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难点、易错点剖析)附答案有详解17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99836901 上传时间:2022-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难点、易错点剖析)附答案有详解17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难点、易错点剖析)附答案有详解17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难点、易错点剖析)附答案有详解17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难点、易错点剖析)附答案有详解1. 单选题按照给出图形的逻辑特点,下列选项中,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是()。问题1选项A.B.C.D.【答案】A【解析】图形有三个封闭区域。2. 案例题刘老师讲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时,一个学生突然大声说:“那么远?怎么来?是坐飞机,还是坐轮船?”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刘老师也笑了,想了想,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白求恩来中国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不远万里”又该怎样解释?这体现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明白了:无论是坐飞机、轮船,还是坐汽车、马车,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体现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问题:(1)对刘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析。(10分)(2)结合材料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10分)【答案】(1)材料中刘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合理的,促进了学生且全面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刘老师做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材料中,刘老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激烈讨论,既发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的双边性规律。刘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启发性原则。材料中,刘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因势利导,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刘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材料中,刘老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参与课堂的热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刘老师贯彻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材料中,刘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背后的意义,感受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材料中刘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传道者以及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材料中,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懂得道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材料中,面对学生的提问,刘老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思考,体现了促进者的角色。教师承担着传道者的角色。材料中,刘老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激烈讨论,体现了传道者的角色。教师承担着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材料中,刘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因势利导,抛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并引导得到答案,体现的是授业解惑者的角色。3. 单选题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以其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团结一心大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该画开辟了中国画的一条创新之路,这幅画的作者是( )。问题1选项A.刘海粟B.徐悲鸿C.蒋兆和D.吴冠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艺术常识。愚公移山的作者是徐悲鸿。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故选B。4. 单选题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问题1选项A.陶行知B.晏阳初C.梁漱溟D.蔡元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基础中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陶行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故本题选A。B项,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晏阳初提出了四种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C项,梁漱溟提出要以乡村建设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D项,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主张教育独立。5. 单选题在某次美育活动中,李老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调查一些传统礼仪的来源与演化,并通过自编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次活动涉及的美育内容是( )。问题1选项A.艺术美和科学美B.社会美和科学美C.艺术美和社会美D.社会美和自然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美育的内容。美育内容包括三部分:(1)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2)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3)艺术美。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进而集中这些现实的美,创造出更典型、更美丽的艺术,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内容包括各种艺术形式(音乐、图画、舞蹈、文学等)。题干中,“传统礼仪的来源与演化”体现的是社会美,“自编情景剧”体现的是是艺术美。C项正确。没有科学美这一说法,排除AB,D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6. 单选题赵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中时,播放了北方漫天大雪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下雪场景,他运用的教学手段属于( )。问题1选项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虚拟直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手段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A项,实物直观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地观测,现场参观等。B项,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实际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感知性材料的直观方式,是在对事物模象的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应,如观看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电影、多媒体演示等。C项,言语直观是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应形式。D项,为干扰选项,排除。题干中,赵老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下雪的场景,属于模象直观。因此,题干选B。7. 写作题材料一:有一位古代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材料二:有一位现代出版界的人士说:“真正的大文章家,以政治家、思想家为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而少。”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答案】立意:锻炼积累能力的重要性。注意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收集素材,重视实践。(1)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会说;引导学生会写。(2)语言积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背诵、记忆的黄金时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是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注重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加强朗读和记忆训练。通过生活中多方面积累,为小学学好语言打下了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摘记,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活跃写作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通过结合,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8. 案例题在讲解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张老师问哪位同学愿意读课文。明明主动举手,但他将课文里的“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句话读成了:“天,不,不过,井,井口,那,那么大。”他的结巴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习委员说:“明明,你怎么又捣乱呢?”张老师愣了一下,问故作结巴的明明:“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明明说:“因为青蛙长时间呆在井底,没有人和它讲话,时间长了,它就连话也说不好了。” 听了明明的回答,张老师灵机一动,大声问:“大家觉得明明的回答有道理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一点道理”“怎么可能呢?” 看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那么感兴趣,张老师说:“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青蛙到底是怎么想的。” 5分钟后,张老师让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这一次同学们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 张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合理的,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观的要求。首先,张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材料中,张老师面对故作结巴的明明并没有批评指责,而是询问明明这样做的原因,并运用教育机智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注重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允许提问、鼓励质疑、提倡对话,鼓励争辩,宽容“错误”,提倡“求异”。材料中,张老师根据明明的回答,并没有直接给出定论,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们去议论探讨,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注重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材料中,面对明明一开始“结巴”的读课文这一现象,张老师并没有立即责骂,而是耐心询问明明独特的见解,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综上,张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合理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9. 单选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问题1选项A.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B.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C.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D.