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循环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并伴赘生物的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心内膜、心瓣膜炎症。
心内膜炎Tag内容描述:
1、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感染性心内膜炎定义及分类,特指心内膜的感染,指发生于心脏各瓣膜、先天或后天性的病变处,心腔壁或人造瓣膜周围组织的微生物感染分类:病因:细菌性,衣原体性,霉菌性病程:急性、亚急性累及瓣膜性质:自体瓣膜(NVE),人工瓣膜(PVE)发病部位:左心IE,右心IE,发病情况,约占住院病人的1青年患者占多数,且男性病人较多有基础心脏病者多亚急性较急性多,约占2/3,流行病学特点,近年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与以往相比无明显改变,但基础病因及致病病原体已发生了变化复杂的先心病和未行修补术的室间隔缺。
2、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护理目标 :,掌握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定义: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根据病程分,中毒症状明显病程进展迅速 感染迁移多见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症状轻 病程数周或数月感染迁移少见 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分类,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人工瓣膜心内膜炎,静脉药瘾。
3、感染性心内膜炎管理指南解读,-2015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Interpretation of 2015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两部分,Part1、疾病回顾Part2、指南解读,感染性心内膜炎 (IE:Infective endocarditis) 是病原微生物经血行途径直接侵袭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赘生物 ,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定义,Part1:疾病回顾,微生物 microbe,心内膜endocardium,赘生物vegetation,瓣膜,间隔缺损 腱索 心壁内膜,动脉内膜,血小板纤维素团块,微生物,炎症细胞,血,定。
4、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31岁;因“发热伴头痛1月余”于2012-9-14入院,现病史,既往史: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疾病、静脉药瘾史。,入院查体,体温(口) : 36.9 度;脉搏 : 82 次/分钟;呼吸 : 19 次/分钟;血压 : 135/53 mmHg;疼痛评分 : 0 分; 左眼结膜充血,全身未见皮疹、结节,颈软,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脑脊液常规“白细胞8/l”;脑脊液生化“潘氏试验阴性,葡萄糖、氯化物、微量蛋白均正常”;。
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管理 ESC IE管理指南,感染性心内膜炎(IE),IE 定义,是病原微生物经血行途径直接侵袭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常伴赘生物形成,受损的心瓣膜内膜上可形成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瓣膜内皮损伤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赘生物菌血症时血液中的细菌黏附于赘生物并在其中繁殖病原菌与瓣膜基质分子蛋白及血小板相互作用,IE流行病学,男女比例2:1女性患者预后差接受瓣膜置换术的概率相对小死亡率居高不下,仍高达16-25%合并心力衰竭、脓肿形成、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早期病死率40-75%,晚期为20-25%,年发病率。
6、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定 义,IE是由病原微生物循血循环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感染并伴赘生物的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心脏瓣膜最常受累,也可发生于间隔缺损部位、腱索与心壁内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多见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左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占内科住院病人总数的0.5%-1.0%,心脏直视手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约为1.5%-2.5%,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本症者约为3%-5%。,流行病学,分 类,(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