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U为物距,V为像距,f为焦距):1u+1v=1f 补充知识点:1. 透镜成像公式是针对薄透镜而言,所谓薄透镜是指透镜厚度在计算物距、像距等时,可以忽略不计的透镜。当透镜很厚时,必须考虑透镜厚度对成像的影响。2.透镜成像公式中,如果成虚像,V取负值;3. 凸透镜成清晰的像的条件:U+V=4f(如果固定物体和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透镜都不能成清晰的像,说明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太小),6.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6.1.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成像规律: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6.2 眼球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成像规律: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6.3 视力的缺陷与矫正 6.3.1 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晶状体凸起程度变大,焦距变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强)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晶状体凸起程度变小,焦距变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用凸透镜矫正。 6.4 望远镜与显微镜 6.4.1 望远镜有不同种类,我们以开普勒望远镜为例。 此种类型的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长,目镜的焦距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天体在物镜的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所成的实像作为物体(这个实像恰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得到它的放大的虚像。 6.4.2 显微镜 显微镜主要是由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组成,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且物镜的焦距较短,目镜的焦距较长,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此实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内,目镜的作用是把物体所成的实像作为“物体”,得到放大的虚像。五物体的运动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a) 长度单位及换算a)单位: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单位。b)国际单位制(SI):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 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制c)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用m表示。d)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m),纳米(nm)e) 以下各单位是依次缩小1000倍的关系: km,m,mm,m, nmf ) 以下各单位是依次缩小10倍的关系:m, dm, cm, mmg) 特殊单位的换算1nm=10-9m 1m=10-6mb) 长度的测量1.2.1工具:刻度尺。还有皮尺,卷尺,学生用尺,更精密的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1.2.2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认:认清零刻度线在哪;认清测量范围(量程);认清分度值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分度值和量程适当的刻度尺。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要歪斜;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如零刻度线磨损,则另选某一刻度为“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读: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单位cm如L=2. 6 2 cm估读值0.02准确值2.61.3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在不能直接测量或者直接测量误差很大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如下方法来测量1.3.1累积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1.3.2替代法:如测量地图上一条弯曲的铁路的长度1.3.3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不能直接测量时1.3.4滚动法,先测出某个轮子的周长,在让此轮在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即可。1.4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S.常用的单位还有分,符号min,还有h,用符号h表示。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1.5机械秒表(停表)的使用方法 2. 速度2.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a) 相同时间比路程 b) 相同路程比时间 c )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2.2 速度:a)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b) 单位:米/秒 符号“m/s”,常用单位 km/h2.3 公式:v=s/t2.4 测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对应的时间t,利用公式v=s/t便可求出速度V 2.5 应用:利用速度公式V=S/t,已知其中两个量可以算出第三个量,计算时,注意单位要统一2.6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不随时间发生改变判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任意选取运动过程中的几段距离和对应的时间,如果计算出的速度值相等,那么可以判断为匀速直线运动。2.7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v-t图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不随时间而改变,因此速度-时间图像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s-t图像:因为速度不变,所以它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一般情况下,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8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粗略的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的快慢,不能反映某一瞬间的运动的快慢;公式:V=s/t3. 运动的相对性a)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在生活中我们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b)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位置改变的过程,机械运动简称运动。c)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是这个物体时静止的。d)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一般我们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对于同一物体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e) 相对运动问题:初中阶段,相对运动的计算只涉及匀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相对运动时,我们选择一个参照物,另一个则是被观察物。当选择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时,被观察物体的运动需要与参照物的运动合成。参照物和被观察物同向运动,则速度相减;反向运动,则速度相加,运动方向只需要研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大还是变小,认为参照物不动,距离的变化就是由被观察物引起的,这样就可以得出被观察物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