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是来源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主要的观点有:(1)“生活即教育”理论;(2)“社会即学校”理论;(3)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题干中“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C项很好地概括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本题选C。10. 单选题班主任的影响力除表现职权影响力外,更重要的表现力为( )。问题1选项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人格影响力D.知识影响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职业素养。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主要包括职位本身赋予的职权影响力,而最为关键的是教师的个性影响力。班主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优秀的人格魅力更能深刻感染和影响学生。因此,题干选C。11. 单选题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这部小说是以一场内战为历史背景的,这次战争是( )。问题1选项A.西班牙内战B.墨西哥内战C.美国南北战争D.美国玫瑰战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丧钟为谁而鸣是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故选A。12. 单选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 )。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问题1选项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概念: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题干选B。13. 案例题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份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恶,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在中国古代,美方面涵养道德,另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问题:(1)在传统儒家看来,“美”与“德”的一体性体现在哪?根据文章简要概括。(4分)(2)以美有德的方式有何特点和效果?概括文章。(10分)【答案】(1)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2)特点: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有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效果:以美育德是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14. 案例题因我的一条腿有残疾,刚上小学时常被同学取笑,心里很自卑,害怕和同学在一起。这种情况被班主任关老师知道了。他找我谈话,跟我讲怎么面对这样的事才好。关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顽强的意志和勤奋努力,会让很多人敬佩你。”从那以后,关老师常常主动找我交流,有时还站在或坐在我身边。渐渐地,取笑我的同学少了,有几个同学还热心帮助我,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关老师的课,我们都很喜欢,他在教育教学中,总能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指导。他进行的培养“四会能力”教育教学探索,还引来不少校内外同行向他请教。他不仅诚恳地向他们介绍自己教育的成败得失,也虚心向他们请教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后来,关老师通过了成人高考,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获得了本科学历。这就是我难忘的关老师。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关老师的教育行为。【答案】关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合理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关老师做到了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师德的灵魂。材料中,关老师对腿有残疾的“我”进行了鼓励和安慰,常常主动找我交流,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爱护。2.关老师做到了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材料中,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关老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指导,体现了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爱岗敬业。3.关老师符合教书育人的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关老师告诉“我”,“顽强的意志和勤奋努力,会让很多人敬佩你”。注重对学生品行意志的培养。4.关老师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材料中,关老师通过了成人高考,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体现了他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体现了终身学习。综上所述,关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合理的,值得学习借鉴。15. 单选题图1中,学校的做法()。问题1选项A.合法、有科于家长督促孩于学习B.合法,学校有接受助学贷款的权利C.不合法、学校不得收取任何保证金D.不合法,学校不能只收差生的保证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漫画中学校让差生交2000元保证金属于违规收费。D选项,不能只收差生的保证金,说法片面,学校不得向受教育者违规收费。故选C。16. 案例题材料: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州先后颁布相关政令,对学生速纪行为明确处罚原则,如,对学生的惩戒分为9个层次,包括训示,学业制裁、短期停学、惩戒性转学等。教育惩戒是我国中小学管理的敏感区,面对学生违纪行为,惩戒与否,如何惩戒,固惩戒不当带来的后果,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因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敢采用教育惩成,唯恐由此引起师生冲突、家校矛盾。2020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为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依据。(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认识。(10分)(2)阐述小学教师使用教育惩戒的注意事项。(10分)【答案】(1)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寄语教育目的,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管理、寻到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材料中,部分老师不敢使用教育惩戒,害怕引起师生冲突、家校矛盾,这种行为非但不会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助长歪风邪气。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让老师重拾“戒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校风气。其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行细化了教育惩戒的边界,让教师的惩戒有规可依,更好的把握尺度、温度和限度。(2)小学教师使用教育惩戒的注意事项:规范程序。注意方式方法。育人为目的。17. 案例题教学“比较分数大小”的内容,罗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大多数用了通分法和化小数法解题,但由于粗心,有几个做错了。罗老师在小鹏作业本上写“用化小数法,不错!再细心点就好了。少数的用了画图法和估算法,且都对了,小萌也是,但图画得不规范,罗老师在她的作业本上写:字迹清秀,页面整洁,如果饼图画得规范些就好了。还发现一个“特例”,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小涛,在比较分数45和213大小时,用了化同分子的方法,于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写:解法独特,希望不断闪烁智慧火花。第二天上课,罗老师分类点评并讲解。拿到作业本后小涛看到评语很高兴,并主动找老师。罗老师再次肯定了他勤于思考的品质。渐渐小涛对数学产生兴趣,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罗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答案】材料中,罗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遵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材料中,罗老师对小涛的解法作出肯定,表扬小萌的字迹清秀等,并没有因为学生存在的某些不足就批评、放弃学生,说明罗老师看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与个性为基础的;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材料中,罗老师在点评作业时,针对同学们不同的解题情况,对出不同的点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说明罗老师看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材料中,小涛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题时,罗老师及时肯定小涛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充分发挥主动性、说明罗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了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综上所述,材料中的罗老师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18. 单选题科学课上,张老师在讲台上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问题1选项A.实验法B.探究法C.演示法D.练习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A项,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B项,探究法又称发现法、探索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进行全部的讲解,而只是给他们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C项,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这里需要明确演示的主体基本上都是教师,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参与演示的人是个别人(老师或者学生),而不是所有人(学生)。比如在上化学课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带一堆瓶瓶罐罐来到教室,然后上课的时候会在讲台上演示不同的化学物质相遇时的化学反应,这就是很典型的演示法,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观察某示范演示而获得直观感知。简单总结来说就是“师做生看”,即老师在演示,学生在观察。D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是中小学教学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种类有说话的练习,解答问题时的练习,绘画、制图的练习,作文和创作的练习,运动与文娱技能、技巧的练习。题干中张老师在讲台上做水的加温和降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变化。符合“师做生看”,即老师在演示,学生在观察。属于演示法,故本题选C。19.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下列名言警句蕴涵“尊师重道”道理的是()。问题1选项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学莫使乎近其人”D.“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法。A项意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B项“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C项意为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D项意为教师,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并且纠正他们各自缺点的人。体现了尊师道理的名言警句为C项。20. 单选题平原是绝对高度低于200米、相对高度小于50米的平缓陆地,是陆地地貌最基本的类型之一,世界大部分人口均居住在平原地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问题1选项A.东欧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西伯利亚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常识。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故选B。A选项,东欧平原,世界第二大平原。C选项,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第一大平原。D选项,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三大平原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